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道德性》是余家菊所著作品,出自於《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兒童的道德性
- 作者:余家菊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兒童的道德性》是余家菊所著作品,出自於《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兒童的道德性》是余家菊所著作品,出自於《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人類開化到了什麼時期才有道德意識?我們不知道。社會進步到了什麼程度才有道德教育?我們亦不知道。不過我們知道,自有歷史以來,沒有不以“道德...
道德相對性(moral relativism),亦稱“道德的可塑性”。皮亞傑使用的概念。指兒童在道德性發展的成熟階段,開始認識到規則並非絕對不變,各人可有不同的是非判斷的一種特徵。皮亞傑通過研究發現,兒童的道德性在 8 歲前大多是服從他人的規定,即他律道德,而在 8 歲後則能服從自己的規定,即自律道德。在這種轉化...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輿論和良心支持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指個人按照社會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或特性。兒童道德 兒童的道德性是父母、教師或成人通過行動展示、勸說、評論等方式將現行的道德規範轉交給他們的結果,也是兒童自己在與同伴、成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
兒童道德感 兒童道德感,兒童逐步產生的對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的情感。在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包括尊老愛幼、愛護社會公共財產能、評價別人和自己等。其外在表現如,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尊敬好人,僧恨壞人;做了好事受到表揚感到高興。做了錯事受到批評感到差愧等。
因此處於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因此“兒童是道德哲學家”。簡介 安立 “在歐洲,一個婦女得了重病而瀕臨死亡。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可以救她的命。這就是她居住的鎮子裡的一個藥商最近發明的一種新藥。製造這種新藥的費用很大,而藥商又將藥的售價定為成本的10倍。病婦的丈夫海因茨向...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概述 皮亞傑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寫成《兒童的道德判斷》(1932年)一書。皮亞傑三大研究成果的具體內容包括:(1)兒童的道德發展既非天賦,也不是...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遊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遊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遊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
道德概念發展,是道德發展的一個方面。個體道德概念隨年齡增長而發展變化的過程。受個體思維發展和教育的影響。大約從1.5歲開始,兒童獲得在特定情境裡有關對和錯的行為標準。這些標準常涉及到清潔、控制侵犯性和服從父母等問題。若事情與兒童的標準相符,他們會微笑;反之會產生焦慮和不安。研究表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
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是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方面。個體認識社會倫理道德規則和準則,形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過程。既受到個體周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的成熟和認知、情緒發展,特別是其從事的交往和道德活動的制約。有關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始於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開創者有巴倫斯、夏倫伯格...
道德實在論階段,是指兒童道德發展的一個階段。皮亞傑在其道德發展理論中提出。對應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思維發展階段。對這一階段的兒童來說.往往表面化、形式化地看待道德現象。責任和價值取決於規則或成人命令本身,而與兒童的意向及兒童與同伴、成人的關係無關。該階段的道德認知方式有三個特點:(1)人的道德責任...
兒童道德判斷發展學說(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children’s moral judgement),瑞士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關於兒童道德發展的學說。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同他的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有著內在的聯繫,兩者都表現有階段性的特徵。在感知運動階段,嬰兒利用感知和動作來建構客觀世界。...
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基本概念 多從道德情感的感染和道德行為練習入手,將德育滲透於日常生活與活動,聯繫幼兒能理解的具體的人和事,由近及遠、由簡到繁地抓好最基本的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兒童最初幾年的道德影響對其一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極為重要。
《中國兒童道德發展報告(2017)》是2018年10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彩平。內容簡介 《中國兒童道德發展報告(2017)/夢山書系》是中國首次全國七大區77953個兒童樣本道德綜合發展的調查報告,提供中國10~18歲兒童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思維、道德行為、願意接受的德育方式、生活困擾六個指標的整體狀況...
《兒童的道德判斷》是1984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瑞士讓.皮亞傑。內容介紹 1.兒童對規則的態度 在皮亞傑看來,只有當兒童意識到有一種義務去遵從這些規則時,規則對兒童來說才能成為他的行動的準則,否則的話,它只是一種單純的規則而已。皮亞傑明確地指出,我們在分析兒童的行為時,必須善於把只是以規則...
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
《兒童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是2012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茂聰、唐愛民。內容簡介 兒童的品德發展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品德的過程,同時也是兒童個體知、情、意、行諸因素協調發展的過程。兒童的道德品質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種基本心理成分。這四種心理成分相互結合、相互作用,...
