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類
發病原因
兒童常見
感冒後引起急性
中耳炎,長期
鼻炎鼻竇炎以及
腺樣體肥大也是急性中耳炎的好發原因。絕大多數的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也是長期
鼻炎鼻竇炎以及
腺樣體肥大引起的。慢性中耳炎常繼發於急性中耳炎,外耳和鼓膜的外傷也可引起慢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後細菌經鼓膜通氣管進入中耳也會引起慢性中耳炎。
發病機制
大部分兒童中耳炎的病因都在於咽鼓管功能障礙,咽鼓管一端開口於鼻腔後方鼻咽部的側面,另一開口位於中耳腔,正常情況下咽鼓管的開放維持中耳炎的正常壓力,同時咽鼓管的纖毛運動將中耳腔的液體和細菌排出中耳炎。當鼻腔鼻咽部病變時,咽鼓管口受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各型中耳炎。兒童咽鼓管較成人短、平,咽鼓管肌肉收縮無力,軟骨彈性較差,咽鼓管軟骨段管壁容易塌陷,因此發病率較成人為高,
齶裂患兒更易患中耳炎。
病理生理
典型的急性中耳炎可分四期,各期的病變不同,症狀和體徵也不相同。
充血期 中耳黏膜充血,由於黏膜充血腫脹,常引起咽鼓管堵塞,中耳腔內氣體被吸收後形成負壓。
滲出期 中耳產生滲出物,血漿、纖維蛋白、紅細胞及多形核白細胞滲出,鼓室黏膜增厚,纖毛脫落,杯狀細胞增多。
化膿期 中耳滲出液變為膿性,鼓室壓力因中耳積膿而增高,鼓膜受壓而
貧血,導致局部壞死潰破,出現穿孔,膿液外泄。
恢復期 中耳的膿液經咽鼓管或
鼓膜穿孔流出,炎症逐漸消退,黏膜恢復正常,穿孔多可自然癒合。
慢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為慢性;或為急性壞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續。鼻、咽部存在慢
性病灶亦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開始後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統稱為慢性。按病理和臨床表現,本病可分為3型,各型間一般無階段性聯繫。但骨瘍型和
膽脂瘤型可合併存在。
單純型 最常見。多因反覆
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經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又稱為咽鼓管鼓室型。炎
性病變主要位於鼓室黏膜層,聽骨鏈多不受破壞。主要病理變化為鼓室黏膜充血、增厚,圓形細胞浸潤,杯狀細胞及腺體分泌活躍。耳流膿多為間歇性,膿液呈粘液性或粘膿性,一般不臭。
鼓膜穿孔位於緊張部,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圍均有殘餘鼓膜,稱為中央型穿孔。通過穿孔可見鼓室黏膜增厚。聽力損失多為
傳導性聾,氣骨導差不超過30dB。
骨瘍型 又稱壞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壞死性中耳炎遷延而來。病變組織超出黏膜組織,有不同程度的聽小骨壞死。組織破壞較廣泛,聽骨、鼓環、鼓竇及乳突小房均可發生出血、壞死。
鼓膜穿孔處可見聽
骨缺損,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外耳道或故事內膿不多,常帶臭味。聽力明顯下降,有時可出現
頭痛和
眩暈。幼年發病者乳突發育嚴重受影響,可呈硬化型。
臨床特點:持續耳漏,漏出液較粘稠,常有臭味,可伴有出血。耳鏡發現
鼓膜穿孔可呈邊緣性、中央型或完全缺失。可見鼓室內肉芽或息肉。純音測聽可呈傳導性或混合型
耳聾,氣骨導差往往較大。顳骨CT掃描示上鼓室、鼓竇、及乳突內有軟組織影,伴有骨質破壞。
膽脂瘤型 並非真性腫瘤,是由於鼓膜、外耳道的覆層鱗狀上皮經穿孔向中耳腔生長堆積成團,其外層有纖維組織包裹而形成。內含脫落的壞死上皮、角化物和膽固醇結晶,故此得名。
臨床特點:長期耳流膿、膿量可多可少,有時可伴有出血,有特殊惡臭。但後天原發性膽汁瘤的早期可無耳流膿史。鼓膜鬆弛部或緊張部後上方有邊緣性穿孔,有時從穿孔處可見鼓室內有灰白色鱗屑狀或豆渣樣物,惡臭。少數病例可見外耳道後上骨壁缺損或塌陷,上鼓室外側壁向外膨隆。鬆弛部穿孔若被一層痂皮覆蓋、如不除去痂皮,可致漏診。聽力檢查一般示不同程度的傳導性
耳聾。由於
膽脂瘤或肉芽可在中斷聽小骨間形成假性連線,故此時聽力下降可不明顯,手術除去病灶後聽力損失加重。晚期病變累及耳蝸,聽力圖可呈混合性或神經性。乳突CT示上鼓室、鼓竇或乳突有骨質破壞。
對
