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冉茂容
- 民族:土家族
- 出生日期:1933
- 逝世日期:2004
社會評價,承名師裁縫好手,善挑繡剪紙描畫,通醫理濟世救人,勤耕耘種菜行家,重身教楷模鄉里,睦鄰里以德報怨,樂奉獻克己為人,事夫君義重情深,逸事拾零,回憶詩文,寸草心,竹韻籣馨野菊香,
社會評價
承名師裁縫好手
其祖父冉隆遠先生是有名的裁縫師,她自幼勤勉好學,兼以心靈手巧,祖父真傳,十多歲就成為宜居、董河、丁市一帶有名的裁縫師。三十歲以前,裁縫是她的主要職業,通曉男女各式服裝的裁剪縫製,皮件製作的工藝尤為精湛。酉陽、沿河、務川有她手工製作的皮大衣、皮馬夾、皮褂、皮袍等皮件作品200件以上。1968年沿河縣李家人民公社購來縫紉機成立縫紉社(為該鄉歷史上第一次),特聘她為師傅帶徒授藝服務年余。無論親朋、鄰里,還是幾十里上百里以外慕名而來的客人,無論達官顯貴社會名流還是平民百姓,她都熱情服務,而且大多是“人情活路”,不收分文報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麻陽河地區虎皮、豹皮、毛狗皮、野貓皮等珍貴的天然動物毛皮資源較為豐富,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都可以備置。在那個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的年代,有上乘的皮張,再請名師精工製作一件虎皮大衣或毛狗皮褂,穿在身上有多么舒服、愜意,又有多么風光和神氣。這些東西在今天更是稀罕之物。天然毛皮十分珍貴,形狀極不規則,加工製作技術要求特別高。成品要看上去自然天成,看不出加工痕跡,方是上品。她是這樣說的,她的皮件作品更是“天衣無縫”。如今的商場裡,價格數萬元的皮件也難以達到這樣的做工水平。
其祖父傳與她的一把銅質裁縫尺,不知製作與何年代,7.9寸即為今天一尺,現存於務川其女兒瓊處。
善挑繡剪紙描畫
她繡的花或豐潤或靈秀,無不鮮活生動,內容涉及名花異卉、鳥獸蟲魚,而且多為臨時構思,針隨意動,無需樣板藍本。在她看來,剪紙繪畫藝術主要是為裁縫繡花服務,剪刀動處,三五分鐘優美的圖畫就會躍然眼前。作畫常以綢布、紙張作為載體,以岩墨、鉛筆、毛筆甚至剪刀腿,手指甲甚至針鼻子為作畫工
具,觀者尚未緩過神來,一副理想的作品已成現實,仿佛不需要構思,全憑一筆一剪自動運作。每年夏季和
冬春農閒時節,上門求花樣、鞋樣、帽樣、裁衣物、學技藝者絡繹不絕,她常常花半天時間讓所有求助滿意而歸。 她數十年樂此不疲,不收分文報酬,還倒貼不少茶水、飯菜、柴火,不圖名,不圖利,到底為什麼?她自己壓根就沒想過,旁人也沒有誰去推究。九十年代後,商品經濟逐漸興起,外來文化競相衝擊,繡鞋、涼帽、花圍腰等民族服飾漸被“品牌時裝”取代,老人因此清閒了許多,同時也頗感失落。老人的手藝後繼乏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傳承。他製作的花樣,早年繡作尚有人珍藏。
通醫理濟世救人
其曾祖父、祖父是有名的中醫,其外祖母、母親都是接生婆,前輩傳授,自己的積累,使其能略通醫理,熟悉傳統接生法,能用常見的中草藥處理簡單的頭痛腦熱(感冒)、消化道疾病等小傷小病。能用中草藥防治雞瘟,處理豬的豬瘟、痢疾、消化不良、下乳、防病催膘等問題。她成長的地方大塘在海拔1800餘米的龍頭山腳下,主要生活地懸山在沿務邊界的麻陽河腹地,兩地都很偏僻,到附近的鄉鎮衛生院都得走幾十里山路。在這樣的條件下簡單的手工技巧加幾樣尋常的中草藥不僅能解除患者的痛苦,甚至救人性命。她有求必應,緊急情況下也會主動相救。但只要需要或有可能,她會勸其看職業醫生或去醫院,因為“人命關天,大意不得”。她從不收取任何費用,說是出在弟子手上,盡心盡力而已,麥芽、萊菔子、大蒜等農家隨手可得,青蒿、野菊花、車前草等遍地皆是,無需成本,認為“見死不救有罪”、“救人一命值千金”,無需言謝和報酬。
