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家庭影響 卡洛斯·克萊伯1930年7月3日出生在德國柏林,人稱
小克萊伯 ,原名“卡爾”。他是受人尊敬的偉大指揮家
埃里希·克萊伯 (Erich Kleiber)的兒子,他有一個姐姐名叫維羅尼卡,現居義大利。老
克萊伯 在1934年為抗議納粹政府禁止上演保羅·
欣德米特 的《畫家馬蒂斯》,從柏林移居阿根廷,並加入了阿根廷國籍。
1960年3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 小克萊伯在南美洲上了寄宿學校(後改名“
卡洛斯 ”),最早接受的是英語教育。儘管他非常喜歡音樂並且顯示了很高的才華,但父親勸他不要在音樂方面謀求發展,並在公開場合反對兒子的選擇。大學期間,小克萊伯在瑞士主攻化學,但他的音樂才能沒有受到壓制。20多歲的時候,他正式選擇指揮作為自己的事業。1954年小克萊伯第一次登台指揮,演出卡爾米洛克的輕歌劇“G ASPARONE”,節目單上使用的是他的筆名,因為這樣會免去沾光父親之嫌。
1980年小克萊伯在倫敦
科文特花園 指揮《
奧賽羅 》,由
多明戈 扮演“
摩爾人 ”。當時,劇院的經理Bram Ga y這樣評價克萊伯:“我從沒見到過誰對作品有如此深的研究。我們這裡演出了很多次《
奧賽羅 》,但很少有指揮告訴我們要留意
莎士比亞 的台詞,因為這對於威爾第的創作非常重要。”
小克萊伯 對於歌詞的嚴格要求給多明戈以深刻印象,他告訴《
衛報 》(1987,1月13日)的記者:“小克萊伯是一個有魔力的指揮,他對樂譜的研究如此深刻,到了可以通過樂譜發現所有的戲劇和音樂的感覺的水平,所有作曲家的想像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中……音樂生活中沒有比與他一起排練更好的事情了,你可以學到那么多的東西。”
名聲鵲起 小克萊伯在美國首次亮相是1978年10月指揮
芝加哥交響樂團 ,這是他惟一同意指揮的美國樂團。WALLST REET雜誌在1983年小克萊伯再次來到芝加哥(1983年1月17日)說:“小克萊伯的演出使作品在清晰方面沒有特別的方式,而只是用陳述來製作每一個瞬間……他的指揮讓所有著名的音樂產生新鮮感覺,就像它們是新作品一樣。”他大多數的指揮活動是在歌劇院,但是世界各地的樂團都渴望與他簽約。儘管他拒絕了大多數這類請求,他還是同意在芝加哥指揮,因為樂團中的一位高級官員與他私交很好。
卡洛斯·克萊伯 經過大都會管理層10年的努力,小克萊伯終於在1988年1月走上了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的舞台指揮《
波西米亞人 》。他不像其他的指揮家要求新的製作,他的排練完全是針對音樂的。《鄉村之聲》(1988年2月9日)評價說:“他給予了《
波西米亞人 》一個清晰的、有力的和可愛的演繹,可與1945年
托斯卡尼尼 的廣播演出媲美。”他最後一次在大都會演出是1990年9月指揮《
玫瑰騎士 》。
作為一個有世界聲望的指揮家,
小克萊伯 實際的演出曲目十分有限。他指揮的歌劇只有十多部作品,
莫扎特 的作品只有C大調第36號交響曲“林茨”,
華格納 的只有過《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
威爾第 的僅有《
茶花女 》和《
奧賽羅 》。指揮
貝爾格 的現代歌劇《
沃采克 》使得貝爾格的遺孀對小克萊伯的指揮非常滿意,她把貝爾格身前的大衣和結婚戒指都送給他作為紀念品。1975年錄製的
貝多芬 《第五交響曲》給小克萊伯帶來了世界範圍的聲望。對於這個錄音,米切爾·瓦爾士在《泰晤士報》上(1983年6月13日) 說:“他的演出展示了歐基米德命題式的清晰,錘子砸下的劇烈。人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歡呼,更確切地說,是一個把作曲家譜寫在紙上的東西的再創造。好像荷馬轉世,再次為我們朗誦《伊里亞德》。”
小克萊伯 在1989年和1992年的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執棒並灌錄成唱片。此後,他的錄音計畫都沒有具體實施。
音樂魔術 小克萊伯 永遠不宣布他將要指揮什麼,直到他到達排練現場前。樂團的日程表,只是簡單地寫明:節目正在安排中。在此之上,他要求音樂方面的絕對權力。他不僅會命令與他合作的所有人,而且如果事情不按照他的路數走,可能會馬上離開。
指揮中的卡洛斯·克萊伯 1970年,他曾計畫與義大利鋼琴家
米開朗傑利 錄製