膽脂瘤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則應儘早治療,或早施行乳突根治手術。因為此型極易破壞鼓室和乳突的結構,使半規管和面神經的骨管破壞吸收,以致出現
迷路炎和面神經
癱瘓;同時也能破壞鼓室與乳突的頂壁,在中耳乳突和顱腦間的骨板形成缺損,乳突後部的乙狀竇骨壁也可因為
膽脂瘤壓迫而吸收破壞,極易造成細菌進行顱內,引起化膿性
腦膜炎,顱內
膿腫等嚴重的顱內併發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在於咽鼓管功能不良。咽鼓管通過其軟骨段管腔的開閉具有調節中耳氣壓,使之與外界大氣壓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咽鼓管功能不良時,外界空氣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氣體逐漸被黏膜吸收,腔內形成負壓。此時,中耳黏膜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內出現漏出液。如負壓不能得到解除,中耳黏膜杯狀細胞和腺體增加,分泌增多。至疾病恢復期,腺體逐漸退化,分泌物減少,黏膜逐漸恢復正常。
臨床表現
急性中耳炎可有畏寒、發熱、倦怠及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小兒常伴有嘔吐、
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鼓膜一旦穿孔,體溫即逐漸下降,全身症狀明顯減輕。耳痛是兒童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最常見表現,常為耳深部痛,逐漸加劇,如搏動性跳痛或刺痛,吞咽和咳嗽時耳痛加劇,小兒多因此煩躁不安、夜不成眠。
鼓膜穿孔流膿後,耳痛立即緩解。耳漏發生在鼓膜穿孔後,初期為血水樣,後變為粘膿性。聽力下降常為輕度,多被劇烈耳痛所掩蓋。體檢早期可見鼓膜鬆弛部充血,錘骨柄及緊張部周邊可見放射狀擴張的血管。繼而鼓膜瀰漫性充血,腫脹,向外膨出,正常標誌難以辨認,鼓膜穿孔前,局部出現小黃點。開始時穿孔小,不易看清,有時可見鼓膜表面有閃爍搏動的亮點,隨後穿孔增大,膿液排出。乳突部有壓痛,聽力檢查小兒多不配合,在較大兒童可以檢出傳導性
耳聾。血象檢查可以發現白細胞總數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加,鼓膜穿孔後血象可趨正常。
慢性中耳炎表現為長期耳流膿、膿量可多可少,有時可伴有出血,有臭味。鼓膜鬆弛部或緊張部穿孔,有時可以觀察到鼓室內或外耳道肉芽或膽脂瘤上皮。聽力檢查一般示不同程度的傳導性
耳聾。
聽力減退是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見表現。聽力下降常為輕度,小兒對聲音反應不敏感,多無自述聽力下降,常因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如單耳患病,可長期不被察覺,而在體檢時始被發現。耳悶感和
耳鳴也是本病常見臨床表現,按捺耳屏可暫時減輕。檢查發現鼓室負壓引起鬆弛部或全鼓膜內陷,錘骨柄向後上移位,錘骨短突外突;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淡黃或琥珀色,有時透過鼓膜可見到液平面。音叉試驗及純音測聽顯示
傳導性聾。聽力損失程度不一,重者可達40dBHL左右。積液排出後聽力立即改善。聲導抗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為滲出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壓型顯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
鑑別診斷
較大兒童主訴清楚、局部症狀明顯,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一般不難。嬰幼兒因無主訴,且常有嚴重的全身症狀,局部體徵不明顯,診斷較困難。在嬰幼兒不明原因的發熱、嘔吐、
腹瀉及煩躁時尤其在有
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時,必須仔細的作耳部檢查,必要時可行中耳CT檢查或鼓膜穿刺術以確診。
疾病治療
小兒急性中耳炎的治療
