人物介紹
劉源明,上古時代人物,陶唐
堯帝長子。因源明居住於唐國劉地(制陶淘泥的地方),
斧刀治水,
禹封
劉侯才得劉姓,源明即劉氏得姓太始祖,住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太始祖夫婦生卒不詳,合葬於河南省范縣辛莊鄉丹朱村。夫婦原住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後遷河南省范縣辛莊鄉開基立業。註:客家劉氏族譜記錄帝堯的長子源明被封於劉,為劉姓太始祖,祁姓劉氏族譜記錄:源明公姓伊祁、名源明,字監明;號丹朱。
妣古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四世
劉歲紀,妣藜氏、陸氏,子三:正成、正定、正坤。
六世
劉長曆,妣翟氏、有熊氏,子三:德仁、德堯、德科。
七世劉德堯,妣薛氏,吉氏,子二:仁宏、仁發。
八世
劉仁宏,妣高陽氏、孟氏,子四:廷光、廷坤、廷紳、廷玖、廷貴。
九世劉廷光,妣姒氏、雍氏,子一:爵南。
十一世劉行矩,妣慕容氏、晏氏,子三:復盛、復旺、復松。
十二世劉復旺,妣蒙氏、易氏,子四:茂光、茂清、茂華、茂文。
十三世劉茂清,妣史皇、丁氏,子一:孔陽。
十四世劉孔陽,妣巢氏,子三:日盛、日永、日貴。
十五世劉日永,妣西梁氏,子二:德榮、德康。
十六世劉德榮,妣逢氏,子一:聚義。
十七世
劉聚義,妣吉氏、姜氏,子三:劉累、劉宗、劉祖。
十八世
劉累,妣吉、姒氏,生九子:大益、萬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順益、昌益、伯益,享壽107歲。
家族功績
父親堯
姓
伊祁,名
放勛,古
唐國(今
山西臨汾
堯都區)人,
中國上古時期
部落聯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
五帝”之一。十三歲輔佐兄長
帝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號為
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
天子,都於蒲阪。
堯立七十年得
舜。二十年後,堯老,
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堯從父親
帝嚳那裡繼承
帝位,並開創了“
禪讓制”的先河。他命
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
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堯設定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被後世
儒家奉為聖明君主的典型。之前:堯之父帝嚳,,
帝嚳之父
蟜極,,蟜極之父
玄囂,,玄囂之父
黃帝,黃帝之父
少典,少典之父
伏羲,伏羲之母
華胥氏。
十八世孫劉累
夏帝
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龍,聽說
劉累曾學養龍於“
豢龍氏”,就命劉累養龍,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賜他“
御龍氏”,後來一龍死,劉累將其製成肉羹獻給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劉累再獻,劉累因懼怕龍死之事暴露,,遂遷到中嶽
嵩山南側的
堯山(
大龍山,又名
石人山)東麓,河南
魯山縣
昭平湖地區(今河南
魯山),在此墾荒漁獵,最後卒葬於此。劉累生19世
佑,佑生20世
歆,歆生21世詠。
劉累公(
劉聚義公長子),字華美,生於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1898年),劉氏族譜中為劉氏十八世祖,卒於夏桀三十一年癸酉(公元前1845年)享壽壹百一十一歲,(一說累公享壽一百零七歲,又一說累公壽八十四歲)。公誕生時,兩手握拳凡三年。張開時兩掌現龍紋,並有文在手曰: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公學擾龍於豢龍氏,十歲能擾龍。夏孔甲帝時天降二龍於朝.雌雄各一,帝令累公飼養,公能飲食之,帝嘉,於孔甲三年甲辰(公元前1877年)晉封累公為右丞相,並御批賜累公為御龍氏。孔甲七年戊申(公元前1873年)一雌龍死,累公潛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公恐懼,帶領家少奔魯(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避禍,時年二十六歲,遂遷於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安家置業。
二十一世孫
二十一世詠,字梅桂號統,在
