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姓

冉姓

冉姓中華姓氏之一,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98位,全國人口數量約有68萬人,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63%左右。

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

冉氏家族的歷史貢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在春秋戰國時代,冉氏先祖在儒學方面的貢獻;其二,中國歷史上最豪勇最傑出的英雄——冉魏皇帝冉閔,在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漢族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對漢民族的延續作出的歷史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冉姓
  • 外文名:ran
  • 讀音:ran xing
  • 別稱:冉氏
  • 含義:中華姓氏之一
  • 名人冉子冉伯牛)、冉閔、冉猛
  • 主要分布地區四川、重慶酉陽
  • 釋意中華姓氏之一
起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始祖,繁衍,古冉國,聖門五賢,遷徙分布,郡望,堂號,名人,冉求,冉季,冉耕,冉雍,冉孺,冉瞻,冉閔,冉安昌,冉實,冉璡、冉璞,冉通,冉覲祖,冉文儔,冉天元,家譜,字輩,祠聯,四言,五言,六言,八言及以上,

起源

冉姓的起源,主要有:

源流一

源於高辛氏,出自帝嚳之後,屬於以古部落名稱為氏。
據《元和姓纂》所載,帝嚳為炎帝部落聯盟首領時,其屬下聯盟是由八個大部落組成的,其中即有冉氏部落。冉氏部族人世代為冉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季載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封於(一作國都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冉堌鎮一帶),春秋時被鄭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或說聃去耳為冉;西南地區土家族冉姓是冉閔後代,是北宋時期從北方遷至此處。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叔山冉,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著名的大夫叫叔山冉,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力士,與百步穿楊神箭手養由基同為楚共王熊審的屬下。
發生在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五月晉楚兩國之間的“鄢陵之戰”中,楚軍敗北,連公子熊茂也成了晉軍的俘虜。當晉軍大肆追趕楚軍時,叔山冉隻身殿後,反撲晉軍,抓起追在最前面的晉軍士兵當武器投向晉軍新軍佐郤至身旁的一輛戰車,把車前的橫木都擊斷了。晉軍上下見叔山冉如此兇悍,皆駭然停止追擊,使得楚軍安全退兵。
叔山冉的後裔子孫形成兩支姓氏,一支仍以父姓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為冉氏,叔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太后羋八子之弟魏冉,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書記載:“秦之穰侯魏冉,原為羋姓,改姓魏。”
魏冉,亦稱秦穰侯,他是著名的秦國宣太后羋八子的異父弟弟。在魏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冉氏、魏氏、羋氏、陶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羌族,出自漢朝時期西南夷冉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漢書·顏師古注》中記載,唐朝時期,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開州(今重慶開縣)、汶邑(今四川茂汶)土著羌族中,有許多漢朝時期西南夷所建古冉國遺民,在冉國遺民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世代稱蚺氏、冉氏者,後皆稱冉氏,是今天少數民族羌族中的大姓之一。

源流六

源於土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鄂、川、湘交界地域的土家族中多有冉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冉氏,或由漢族人融入土家族時帶入的姓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始祖

冉季載:名載,字季。西周王族,周文王十子武王同母弟。武王克商滅紂後,大封諸侯,將其少弟封於冉。因季載有善行,成王時被舉為司空,主管軍事,成為周王室的重臣,他輔佐成王,廣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領導。他的後代,以其封國為氏,稱冉姓,並尊冉季載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

古冉國

古冉國所在地有眾多版本,據考證應該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冉堌鎮一帶。

聖門五賢

雖眾說紛紜,但我們通過冉姓在周初得姓之後的當時史料判斷,整個冉姓家族卻主要是活動于山東境內。在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就有五名冉姓弟子,並稱聖門五賢。他們是:冉耕冉雍冉求冉孺冉季,個個出類拔萃,千古流芳,而且他們五人統統都是魯國人,是故後世冉姓郡望有東魯之說。