小兒急性中耳炎的治療原則是控制感染,通暢引流及病因治療。早期套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鼓膜穿孔後取膿液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麻黃素滴鼻以減輕咽鼓管咽口腫脹,以利引流。同時要注意休息,調節飲食並全身支持治療。鼓膜穿孔前局部可用苯酚甘油滴耳以消炎止痛,由於該藥對中耳黏膜有腐蝕性,鼓膜穿孔後應立即停止。如症狀嚴重,鼓膜明顯膨出,經治療後無明顯緩解,可在無菌操作下行鼓膜切開術,以利通暢引流。鼓膜穿孔後應徹底清洗外耳道膿液,局部使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感染控制後,穿孔多自行癒合。確定炎症消退而穿孔長期不愈轉為慢性中耳炎者,可作鼓膜修補術。同時應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切除術,下鼻甲手術等。
小兒慢性中耳炎的治療
慢性中耳炎局部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根據不同類型採用不同方法。
1.單純型:以局部用藥為主。流膿停止、耳內完全乾燥後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1)局部用藥:按不同病變情況選用藥物:①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 氯黴素液、氯黴素可的松液、3%潔黴素液、1%黃連素液等,用於鼓室黏膜充血、
水腫,有膿液或粘膿時。②酒精或甘油製劑,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黴素甘油等,適用於黏膜炎症逐漸消退,膿液極少,中耳黏膜
水腫、潮濕者。③粉劑,如硼酸粉、氯黴素硼酸粉等,僅用於穿孔大、膿液極少時,有助於乾耳。
(2)局部用藥注意事項:①用藥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內膿液,可用3%雙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後用棉花簽拭淨或以吸引器吸盡膿液,方可滴藥。②抗生素滴耳劑宜參照中耳膿液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適當藥物。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用於中耳局部可引起內耳中毒,應慎用或儘量少用。③粉劑宜少用,粉劑應顆粒細、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內撒入薄薄一層即可。穿孔小、膿液多者忌用,因粉劑可堵塞穿孔,妨礙引流。
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患耳朝上。將耳廓向後上方輕輕牽拉,向外耳道內滴入藥液3~4滴。然後用手指輕按耳屏數次,促使藥液經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數分鐘後方可變換體位。注意滴耳藥液應儘可能與體溫接近,以免引起
眩暈。
(3)為改善聽力,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但宜在中耳腔炎症消退、停止流膿2~3月、咽鼓管通暢者施行。對較小穿孔可在門診行燒灼法。用50%三氯醋酸燒灼穿孔邊緣,再貼一薄層覆蓋物(如酚甘油薄棉片、矽膠膜等)起一橋樑作用,促使新生鼓膜上皮沿覆蓋物生長癒合。有的需數次才能癒合。
2.骨瘍型:
(1)引流通暢者,以局部用藥為主,但應注意定期複查。
(2)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銀燒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
(3)引流不暢或疑有併發症者,根據病變範圍,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並酌情同時行鼓室成形術以重建聽力。
3.膽脂瘤型:應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徹底清除病變,預防併發症,以獲得一乾耳,並酌情行鼓室成形術以提高聽力。
手術治療
1、慢性單純性及骨瘍性中耳炎
(2)鼓室成形術目的為清除病變,重建聽力。
(1)鼓膜修補術 中耳炎乾耳1~2個月後進行。根據穿孔大小選擇修補方法。
①藥物燒灼補貼法 適用於穿孔在3mm以下者,局部用包寧液棉球作鼓膜表面
麻醉,亦可用1%利多卡因耳道皮下浸潤
麻醉,用50%三氯醋酸小卷棉子將鼓膜穿孔邊緣燒蝕成1~2mm白環,之後取消毒好的乾羊膜片、雞蛋內膜、蒜內衣、塑膠薄膜或乾紙片等,塗以生物膠或甘油,貼在穿孔表面,用酒精棉球堵塞外耳孔,亦可用小明膠海棉塊塞在穿孔內。1~2周后取下貼補片觀察,如穿孔邊緣不見肉芽,可再進行一次燒灼。因鼓膜表層為復層鱗狀上皮,具有較強的增殖再生能力,一般小穿孔燒灼2~3次即可修補成功。