商朝時被
商湯封為豕韋國君,所以劉氏在商稱豕韋氏。妣高陽氏,生子一:相承。
二十二世相承又名劉淋,字虞,號玉拔,妣秦氏、農氏,子二:岳(全祿)、麓(全福)。
二十三世劉麓字全福,號開瑤,妣巢氏,子二:美然、美勛。
二十四世美勛字洪周,京氏,生四子:釗勝、釗胎、釗寧、釗銅。
二十五世釗寧字申,妣熊氏,生子二:昞亮、昞寬。
二十六世昞寬字茂高,妣呂氏,生二子:文成、文盛。
二十七世文盛字道山,媯氏,生子三:明亮、明清、叼明。
二十八世錦遙字明亮,妣米脂氏,生子三:升吉、升禧、升和。
二十九世升吉字先,妣芋氏,生子二:瑞明、端明。
三十世瑞明字坤,妣任氏,生子三:先柱(案臨)、先揚(案喜)、先輝(案康)。
三十一世先柱字案臨,妣吉氏,生子三:源傳、源佼、源福。
三十二世源傳字智和,又名浪,妣姒氏,子二:維益、維宗。
三十三世維宗字繪,妣西梁氏,子二:新興、新輿。
三十四世新興字元遠,又曰朋琳,妣芋氏、休氏、屠氏,三子:建呂、建腤、建腷。
三十五世建呂字觀榜,妣文氏、姒氏,生子二:文楨(寶招)、文祥。
三十六世寶招字文楨,妣呂氏,生子二:晨福、晨祿(一說四子:□、簋、管、符)。
三十七世晨祿字元,妣詹氏、張氏,生子三:任期、任玉、任授。
三十八世任玉字九齡,妣姒氏,子二:添禎、添祥。
三十九世添禎字道總,又名秉新,妣甘、魏氏,生子六:樹湖、樹漣、樹淦、樹淮、樹江、樹鴻。
四十世孫樹鴻
於商末建立唐國,傳五代的勇公時又被滅,周被封勇公於
杜,以國為姓,從此稱
唐杜氏。
四十一世登貴字篤慶,妣狄、呂氏,子二:俊通、俊達。
四十二世俊通字楚揚,又名啟兆,妣田、曹氏,字二:彥文、彥武。
四十三世彥武字楚熊,號弼,又名略,妣巢氏,子四:猛、勇、剛、強。(興寧譜記載,生一子:標林)。
四十四世標林字勇,又名積傳,妣金費事,生子三:德勝、德朋、德暗。
四十五世德朋字建平,妣任、曹氏,生子三:敬唐、建典、建培(興寧譜記載,生一子:朝良)。
四十六世朝良字敬典,又名經,妣張氏,生二子:廷樂、廷聲。
四十七世廷聲字照燃,又名美華,妣毛、董、張氏,子二:元振、元拔。
四十八世元振字之雄,又名福立,妣古、風氏,子二:勝清、勝海。
四十九世勝海字林枝,號茂,又名芳炳,妣修氏,生二子:平澴、平源。
五十世孫杜伯
中國西周第七世
杜伯字平濃。
周宣王的大臣,堯九子源明的後裔。周宣王聽說有女子危害
周朝江山,把很多婦女、女嬰都殺死了。杜伯勸諫,周宣王不聽,殺死了
杜伯,其子
隰叔[1]逃到晉國,作為
晉國的
士師,為晉卿士氏(即
范氏)的始祖。周宣王后來夢見杜伯射殺自己,得病而死。
五十四世孫士會
士會(約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即
范武子(隨武子),春秋時期
晉國大夫,
士蒍之孫。
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封於
隨,稱
隨會;封於
范,又稱范會;以大宗本家氏號,又為士會。因迎
公子雍之事流亡
秦國,
河曲之戰中為秦國獻計,成功抵禦
晉軍。後被
趙盾用計迎回晉國。
邲之戰中看到晉軍內部不和,主張班師。
荀林父死,升任執政,專務教化,使晉國之盜皆逃於
秦。
郤克使
齊受辱,請求伐齊不得,士會擔心晉國發生內亂,告老讓郤克為執政。二十年後,
晉悼公猶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後,
趙武、
叔向等猶追思士會,欲從之游。《新唐書·宰相世系》載 劉氏“ 在周 封 為 杜 伯 , 亦 稱 唐 杜 氏 。 至 宣 王 , 滅 其 國 。其 子 隰 叔(五十一世)奔 晉 為 士 師 , 生 士 蒍 . 蒍 (五十二世)生成 伯 缺(五十三世
士缺) , 缺生士 會 。
劉氏五十五世
士雃又名劉軾 ,字季子,原籍晉國,生於春秋時期,卒於春秋時期,住秦國,妣萬氏,夫婦同葬秦國。生五子:報江、報聯、報時、報淮、報盛。
56五十六世劉報聯字明,名夏、號福、妣官氏,生一子:致祿。
57五十七世劉致祿字遠,名摯,妣尹氏,生一子:文。
58五十八世劉文名陽,又名卷,妣鐘氏,生一子:士雲。
59五十九世士雲名劉桓,字維綱。妣朱氏,生六子:倉模、倉秸、倉棋、倉達、倉遠、倉通。
60六十世劉倉模字宗仁,號廣廷,妣金氏、油氏、鄒氏,生十一子:榮文,榮武,榮職,榮辰,榮康,榮秀,榮財,榮巨,榮信,榮吉,榮華。(他譜記載,生子三:大化,大爵,大祿)。
61六十一世劉榮信號大化,妣吳氏,子六:封誥、封璋、封謹、封祥、封諒、封永。
62六十二世劉封誥字雲,妣司馬氏,子四:大福、大祿、大貞、大祥。
63六十三世劉大祿名晉,字皋,妣溫氏,生三子:富仙、富仁、富任。
64六十四世劉富仙名暢,字磺,妣曹、胡氏,子四:貴瀧、貴文、貴鳳、貴舞。
65六十五世劉貴文名元瑞,字鳴甲,妣胡、歐陽氏,子六:德、開、玉、修、閏、斗。
66六十六世劉德字銘宗,名松、號接近,妣紀氏、朱氏,生三子:璋禮、璋秀、璋華。
67六十七世劉璋秀名忠田,字文先,妣洪氏、李氏、丁氏,生二子:金盛、金葛。
68六十八世劉金盛字柏仲,又名青美,妣謝氏、江氏,生四子:榜勛、榜炤、榜傑、榜熙。