對榜樣的模仿與觀察學習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初生兒是非道德的,兒童的道德最初是通過耳濡目染和對道德榜樣的仿效與學習逐漸獲得的。A.班杜拉在他的報告《榜樣強化對隨後獲得模仿反應的影響》(1965)中提到,他曾以幼兒為被試,先讓他們看一個兒童對塑膠娃娃做出一套攻擊行為(榜樣)的電視片;接著讓其中的實驗1組看這個...
學生形成一定的職業興趣,形成相應的研究技能、制定生活計畫的能力和道德理想,開始具有較高水平的自我意識能力。在上述各階段中,兒童道德品質和世界觀的形成主要是從以下三種需要和能力中產生的:勞動(包括學習勞動)的需要和能力;在高標準的道德準則和道德基礎上進行集體交往的需要和能力;深思熟慮地解決生活問題的需要和...
、確定問題量表(簡稱 DIT)等。評價道德情感常用的方法有:弗什巴赫創立的移情情景測驗,布賴恩特提出的兒童移情量表,以及反映內疚感體驗的故事續講法等;評價道德行為常用的方法有自然觀察法、情景誘導法、教師評定等級法和教育實驗法、個案法等。每種評價手段都有其長處和一定的局限性,評價的因素僅有相對的作用。
道德是一種文化-心理結構,兒童道德是兒童與他所在的社會文化環境(包括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兒童的道德成長是社會性的,在特定的社會與特定的時期,兒童的道德成長狀況可能在整體上不同於其他的社會與其他的時期,兒童所認同的價值觀念,形成的道德情感,進行道德判斷的依據乃至道德行為傾向,既...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年)早在20世紀30年代,依據精神分析學派的投射原理,採用對偶故事對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根據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無律階段(0-4歲)、他律階段(4-8歲)、自律階段(8-10歲)、公正階段(10-12歲)。基本概念 瑞士心理...
家長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應當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讓孩子從小就明確道德品質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強大內在動力作用,使孩子了解“德商”這個概念;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美德和真誠的品性,使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培養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同情他人,擁有一顆善良而美麗的心;從小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孩子將自強自立...
因此,道德是兒童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早在20 世紀初,他就強烈批判傳統道德教育理念,主張道德教育應通過各科教學進行,講求道德教育方法,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且應特別關注兒童的本能與衝動,兒童的智力判定,以及兒童的情感反應。2.現代德育的滯礙。第二次世界大戰給...
兒童情感 兒童情感,兒童在接觸外界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及表現出的態度。比如喜愛、厭惡、高興、害怕等。兒童情感發展的主要特點有:情感易外露,常不加掩飾地表現出來;情感易衝動,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情感比較膚淺,常帶表面性和片面性;高級的社會情感即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開始萌芽。
此時母子同被而眠對兒童的發育是有好處的。幼兒期性教育 幼兒期性教育為開始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並初步進入性別角色。此時應該同時開始灌輸初步的性道德觀念。學會基本的性衛生知識,例如大小便以後要洗手等。此時為便於關照幼兒,父母親應該與孩子同床而臥,但必須分被而眠。這一階段是從斷奶起到六歲,即孩子夜間會...
道德是一種文化-心理結構,兒童道德是兒童與他所在的社會文化環境(包括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兒童的道德成長是社會性的,在特定的社會與特定的時期,兒童的道德成長狀況可能在整體上不同於其他的社會與其他的時期,兒童所認同的價值觀念,形成的道德情感,進行道德判斷的依據乃至道德行為傾向,既...
前道德階段(premoral stage)是皮亞傑道德發展的一個階段。通常,四五歲之前的兒童處於前道德階段,他們不能對行為的道德價值做出判斷。如兒童在玩彈子遊戲時,總是自己按照自己想像的規則活動,而不能理解別人的或一般的規則,因為這時兒童的思維是自我中心的。對被試實施的測試。旨在為後測提供一個比較的基準,以...
成年人與兒童或青少年間的性行為一般被視為強姦,性騷擾,兒童性虐待等,為絕大多數國家法律所禁止。因為那容易給兒童帶來嚴重的身心創傷,影響其長遠發展。於是無論從法律,政治,或是道德角度出發,對兒童進行性行為的實際調查始終過於激進冒險,無法獲得社會認可。人類的性和與性有關連的性感覺,並非從青春期開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