她治感冒、胃腸道疾患、輕微創傷和跌打腫病等常見小傷小病的一些中草藥單方驗方十分靈驗,很有價值。治豬瘟的草藥方子也值得開發利用。她的助產接生技術是成熟到家的,除了破腹輸血外都能隨時隨地處理。順產和難產在產程中可以相互轉化,在通常情況下都有辦法處理好。
1997年在客田計生站工作的媳婦生育,因醫生處理未當造成遺憾,老人十分痛心。次年媳婦臨產期,老人步行五十多里山路趕到客田,因有前次教訓,鎮衛生院做好急救準備,經老人恰當處理,一切順利。很多家庭的幾代人都是她接生的,看到這些家庭的成員健康、幸福,老人也十分的欣慰。
勤耕耘種菜行家
其父親冉啟璞是勤勞致富的典範,曾一個晚上趁月色栽1萬株紅苕秧,80餘擔穀子的新田竟也是用夜班造好的,青壯年時期建的大院十三戶貧苦人家入住還不覺得擁擠。她繼承了父輩勤勞的品質,傳承了生產勞動技能,無論集體、自家或轉工幹活,她都幹得又快又好。在酉陽時曾因種菜技術高超分配在集體蔬菜隊里作技術骨幹。
來到懸山時,當地居民半年耕種半年閒,沒有種秋冬季蔬菜的習慣,冬春吃蔬菜要到三十里外的紅絲塘集市上去買,或者乾脆吃辣椒、豆腐、苞谷豆腐或鍋巴湯。她找來菜種,建好菜園,幾個月過去,園子裡長滿了蘿蔔、白菜、青菜、甜菜、蔥蒜等。親朋好友們來訪,她主動送一些菜,如果有人問她買菜,她樂意送,不收錢。時間長了,大家覺得不好意思,便跟著學種,她則免費提供種子,義務傳授技術,幾十年如此。如今的懸山是遠近聞名的蔬菜村,家家都有又多又好的蔬菜。除了自家食用,飼料用,都有蔬菜送親友。“可惜離集市太遠,不然很多村民可以靠種菜致富。”她常常這樣感嘆。她選育出來的白蘿蔔新品種“懸山蘿蔔”,個大汁多;芥子油含量較常見品種低,辛辣味輕;糖分含量較常見品種高,味甜;外表光潤細嫩,肉質呈半透明狀;生吃酥脆香甜,止渴生津,消食化氣;熟食細膩優雅,止咳化痰,益氣寬中,既是果中珍品,又是菜中佳肴。食用者除了一飽口福,還可同時收到藥用食療之功效。蘿蔔為傳統大眾菜,南北各地均有種植,優良品種也很多,但品質口感如“懸山蘿蔔”者卻不多見。可能除種質因素外,與當地的土質氣候不無關係。該品種現在懸山和附近村莊均有種植,有較大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價值。
重身教楷模鄉里
她十分重視修養,注意形象,一言一行總是很溫和,禮節、自然。特別是善於尊重人,不論尊長或是晚輩後生;工於感化人,樂於幫助人。善於言傳,在她那裡良藥不苦口,忠言也中聽;在她那裡,常讓人體驗到“三冬暖”的感覺,產生“勝讀十年書”的慨嘆。她更重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身邊的人,而從不把自己的意
思強加於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她常用鐵杵磨針、鑿壁借光、懸樑刺股等古人勤學的故事勸勉孩子專心讀書,用自己沒能享受學校教育的切身體驗教育孩子珍惜讀書的機會,用自己祖父、伯父被尊為“仕林師表”,