69六十九世劉榜炤字盛臣,一作盛臣,妣郭、何氏,生三子:顯科(夢清)、顯和(夢祖)、顯秋(夢文)。魏大夫
70七十世劉顯科字夢清,又名詠立,妣古、蘇氏,生七子:思萬、思能、思安、思玉、思瀧、思開、思茂。魏大夫
71七十一世劉思瀧字盛春,號審量,名喬,又名權,妣段、楊、吉三氏,生四子:恩盛、恩果、恩柏、恩禎。魏大夫
72七十二世劉恩盛諱
劉清,名燃,字思盛,號果齋,妣程氏、李氏、梁氏、胡氏。生二子:仁號(榮)、仁紀(發)。
73七十三世仁號名
劉榮,號豐公,妣趙、梁氏,生於帝元2393年(公元前295年)八月十五日子時,壽84歲,子一:(74世)
劉煓。
74七十四劉煓(前271年--前197年),也作劉湍,即
太上皇帝劉太公,乃漢太祖高皇帝
劉邦之父,名昂,字執嘉,號顯初,又號太平。生於
周赧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八月十五日午時,卒於
漢高祖劉邦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五月,崩年七十五歲。秦末漢初
沛郡豐邑(今江蘇
徐州豐縣)人。妣王氏、宣氏,生子:伯、仲、季(邦)、交。
七十五世孫劉邦
出身
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
泗水亭長、
沛公、
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
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回響起義,攻占沛縣等地,稱
沛公,不久投奔
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
子嬰向劉邦投降。
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
巴蜀地及
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
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
長安,史稱
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
韓信、
彭越、
英布、
臧荼等
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
建章立制並採用
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14]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
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
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廟號
太祖,諡號
高皇帝,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七十五世孫劉交
其後代
劉裕於420年建立了
劉宋王朝,劉岩於917年建立
南漢王朝。附世系表:劉交——劉富——劉辟疆——劉德——劉向——劉伋——劉貴——劉鐙——劉曠——劉匡——劉均——劉矩——劉書——劉義遜——劉毅——劉興——劉靖——劉翹——
劉裕(363—422),即南朝劉宋的高祖武帝——
劉義隆——
劉休仁——劉叔橫——劉誕——劉延——劉行本——
劉文靜——劉元平——劉常——劉迺——劉清潭——劉贊——劉悟——劉從謙——劉岩,925年改名為
劉龑。
七十六世孫劉恆
漢文帝
劉恆(前202年—前157年),
漢高祖第四子,母
薄姬,[1]
漢惠帝之庶弟[2]。前196年
劉邦鎮壓
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
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
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
周勃、丞相
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
水利,衣著樸素,廢除
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
竇漪房之子
劉啟最長。[2]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
竇漪房為皇后。[4]漢文帝與其子
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
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