遷徙分布

歷秦漢以降,冉姓人逐漸由山東播遷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北方大地,並有一支山東冉氏家族播遷到湖南的漵浦等地繁衍,後昌盛為當地大族,古代此地屬武陵郡,故後世冉姓有以武陵為其郡望堂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於今河北臨漳的冉姓也呈現出族大人眾的興旺局面,昌盛為冉姓魏郡郡望。其中在十六國時期建立過魏國的冉閔便是此一郡望之傑出代表。另據《華陽國志校注》所載,夔州、開州西南夷首領多冉姓。唐宋之際,還有夔州雲安(今重慶雲陽)人冉實、冉祖雍父子以及巴東(今重慶奉節)人冉安昌見諸史冊。唐末五代時,有重慶之冉姓播遷貴州。宋末元初,北方冉姓已播遷於今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長江中下游省份。明初,山西冉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南、湖北、陝西、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甘肅等地。明末滿清軍隊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以後的湖廣填四川,有湖北、湖南之地的冉姓遷於今四川、重慶。清康乾年間以後,有河北、河南、山東之冉姓闖關東進入東北。 如今,冉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重慶兩地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另貴州、河北亦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冉姓約占全國漢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郡望

東魯郡:泛指今山東濟南、泰安等地。
山陽郡濟陰郡:泛指今山東巨野、濟寧兗州、曹州府(今菏澤市)一帶。
武陵郡:漢代置郡,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轄境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重慶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
魏郡:漢代置郡,治所在鄴縣(故城在今河北臨漳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北武安以南,涉縣以東,山東冠縣以西,河南滑縣以北地區。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

堂號

武陵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漳堂。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氣量寬宏,沉默重厚,孔子誇他有人君風度,“可使南面”。
迎聖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謙遜,多才多藝,知兵,曾任左統帥,大敗齊師,將流亡在外十四年的孔子迎回魯國。
忠孝堂:冉守忠及其族弟守孝,原名“萬要、千要”,因平亂有功,宋高宗雲“千要萬要,不如忠孝之為要。”萬要授命守忠,千要授命守孝。至此,宗族立“忠孝堂”。其後人取“忠孝”為族訓,勉勵後人,已示同一血緣,同一宗祖,故都用“忠孝”堂。
五賢堂:五賢指孔子門下72賢人,冉氏五賢。

名人

冉求

冉求:字子有,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有治政之術,列政事科,曾為季氏宰。

冉季

冉季:字子產,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

冉耕

冉耕:字伯牛,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以德行稱,後得惡疾而亡。

冉雍

冉雍:字仲弓,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出身貧寒,有德行。孔子以為可任諸侯治民之官,後曾為季氏宰。

冉孺

冉孺:一作冉儒,字子魯,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敏於學。勤於問。

冉瞻

冉瞻魏郡內黃(今屬河南)人,十六國時後趙大臣,石虎養子。有勇力,驍猛善戰,以功累遷為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

冉閔

冉閔:十六國時冉魏建立者。幼果銳,善謀策,勇力絕人。穆帝永和五年,季龍死,他利用石氏內亂,奪取後趙政權,建立魏國,史稱冉魏,冉氏唯一皇帝。三年後,為前燕所敗,被俘而死。

冉安昌

冉安昌巴東(今重慶奉節)人,唐代大臣。隋末據巴東,高祖初歸唐,為招尉使,官至潭州都督。

冉實

冉實:夔州雲安(今重慶雲陽)人,唐代官吏。弱冠登進士第,累遷並府參軍。中八科舉,授綿州司戶,轉揚府倉曹。又舉四科,除益州導江令。所任有能名,官至河州刺史。其子冉祖雍亦出身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後因倡飲省中,被賜死。

冉璡、冉璞

冉璡冉璞:播州(今貴州遵義)人,宋代名士。兄弟二人同俱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撫四川,築招賢館以禮士,兄弟倆遂去進見,為畫築城釣魚山之策,後果賴之。

冉通

冉通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區)人,明代官吏。洪武三十年二甲第三名進士,官兵科都給事中。面折廷諍,頗有直聲。好學問,讀書不輟。

冉覲祖

冉覲祖:河南中牟人,清代學者。康熙二年鄉試第一,康熙三十年三甲第十三名進士,授檢討。有《四書五經詳說》、《陽明疑案》、《正蒙補訓》等。

冉文儔

冉文儔:四川通江人,清代白蓮教徒。嘉慶元年起事,聚眾數萬,為通江藍號元帥,轉戰川東、北。三年後,在一次突圍中陣亡。其侄冉天元繼為元帥,繼續反清,部眾盛時達十萬以上,攻殺清軍猛將朱射斗,與諸部首領大會南充,威震一時,後在江油被德楞泰所擒,遇害於成都。

冉天元

冉天元:清四川白蓮教義軍首領之一。通江縣人。綽號“掃地王”,嘉慶元年(1796年)隨其叔冉文儔在通江王家寨舉義,四年,冉文儔犧牲,繼任元帥。被視為四川白連教各路義軍之主力。五年在江油被俘,死於成都。