貝多芬 的《第五鋼琴協奏曲》,兩人在音樂會上有很好的合作,但在錄音室出現了麻煩。蒙特卡羅歌劇院的指揮、
EMI 唱片公司的製作人JohnMordler回憶說:“錄音前,大提琴首席問米開郎傑里,你喜歡什麼速度?話音剛落,只見小克萊伯走了出去。等到這個突然事件結束的時候,他已經坐上了去
慕尼黑 的飛機。”
評論家一直在努力分析
小克萊伯 讓人難以捉摸的個性,但是都得不到確切結論。小克萊伯經常會寫一些注釋送給歌唱家和演奏家給予提示。他不像一個態度嚴肅的人那樣打拍子,一些樂隊演奏員發現他的揮棒技術含糊而且困難,但是效果有驚人的活力和自發性。哈維·薩赫在《亞特蘭大》雜誌上(1988年2月)說:“小克萊伯的音樂製作經常被描寫成
狂想曲 或者富有酒神意味,他真的把他的樂手帶到自我放縱的邊緣。努力去實現所有作品細節,然後再努力地刪除所有的約束痕跡。… …有時,在演出的狂熱中,小克萊伯也失去了自我控制,達到了興奮之極的邊緣。”
小克萊伯只在他喜歡的時候指揮。他從來不接受採訪,並禁止與其合作的公司出版他的傳記信息。
小克萊伯 對新聞媒體的沉默和蔑視的原因在於,他對把自己與父親對比表示反感。與
卡拉揚 這樣的指揮不同,小克萊伯對於自己在公眾面前演出魅力的多寡並不太關心,他更喜歡在
慕尼黑 郊外的家中呆著,那裡有大量的書和唱片,他有一兒(Marko)一女(Lil lian),都居住在慕尼黑。卡拉揚曾經告訴英國作家理察·奧斯伯恩:“他是一個我認為最值得敬佩的人。”
多明戈 說道:“他最後的六年一直在重新研究歌劇,學習更多的交響樂。我打電話給他說,‘CARLOS我們希望你出來,到華盛頓來。’可他說音樂會現在離他太遠了……”
小克萊伯不可思議的性格是他的藝術的一個重要元素。按照威爾·克魯切菲爾德的說法:“演奏者好像在與他的接觸中感覺到了直率和脆弱,我們可以在演奏中聽到它。”《觀察家》曾評論說:“當他走上舞台,看起來很笨拙,好像為來到這裡而道歉。但是一旦他舉起指揮棒,所有的懷疑都遠去了,接著音樂的魔術就開始了。”
1988年,維也納
愛樂樂團 力邀
小克萊伯 指揮次年的
新年音樂會 並得到同意。於是1989年小克就帶領愛樂樂團創造了不輸給1987年
卡拉揚 的經典演出。1992年時值維也納愛樂樂團150周年團慶,於是樂團方面再次邀請小克出山(有資料認為該年度的新年音樂會原定伯恩斯坦,但是彼時大師已經離世),這次小克的演出幾乎成為他的“告別演出”,此後他便宣告功成身退,極少在公開場合亮相或者指揮樂隊了。
巨星隕落 2004年7月13日,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指揮大師病逝於
斯洛維尼亞 的康涅斯卡村;在此十天前,他剛剛度過74生日;7月17日他的家屬按照克萊伯的遺願,在距
盧布爾雅那 (Lj ubljana)以東60公里的小鎮Konjsica將他與已故的妻子合葬——斯洛維尼亞是他母親和妻子的故鄉。
《愛樂》雜誌刊登紀念卡洛斯·克萊伯文章 生性羞澀的大藝術家,與世長辭後著實安寧了片刻,因為他的親屬們對此秘而不宣,噩耗直到7月19日下午才開始在歐洲傳開;由於他的子女拒絕證實其死訊,為避以訛傳訛,奧新社和德國
巴伐利亞 歌劇院方面不得不收回已發出的訊息,直到傍晚時分,斯洛維尼亞文化部才正式
訃告 全世界。
克萊伯去世的訊息震動了國際古典音樂界和廣大的
愛樂 者;
奧地利 總統HeinzFischer發表聲明,認為卡洛斯·克萊伯是20世紀最重要的指揮家,並對他卓越的藝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的負責人Ioan Holender遺憾地說道:“最偉大的指揮家離開了我們。”
著名音樂評論人威爾·克魯切菲爾德在《歌劇新聞》(1990年12月22日)中這樣描述卡洛斯·克萊伯:“他對自己指揮的作品進行徹底細緻的研究,他躲避乘飛機旅行,他的錄音很少,間隔周期也很長……聽過他現場指揮的四部歌劇以及其他很少的錄音後,我毫不猶豫地把他稱作是目前健在的最令人滿意的指揮”。
經典錄音 在古典音樂錄製歷史上只有一張唱片同時登上企鵝三星帶花、日本唱片藝術名曲三百、《
留聲機 》百大、
DG 100(英國的Gramophone雜誌為紀念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歲生日,特別評選出的榜單,名為“DG百年歷史最偉大的百張唱片”),Classic CD百大(由台灣著名古典音樂雜誌《CD Hi》推出)五份權威榜單!這張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萊伯指揮
維也納愛樂樂團 錄製的
貝多芬 第五“命運”交響曲、第七交響曲。