②組織瓣膜移植修補術 適用於穿孔大於0.4cm者。移植材料種類繁多,經證實最好為自體中胚層組織,如顳筋膜、耳屏軟骨膜和乳突骨膜等。鼓膜移植分內植、外植和夾層移植等法。在顯微鏡下用小刮刀或刮匙將穿孔邊緣上皮刮除2~3mm,如穿孔大、邊緣窄,可由穿孔邊緣向外耳道延長2~3mm,刮除耳道上皮,造成供皮創面。取少許蘸有青黴素的明膠海棉顆粒墊在鼓室內,取備好的移植片貼敷在刮好的鼓膜表面,外用明膠海棉填塞,為外植法。如將鼓膜穿孔內層黏膜颳去,將移植物片貼補在穿孔之內,為內植法。內外植入法效果相同,可根據術者習慣選用。夾層法最適用於邊緣部穿孔者,在靠近穿孔邊之外耳道於距鼓環外3~5mm處,環形切開皮膚及鼓膜邊緣表面,取筋膜或骨膜片植入耳道皮下及鼓膜表層與纖維層之間,有利於癒合。
聽骨鏈修復術 慢性中耳炎聽骨壞死很多,最常見的是砧骨長腳,術中應修復聽骨鏈。如砧骨長腳壞死,可將砧骨體下拉與鐙骨相接;如砧骨消失,應轉移錘骨長突與鐙骨連線,亦可做人工砧骨連線;如只有鐙骨或足板,可做鳥聽骨和小鼓室成形。
(2)上鼓室鼓竇鑿開術 於局麻或全麻下進行。耳內切口,將外耳道上方皮片連同鼓膜後份翻向前下,暴露上鼓室外側壁,用骨鑿或電鑽去除外側壁,開放鼓竇入口,暴露所有骨質破壞和膽脂瘤病變。清除所有壞死黏膜、肉芽,清除壞死的部分聽骨和膽脂瘤,剪去錘骨頭,沖洗止血後,將外耳道皮片拉回壓向鼓竇區,並可取顳筋膜或骨膜貼補於鼓膜穿孔之下,外用碘仿條填塞。此術亦稱改良性乳突根治術。
(4)乳突根治術 於全麻下進行,亦可試用局麻。乳突發育很小,用耳內切口,一般用耳後切口。暴露乳突,用電鑽或骨鑿將整個乳突病變小房去除,徹底刮除肉芽和膽脂瘤,如進行根治應擴大鼓竇,去除外側骨壁即斷橋,削底外耳道後骨壁至不低於砧骨窩水平,否則易損傷面神經垂直段。在明視下手術,勿損傷腦膜板、乙狀竇板、面神經和半規管。如疑有顱內併發症,即使骨壁完整,也應磨開骨板進行探查。如病變不重,外耳道皮膚正常,可將外耳道皮片由鼓竇處縱行剪開,分成上下兩瓣推向前方,亦可完全切除,然後清理鼓室病變,最好在顯微鏡下明社中進行。除保留鐙骨及圓視窗外,鼓室內壞死黏膜、肉芽、壞死聽骨、膽脂瘤及鼓膜張肌等,應予一併清除。如鼓室病變不重,聽力損失不大,咽鼓管功能正常,可望二期進行鼓室成形術者,清理病變組織時可以略有保守,否則病變均應清除乾淨,尤其是咽鼓管鼓口病變黏膜、肉芽,清除不盡往往是術後繼續流膿的主要原因。一般乳突根治術後,外耳道、鼓室、鼓竇及乳連成一大空腔,將保留的外耳道後壁皮片分成上下兩瓣翻向乳突腔內,固定在耳後軟組織上,外用碘仿紗條填塞。術後9~10日取碘仿紗條,用4%硼酸酒精滴耳,1~2周后即可乾耳。手術後遺留大空腔的缺點是,遇有冷熱空氣和水刺激可發生
眩暈和
頭痛。所植皮片很薄,供血不足,容易發生上皮剝脫,產生潰瘍,再度流膿,或上皮堆積形成膽脂瘤。為消除術後空腔,60年代曾盛行乳突腔填塞術,即主中保留完整的外耳道後壁皮膚,然後取附近帶蒂顳肌瓣和胸鎖乳突肌瓣填充乾乳突腔內,亦有用自體肋骨、髂骨移植,甚至充填異體骨者。經遠期隨訪,雖有個別骨頭感染脫落或肌瓣吸收,腔隙復現,還有少數復發膽脂瘤者,一般術後均無痂皮產生,很少再發生感染,仍有採用價值。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原則是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鼓膜穿刺及鼓膜切開在小兒中不常用;對於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的小兒應作鼓膜置管術,通氣管一般留置半年以上。鼻腔使用麻黃素或激素滴鼻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短期可服用強的松等激素類藥物治療。同時應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切除術,下鼻甲手術等。
疾病預後
一般急性中耳炎多能自行好轉,不留後遺症;慢性中耳炎根據不同類型需手術治療以提高聽力,清除病變;分泌性中耳炎經保守治療好轉後有復發可能,反覆發作或長期不愈者需手術鼓膜置管,置管半年以上去管,遺留穿孔多能自行癒合,在極少部分兒童中需要反覆置管或穿孔不愈需行鼓膜修補。
疾病預防
對於兒童來說,必須注意
感冒時要觀察有無耳痛、流膿表現。平日需注意兒童聽力表現,看電視的聲音是否過響。要積極處理鼻腔鼻咽病變,兒童有夜眠打鼾表現需要去醫院檢查有無
腺樣體肥大。
疾病護理
如果病人有耳膜穿孔,那就需要防止耳朵進水。在洗頭時用耳塞或棉球塞住耳朵。
游泳時要注意帶耳塞以免耳朵進水。
應避免擤鼻涕,否則感染會經過咽鼓管由鼻腔進入中耳。可將鼻涕輕輕地吸入鼻後部,再經口腔吐出。
當耳流液持續存在時,需要用小棉簽清理外耳道,以避免分泌物堵塞外耳道,口服抗生素對於治療耳流液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