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
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
未央宮,死後葬
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
廟號太宗,
諡號孝文皇帝。也是《
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七十七世孫劉啟
漢景帝
劉啟(公元前188年臘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文帝
劉恆之第五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即
竇太后),出生於
代地中都(今山西
平遙縣西南),是中國
西漢皇帝。
劉啟在位16年,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劉啟駕崩,
諡號孝景皇帝,葬於
陽陵。
七十八世孫劉發
劉發(生不詳-前127年),漢景帝劉啟之子,母為唐氏,西漢諸侯王,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
長沙王,為長沙劉氏的始祖。
長沙王劉發以孝著稱,每逢稻米豐收的季節,劉發都會收集最優質的大米送到京都,進宮給自己的父王母后。更是帶回了長安的泥土,建築了“望母台”,“望母台”就是後人熟知的長沙定王台,以寬慰自己的思母之情。
母唐氏為侍女,地位卑微,劉發很不受寵。即使是封地,相較於其他藩王,很是狹小,而且是最貧窮最卑賤的地方。公元前142年,劉發來朝獻舞,故意在跳舞的時候縮手縮腳,使卷腳施展不開,漢景帝問為何?劉發回答說因為國土太小,無法讓自己大展身手,漢景帝這才擴大了劉發的封地範圍。
在漢家皇室中,長沙王宗族發展迅速、分支眾多、人丁興旺、後裔發達,是王室中最尊貴、最重要的分支之一,長沙王族的後裔又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留居漢代長沙王國,後裔繁衍昌盛,形成今日中國江西、湖南、湖北及廣東部分地區劉姓的主體;北派則在西漢時期遷居南陽,長沙定王劉發--劉發—劉買—劉外—劉回—劉欽—光武帝,後來宗族崛起,一躍而尊為東漢皇族帝系,其後裔又分布在中原及全國各地。
劉發為東漢皇帝的直系祖先,五世孫即
東漢光武帝
劉秀與更始帝
劉玄,長沙定王劉發--劉發—劉買—劉外—劉回—劉欽—光武帝,劉秀開創了東漢王朝,使得漢朝天下又延續了幾百年。
七十八世孫劉勝
劉勝(前165年-前113年),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母為賈夫人,西漢諸侯王
劉勝為人喜好酒色,生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劉勝常與同母兄趙敬肅王
劉彭祖相互指責說:“兄長為王,專門代官吏治事。為王應當日聽音樂,玩賞歌舞美女。”劉彭祖說:“中山王只管奢侈淫樂,不輔佐天子安撫百姓,怎能稱為藩臣!”
元鼎四年(前113年)二月,劉勝去世,終年五十三歲,共在王位四十三年,諡號靖,史稱中山靖王前元三年(前154年),受封中山王。後元三年(前141年),漢景帝去世,漢武帝即位。漢武帝即位之初,大臣們鑒於吳楚七國之亂的教訓,對諸侯王進行百般挑剔,動不動就上告諸侯王的過失。
劉勝便把官吏侵奪欺凌諸侯王之事,全部奏報漢武帝,漢武帝就增加諸侯的禮遇,廢止官吏檢舉諸侯王之事,對諸侯王施行優侍親屬的恩惠。
七十九世孫劉貞
80六世
劉昂字迴風,妣李、秦、尤氏,生三子:福、祿、壽。
81七世
劉祿,漳侯,字紹,妣楊、許、鄧氏,生三子:戀、希、清。
82八世
劉戀,沂水侯,字實,妣楊、山氏,生二子:經、英。
83九世
劉英,欣陽侯,字素,妣馬、谷、氏,生四子:巡、建、避、遠。(他譜記載,生二子:建、浩)。
84十世劉建,安國侯,字殷,妣佐、許、楊氏,生三子:辰華、振華、哀華。
85十一世
劉慶安,廣陵侯,妣陳、梁氏,生二子:平、憲。
86十二世
劉憲,繆水侯,字德廣,妣彭、呂二氏,生四子:化、和、舒、街。(他譜記載,生三子:忠、舒、銜)。
87十三世
劉舒,祁邑侯,字啟泰,妣李、宋氏,生四子:誼、喧、讀、講。
88十四世劉誼,祁陽侯,字仁,妣徐、李氏,生五子:用、必、良、布、鐸。
89十五世
劉必,原澤侯,字忠,妣穆、孫氏,生二子:顯達、不疑。
90十六世
劉不疑,豐靈侯,字恕,妣鐵、朱氏,生二子:斐、惠。
91十七世
劉惠,濟川侯,字漣,妣巫氏、鮑氏,生二子:崇、雄。
92世
劉雄是
中山靖王之後,爵位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後又賜封一縣之長,為人清廉,替百姓主持公道,只要有難民他就布施粥棚、開倉放糧攢下許多豐厚的基業,老來得子,誕下
劉弘,縱容家族中唯一香火,只能嘆息。
九十四孫劉備
