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科莫·普契尼(普契尼)

賈科莫·普契尼

普契尼一般指本詞條

賈科莫·普契尼(義大利語:Giacomo Puccini,全名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1858年12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義大利歌劇作曲家,代表作有《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與《蝴蝶夫人》等歌劇,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劇之一。

這些歌劇當中的一些歌曲已經成為了現代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賈尼·斯基基》的《親愛的爸爸》與《圖蘭朵(圖蘭朵特)》中的《公主徹夜未眠》在內。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個人介紹,學校期間,成長經歷,代表作品,不幸少產時期,三合一作品,晚年,政治,歌劇作品,紀念,創作生涯,民族歌劇,大師普契尼,女主結局,作品,作品評價,個人評價,歌劇《托斯卡》,探索成果,首次公映,美國公映,最後歲月,

基本信息

個人介紹

賈科莫·普契尼出生在義大利托斯卡納盧卡的一個音樂世家。普契尼的父親在他5歲時去世,所以他被送到叔叔福圖納托(Fortunato Magi)那裡來學習音樂,但是福圖納托卻認為普契尼是個沒有修養且粗俗的學生。後來普契尼成為盧卡教堂的風琴演奏家與唱詩班教師,但是直到觀賞了著名的歌劇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之後,普契尼才決定當一位歌劇作曲家,而為了欣賞這次歌劇演出,他與朋友徒步18.5英里(30公里)前往比薩
1908年50歲的普契尼1908年50歲的普契尼
因為普契尼得到了獎學金與一位親戚的幫助,於是在1880年進入米蘭音樂學校(Milan Conservatory)就讀,在浪漫派作曲家龐開利(Amilcare Ponchielli)及巴齊尼(Antonio Bazzini)的指導下學習作曲。在普契尼21歲的這一年,他創作了《安魂曲》(Messa),標誌著普契尼家族與盧卡的基督教音樂長久合作之下的巔峰。雖然普契尼將這部以天主教彌撒為背景的作品命名為安魂曲,但如今卻以《光榮彌撒》(Messa di Gloria)而聞名。這個名稱是技術性的以頭兩位角色(Kyrie及Gloria)來命名,而忽略其他角色。
普契尼簽名普契尼簽名
這個作品也隱約透露普契尼成為劇作家的跡象,因為他在舞台上展現出了戲劇化力量。男高音與男低音的獨唱者在詠嘆調上具有爆發力的演出,的確是比教堂音樂更加類似歌劇的。因為它所擁有的管弦樂編曲及戲劇般的力量,所以普契尼的《安魂曲》常常被拿來與威爾第的《安魂曲》(Requiem)相提並論。

學校期間

在音樂學校就讀期間,普契尼從豐塔納(Ferdinando Fontana)那裡得到了一個歌劇的劇本,並在1882年參加一次歌劇作曲競賽。雖然後來普契尼並沒有獲勝,不過作品《群妖圍舞》後來於1884年在米蘭威爾姆劇院(Teatro Dal Verme)舉行公演,而且獲得黎柯笛公司(Casa Ricordi)黎柯笛(Giulio Ricordi)的注意。普契尼因為受到黎柯笛的委託,所以第2部歌劇《埃德加》(Edgar)於1889年公演。後來普契尼也與豐塔納成為終生的好友。

成長經歷

從1891年開始,普契尼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托瑞德拉古(Torre del Lago),這是一個距離盧卡15公里、位於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與馬撒秀可里湖(Lake Massaciuccoli)之間的小社區,位於維亞雷嬌(Viareggio)的南方。普契尼在托瑞德拉古承租了一間房子,不過他仍然定期的前往盧卡。在1900年,普契尼買下土地而且在湖上建造一間別墅,也就是現在的普契尼別墅博物館(Villa Museo Puccini)。普契尼在這裡居住到1921年,因為受到泥煤污染的影響才搬遷到維亞雷嬌。在普契尼去世之後,普契尼的別墅變成了普契尼別墅博物館(Villa Museo Puccini)。而普契尼則被葬在當地的教堂中,後來他的妻子與兒子也葬在這裡。
普契尼絕筆普契尼絕筆
普契尼別墅博物館,為普契尼的孫女西蒙內塔(Simonetta Puccini)所有,是開放參觀的。

代表作品

普契尼的第3部歌劇《瑪儂·雷斯考特》(MANON LESCAUT)於1893年公演,獲得巨大的成功。它連
賈科莫·普契尼作品賈科莫·普契尼作品
結了普契尼與劇作家雷基·伊利卡(Luigi Illica)及喬賽普·賈科薩(Giuseppe Giacosa)的關係。他們在接下來的3部歌劇共同合作,後來成為普契尼最知名的作品。這3部歌劇分別是:
《波希米亞人》:被認為是普契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傳奇性的歌劇之一。
《托斯卡》:實際的描繪出真實生活的不同面向(包括暴力在內),可以說是普契尼第一部帶有寫實主義色彩的作品。因為它許多重要的特徵,所以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作品之一。
《蝴蝶夫人》:一開始被敵視(絕大部分是來自於對手),不過隨著幾次上演後,現在被認為是普契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不幸少產時期

