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克萊伯

艾里克·克萊伯

ErichKleiber 艾里克·克萊伯生於維也納,受教於布拉格,從1923到1934年他擔任柏林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二十年代歐洲的經濟蕭條並未動搖音樂在歐洲的地位,1925年,艾里克指揮貝爾格《沃采克》(“Wozzeck”)的世界首演;與此相比,他在戰後的指揮倒是顯得保守了許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里克·克萊伯
  • 外文名:ErichKleiber
  • 出生地:維也納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作品簡介,生不逢時,遺憾離世,人物評價,公認偉大,

個人簡介

1934年,艾里克·克萊伯因指揮貝爾格的交響作品《璐璐》的首演而遭到了納粹政府的責難,
他在當年的11月辭去了柏林國家歌劇院的總監職務。1935年,艾里克移民去了阿根廷,四年以後加入了阿根廷國籍,在13年裡他成了拉丁美洲最具影響的指揮。在1945-46期間,托斯卡尼尼盛邀他到美國指揮NBC交響樂團;在1948年,他又返回歐洲,作為客座指揮在許多城市進行了巡演。1954年,他就任東德柏林國家歌劇院(原柏林國家歌劇院)的指揮,然而他又看不慣當時東德當局的官僚作風,一年後就辭去了所任的職務。他同其它樂團合作,在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為Decca/London錄製了許多作品。艾里克·克萊伯逝世於1956年,那天正好是莫扎特的誕辰,就在這不久前,他同維也納愛樂合作,採用立體聲技術錄製了兩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LenozzediFigaro")和《玫瑰騎士》("DerRosenkavalier")。我們可以看到,艾里克在這時已經不只為“Telefunken”商標進行錄音了。艾里克·克萊伯指揮的具有維也納風味的作品,如JosefLanner的DieSchanbrunner華爾茲、約翰·施特勞斯的“加速”華爾茲和Fledermaus序曲以及理查·施特勞斯玫瑰騎士華爾茲,總是表現得迷人可愛、引人入勝。在Nikolai的那部序曲的開始部分,艾里克的表現雖然少了一點詩意,但整部作品體現出的依然是孟德爾頌式的技法。在Reznicek的“DonnaDiana”序曲的尾聲部分,艾里克要求整個樂隊跟從於他手中的速度,樂曲完全按照他的意志在行進。斯特拉文斯基的《煙火》從誕生到艾里克1934年6月對其進行錄音,還不到25個年頭,並且很明顯,它也不是柏林愛樂的保留曲目。因此,事實上,艾里克的錄音顯得相當得喧雜,特別是聽了小征澤爾和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版本以後更是如此。

作品簡介

指揮:艾里克·克萊伯
錄音:1930-1934
編號:TeldecTelefunkenLegacy3984-28407貝多芬的這部作品很明顯帶有15、16世紀德國音樂詩歌的風格。在Decca/London的錄音目錄中,艾里克·克萊伯在戰後為其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依然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冷靜、大格局的完美演出,已經成了艾里克的註冊商標。艾里克手下的柏遼茲顯得有點古怪,在Cellini序曲中,他毫無疑問地故意束縛了主題,而極力要表現出副題形象。從沒有聽過象他這樣的演出,不知道法國人在聽了以後能不能辨認出這是柏遼茲作品。在這首曲子中,柏林愛樂演奏也因此聽起來與他們原先的風格大相逕庭。另外,《浮士德》中的拉科齊進行曲演奏得有點急促,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而斯特拉文斯基《煙火》的演奏相當出色,到現在依然列在Telefunken的優秀錄音目錄之中。
這張CD,Teldec公司使用的包裝與sony公司出版的MasterworksHeritage系列的硬紙板包裝相似,並在包裝中加入了相當漂亮的曲目介紹說明書。這張CD中錄音最晚的要數《玫瑰騎士》,它錄製於艾里克離開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兩個月之前。

生不逢時

1929年,有一張極為膾炙人口,叫人印象深刻的照片:五巨頭,當時指揮界最重要的五位大師,包括了華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培勒、福特萬格勒以及艾里克.克萊巴。在這五位中,艾里克.克萊巴名聲稍遜,但是這並不表示他的音樂藝術低於其他四人。事實上,在資深樂迷的心目中,老克萊巴的指揮演出往往是第一選擇。他唯一可惜的,和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一樣,沒有趕上立體聲錄音,否則今日他的地位更不只是“卡洛斯的父親”、“神秘的大指揮家”而已,甚至可能超過華爾特在錄音史上的詮釋記錄。
艾里克·克萊伯作品艾里克·克萊伯作品

遺憾離世

在立體聲錄音以前,所有大師級指揮家都是在歌劇院歷練而成,艾里克也不例外。早年他遊走於各大歌劇院中,慢慢的才有機會接觸一些大型樂團,比方像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二次大戰期間為了抗議納粹干預藝術活動,遂離開了德國,轉往阿根廷,直到大戰結束後才又回到歐洲。彼時的他已是名滿天下,陸陸續續接到巡迴演出的邀約。而艾里克最後竟然是在即將帶領維也納愛樂進行世界巡迴前夕過世,令人不勝欷吁。

人物評價

艾里克可以說是當代最嚴厲的完美主義者,他尋求再生與原作毫釐不差的音樂,即使是再熟練不的作品,他也要重新研究,並要求無論是演唱家或是演奏者都必須要精確的按照樂譜指示演出。他的名言是:“有兩種指揮會危害好的演奏:一是公式化,另一種就是過於即興化。”“當我指揮時,是以心、感情及對作品的崇敬進行演奏,其他皆是次要的。”也就因此,艾里克的演奏富於人性、魄力與熱情。由於他對原譜有著近乎崇敬的心態,在排練時,他總是細心的為團員解析作品的含意,其解釋簡潔、機智並能抓住要點。準備歌劇時,他要求每位團員一人一本腳本。不過,他不是個練到天昏地暗的馬勒派,非到不得已絕不多練。演出時,也絕對避免向聽眾傳遞興奮及高潮的訊息,甚至還要求樂師們也不可流露出自己感受到的激情。冷靜、大格局的完美演出,就成了艾里克的註冊商標。
艾里克擅長表現莫札特與貝多芬,不過對巴哈與布拉姆斯不感興趣,布魯克納與馬勒則隨著年事漸高而逐漸從他的曲目清單中消失,然而他卻很熱心的倡導現代音樂。尤其艾里克的貝多芬,可以說是顯示他與溫加特納一貫的氣息。他與Decca、維也納愛樂合作過兩次第三號『英雄』,是他本人較認可的錄音,不過第二次的演奏他不同意出版,因為他不滿意。艾里克自己尤其喜愛第二樂章,甚至深深為其所感動,在演奏完後大哭一場。

公認偉大

樂評家公認艾里克最偉大的唱片,是與大會堂管弦合作的貝多芬第五,鹹認是當代最出色的交響曲演出,一直到1975年卡洛斯的錄音出現後才被超越。他的錄音主要是由Decca唱片公司出版,主要包括莫札特第四十號、貝多芬第三、五、六、七、九號,柴可夫斯基與『玫瑰騎士』、『費加洛婚禮』、『費黛里奧』、『蝙蝠』等。他為了精確的呈示出歌劇中對白的部份,因此特別注重歌手與樂團的平衡,這些歌劇演出都體現了他精奧微妙的風格,高水準的演出,令人愛不釋手,也是樂迷們的珍貴寶藏
艾里克·克萊伯艾里克·克萊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