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

公元705年

705年,為長安五年正月壬午朔,大赦,改元神龍,自即日起,即為神龍元年。此時武后雖在病中,但中宗尚未復辟,故“神龍”仍系武周年號。至正月二十三日,中宗太子監國;二十五日中宗即帝位,不復改元,始變武周年號為李唐年號。

基本介紹

紀年,年表,大事,

紀年

乙巳年(蛇年
神龍元年
日本慶雲二年

年表

張柬之等斬二張
神龍元年(七0五)正月,太后仍臥病洛陽迎仙宮之長生殿,病重,宰相張柬之等思乘機擁太子復辟。然太后寵二張,只許二張侍側,太子、宰相及外臣俱不得近。初,群臣欲以謀反罪誅二張,太后不以為反,至是,張柬之等決以兵誅之。先是久視元年(700)柬之由荊州長史擢洛州長史時,與代者楊元琰語及太后革命(周革唐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復之志,及柬之入相,遂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曰:“今日非輕授也。”柬之又用司刑少卿桓彥范、中台右丞敬暉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左右羽林將軍,委以禁兵。柬之又謂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曰:“將軍今日富貴,誰所致耶?”多祚泣曰:“大帝(高宗)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為二豎(二張)所厄,大將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柬之既聯絡北門諸軍,然後與宰相崔玄瑋、相王府司馬袁恕己敬暉桓彥范謀舉事。適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復以其謀告之。太子於北門問太后疾,彥范,暉同謁,密陳其策,太子亦許之。二十二日,柬之、玄啼、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先至北門(即玄武門),而遣多祚、湛及駙馬都尉王同皎往東宮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帝位)付殿下,而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地有靈,北門(禁軍)、南牙(宰輔),同心協力,以誅二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本當夷滅,然上(太后)體不安。恐致驚嚇。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保衛社稷,殿下奈何置之死地?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深知傳位巳定,不必乘母病危,而諸臣急於求成,借誅二張之名,以圖擁戴之功,故不得不出。於是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合柬之、玄瑋等從玄武門斬關而入,至迎仙宮,逕斬易之、昌宗於廡下。史未言二張擁兵對抗,則知其無謀反之圖;史已言立廬陵王為太子乃吉、張之謀,益知二張無取代太子之意。二張少年弄臣,愛之者莫過太后,知之者亦莫過太后,苟或謀反,一夫一繩縛之可已,何待北門南牙洶洶然若有介事哉!
中宗復辟
柬之等既斬二張,遂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繞榻前,太后驚起,問道:“誰在作亂?”柬之等回答:“張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先告。在宮禁用兵,臣等該死!”太后看到太子,便說:“是你嗎?兩小於既死,你可以回東宮了。”彥范上前說:“太子怎能再回東宮?當年天皇(高宗)以愛子托給陛下,現在年紀已大,天意人心都歸向李氏,群臣都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所以擁護太子以誅賊臣,希望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右羽林將軍李湛李義府(高宗、武后時宰相)的兒子,太后一見,便說:“你也是誅易之的‘將軍’嗎?我待你父子不薄,不想竟有今天!。(可見太后深痛二張之死)湛慚,不能回答。太后又對崔玄瑋說:“別的宰相都是由別人推薦,只有你是朕親自選拔,今天也來了這裡嗎?”(可見太后深憾此次兵變)回答是“此乃臣所以報陛下之大德。”於是柬之等逮捕了張昌期、昌儀、同休,皆斬之,並將易之、昌宗等都在天津橋梟首示眾。其黨羽韋承慶崔神慶房融等都被捕入獄。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太子監國,赦天下,首先以相王府司馬袁恕己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名使者奉璽書宣慰十道各州。二十四日,太后傳位太子。二十五日,中宗即位。二十六日,太后徙居上陽宮(洛陽禁苑之東)。二十七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上太后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十八日,以張柬之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崔玄瑋為內史,袁恕己同鳳閣鸞台三品,敬暉桓彥范皆為納言,以上諸人並賜爵郡公。李多祚賜爵遼陽郡王王同皎為右千牛將軍、琅邪郡公,李湛為右羽林大將軍趙國公,其餘大小功臣皆有賞。二月四日,復國號為“唐”,凡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復永淳(六八二至六八三)以前故事。計武則天自唐載初元年九月壬午(九日)改元天授,改國號為“周”,至今(六九0至七0五)已十五年。
韋後干政
神龍元年(七0五)二月十四日,中宗立妃韋氏為皇后,追贈後父玄貞為上洛王,母崔氏為妃。初,中宗為廬陵王,遷房州,與韋後同幽閉十餘年(六八四至六九八)備嘗艱危,情愛甚篤。中宗每聞敕使至,常惶恐欲自殺,後止之,曰:“禍福無常,豈可隨便一死!”朝廷頒食至,後恐有毒,輒先嘗。中宗嘗與後私誓曰:“他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限制。”及再為帝後,果乾預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中宗每臨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預聞政事,如“二聖”焉。桓彥范上表亟諫,俱不聽。後生邵王重潤,久視二年(七0一)九月,為太后逼令自殺。生長寧、安樂二公主,安樂生於道中,中宗特愛之,嫁武三思子崇訓(崇訓死,再嫁武承嗣子延秀),驕縱不法,人皆切齒。
武氏復振
神龍元年(七0五)二張既誅,五臣(張柬之、崔玄瑋、袁恕己敬暉桓彥范)執政,洛州長史薛季昶張柬之敬暉曰:“二凶雖除,產、祿猶在(以呂產呂祿比武三思)。去草不去根,終當復生。”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猶几上肉,有何能為?所誅已多,不宜復加。”朝邑尉劉幽求亦謂桓彥范敬暉曰:“武三思尚在,公等終無葬地。若不早圖,後悔無及。”皆不聽。二月十六日,中宗即位僅二十日,即以武三思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拜相)。十七日,以武攸暨太平公主之夫)為司徒、定王。上官婉兒者,以祖父儀之死,沒入後宮,為則天所愛,百官表奏多令參決。及中宗即位,初拜婕妤(後拜昭儀),使專掌詔命,益委信之。婉兒與三思私通,又薦三思於韋後,韋後喜,亦與之通。三思遂得出入禁中,中宗信之,每與議朝政,且使韋後與三思雙陸(二人遊戲),而自居旁為之點籌(計算籌碼)焉。三思子崇訓娶安樂公主,中宗屢微服幸三思第,監察御史崔皎密諫曰:“唐命初復,太后尚在,周之舊臣,列居朝廷,陛下奈何私幸武氏,不察隱患?”張柬之等漸有所悟,諫中宗曰:“太后革命之際,宗室諸李,誅戮殆盡。今陛下反正,而武氏猶濫官爵(謂封王、作相),請損抑之!”不聽。柬之等撫床嘆憤,曰:“主上昔封英王,(儀封二年封),時稱勇烈,吾等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主上自誅以張天子之威耳。今反庸怯如此,奈何!”