卡洛斯·克萊伯唱片(貝多芬5、7交響曲) 當錄音技術發展到本世紀中期以後,在那么多偉大指揮家都一再與一流樂團錄過貝多芬的交響曲之後,幾乎沒有人相信還有誰能在這些音樂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奮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
克萊伯 的第五、七號交響曲錄音出現了,這是一份真正偉大的錄音!這張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是經典中的經典。
如果你的唱片架只允許一張唱片,那么留下的一定是這一張!
指揮特點 克萊伯 的指揮,比
托斯卡尼尼 要富有靈氣,比
富特文格勒 要嚴整,比
卡拉揚 要豐厚。克萊伯的指揮有力、新鮮、深刻、流暢、富於激情、具有生動的現代感。
卡洛斯·克萊伯唱片(德沃夏克鋼琴協奏曲) 克萊伯成就的奧秘,一是過人的音樂表現力,二是對音樂的深深投入。多明哥在
科文特花園 劇院演出《
奧賽羅 》時對克萊伯有一段評論:“
克萊伯 吃透了這部戲,以致可以讀穿譜子揭開作曲家內心深處的一切,把作品中包含的全部感情與衝突表現出來。然而,聽起來卻是如此自然、簡單,經過悉心準備,得來卻顯得毫不費力。演出時,我們絕無重複之感,每晚的演出都有新的感受噴發出來。”
克萊伯的指揮從結果上講有力而和諧、深刻而自然、豐滿而又純淨、流暢而又嚴謹,這一切是他通過事先和現場的深深的、專注的投入而實現的,當然,他的藝術理解力和音樂表現力的天賦則是其成功的保證。
他的演出曲目也不很多,歌劇主要只有:《
自由射手 》、《
茶花女 》、《
奧賽羅 》、《
藝術家的生涯 》、《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
蝙蝠 》、《
玫瑰騎士 》、《
沃采克 》。
克萊伯 是指揮歌劇的大師,他以忠實於原作而又常有神來之筆而為人們津津樂道。他強調音樂的線條與和聲的變化,對作品的詮釋總能有獨到的見解,音樂評論家們認為是在其中運用了幾何學的原理。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又被稱為是“給古老的交響樂煥發出新生命的人物”。
卡羅斯·克萊伯唱片(舒伯特第3、8交)
美國音樂評論家麥可·沃爾什評論他指揮的音樂“既給人以歐幾里德命題一樣的清晰感,又給人以雷霆萬鈞般的緊張感,與其說是一個啟示者,不如說是對作曲家寫在紙上的作品不加誇張的再創造,這恰似復活的
荷馬 來背誦《
伊利亞特 》一樣。”克萊伯錄製的唱片數量不多,但幾乎張張都精緻、出色。可能正因為曲目、演出、錄音較少,加上其極高的指揮水平和極為感人的演出效果,他成為歐洲最為搶手的指揮。
指揮藝術 許多人都認為,卡·克萊伯在指揮方面的出色才華大概是從他父親埃·克萊伯的身上受到全面的薰陶和影響的,而實際上卡·克萊伯成為指揮大師主要還是靠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得來的,因為他的父親始終是不贊成他從事這項事業的,然而埃·克萊伯對於兒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仍然是不容置否的,其中最主要的影響還要數他給兒子遺傳下來的巨大音樂天賦和靈感,這種巨大的音樂天賦和靈感,則成了卡·克萊伯登上著名指揮家殿堂的基本保障。埃·克萊伯早年也曾是一位知名的歌劇指揮大師,
貝爾格 的《沃切克》在英國的首演就是有他來指揮的,而
理查·史特勞斯 的《
玫瑰騎士 》也是埃·克萊伯最為拿手的作品,有意思的是,數年之後他的兒子卡·克萊伯也成了著名的歌劇指揮家,而以上提到的這兩部歌劇,也十分巧合的成為卡·克萊伯指揮的拿手好戲了。
卡洛斯·克萊伯唱片(勃拉姆斯4交) 卡·克萊伯在指揮歌劇方面確實具有非凡的功力,但如果人們就此認為他僅僅是一位專門指揮歌劇的指揮家那就錯了。實際上,卡·克萊伯在指揮交響樂和室內樂等其它體裁形式的音樂作品時,也同樣具備著非凡的能力,對此,有的評論家認為卡·克萊伯是“給古老的交響樂煥發出新的生命的人物”。這種評論看起來是非常有根據的,卡·克萊伯在對
莫扎特 、
貝多芬 和
勃拉姆斯 這些古典作曲家的交響曲的演釋有著許多新穎、獨特而又富有成效的見解。
有的評論家認為他在其中運用了幾何學的原理,使這些古老的作品顯現出清晰、整潔和明朗的效果。這種獨具匠心的鮮明風格,在他指揮維也納
愛樂樂團 所錄製的貝多芬《
C小調第五交響曲 》的唱片中表顯得極為充分,這張唱片曾是第一張給他帶來巨大讚譽和使他從此名揚天下的唱片。
