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山

釣魚山

釣魚山位於今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渠江涪江交匯處,地處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弧形褶皺群的西南支脈,海拔高度在91.22米至186米之間。涪江在其南,嘉陵江經其北,渠江在其東,三面臨江,削壁懸岩,形勢險峻。古言:“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於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 南宋淳佑三年(1243年)余玠為抵禦蒙古軍東下,於此築城防守,名釣魚城,並徙合州治此。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兵圍攻四月不下,蒙哥汗死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釣魚山
  • 位於:今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
  • 海拔高度:91.22米至186米
  • 得名:得名於當地的一則民間傳說
名字由來,釣魚城,

名字由來

釣魚山得名於當地的一則民間傳說:遠古時代,三江洪水泛濫,逃到山上避難的災民飢餓難耐,此時一位巨人從天而降,立於山頂巨石之上,手持長竿,從山下江水中釣起無數鮮魚賑濟災民。人們感念巨人救命之恩,將山頂巨石稱作釣魚台,這座山也因此得名釣魚山。

釣魚城

釣魚山三面江流環繞,僅東側與陸地相連。巨大的鉗形江流,構成了一道長約20公里,江石崢嶸、水情險惡的天塹,陡峭的山岸和開闊的環境,又為這個並不算高的台地平添了“倚天拔地,雄峙一方”的險峻之勢。
重慶合川釣魚城重慶合川釣魚城
1240年10月,塔海率蒙古軍攻入南宋據守的四川,連破西川20城。四川大門洞開,夔門危急。南宋理宗決定任命戰爭經驗豐富的余玠主持四川防務。1243年春,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余玠採納冉璡冉璞兄弟的建議,按照“城塞結合、軍政結合”的戰略防禦思想築城釣魚山,將合州和石照縣的治所遷入城中,屯兵積糧,廣納賢才,拉開了釣魚城長達36年的守城序幕。
余玠將“西通嘉定,東引夔府;上臨劍閣,下負重慶”的釣魚城作為四川抗戰的前線指揮中心,親自坐鎮指揮,以不足5萬之兵與蒙古軍展開攻防戰,取得了1243年7月至12月“四川大小36戰”、1246年春抵禦“北兵入蜀”等一系列戰鬥的勝利。
1254年和1260年,南宋守將王堅張珏先後組織對釣魚城的大規模完善和維修。歷任守城者從長期抗戰的需要出發,採取了江防要塞與山城結合、內城與外城結合;墾田積粟與長期戰守結合、補給通道與藏兵運兵暗道結合。釣魚城成為攻守兼備的軍事重鎮。1260年後的釣魚城,攻防設施完善,生產、生活與軍事區域分布井然有序,給養、給排水設施自成體系,是迄今為止研究和展示中國古代戰區城塞築城體系的重要例證。釣魚城內1000餘平方米的九口鍋遺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工廠遺址。城內還開鑿了總積水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的14處天池,現存的大天池水面仍有30餘畝。據《合州志》《無名氏記》記載,宋蒙釣魚城之戰中,張珏曾命人從大天池中“取魚二尾,重三十斤,蒸麵餅數百”送到蒙古軍中,說:“爾北兵可烹鮮食餅。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