大事

(1)春,正月,壬午朔,赦天下,改元。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逆魁首,鹹赦除之。
(1)春季,正月,壬午朔(初一),武則天下詔赦免天下罪犯,改年號。規定自文明元年以來犯罪的人,如果不是揚州、豫州、博州三州謀反案以及各種叛亂的罪魁禍首,都可以赦免他們的罪過。
(2)太后疾甚,麟台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誅之。柬之謂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曰:“將軍今日富貴,誰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為二豎所危,將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遂與定謀。
(2)武則天病得非常嚴重,麟台張易之和春官侍郎張昌宗居宮中執政,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劃殺掉張易之張昌宗張柬之問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說:“將軍今日的榮華富貴,是誰給的?”李多祚流著眼淚回答說:“是高宗大帝給的。”張柬之說::“現在大帝的兒子受到張易之張昌宗這兩個小子的威脅,難道將軍不想報答大帝的恩德嗎!”李多祚回答說:“只要對國家有利,我一切都聽相公安排,不敢顧及自身以及妻兒的安危。”於是自己指天發誓,並且與張柬之、崔玄等人一同定下了剷除張易之張昌宗的計謀。
初,柬之與荊府長史鄉楊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復之志。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謂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柬之又用彥范、暉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左、右羽林將軍,委以禁兵。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易之等乃安。
當初,張柬之接替荊州都督府長史鄉人楊元琰的職務,二人一同泛舟於長江之中,當小船漂到江心時,談到了武則天以周代唐的事,楊元琰慷慨激昂,有救助大唐的志向。張柬之入朝作了宰相後,便推薦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將軍,並且提醒他說:“您大概還記得我們當初在江心泛舟時所說的話吧?今天這項任命可不是隨便給您的呀。”張柬之還任用了桓彥范敬暉以及右散騎侍郎李湛,都讓他們擔任左、右羽林將軍,把禁軍交給他們指揮。這件事引起了張易之等人的懷疑和憂慮,張柬之於是又任用他的黨羽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張易之等人才放了心。
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范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彥范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後家可也。”時太子於北門起居,彥范、暉謁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
不久,姚元之靈武回朝,張柬之桓彥范交談說:“大事就要成功了!”於是把商量好的計謀告訴姚元之桓彥范將這事稟告了他的母親,母親勉勵他說:“忠孝不能兩全,應當先為國家大事著想,然後再考慮自家的小事。”當時太子李顯都從北門入宮向天子問安,桓彥范敬暉前往拜見,秘密地把他們的計策告訴太子,太子允許他們這樣去做。
癸卯,柬之、玄、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癸卯(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桓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太子李顯。太子有所懷疑,沒有出來,王同皎說:“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已經有二十三年了。現在上天誘導人心。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立志誅滅兇惡的小人,恢復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暫時到玄武門去以滿足大家的期望。”太子回答說:“兇惡的小人的確應該翦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李諶說:“諸位將帥宰相為了國家不顧身家性命,殿下為什麼非要讓他們面臨鼎鑊的酷刑呢!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了。”太子這才出來。
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於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繞侍衛。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守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彥范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李湛,義府之子也。太后見之,謂曰:“汝亦為誅易之將軍邪?我於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慚不能對。又謂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王同皎將太子抱到馬上,並陪同太子來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此時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迎仙宮的走廊里將張易之張昌宗斬首,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衛。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作亂?”張柬之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了,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訊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武則天看見太子李顯也在人群之中,便對他說:“這件事是你讓乾的嗎?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了,你可以回到東宮裡去了。”桓彥范上前說:“太子哪能還回到東宮裡去呢?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託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愿!”李湛李義府的兒子,武則天發現了他,對他說:“你也是殺死張易之的將軍嗎?我平時對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變故!”李湛滿面羞慚,無法回答。武則天又對崔玄說:“別的人都是經他人推薦之後提拔的,只有你是朕親手提拔的,你怎么也在這裡呢?”崔玄說:“我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對
我的大恩大德。”
於是收張昌期、同休、昌儀,皆斬之,與易之、昌宗梟首天津南。是日,袁恕己從相王統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系獄,皆易之之黨也。初,昌儀新作第,甚美,逾於王主,或夜書其門曰:“一日絲能作幾日絡?”滅去,復書之,如是六七,昌儀取筆注其下曰:“一日亦足。”乃止。