卡·克萊伯的個人性格和藝術風格都是相當與眾不同的,首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完美主義者,他很少考慮個人威望的高低,而只管考慮藝術上是否滿足,是否合乎他的想像,無論是指揮歌劇還是交響樂的演出,他都要力爭做到盡善盡美,否則寧肯取消演出也決不湊合,例如他又一次在慕尼黑指揮排演
貝爾格 的歌劇《沃切克》時,為了達到他內心所要求的目的,竟然連演員帶樂隊一齊整整排練了34次,這種追求完善境界的舉動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除此之外,卡·克萊伯還是一位對藝術極其認真和精力高度集中的藝術家,有幾個小例子非常能夠說明這個問題,有一次卡·克萊伯在義大利的
斯卡拉歌劇院 指揮
理查·史特勞斯 的歌劇《
玫瑰騎士 》,由於精力高度集中,完全投入到了音樂的意境中,竟連當時發生了地震都絲毫沒有感覺到。還有一次他在
斯圖加特 指揮
華格納 的歌劇《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時,由於精神過渡的集中和緊張而對著總譜嘔吐了起來。他那種對待藝術一絲不苟的精神,實在是常人所很難具備的。
卡羅斯·克萊伯DVD(貝多芬4、7交) 卡·克萊伯的指揮風格和特點確實是值得大書一番的,總的來說,他是一位非常富有修養的指揮家,他在指揮時,思路清晰敏捷,動作瀟灑自如, 不但有著極高的準確性和深刻性,而且還帶有著一些輕鬆幽默的氣質和自然的意境,他在指揮時能夠很好地把握住理智與情感之間的關係,使之能夠得到十分恰到好處的結合。他指揮的音樂,人們能夠從中感覺到如同大海一般的寬大和宏大的氣勢以及強烈而輝煌的色彩。他特別注意音樂的線條進行和色彩變化,對於
莫扎特 以來的
古典主義 作曲家的作品,他非常強調抒情性的體現與處理,使之被表現的極為清晰、溫和、自然和流暢。而對於
貝多芬 和
勃拉姆斯 等人的作品,他則不放過每一細小的環節,使之得到極其精確和細膩的處理。有人曾經說過:“卡·克萊伯指揮的音樂每一個音符都充滿著活力,使聽眾能夠從音樂中感到一種堅實的力量。”
卡·克萊伯作為一名德奧指揮家,他對於德國古典及浪漫主義的歌劇及交響樂作品有著十分深刻的演釋能力,縱觀他的全部指揮曲目,總的來說,他對於
莫扎特 、
貝多芬 、
勃拉姆斯 、
華格納 、
理查·史特勞斯 及
貝爾格 的作品,有著十分精確和突出的理解與解釋,除此之外,他對於
威爾弟 等義大利作曲家所創作的義大利歌劇及
德沃夏克 等
斯拉夫民族 作曲家的作品,也有著非常出色和令人信服的演釋。
卡洛斯·克萊伯指揮作品DVD封面 卡·克萊伯是一位及富創新精神的指揮大師,然而他的這種創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將古典音樂升華到一個新境界的創新,關於他的指揮,美國音樂評論家麥可·沃爾什的話說得很好,他說:“卡·克萊伯指揮的音樂既給人以歐幾里德命題一樣的清晰感,又給人以雷霆萬鈞般的緊張感,與其說被人盛讚為一個啟示錄,不如說是對作曲家寫在紙上的作品的不加誇張地再創造,這恰似復活德荷馬來背誦《
伊利亞特 》一樣”。卡·克萊伯正是這樣一個為古典音樂注入新鮮血液的人,同時,他也是一位畢生刻意追求的偉大藝術家,人們通過他指揮演奏出的音樂,不但體會出了一個傑出指揮家的深刻修養,同時也從他的身上感到了一種無窮無盡的音樂活力,就是卡·克萊伯所畢生追求的盡善盡美的藝術境界吧。
作品全集 編號作品 樂團 錄音時間
卡羅斯·克萊伯唱片(經典紀念合集) Artists FED017
(1970)(1972)
Artists FED018
(1987)
ArtistsFED020/21(2CDs)
卡羅斯·克萊伯唱片(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1)
Artists FED045/46(2CDs)
伯格:沃采克(片段)、Butter worth:英國
牧歌 第一號
(1978)、(1983)
Artists FED015/16/20/21(4CDs)
東京音樂會實況
(1981)
Bel Canto BCS-0676(VHS:NTSC)
威爾弟:奧賽羅(全劇)
米蘭斯卡拉劇院
(1976)
Bel Canto BCS-0696(VHS:NTSC)
(1978)
Bel Canto BCS-0699(VHS:NTSC)
米蘭斯卡拉劇院
(1979)
BMG Ariola 82876 52636 9(DVD:PAL)
普契尼:波西米亞人(第3幕)
(1985)
CelestialAudio CA329(2CDs)
卡羅斯·克萊伯(韋伯、約翰·史特勞斯) (1974)
DUMKA DCD-30-1
(1993)(1976)