叔祖父隆廣曾受訓於黃埔,犧牲於北伐戰場的事例勉勵孩子要有遠大的志向,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做社會的有用之才。1989年,她的兒子考取貴州師範大學,成為李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如今她的子女中有四人是中學教師、大學教員或國家公務員,其中三人畢業於貴州師大;她的孫輩之中也有四個大學生,在那個偏僻落後的山區確實是一個奇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村民們有口皆碑,爭相效仿。近年本寨鄰村讀高中上大學者逐漸增多,文化氣息漸漸變濃,與她的示範帶動不無關係。她逝世後,時任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孔念中,貴陽醫學院黨委書記姚小泉等重要領導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哀悼。
睦鄰里以德報怨
她性情溫順,處事謙恭,為人和善,人緣很好,鄰里關係十分融洽,即或偶有人對她不恭或有什麼不利之處,她也一貫以德報怨,從不知道何為報復,何謂以牙還牙。
樂奉獻克己為人
她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問心無愧。他人有什麼困難,她總是盡心竭力地幫助,常說“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認為“為富不仁”是最大的罪惡,“見人無飯施飯吃,見人無衣施衣穿”是其最高理想。
事夫君義重情深
她只去過一次務川縣城,連沿河酉陽都沒去過。子女們都成家立業後,她的日子過的比較清閒,很想到銅仁貴陽去走走看看,可是始終沒能成行,只因要親手服侍年事已高的丈夫。一日三餐,必按其口味親自奉送到手;一年四季,洗臉水洗腳水必熱好後親手送到面前;數九寒冬,則一定要將早餐煮好後,再將其衣服烤熱了讓其起床。幾十年如此,輕言細語,周到細緻。敬夫若是者,當世未聞!
逸事拾零
虛驚一場
1998年秋季,5歲的孫女小為離開父母回到老家。一天中午,小為不小心將奶奶餵豬用的木桶從火鋪邊碰倒摔破,豬食散了一地。小為自知闖了禍,怕挨打而故意大聲地哭。誰知奶奶一點沒有責備她,更沒有打她,而是用十分溫和的語氣關切地問:“為為,啷個了,莫哭莫哭。”奶奶一味哄她,好像根本沒有發生摔壞豬食桶的事情。這件小事在小為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甚至定格了奶奶的形象。
回憶詩文
寸草心
(2004年9月26日 書成)
乘鶴從容面慈祥,
遺憾未成詣貴陽。
無愧先賢並來者,
樂土彼國享安康。
晨光喣喣竟昏黃,
懷疚深深念久長。
寸草誠心報春暉,
生態園裡樹人忙。
●鑑賞詮釋:勞苦功高、和藹可親的老人去了,帶著未能“去銅仁、貴陽走一走,看一看”的遺憾。老人該做的、能做的事情都做了,無愧於先人和來者。她的一生,就像山里野菊花,享受山間瘠薄的土壤、斑駁的陽光、風霜雨露、清新空氣。
老人去了,留給後輩永遠的懷念和深深的愧疚。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子孫們決定用老人留下的微薄家產和幾面青山作基礎投資建一個“樹人生態園”,興辦文化產業、生態產業,並將經營收入的百分之十三作助學金資助優秀貧困學子,百分之十三用於興辦家鄉公益事業,百分之十三用於生態園自身發展。權當以此略報老人養育之恩。
竹韻籣馨野菊香
(2006年10月22日 書成)
行端德厚譜竹韻,
質樸香幽繡梅蘭。
藝絕心清昭日月,
山間野菊自苦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