接下來逮捕了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將他們全部處斬,並在神都天津橋的南邊將上述人犯與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一道梟首示眾。在這一天裡,為防範突然事變的發生,袁恕己隨從相王李旦統率南牙兵馬,他們將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逮捕下獄,這些人都是張易之的同黨。先前,張昌儀新建起一幢非常豪華的宅第,規模比諸王及諸位公主的宅第還要宏大,有人晚上在他的門上寫道:“一日的絲能織幾日的薄紗?”張昌儀讓人把字跡除掉,結果又被人寫上,這種情況總共出現了六七次。張昌儀用筆在門上寫道:“即使是只織一天,我也感到滿足。”此後便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
甲辰,制太子監國,赦天下。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使齎璽書宣慰諸州。乙巳,太后傳位於太子。
甲辰(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乙巳(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
丙午,中宗即位。赦天下,惟張易之黨不原;其為周興等所枉者,鹹令清雪,子女配沒者皆免之。相王加號安國相王,拜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皇族先配沒者,子孫皆復屬籍,仍量敘官爵。
丙午(二十五日),唐中宗李顯即皇帝位。中宗下詔大赦天下,只有張易之的黨羽們不在赦免之列;那些被周興等人冤枉的人,都讓進行清理和昭雪,他們的子女中如有被發配流放或者被沒入官府作奴婢的,都予以赦免。唐中宗還加相王李旦封號安國相王,並任命他為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加太平公主封號為鎮國太平公主。此外,皇族先前被發配或沒入官府為奴的,他們的子
孫都恢復皇族身分,並且根據具體情況封授官爵。
丁未,太后徙居上陽宮,李湛留宿衛。戊申,帝帥百官詣上陽宮,上太后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丁未(二十六日),武則天搬到上陽宮居住,李湛留下負責警衛。戊申(二十七日),唐中宗帶領文武百官來到上陽宮,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
庚戌,以張柬之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崔玄為內史,袁恕己同鳳閣鸞台三品,敬暉桓彥范皆為納
言;並賜爵郡公。李多祚賜爵遼陽郡王,王同皎為右千牛將軍、琅邪郡公,李湛為右羽林大將軍、趙國公;自余官賞有差。
庚戌(二十九日),唐中宗任宗張柬之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
崔玄為內史,袁恕己同鳳閣鸞台三品,敬暉桓彥范都被任命為納言;上述有功之臣都賜爵為郡公。李多祚賜爵為遼東郡王;任命王同皎為右千牛將軍,並賜爵為琅邪郡公;任命李湛為右羽林大將軍,進爵趙國公。其他有功人員也給予不同的官爵和賞賜。
張柬之等之討張易之也,殿中監田歸道將千騎宿玄武門敬暉遣使就索千騎,歸道先不預謀,拒而不與。事寧,暉欲誅之,歸道以理自陳,乃免歸私第;帝嘉其忠壯,召拜太僕少卿。
張柬之等人討伐張易之的時候,殿中監田歸道正好統領千騎兵守衛玄武門敬暉派人去徵調他手下的千騎兵,由於田歸道事先並不知道有誅殺張易之等人的計畫,所以拒絕將手下人馬交給敬暉調遣。等到事情結束之後,敬暉想殺掉田歸道,田歸道據理力爭,於是唐中宗只是免去他的殿中監職務,讓他回到家中。唐中宗認為田歸道忠勇可嘉,又將他召回,任命他為太僕少卿。
(1)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1)二月,辛亥(初一),唐中宗帶領文武百官到上陽宮向武則天請安,問候她的日常生活狀況;從此唐中宗每十天前來問候一次。
(2)甲寅,復國號曰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復以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老君為玄元皇帝
(2)甲寅(初四),唐中宗下詔恢復大唐國號,並規定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都恢復唐高宗永淳年間以前的舊制,神都又恢復東都舊名,北都恢復并州舊名,老君仍稱為玄元皇帝
(3)乙卯,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韋承慶高要尉;正諫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流高州;司禮卿崔神慶流欽州。楊再思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
(3)乙卯(初五),唐中宗將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韋承慶貶為高要尉;將正諫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並流放到高州;將司禮卿崔神慶流放到欽州。唐中宗又任命楊再思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
太后之遷上陽宮也,太僕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獨嗚咽流涕。桓彥范、張柬之謂曰:“今日豈公涕泣時邪!恐公禍由此始。”元之曰:“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別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是日,出為毫州刺史。
武則天被遷到上陽宮時,只有太僕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一人痛哭流涕。桓彥范張柬之對他說:“今天哪裡是您悲哀哭泣的日子!恐怕從今以後您就要大禍臨頭了。”姚元之回答說:“元之侍奉則天皇帝的時間很長,現在突然要分手了,感到悲痛難忍。況且元之前幾天追隨諸公誅滅惡逆之徒,是盡作臣子的本分;今天辭別舊主,也同樣是在盡作臣子的本分。即使因此而受到懲罰,我也心甘情願。”在這一天,姚元之被任命為毫州刺史。
(4)甲子,立妃韋氏為皇后,赦天下。追贈後父玄貞為上洛王、母崔氏為妃。
(4)甲子(十四日),唐中宗將他的妃子韋氏立為皇后,大赦天下;又追贈韋後之父韋玄貞上洛王,追贈韋後之母崔氏為上洛王妃。
左拾遺賈虛己上疏,以為“異姓不王,古今通制。今中興之始,萬姓喁喁以觀陛下之政;而先王后族,非所以廣德美於天下也。且先朝贈後父太原王,殷鑑不遠,須防其漸。若以恩制已行,宜令皇后固讓,則益增謙沖之德矣。”不聽。
左拾遺賈虛己上疏認為:“異姓之人不得封為王,是從古至今的定製。現在中興剛剛開始,黎民百姓無不欽慕嚮往,觀看陛下如何治理這個國家。而陛下卻首先追贈皇后的父親為王,這不是用來在全國擴大陛下賢德的辦法。況且高宗時期追贈皇后的父親武士為太原王,這個教訓離現在並不遙遠,陛下必須從一點一滴進行預防。如果認為命令已經發布無法收回,陛下應該讓皇后堅決推辭,這樣更能增加皇后謙虛守禮的美德。”唐中宗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初,韋後生邵王重潤、長寧·安樂二公主,上之遷房陵也,安樂公主生於道中,上特愛之。上在房陵與後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篤。上每聞敕使至,輒惶恐欲自殺,後止之曰:“禍福無常,寧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及再為皇后,遂干預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桓彥范上表,以為:“《易》稱‘無攸遂,在中饋,貞吉’,《書》稱‘牝雞之辰,惟家之索’。伏見陛下每臨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預聞政事。臣竊觀自古帝王,未有與婦人共政而不破國亡身者也。且以陰乘陽,違天也;以婦陵夫,違人也。伏願陛下覽古今之戒,以社稷蒼生為念,令皇后專居中宮,治陰教,勿出外朝乾國政。”
先前,韋後共生育了邵王李重潤以及長寧和安樂兩公主,在唐中宗被放逐到房陵去的時候,安樂公主在路上出生,所以唐中宗特別喜歡她。中宗與韋後在房陵被幽禁期間,共同經歷了各種艱難困苦的生活,因而兩個人的感情十分深厚。中宗每當聽到武則天派使者前來的訊息,就驚惶失措地想要自殺,韋後制止他說:“禍福並非一成不變,最多不過一死,您何必這么著急呢!”