DUMKA DCD-30-2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樂團
(1996)
DG 415 861-2
貝多芬:第5交響曲
(1974)
DG 415 862-2
貝多芬:第7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75-1976)
DG 415 601-2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78)
DG400 037-2
卡羅斯·克萊伯唱片(經典紀念合集) (1980)
DG 415 432-2(2CDs)
(1973)
DG 415 646-2(2CDs)
(1975)
DG 415 132-2(2CDs)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
(1976-1977)
DG 413 315-2(4CDs)
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
(1980-82)
DG 072 605-2(2LDs)
(1979)
DG 073 007-9(DVD)
約翰.施特勞斯:蝙蝠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
(1986)
DG 073 008-9(2DVDs)
理查·施特勞斯:玫瑰騎士
(1994)
DG 073 024-9(DVD)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89)
ECLOGUE ECL 1-102-2(2CDs)
(1981)
EMI CDC 7 47967 2
(1976)
Exclusive EX92T01/02(2CDs)
普契尼:波西米亞人(全劇)
米蘭斯卡拉劇院
(1979)
Exclusive EX92T08/09(2CDs)
(1976)
Exclusive EX92T10
(1988)
Exclusive EX92T11/12(2CDs)
(1978)
Exclusive EX92T13
莫扎特:第36交響曲、海頓:第94交響曲
(1982)
Exclusive EX92T18/20(3CDs)
(1973)
Exclusive EX92T21
(1978)
Exclusive EX92T25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82)(1979)
Exclusive EX92T28
(1979)
Exclusive EX92T42/43(2CDs)
佛羅倫斯歌劇院
(1984)
Exclusive EX92T47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82)(1979)
Exclusive EX92T49/51(3CDs)
(1974)
Exclusive EX92T53
馬勒:大地之歌
(1967)
Exclusive EX92T54/56
拜洛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
(1975)
Exclusive EX93T67/68(2CDs)
(1992)
Exclusive EX93T69/71(3CDs)
(1990)
First Classics FC-116/7(2CDs)
(1993)(1988)
First Classics FCM-2001
科窿廣播交響樂團
(1972)
Golden Melodram GM 3.0042(3CDs)
(1973)
Golden Melodram GM 1.0036(3CDs)
拜洛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
(1974)
Golden Melodram GM 5.0038(2CDs)
(1979)
Golden Melodram GM 4.004
(1979)
Golden Melodram GM 6.0002(2CDs)
(1977)
Golden Melodram GM 6.0009(2CDs)
威爾弟:茶花女(全劇)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
(1978)
Golden Melodram GM 5.0028(2CDs)
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