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生,字玄德,
東漢末年
幽州涿郡涿縣(今
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
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三國時期
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少年與
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
關羽、
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
孔融、徐州
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
赤壁之戰與
孫權聯盟擊敗
曹操,趁勢奪取
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公元221年,劉備在
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
蜀或蜀漢,占有今
四川、
雲南大部、
貴州全部,
陝西漢中和
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
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
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
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郡望與堂號
後代遷移
劉永(劉氏回彭城始祖)
劉祥(劉氏入閩始祖)
劉祥,劉氏127世祖[1]字圖南,又字祖雲,號子先,追謚
文忠。婺州府金華
人,官至金吾衛大將軍,後封沛國公致仕。生於生於唐朝憲宗元和十五年庚子歲(公元820年),因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4-888年),因
黃巢作亂,避戰亂攜子劉天錫入福建,避居寧化石壁洞葛藤凹開基立業,為劉氏入閩始祖,又稱劉氏中代始祖。
劉祥公繁衍的客家後裔陸續向四處擴遷,特別是開七公(其子廣傳公)的子孫更是支脈繁茂。播居
閩、
粵、
贛、
桂、川、滇、黔、浙、湘、鄂等省與港、澳、台以及南洋群島及海外70多個國家。 現在海內外客家民系的漢族劉姓絕大部分屬祥公的後裔,人口達2700多萬,人才薈萃,名人輩出。
131五十七世
劉任字堯智,妣程氏。生二子:若還、若連。宋初移崇安。宋末
劉宗臣又遷回石壁。
劉開七(劉氏入粵始祖)
劉開七,字必高,號慎七,又號三郎,謚仁創,劉氏 146世祖[1],官授潮州
都統制(潮州
總鎮),生於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壬寅歲正月十九日辰時,生於福建
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
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卒於宋寧宗
嘉定十七年(1224)
丁酉歲七月十五日,劉開七原籍福建
汀州寧化石壁村,夫人龔氏、黃氏,生一子:
劉廣傳。因任職於粵,出任潮州都統制,眷屬從福建遷自寧化遷徙至廣東潮州,後又遷居梅州。
劉開七率兵赴興寧平黃彥章之亂,禦寇陣亡,卒於行營,朝廷將其葬在廣東
嘉應州興寧縣北廂(即今
興寧黃陂鎮)高車頭黃峰嶂上,行山象形,
巽山乾向。祖墳案外乾峰獨秀,崗背河水長流,雄偉壯觀,八百餘年,實為得之不易的吉穴佳陵。
其後裔落籍廣東,散居中華各州郡,遍及海內外各地,共尊劉開七為入粵始祖,裔孫
蕃衍,英才輩出,支系的成員已廣泛分布在中國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港澳等地和南洋、歐美等世界各國,成為世界劉氏最重要、最寵大,最具開拓精神的
宗族。147世劉廣傳宋末遷移至瑞金,元中期150世劉念一郞從瑞金遷入廣東翁源縣。
劉必達遷信宜
劉必達字始嘗[1],生於明末癸酉年四月初四卯時壽九十多歲,妣元配馮氏生子諱敏,繼配鐘氏生於清順治壬辰年四月十四日卯時,壽八十五歲,生次子英元。長子敏分居橫茶村,次子英元分住
白坡村。
劉必達是
劉廣傳[2]的十六世裔孫,原籍韶州府翁源縣,於明末亂世隨父家元入贛,清初從軍,順治戊戌年季春月受封於贛,官授皇清千總,清順治末年兵賊不分,共擾社稷,天下大亂,在亂世中元配馮氏失散下落不明,必達公隧抱長子敏南遷,奔至高粱信邑北泮落戶,繼娶鐘氏,創基立業,此祖與祖妣鐘氏葬射塘坡共墳,美女照鏡形。在白坡
門樓屋建始嘗公祠一座。
歷史記錄
客家劉氏
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