中宗曾經私下對韋後發誓:“如果日後我能重見天日,一定會讓你隨心所欲,不加任何限制。”所以在韋氏重新成為皇后以後,便像武則天在高宗朝那樣干預起朝政來了。桓彥范上表,認為:“《周易》說:‘婦女沒有什麼錯失,在家中主持家務,就是吉利。’,《尚書》說:‘如果母雞司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敗落了’。我發現陛下每次臨朝,皇后總是坐在帷帳後面參預對軍國大事的處理。臣觀察歷朝帝王,沒有哪一個與婦人共同執政而不導致國破身亡的。再說陰凌駕於陽之上,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婦人欺凌丈夫,是違背人倫之道的。希望陛下觀察古今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時刻想著社稷與百姓,敦促皇后嚴守皇后的本分,一心一意地致力於女子的教化,不要到外朝來干預國家政事。”
先是,胡僧慧范以妖妄游權貴之門,與張易之兄弟善,韋後亦重之。及易之誅,復稱慧范預其謀,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賜爵上庸縣公,出入宮掖,上數微行幸其舍。彥范復表言慧范執左道以亂政,請誅之。上皆不聽。
在此之前,胡僧慧范憑藉虛妄的邪說結交權貴,與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等人相處得很好,韋後也很看重他。等到張易之被誅滅以後,韋後又稱慧范也參預了誅殺張易之等人的謀劃,於是慧范因功被授為銀青光祿大夫,並賜爵為上庸縣公,使他得以出入皇宮,唐中宗也多次穿便衣到他所居住的地方。桓彥范又上表指控慧范用邪門歪道紊亂朝政,請求將他處死。唐中宗對這些建議都沒有採納。
(5)初,武后誅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惟吳王恪之子鬱林侯千里,褊躁無才,又數獻符瑞,故獨得免。上即位,立為成王,拜左金吾大將軍。武后所誅唐諸王、妃、主、駙馬等皆無人葬埋,子孫或流竄嶺表,或拘囚歷年,或逃匿民間,為人傭保。至是,制州縣求訪其柩,以禮改葬,追復官爵,召其子孫,使之承襲,無子孫者為擇後置之。既而宗室子孫相繼而至,皆召見,涕泣舞蹈,各以親疏襲爵拜官有差。
(5)武則天在剷除李唐宗室的時候,最先殺掉的是那些有道德才能的人,只有吳王李恪的兒子鬱林侯李千里,心地狹窄性情浮躁,沒有才能,再加上一次又一次地向武則天進獻祥瑞,因而得以倖免。唐中宗即位之後,封李千里為成王,任命他為左金吾大將軍武則天所誅殺的李唐諸王、王妃、公主、駙馬等都無人加以埋葬,這些人的子孫有的被流放到嶺南地區,有的已經在監獄中拘禁了數年之久,有的躲藏在民間成為富人的僱工。到這時候,唐中宗頒下制書,命令各州縣尋訪這些死去的宗室貴族的靈柩,根據死者的身份依禮改葬;並且給這些死者恢復原任官爵;召回他們的子孫,讓他們承襲父輩的爵位;對那些沒有子孫的人,則替他們選擇後嗣以續其香火。不久,散落各地的宗室子孫相繼來到東都,唐中宗全都召見了他們。大家流著淚向中宗行了舞拜禮。中宗各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賜給了他們大小不等的官職、爵位。
(6)二張之誅也,洛州長史薛季昶張柬之敬暉曰:“二凶雖除,產、祿猶在,去草不去根,終當復生。”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猶機上肉耳,夫何能為!所誅已多,不可復益也。”季昶嘆曰:“吾不知死所矣。”朝邑尉武強劉幽求亦謂桓彥范、敬暉曰:“武三思尚存,公輩終無葬地;若不早圖,噬臍無及。”不從。
(6)張易之張昌宗被誅滅後,洛州長史薛季昶對張柬之敬暉說:“張易之、張昌宗這兩個元兇雖然已被剷除,但呂產呂祿這樣人還在朝中任職,鋤草時不鏟掉草根,終究還會長出草來。”張柬之敬暉回答說:“現在大局已定,你說的那些人不過是案板上的肉罷了,還能有什麼作為!現在殺的人已經夠多的了,不能再多殺了。”薛季昶嘆口氣說:“我不知道將死在哪裡了。”朝邑尉武強人劉幽求也對桓彥范和敬暉說:“武三思還沒有受到懲處,你們這些人終究會死無葬身之地;如果現在不及早作準備,等到大禍臨頭再後悔就來不及了。”桓彥范敬暉也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上女安樂公主適三思子崇訓。上官婉兒,儀之女孫也,儀死,沒入掖庭,辯慧善屬文,明習吏事。則天愛之,自聖歷以後,百司表奏多令參決;及上即位,又使專掌制命,益委任之,拜為婕妤,用事於中。三思通焉,故黨於武氏,又薦三思於韋後,引入禁中,上遂與三思圖議政事,張柬之等皆受制於三思矣。上使韋後與三思雙陸,而自居旁為之點籌;三思遂與後通,由是武氏之勢復振。
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上官婉兒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被殺後,她被沒入後宮。上官婉兒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寫得一手好文章,又熟悉官府事務。武則天十分喜歡她,自聖歷年間以後,經常讓她參予對各衙門所上表章奏疏的處理;唐中宗即位後,更加信任她,又讓她專門負責草擬皇帝的命令,封她為婕妤,讓她執掌宮中事務。上官婉兒武三思私通,所以偏袒武氏,她又向韋後推薦武三思,將武三思領進宮中,唐中宗於是開始與武三思商議政事,張柬之等人從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制。唐中宗讓韋後與武三思一起玩一種叫作雙陸的遊戲,自己則坐在一旁為他們數籌碼;武三思於是又開始與韋後私通,武氏的勢力因此又強大起來。
張柬之等數勸上誅諸武,上不聽。柬之等曰:“革命之際,宗室諸李,誅夷略盡;今賴天地之靈,陛下返正,而武氏濫官僭爵,按堵如故,豈遠近所望邪!願頗抑損其祿位以慰天下!”又不聽。柬之等或撫床嘆憤,或彈指出血,曰:“主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此,事勢已去,知復奈何!”
張柬之等人屢次勸告唐中宗誅滅武氏集團,唐中宗都不聽。張柬之等人說:“武則天改唐為周的時候,李唐宗室被誅殺殆盡;現在多虧天地神靈的庇佑,陛下又重登帝位,但武氏卻像以往一樣安穩地把持著他們所竊取的官爵職位,這種情形難道是朝野之士所希望看到的嗎?希望陛下減少他們的俸祿,削奪他們的官爵,以告慰天下之人!”唐中宗仍然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張柬之等人有的拍著几案嘆息,有的彈擊手指以致出血,紛紛說:“皇上過去作英王時,在人們眼裡是一個勇武剛烈的人,我們之所以沒有誅滅武氏集團,是為了讓皇上能親自誅殺他們以擴大天子的聲威。現在皇上卻反過頭來重用武氏集團成員,大勢已去,誰知以後又會怎么樣呢!”