(1980)
Golden Melodram GM 4.0051(2CDs)
Offenbach : Die Verlobung bei der Laterne (全劇)
德意志萊因歌劇院
(1962)、(1966)
Golden Melodram GM 6.0011(2CDs)
理查.施特勞斯:Elektra
(1971)
Link 600-1
(1997)
Link 601-3(3CDs)
(1994)
Link 605-4(4CDs)
拜洛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
(1975)
Living Stage LS1040(3CDs)
(1977)
Lyrica LR-59(2CDs)
(1988)
Meteor MCD-001
(1972)
60年代
Meteor MCD-018
貝多芬:第7交響曲
科隆廣播交響樂團
(1972)
Music & Arts CD-1043(2CDs)
(1976)
MYTO 3MCD 993.206(3CDs)
米蘭斯卡拉劇院
(1978)
MYTO 3MCD 002.218(3CDs)
米蘭斯卡拉劇院
(1976)
Nuova Era 2296
莫扎特:第33交響曲
(1967)
Orfeo C 100 841 A
貝多芬:第4交響曲
(1982)
Orfeo C 600 031 B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樂團
(1983)
Orfeo C 600 031 B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樂團
(1972)
Original SH813
海頓:第94交響曲、貝多芬:第7交響曲
(1972)
Passion & Concentration PACO 1021
(1983)
Philips 070 300-1(LD)
(1983)
Philips UCBP-1014(DVD)Japan
(1992)
Philips PHBP-1005(DVD)Japan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91)
RE!DISCOVER RED 32
莫扎特:第33、36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93)(1988)
RE!DISCOVER RED 33
(1988)
RE!DISCOVER RED 81
(1996)
RE!DISCOVER RED 115(3CDs)
拜洛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
(1974)
RE!DISCOVER RED 132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樂團
(1986)
Sony Classical MK2 45564(2CDs)
1989
Sony Classical SK 48 376
新年音樂會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92)
Sony Classical SK 45938
維也納愛樂樂團
(1989)
TDK DV-DOCCK(DVD)
威伯:自由射手序曲排練、約翰.施特勞斯:蝙蝠序曲排練
(1970)
WLC 1-701
(1999)
WLC 1-704
(1994)
WLC 2-706(2CDs)
(1987)
WLC 1-707
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莫扎特:第33交響曲、勃拉姆斯:第4交響曲
(1996)
WLC 1-709
泰列曼:Tafelmusik組曲、
莫扎特 :第36交響曲
(1960)(1989)
WLC 1-710
波爾卡
(1997)(1981)
WLC 2-703(2CDs)
(1979)
WLC 2-700(2CDs)
施特勞斯:Elektra
英國科文特花園歌劇院
(1977)
WLC 1-712
(1983)
WLC 1-713
(1986)
其它才能 克萊伯 會說流利的德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
斯洛維尼亞 語;其身形高大、瘦削、健壯;指揮形象生動,情感豐富,細節清晰,是少數“又好聽又好看”的指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