家譜

四川宣漢冉氏重修宗譜四卷,(清)冉正本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漢縣檔案館。
四川酉陽冉氏家譜十三卷,(清)冉肇庭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敬簡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四川酉陽冉氏家譜兩卷,首一卷,(清)冉學續修,清朝年間冉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河南中牟冉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中牟縣檔案館。
四川雲陽冉氏家譜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冉廣逵等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湖北鹹豐冉氏續修家譜十卷,(民國)冉崇文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鹹豐縣檔案館。

字輩

北方冉氏通用字輩:“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註:與孔子世家字輩一樣。
南方冉氏通用字輩:“守文世勝惟思貴萬載如應興附山秀政文輔寅凝應天奇之後各相連永裕廣禎瑞崇隆啟懋光(或:文武正大瑞崇興啟錫光)毅胤晉恆泰開元衍慶長朝廷順有志國家英勤堂祖德流芳遠文武世代揚”。
重慶麻陽冉氏字輩:“崇啟孟光景思”。
重慶萬盛冉氏字輩:“崇啟孟光山德合細渚萬”。
重慶酉陽冉氏字輩:“尉祥佩梧振英梓悅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
廣西東蘭冉氏字輩:“惟龍天奇永裕廣正瑞崇隆啟懋光毅胤晉恆泰開元衍慶長”。
山東濟寧冉氏字輩:“守文世勝維貴思萬載如應興佐廷君子世海茂萬興朝文武正大光明永裕廣徵瑞崇隆啟孟昌毅胤晉恆泰開元衍慶長尉祥佩梧振英梓悅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註:“長”字輩用盡接續重慶酉陽冉氏字輩。
四川冉氏通用字輩:“中玉廣禎瑞崇宏以茂光盛進銀成太開元左運良祖德回召遠克少代必昌”。
冉氏一支字輩:“玉克士學正大光昌人文秀啟永吉食良”。
重慶墊江一支字輩:“元純德戀天少學,廷中廣玉世澤長”。
重慶酉陽冉氏土司派字輩:
宋元明字輩:守文世勝為,貴思萬載如應,興、單名王旁、廷、單名雨部、臣,單名亻旁、單名亠部、維龍 天奇,永裕廣正瑞 ,崇隆啟懋光。
清字輩(註:清朝兩字派並行,可任選其一):1、景師慕立本,定志效明良,慶衍家聲美,延開嗣兆長;2、晉毅仁恆泰,開元衍慶長,朝中順有志 ,殷勤國位堂。
2006年新擬字派:祥尉佩梧振 ,英梓悅建翎, 苑袖斌康梨 ,唯晟培浩朗。
註:冉氏土司派字輩長流水,當長輩定的字輩用完,由後輩添加新續,前面一段同以前土司派字輩,後面一段是本地老一輩人新續的字輩。待“長”或“堂”用完後,接著06年字派。

祠聯

四言

源自帝嚳;望出武陵。
全聯典指冉氏的源流和郡望。
勤學好問;多藝博聞。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冉孺,字子魯,孔子弟子,少孔子五十歲,以勤學好問聞名。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居政事科。孔子曾說他:“冉求多才多藝,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後做大夫季氏的家宰。
讜篪奏響;惡畫圖形。
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播州人冉璡,冉璞兄弟,俱有文才,朝廷屢次徵召,都不願做官。後來,余玠任四川安撫使,築招賢館以禮賢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謁,被任為郎官,為余玠所信任、依賴。“篪”,古管樂器名,用竹子製成,單管橫吹,用於雅樂。

五言

聖門五賢士;蜀郡兩郎官。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弟子(見上題頭《三、歷史名人》介紹)。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播州人冉璡,冉璞兄弟事典。
鳴琴答空谷;散步臥松林。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詩人冉正岳《清溪納涼》詩集句聯。冉正岳,四川酉陽人。

六言

一門五子從聖,十哲三賢列科。

八言及以上

通毅謀深,威望彌振;政通人和,頌聲懋奕。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游擊將軍冉閔,字永曾,善謀策,通力絕人。歷位北中郎將游擊將軍,屢立戰功,威聲彌振。宿將莫不憚之。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內江令冉虛中,取前令善政次第舉行之。政通人和,頌聲懋奕。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有冉雍等聖五賢。皆孔子的得意門生。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播州才人冉璡、冉璞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都督冉瞻,驍猛多力,歷官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其子冉閔,位游擊將軍。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播州才人冉璡、冉璞兄弟二人事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