上數微服幸武三思第,監察御史清河崔皎密疏諫曰:“國命初復,則天皇帝在西宮,人心猶有附會;周之舊臣,列居朝廷,陛下奈何輕有外游,不察豫且之禍!”上泄之,三思之黨切齒。
唐中宗屢次身著便服到武三思的家裡去,監察御史清河人崔皎秘密上疏說:“陛下的權力剛剛恢復,則天皇帝還住在西邊的上陽宮裡,還有人想依附她;武周時期的舊臣,仍然在朝廷供職,陛下怎么能輕易地外出遊幸,沒看到白龍身著魚服而被打魚的豫且射中的災禍嗎!”唐中宗把密疏的內容泄露了出去,武三思和他的黨羽們對崔皎恨之入骨。
丙寅(十六日),唐中宗任命太子賓客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
(7)左散騎常侍譙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張易之之甥。韋後惡之,譖於上曰:“重潤之死,重福為之也。”由是貶濮州員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7)左散騎常侍譙王李重福,是唐中宗的庶子;他的妃子,是張易之的外甥女。韋後討厭李重福,便在中宗面前誣陷他說:“李重潤被迫自殺,是李重福在武則天面前誣陷所致。”唐中宗因此將李重福貶為濮州員外刺史,不久又改任他為均州刺史,並且常常命令州官對他嚴加防範。
(8)丁卯,以右散騎常侍安定王武攸暨為司徒、定王。
(8)丁卯(十七日),唐中宗任命右散騎常侍、安定王武攸暨為司徒、定王。
(9)辛未,相王固讓太尉及知政事,許之;又立為皇太弟,相王固辭而止。
(9)辛未(二十一日),相王李旦堅決要求辭去太尉及宰相職務,唐中宗同意了他的辭職請求;唐中宗又想立相王李旦為皇太弟,因相王堅決推辭而作罷。
(10)甲戌,以國子祭酒始平祝欽明同中書門下三品黃門侍郎、知侍中事韋安石刑部尚書,罷知政事。
(10)甲戌(二十四日),唐中宗任命國子祭酒始平人祝欽明同中書門下三品;任命黃門侍郎、知侍中事韋安石刑部尚書,同時免去他的宰相職務。
(11)丁丑,武三思武攸暨固辭新官爵及政事,許之,並加開府儀同三司
(11)丁丑(二十七日),武三思和武攸暨堅決推辭剛被任命的新職務和爵位,唐中宗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並且加封他們為開府儀同三司
(12)立皇子義興王重俊為衛王,北海王重茂為溫王;仍以重俊為洛州牧。
(12)唐中宗立皇子義興王李重俊為衛王,北海王李重茂為溫王;仍然讓李重俊擔任洛州牧。
(13)三月,甲申,制:“文明已來破家子孫皆復舊資蔭,唯徐敬業、裴炎不在免限。”
(13)三月,甲申(初五),唐中宗頒下制書:“文明年間以來因獲罪而破敗了的家族的子孫都可以恢復原來的地位與蔭庇,只有徐敬業、裴炎不在赦免之列。”
(14)丁亥,制:“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已死者追奪官爵,存者皆流嶺南惡地。”
(14)丁亥(初八),唐中宗頒下制書:“酷吏周興來俊臣等人,已經死去的要追奪官爵,現在還活著的都要流放到嶺南的偏僻之地。”
(15)己丑,以袁恕己為中書令
(15)己丑(初十),唐中宗任命袁恕己中書令
(16)以安車征安平王武攸緒於嵩山,既至,除太子賓客;固請還山,許之。
(16)唐中宗下令用可以坐乘的安車到嵩山徵召安平王武攸緒,武攸緒一來到京師,就被任命為太子賓客;他堅決要求再回到嵩山,唐中宗答應了他。
(17)制:“梟氏、蟒氏皆復舊姓。”
(17)唐中宗頒下制書:“梟氏、蟒氏都恢復為原來的蕭氏、王氏。”
(18)術士鄭普思、尚衣奉御葉靜能皆以妖妄為上所信重,夏,四月,墨敕以普思為秘書監,靜能為國子祭酒。桓彥范、崔玄固執不可,上曰:“已用之,無容遽改。”彥范曰:“陛下初即位,下制云:‘政令皆依貞觀故事。’貞觀中,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為秘書監,孔穎達為國子祭酒,豈普思、靜能之比乎!”庚戌,左拾遺李邕上疏,以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則秦始皇、漢武帝得之矣;佛能為人福利,則梁武帝得之矣。堯、舜所以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寵此屬,何補於國!”上皆不聽。
(18)江湖術士鄭普思和尚衣奉御葉靜能都憑藉虛妄的邪說得到唐中宗的信任和重用,夏季,四月,唐中宗沒有通過外廷,親筆書寫敕書任命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桓彥范和崔玄堅持認為不能這樣做,唐中宗道:“我已經任命了他們,不能這樣快就改變任命。”桓彥范說:“陛下在剛剛即位時,曾頒下制書說:‘國家的各項行政措施與法令都將完全依照貞觀時期的定製’。貞觀時期,擔任秘書監職務的是魏徵、虞世南和顏師古,擔任國子祭酒職務的是孔穎達,這些人的道德才能是現在的鄭普思和葉靜能所能比擬的嗎?”庚戌(初一),左拾遺李邕上疏認為:“《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叫做‘思想純正。’如果真有能讓人長生不老的神仙,那么秦始皇和漢武帝早就找到了;如果佛祖真能為人謀利造福,那么梁武帝也早就如願以償了。唐堯、虞舜之所以能夠成為歷代帝王的典範,也不過是由於他們努力修治世上各種的事情罷了。陛下對鄭普思和葉靜能這樣的人尊寵有加,對於治理國家有什麼用處!”唐中宗對上述建議都沒有接受。
(19)上即位之日,驛召魏元忠於高要;丁卯,至都,拜衛尉卿、同平章事。
(19)唐中宗即位那一天,用驛車從高要縣召回魏元忠;丁卯(十八日),魏元忠抵達東都,唐中宗任命他為衛尉卿、同平章事。
(20)甲戌,以魏元忠兵部尚書韋安石吏部尚書李懷遠為右散騎常侍,唐休為輔國大將軍,崔玄檢校益府長史,楊再思檢校楊府長史,祝欽明刑部尚書,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元忠等皆以東宮舊僚褒之也。
(20)甲戌(二十五日),唐中宗任命魏元忠兵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李懷遠為右散騎常侍,唐休為輔國大將軍,崔玄為檢校益府長史,楊再思為檢校楊府長史,祝欽明刑部尚書,上述人等都同時兼任同中書門下三品魏元忠等人都是由於曾在中宗作太子時作過東宮僚屬的緣故,而得到這樣的褒獎。
(21)乙亥,以張柬之中書令
(21)乙亥(二十六日),唐中宗任命張柬之為中書令
(22)戊寅,追贈故邵王重潤為懿德太子
(22)戊寅(二十九日),唐中宗下詔追贈已經死去的邵王李重潤為懿德太子
