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於咽鼓管(是一個使鼻咽腔和中耳腔相通的管子,起著調節中耳氣壓的作用)不通暢或阻塞後等引起的以傳導性聾和鼓室積液的病理改變,並出現耳悶、聽力下降等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發;是小兒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積液可為漿液性分泌物或滲出液,亦可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還稱其為非化膿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液、膠耳。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小兒分泌性中耳炎
- 多發群體:嬰幼兒
- 常見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和免疫反應
- 常見症狀:聽力減退,耳痛,耳鳴,耳悶
概念
疾病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礙一般認為此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機械性阻塞:如小兒腺樣體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長期的鼻咽部填塞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響咽鼓管咽口的開放。
(2)功能障礙:即咽鼓管開閉的肌肉收縮無力;咽鼓管軟骨彈性較差,當鼓室處於負壓狀態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容易發生塌陷,兒童咽鼓管短而寬,近於水平位,因此鼻咽部的感染易擴散至中耳,此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齶裂病人由於肌肉無中線附著點,失去收縮功能,故易患本病。
2、急性中耳炎時抗生素使用不當,如劑量不足,療程不夠,或細菌對藥物有抗藥性等,使炎症遷延不愈。
3、感染:過去曾認為分泌性中耳炎是無菌性炎症。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耳積液中細菌培養陽性者約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
4、免疫反應:小兒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這可能也是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5、其他:分泌性中耳炎在患感冒或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的兒童中很常見;平臥位餵奶、接觸其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被動吸菸等因素都可以增加兒童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疾病病理
臨床表現
疾病危害
檢查
(2)聽力檢查:純音聽閥測試結果顯示傳導性聾。聽力損失一般以低頻為主,但由於中耳傳聲結構及兩窗的阻抗變化,高頻氣導及骨導聽力亦能客觀下降,積液排出後聽力即改善。聲導抗圖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B型)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負力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當兒童不配合時可改腦幹誘發電位檢查,多能準確反映兒童的聽力損害情況,查找病因,對症處理,早日恢復兒童的聽力。
(3)CT掃描可見中耳系統氣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4)鼓氣耳鏡檢查鼓膜活動受限。
鑑別診斷
2、分泌性中耳炎可發展為黏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膽固醇肉芽腫和後天原發性膽脂瘤等。
疾病治療
1、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2、由於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以自愈,所以不必過於擔心。但應注意治療鼻炎鼻竇炎,可以適當使用鼻噴激素、鼻內減充血劑等藥物治療,必要時可行咽鼓管吹張治療。
3、如果病情遷延不愈時間大於3個月,或者反覆發作者,可以考慮做鼓膜切開及置管手術,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3~6個月,最長至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有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疾病預防
2、發覺兒童對聲音反應遲鈍或對音量要求過大時應早到醫院檢查。10歲以下的兒童要定期進行聽力篩查
3、當孩子感冒鼻塞時,應及早治療,建議給孩子使用收縮鼻黏膜的藥物,若鼻涕多時,擤涕時宜採用一側擤的方法,不可過分用力,以防鼻涕進入耳道引起耳鳴。
4、平時鼻音較重的兒童及睡眠打鼾的兒童應到醫院檢查鼻咽部腺樣體的情況,是否壓迫了咽鼓管,若已引起滲出性中耳炎,可考慮手術摘除增殖體或合併摘除肥大的扁桃體;
5、要注意引導兒童自覺注意耳鼻喉等器官的清潔衛生。避免異物損傷。
併發症
45歲的患者王某,自10歲開始右耳聽力消失,近一年來,左耳聽力也逐漸減退。他來到市公安醫院耳鼻喉科就診,該科張良副主任醫師確診他是左耳分泌性中耳炎,右耳重度混合型耳聾。醫生在解除他左耳病灶後,對他的右耳也進行了治療。術中,醫生髮現其右耳的聽骨被大量黏液包裹,清除黏液後,王某驚異地發現自己“重新聽到了立體的聲音”。張良認為,王某右耳失聰多年的原因是幼年時右耳也患過中耳炎,如果當時正確治療,是不會聽不到聲音的。
本市兒童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沈蓓說,有一種中耳炎,不流膿,耳不痛,卻是導致兒童早期聽力損害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說它是名副其實的兒童聽力隱形殺手。王某10歲聽力消失應該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生活中約有80%的兒童得過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積液等。這種中耳炎是兒童的重要致聾原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大約有80%的兒童都得過分泌性中耳炎,多數在6個月至4歲時發病。不過,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分泌性中耳炎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
沈蓓說,引起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見的原因有鼻―鼻竇炎、腺樣體肥大兩種。特別是反覆發作的鼻―鼻竇炎可引起腺樣體肥大,而肥大的腺樣體又阻礙了鼻腔的引流,進一步加重了鼻―鼻竇炎,二者又共同影響咽鼓管的通氣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流,逐漸形成負壓,並進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滲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雖然有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不治而愈,但是如果症狀持續時間較長,長期不治療,最後導致鼓室內黏膜、肌肉、聽骨鏈等纖維化、粘連,就會進一步損害聽力。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有些較大的兒童可能會告訴家長,耳朵悶,有嗡嗡聲,感覺聽力輕微下降。一些孩子自己不會說這些症狀,而把電視的音量調得很高;或聽不清別人跟他說話;坐在教室後排的學生因為聽不到老師講課,學習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嬰幼兒對周圍的聲音反應遲鈍,比如沒有將頭轉向聲源、語言發育延遲等。家長發現兒童特別是經常有鼻塞症狀的兒童出現以上情況應考慮到中耳炎的可能,要到醫院排查。醫生通過詢問病史並結合耳鏡等檢查手段,大部分患兒可以得到診斷。
治療方法
還會出現耳聾的表現。小兒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時的治療,耳內的膿液未完全吸收,會引起鼓室硬化、粘連性中耳炎、膽固醇性肉芽腫等繼發疾病,影響小兒的聽力和語言的發育和學習。因此,小兒分泌性中耳炎要及早治療。
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以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原則。常見的治療方法如下:
1、清除積液,改善通氣。常用的方法如下:(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分泌性中耳炎治療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複穿刺亦可於抽液後注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2)鼓膜切開術: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應作鼓膜切開術手術可於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分泌性中耳炎治療用鼓膜切開術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注意勿傷及鼓室內壁黏膜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3)鼓室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發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分泌性中耳炎治療可用1%麻黃鹼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鬆氣霧劑交替滴(噴)鼻每日3-4次(5)咽鼓管吹張:分泌性中耳炎治療可採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尚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隔日1次每次每側1ml共3-6次。
2.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果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於鼻咽或鼻腔疾病引起的,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3.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抗生素和其他合成抗菌藥。急性期可用如頭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兒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給以:或羥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頭孢菌素頭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兒10mg/kg,2次/d.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較強可用於對其他抗菌藥物不敏感者。
綜上所述,以上就是關於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方法的介紹,希望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於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