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孔門五冉碑

簡介

冉耕(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8年):冉姓,名耕,字伯牛,冉離長子;春秋時期魯國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冉堌鎮冉堌集)人。冉耕為人端莊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二十二歲時,孔子升司寇,冉耕繼孔子任中都宰,並受到孔子的高度讚賞。當他得重病時,孔子親自探望。當冉耕被惡疾奪去生命時,孔子十分痛心,哀嘆道:“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唐太宗貞觀二年尊冉子為“鄆城侯”,唐開元二十七年冉耕被追封為“鄆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進封“東平公”,南宋鹹淳三年復改“鄆公”。明嘉靖九年追稱“先賢冉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肥城孔門五冉碑
  • 國家:中國
  • 區域:山東省肥城市王瓜店鎮冉莊村
  • 人物冉耕
祠廟,故里碑,

祠廟

山東省肥城市王瓜店鎮冉莊村南,原有正殿三間和東西配房,坐北向南,大門南向。冉子廟在村內原校址處。
據民國五年《定陶縣誌》:“仲弓墓在冉堌定陶界上”。據《冉氏族譜》記載:“冉堌集有冉氏三賢合祠”。
據《曹南文獻錄》和《冉氏族譜》所記:明成化辛丑年(1481年)知縣鄒魯在冉堌集為三賢合祠。明、清時期曾四次重修。三賢冉子祠在冉堌集中心路北,有前後兩院,後院大殿三間,塑有三賢泥像。院內石碑數塊。兩側各有配房三間。前後院有兩個園門相通,前院中石碑六塊,其中有“先賢冉子故里”碑一塊。院中古樹參天,幽雅恬靜,後因年久失修,再加“文革”中破除“四舊”,拆毀無跡,後建為冉堌公社大院,今為冉堌國小。

故里碑

孔門五冉碑孔門五冉碑
這通石碑為青石質地,坐東向西,碑通高2.93米,寬0.92米,厚0.28米,螭首龜趺,龜趺長1.9米,寬0.95米。身首一體,螭首篆額“重修五賢祠記”,碑身額題“孔門五冉碑記”,碑文上題“創建先師孔門冉子五賢祠記”。此碑立於崇禎十年(1637),雖然幾百過去了,碑上的文字還算清晰。碑文整理出來,現錄在下面:
粵自四科,臚列魯論,而冉氏宗族焯燃今古口哉。口已嗣口口以四科取士,雖仿聖門之意圖,未若魯論口口之鑿鑿可攄也。口漸遠對策賦詩已口文學真面目。至宋王荊公創為經義字口,割裂破碎,帖括之弊,於今為甚,今人忍真口口不得而口。可知明興表章六經,推尊孔聖,從祀廟庭,則十哲之列冉氏居之。而若儒若季口祀西廡,所謂附驥尾而名尤彰者,信不誣也。第孔顏四氏籍在仙源,與鄒嶧者既已別口口口口。沐國恩而冉氏世籍碻磝,縣誌昭然,乃雲口口口口口。夫豈天朝恤錄,故有闕遺,母亦宰是邑者鞅掌,口口口口以其名聞之。學台使者抑或以政事於今為傳舍,德口口口口口口口,傷心取士,用人之不復古制而聊以待之後人。與歲屆辛酉,熹宗龍飛,時值關中。王父母諱惟精,江口口口師諱口,敷政口之暇,閱縣誌載賢哲,慨口興念曰,口口口口先賢廟祠,不得與源鄒嶧,專建尊崇先賢,世裔不得如四氏宗口優異恤錄,誰之咎?由是以從來口典請之學台,使梅夫子卜地建祠,錄後承先。維時則邑庠生員口先,乃先賢六十七代裔孫,且喜且口,驅心枯髯,勸勉宗族以祗奉。學台暨縣父母庠師雅意,蓋口庚午年而始,或次年口,經它州縣冒姓,紛口屢煩官府聽斷,則幸有志書紹口足證耳。是役也,鳩材工口都出口。歷任縣父母口塞翟公諱凌雲,本庠師口口,胡口諱會賓,口十三年塑像告成。則周南蔡父母諱時馨,甫口口即慨捐,竣工而書記,屬之不妄。蓋不佞與口生為筆硯交,且洽比鄰封親口父母庠師雅成一時政事,德行蔚然可觀。口亦口國家取士即久,必有其文學者出為世儀,其有如三丹之列兩科,而兩科亦竟難以概三傳也。如書所裱無口言,可南口口人以藝聞,安在四科之判然不相為用乎。矧夫經義取士,雖雲濫觴而浸淫即久,即其真儒亦為羔鷹。嘗見宋儒理學輩出,亦未嘗口科舉之業也。如前對策賦詩中,亦自有種種高賢,所感不獲與洙泗一時步趨門牆,科列二論,名馨千古。祠既成,敢拜手颺言,以祝後學之願為真儒聞先賢之風而興起者,政不敢阿其所好以自污也者。
碑文中所說的“五冉”是何許人也?據民國四年《肥邑冉氏家譜》中引《東原志序》載:“昔孔門弟子從游三千,姿粹學深,得傳聖道者七十二人,而冉氏之稱賢者有五。”譜中記述孔門冉氏五賢均出自於冉離一家,他們分別是山東定陶冉離的三兒兩孫,即:冉耕冉雍冉求冉孺冉季,冉季為冉雍之子,字子魯,唐贈“紀伯”,宋封“臨沂侯”;冉孺為冉求之子,字子產,一字子達,唐贈“東平伯”,宋封“諸城侯”。如果此碑在此一直沒有搬動的話,說明這裡曾經有座五冉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