(23)五月,壬午,遷周廟七主於西京崇尊廟。制:“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
(23)五月,壬午(初四),唐中宗將武周七廟的神主遷到西京崇尊廟,並頒下制書:“對於武太后及其父、祖的名諱,上奏言事的臣民都不得觸犯。”
(24)乙酉,立太廟、社稷於東都。
(24)乙酉(初七),唐中宗在東都設立太廟及社稷。
(25)以張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鄭普思等十六人皆為立功之人,賜以鐵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25)唐中宗把張柬之等人以及武攸暨、武三思、鄭普思等十六人都當作為國家立下功勞的人,賜給他們鐵券,並規定如果這些人所犯的不是謀反叛逆之罪,每個人都可以寬恕十次死罪。
(26)癸巳,敬暉等帥百官上表,以為:“五運迭興,事不兩大。天授革命之際,宗室誅竄殆盡,豈得與諸武並封!今天命惟新,而諸武封建如舊,並居京師,開闢以來未有斯理。願陛下為社稷計,順遐邇心,降其王爵以安內外。”上不許。
(26)癸巳(十五日),敬暉等人率領文武百官上表唐中宗,認為:“五德之運輪流興起,沒有兩德同時盛大的事情。天授年間改朝換代之際,李唐宗室被誅殺流徙殆盡,哪裡有與武氏同殿受封的權利!現在上天又重新眷顧李姓,但武氏仍然像以往那樣受封為王,與李姓宗室一起居住在京師,開天闢地以來從未有過這樣的道理。希望陛下為大唐江山著想,順從朝野士民的心愿,削奪他們的王爵以安定人心。”唐中宗沒有同意他們的建議。
敬暉等畏武三思之讒,以考功員外郎崔為耳目,伺其動靜。見上親三思而忌暉等,乃悉以暉等謀告三思,反為三思用;三思引為中書舍人。,仁師之孫也。
敬暉等人害怕武三思的讒言陷害,便把考功員外郎崔當作自己的耳目,以便隨時刺探武三思的訊息。崔見中宗親近武三思而猜忌敬暉等人,便把敬暉等人的全部打算告訴了武三思,反而成了為武三思效勞的人。武三思推薦崔作了中書舍人。崔是崔仁師的孫子。
先是,殿中侍御史南皮鄭諂事二張,二張敗,貶宣州司士參軍,坐贓,亡入東都,私謁武三思。初見三思,哭甚哀,既而大笑。三思素貴重,甚怪之,曰:“始見大王而哭,哀大王將戮死滅族也。後乃大笑,喜大王之得也。大王雖得天子之意,彼五人皆據將相之權,膽略過人,廢太后如反掌。大王自視勢位與太后孰重?彼五人日夜切齒欲噬大王之肉,非盡大王之族不足以快其志。大王不去此五人,危如朝露,而晏然尚自以為泰山之安,此所以為大王寒心也。”三思大悅,與之登樓,問自安之策,引為中書舍人,與崔皆為三思謀主。
在這以前,殿中侍御史南皮縣人鄭巴結張易之和張昌宗,二張敗死之後,被貶為宣州司士參軍,又因犯貪贓罪的緣故,逃到東都,私下拜見武三思。鄭剛見到武三思時,哭得很悲哀,一會兒又放聲大笑。武三思向來位尊任重,對鄭的悲喜無常感到非常奇怪。鄭解釋道:“我在剛剛見到大王時之所以痛哭失聲,是在為大王將被戮屍滅族而感到悲哀。悲哀之後又放聲大笑,是在為大王能得到鄭的幫助從而得以免禍而感到高興。大王您雖然深得天子的歡心,但張柬之、敬暉、桓彥范、崔玄和袁恕己五人手中都掌握著將相大權,並且個個膽略過人,以至於廢掉太后的帝位都易如反掌。大王您自己考慮您與太后相比哪一個權勢地位更重一些?那五個人對您恨之入骨,日夜都想吃下您的肉,如果不能把大王滅族,他們是不會稱心如意的。大王您如果不儘快除掉這五個人,您的生命安全就會像早晨的露水一樣沒有保障,可是您卻還是怡然自樂,自以為像泰山一樣安然無羔,這就是我鄭為大王您感到痛心的原因。”武三思十分高興,與鄭一起上樓,向他請教使自己平安無禍的辦法,並薦舉他作了中書舍人,與崔一道成為自己的謀主。
三思與韋後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之權。”上以為然,甲午,以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桓彥范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仍賜彥范姓韋氏,與皇后同籍。尋又以玄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又改梁州刺史。三思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復之,大權盡歸三思矣。
武三思與韋後天天在唐中宗面前誣陷敬暉等人,說他們“倚仗功勞專擅朝政,將對大唐的江山社稷不利。”中宗相信了他們兩人的讒言。武三思等人趁機為中宗出謀劃策,“不如封敬暉等人為王,同時罷免他們所擔任的職務,這樣的話,表面不失為尊寵功臣,而實際上又能剝奪他們的權力。”唐中宗認為這樣做很好。甲午(十六日),唐中宗封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譙公桓彥范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為博陵王,同時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賞賜上述五人金帛鞍馬,只要求他們於每月初一、十五朝見天子;又賜桓彥范姓韋氏,讓他與韋後同族。不久唐中宗又任命崔玄為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後來又改任他為梁州刺史。隨後武三思便下令文武百官重新恢復執行武則天時期的政策,凡是拒不趨附武氏集團的人都被排斥去位,那些被張柬之、桓彥范等人貶逐的人又重新得到起用,朝政大權全部落入武三思之手。
五王之請削武氏諸王也,求人為表,眾莫肯為。中書舍人岑羲為之,語甚激切;中書舍人偃師畢構次當讀表,辭色明厲。三思既得志,羲改秘書少監,出構為潤州刺史。
張柬之等五王請求中宗削去武氏集團成員的王爵時,曾找人為他們擬表,眾位朝臣中沒有人敢於出頭。中書舍人岑羲代他們草擬了表章,遣辭用語十分激切;中書舍人偃師人畢構正輪到負責宣讀這一表章,言語和神態顯得非常嚴厲。武三思得志以後,便改任岑羲為秘書少監,外放畢構為潤州刺史。
易州刺史趙履溫,桓彥范之妻兄也。彥范之誅二張,稱履溫預其謀,召為司農少卿,履溫以二婢遺彥范;及彥范罷政事,履溫復奪其婢。
易州刺史趙履溫,是桓彥范的妻兄。桓彥范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等人之後,聲稱趙履溫也參預了誅除逆黨的策劃,唐中宗召他入京任司農少卿,趙履溫把兩個婢女送給了桓彥范;等到桓彥范被免去宰相職務以後,趙履溫又奪回了兩個婢女。
上嘉宋忠直,屢遷黃門侍郎武三思嘗以事屬,正色拒之曰:“今太后既復子明辟,王當以侯就第,何得尚乾朝政!獨不見產、祿之事乎!”
唐中宗讚賞宋忠誠正直,連續把他提拔到黃門侍郎的高位。武三思曾囑託宋替他辦一件事,宋義正辭嚴地拒絕他說:“現在太后都已經將帝位傳給了太子,大王你就應當以侯爵的身份回到自己家裡去,怎么還可以干預朝政呢!你難道不知道呂產呂祿兩人的結局嗎!”
(27)以韋安石兼檢校中書令魏元忠兼檢校侍中,又以李湛為右散騎常侍,趙承恩為光祿卿楊元琰為衛尉卿。
(27)唐中宗任命韋安石兼任檢校中書令魏元忠兼任檢校侍中,又任命李湛為右散騎常侍,趙承恩為光祿卿,楊元琰為衛尉卿。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請棄官為僧,上不許。敬暉聞之,笑曰:“使我早知,勸上許之,髡去胡頭,豈不妙哉!”元琰多須類胡,故暉戲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將危。此乃由衷之請,非徒然也。”暉知其意,瞿然不悅。及暉等得罪,元琰獨免。
在此之前,楊元琰知武三思日益專擅朝政,便向唐中宗請求允許他辭去官位,削髮為僧。唐中宗沒有同意。敬暉聽說這件事後,對楊元琰打趣說:“要是我早一點得知此事,我就去勸陛下同意你的要求,剃光你這胡人的腦袋,豈不是太妙了!”楊元琰長了一臉的絡腮鬍子,看上去像胡人,所以敬暉拿他開這樣的玩笑。楊元琰回答說:“人在功成名就以後,如果不激流勇退,就會遇到危險。我的確是從心眼裡想辭官出家當和尚的,不僅僅是作個樣子。”敬暉知道他的真實想法之後非常吃驚,感到很不高興。在敬暉等人因武三思的誣陷而被殺後,只有楊元琰一人得以倖免。
(28)上官婕妤勸韋後襲則天故事,上表請天下士庶為出母服喪三年,又請百姓年二十三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時望。制皆許之。
(28)上官婕妤勸韋後承襲武則天時期的舊制,向中宗上表請求規定全國士民百姓一律為被父親休棄的母親服喪三年。又請求規定天下百姓二十三歲時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年就免除勞役,她要求作這一改變的目的是收買人心。唐中宗對她的所有建議都同意。
(29)癸卯,制,降諸武,梁王三思為德靜王,定王攸暨為樂壽王,河內王懿宗等十二人皆降為公,以厭人心。
(29)癸卯(二十五日),唐中宗頒下制書,下令降低武氏集團成員的爵位,將梁王武三思降為德靜縣王,將定王武攸暨降為樂壽縣王,將河內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封為公爵,以此滿足天下臣民的心愿。
(30)甲辰,以唐休為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豆盧欽望為右僕射。
(30)甲辰(二十六日),唐中宗任命唐休為尚書左僕射,依舊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又任命豆盧欽望為尚書右僕射。
(31)六月,壬子,以左驍衛大將軍裴思說充靈武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31)六月,壬子(初四),唐中宗任命左驍衛大將軍裴思說為靈武軍大總管,目的是為了防備突厥兵的侵擾。
(32)癸亥,命右僕射豆盧欽望,有軍國重事,中書門下可共平章。
(32)癸亥(十五日),唐中宗命令尚書右僕射豆盧欽望遇有軍政大事時,可到宰相議事的地方,與宰相們共同商議處理意見。
先是,僕射為正宰相,其後多兼中書門下之職,午前決朝政,午後決省事。至是,欽望專為僕射,不敢預政事,故有是命。是後專拜僕射者,不復為宰相矣。
在此之前,僕射就是正宰相,後來僕射大多兼任中書門下之職,每次上朝都是在上午商議處理朝廷大事,下午處理尚書省的事務。到這時,豆盧欽望專任右僕射一職,不敢參預宰相們對於軍政大事的討論,所以唐中宗下達了這樣的命令。此後專任尚書僕射的人,便不再是宰相了。
又以韋安石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楊再思檢校中書令
唐中宗又任命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楊再思為檢校中書令。
(33)丁卯,孝敬皇帝於太廟,號義宗。
(33)丁卯(十九日),唐中宗將其兄孝敬皇帝李弘的神主遷入太廟,廟號為義宗。
(34)戊辰,洛水溢,流二千餘家。
(34)戊辰(二十日),洛水泛濫,沖走二千多戶人家。
(35)秋,七月,辛巳,以太子賓客韋巨源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如故。
(35)秋季,七月,辛巳(初四),唐中宗任命太子賓客韋巨源同中書門下三品,仍保留他原任的西京留守職務。
(36)特進漢陽王張柬之表請歸襄州養疾;乙未,以柬之為襄州刺史,不知州事,給全俸。
(36)特進、漢陽王張柬之上表請求回到襄州養病;乙未(十八日),唐中宗任命張柬之為襄州刺史,但不主管該州事務而領取全額俸祿。
(37)河南、北十七州大水。八月,戊申,以水災求直言。右衛騎曹參軍西河宋務光上疏,以為:“水陰類,臣妾之象,恐後庭有乾外朝之政者,宜杜絕其萌。今霖雨不止,乃閉坊門以禳之,至使里巷謂坊門為宰相,言朝廷使之燮理陰陽也。又,太子國本,宜早擇賢能而立之。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機要,厚以祿賜。又,鄭普思、葉靜能以小技竊大位,亦朝政之蠹也。”疏奏,不省。
(37)黃河南北十七個州發大水。八月,戊申(初一),唐中宗因發生水災的緣故而下詔要求臣下直言規諫自己的過失。右衛騎曹參軍西河縣宋務光上疏認為:“水屬陰類,是臣下、女人之象,恐怕是後宮有干預外朝政事的,陛下應當設法防患於未然;現在連日大雨不止,朝廷於是關閉坊市北門來祈求晴天,以至於使民間稱坊門為宰相,說是朝廷讓它來調解陰陽的。再者,太子乃是立國的根本,應當及早選擇賢良而有才能的王子,將他立為太子;此外,外戚勢力太大,像武三思等人,應當解除他們所擔任的重要職務,再多給他們一些俸祿;最後一點,鄭普思、葉靜能僅憑一些雕蟲小技就竊據高位,他們也是敗壞朝政的蛀蟲。”這篇奏疏呈上來之後,唐中宗根本不審閱。
(38)壬戌,追立妃趙氏為恭皇后,孝敬皇帝妃裴氏為哀皇后
(38)壬戌(十五日),唐中宗將妃子趙氏追立為恭皇后,將孝敬皇帝李弘的妃子裴氏追立為哀皇后
(39)九月,壬午,上祀昊天上帝、皇地於明堂,以高宗配。
(39)九月,壬午(初五),唐中宗在明堂祭祀昊天上帝、皇地,以唐高宗李治配享。
(40)初,上在房陵,州司制約甚急;刺史河東張知謇、靈昌崔敬嗣獨待遇以禮,供給豐贍。上德之,擢知謇自貝州刺史為左衛將軍,賜爵范陽公。敬嗣已卒,求得其子汪,嗜酒,不堪厘職,除五品散官。
(40)當初,唐中宗被貶到房陵時,地方官府對他的限制約束十分嚴格,只有刺史河東縣人張知謇和靈昌縣人崔敬嗣兩人對他以禮相待,供給的物品十分豐富。唐中宗很感激他們兩人,於是將張知謇由貝州刺史提拔為左衛將軍,並賜爵為范陽公。崔敬嗣已經去世,唐中宗找到他的兒子崔汪。但由於崔汪嗜酒如命,實在不能勝任任何實際職務,只好讓他當五品散官
(41)改葬上洛王專玄貞,其儀皆如太原王故事。
(41)唐中宗為韋後的父親上洛王韋玄貞改葬,其禮儀都依照武則天之父太原王的先例。
(42)癸巳,太子賓客、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巨源罷為禮部尚書,以其從父安石為中書令故也。
(42)癸巳(十六日),太子賓客、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巨源被免去相職,改任禮部尚書,這是因為他的叔父韋安石被任命為中書令的緣故。
(43)以左衛將軍上紀處訥兼檢校太府卿,處訥娶武三思之妻姊故也。
(43)唐中宗任命左衛將軍上人紀處訥兼任檢校太府卿,這是由於紀處訥娶了武三思之妻的姐姐的緣故。
(44)冬,十月,命唐休留守京師。
(44)冬季,十月,唐中宗命令唐休留守京師。
(45)癸亥,上幸龍門;乙丑,獵於新安而還。
(45)癸亥(十七日),唐中宗巡幸龍門;乙丑(十九日),唐中宗在新安狩獵之後又返回東都。
(46)辛未,以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46)辛未(二十五日),唐中宗任命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47)十一月,戊寅,群臣上皇帝尊號應天皇帝,皇后曰順天皇后。壬午,上與後謁謝太廟,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實封,皆滿萬戶。
(47)十一月,戊寅(初二),群臣給唐中宗上尊號應天皇帝,為韋後上尊號為順天皇后。壬午(初六),中宗與韋後一同到太廟拜謝列祖列宗,並下詔赦免天下罪囚;同時下詔將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實封戶都加至一萬戶。
(48)己丑,上御洛城南樓,觀潑寒胡戲。清源尉呂元泰上疏,以為“謀時寒若,何必裸身揮水,鼓舞衢路以索之!”疏奏,不納。
(48)己丑(十三日),唐中宗登上洛城門南樓觀看潑寒胡戲。清源尉呂元泰上疏認為:“君主善於謀劃,則四時寒暑自然順暢,何必赤身裸體,潑水為樂,在大街上擊鼓起舞以乞求寒冬的到來呢?!”奏疏呈上以後,中宗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49)壬寅,則天崩於上陽宮,年八十二。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親屬皆赦之。”
(49)壬寅(二十六日),武則天在上陽宮駕崩,終年八十二歲。臨死時武則天留下遺命:“去掉皇帝稱號,以後稱為則天大聖皇后。高宗的后妃王氏和蕭氏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三人的親屬都全部赦免。”
上居諒陰,以魏元忠攝冢宰三日。元忠素負忠直之望,中外賴之;武三思憚之,矯太后遺制,慰諭元忠,賜實封百戶。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見者曰:“事去矣!”
唐中宗在為武則天居喪守制期間,派魏元忠代理三天冢宰職務。魏元忠向來就有忠誠正直的聲望,因而深得朝野倚重。武三思對此很是擔憂,於是偽造武則天的遺命,對魏元忠好言勸慰,並賜給魏元忠封戶一百。魏元忠手捧“太后遺制”涕淚縱橫,看見這一情景的人說:“魏元忠再也不會有所作為了!”
十二月,丁卯,上始御同明殿見群臣。
十二月,丁卯(二十一日),唐中宗才親臨同明殿接見群臣。
(50)太后將合葬乾陵,給事中嚴善思上疏,以為:“乾陵玄宮以石為門,鐵錮其縫,今啟其門,必須鐫鑿。神明之道,體尚幽玄,動眾加功,恐多驚黷。況合葬非古,漢時諸陵,皇后多不合葬,魏、晉已降,始有合者。望於乾陵之傍更擇吉地為陵,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其無知,合之何益!”不從。
(50)武則天的靈柩將要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給事中嚴善思上疏認為:“乾陵墓穴的門是用石頭做成的,石門的門縫又用熔化的鐵水密封,如果想打開石門,就必須使用鑽鑿一類的工具。供奉神之道,重在保持幽靜玄遠的氣氛,倘若興師動眾地打開石門,恐怕對神多有驚動褻。況且夫妻合葬並非古制,漢代皇帝的陵墓,大多數都沒有皇后合葬,從魏晉以來,才有合葬的。希望陛下能在乾陵旁邊另外選擇風水好的地方修建陵墓,假如帝後神靈有知,兩人在陰間自然會相聚;如果無知,合葬又有什麼用處呢!”唐中宗沒有聽從他的勸告。
(51)是歲,戶部奏天下戶六百一十五萬,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有畸。
(51)這一年,戶部上報唐中宗說,全國共有六百一十五萬戶,總計三千七百一十四萬多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