普契尼在1904年後的創作是越來越稀少,因為對於飆車的懷抱著熱情,使得他幾乎在1903年的一次車禍中身亡。賈科薩於1906年去世,然後在1909年爆發一件醜聞,因為妻子艾維拉對於他們的女傭曼佛迪(Doria Manfredi)與普契尼發生關係的不實指控,後來導致該女傭自殺。而艾維拉則遭到曼佛迪的家人控告成功,於是普契尼必須支付賠償金。普契尼的出版商雷哥爾第在1912年過世之後,也結束了普契尼劇作家生涯中的多產時期。
不過普契尼還是在1910年完成《西部女郎》,然後在1917年完成了《燕子》(La rondine),這是一部普契尼重新作曲的輕歌劇,但是他發現這與他的風格及才華是格格不入。

三合一作品

《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在1918年於紐約首次公演,這部作品由3個部分所組成。
和托斯卡尼尼和托斯卡尼尼

晚年

歌劇《托斯卡》的海報因為普契尼有抽菸的習慣,所以從1923年底開始有慢性的喉嚨痛。因為被診斷出罹患喉癌,所以醫生建議他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進行一種新的實驗性放射線治療。因為普契尼與妻子從不知道癌症是多么嚴重,所以只有告知他們的兒子。
普契尼在1924年11月29日死於治療所引發的併發症(因為在手術後無法控制流血狀況導致心肌梗死)。他的死訊在《波希米亞人》上演期間傳到了羅馬,所以表演立刻終止,管樂隊則為這些感到震驚的觀眾彈奏了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的《送葬進行曲》(Funeral March)。普契尼在1926年埋葬在米蘭,但是他的兒子後來將他的遺體移到托瑞德拉古普契尼別墅內的禮拜堂內。
《杜蘭朵公主》是普契尼最後的作品,在普契尼去世時仍未完成,最後的一幕是由弗蘭科·阿爾法諾(Franco Alfano)根據普契尼的草稿來完成的。不過弗蘭科·阿爾法諾是否完全遵循普契尼的草稿則引起一些質疑。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於1926年4月指揮《杜蘭朵公主》首演時,他選擇不演出阿爾法諾完成的部分。當演出進行到普契尼完成的部分結束後,托斯卡尼尼停止管弦樂隊的演奏,然後轉身對觀眾說“這齣歌劇到這裡就結束了,因為在這個時候這位大師(意指普契尼)已經過世了”(有一些紀錄則顯示托斯卡尼尼是更有詩意的說:“這位大師在這裡放下了他的筆”)
義大利作曲家盧恰諾·貝里歐(Luciano Berio)在2001年時根據原本的手稿完成了《杜蘭朵公主》一個新的正式的結局,但是這個結局並不常被演出。

政治

普契尼在政治上並不活躍,這點與威爾第或華格納不同。然而,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領導人墨索里尼宣稱,普契尼申請加入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不過這件事看來是不太可信的,因為並沒有紀錄或證明普契尼曾經申請加入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除此之外,如果普契尼真的曾經這么作過的話,他的好友阿圖羅·托斯卡尼尼不太可能與他這么得友好,因為托斯卡尼尼足夠來影響普契尼,而且他是個反法西斯主義者。

歌劇作品

1884年:《群妖圍舞》(Le Villi)
1889年:《埃德加》(Edgar)
1893年:《瑪儂·雷斯考特》(Manon Lescaut)
1896年:《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
1900年:《托斯卡》(Tosca)
1904年:《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1910年:《西部女郎》(La fanciulla del West)
1917年:《燕子》(La rondine)
1918年:《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
1926年:《杜蘭朵公主》(Turandot)

紀念

為了紀念普契尼在歌劇上的成就,義大利的托瑞德拉古在每年7月至8月間都會舉行普契尼音樂節。

創作生涯

民族歌劇

19世紀中葉,法國的浪漫主義已經退火,文學欣賞者對作家們不加控制的想像力已經厭倦。他們要求符合生活真實的故事。於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義大利出現了“真實主義”的歌劇流派,歌劇的題材取自日常生活,創作上追求緊張的戲劇情節和誇張的情緒,華彩的抒情曲調、較自然的感情、豐富的朗誦調受到歡迎。其代表作家是普契尼、馬斯卡尼萊翁卡瓦洛。作品有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藝術家的生涯》、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萊翁卡伐洛的《丑角》繼之而來的是法國人夏邦蒂埃的《路易絲》等。它們是這一新運動中的開路先鋒。
在同時期,以俄羅斯為中心,包括其他國家,又興起了民族歌劇。民族歌劇皆取材本國或本民族的神話、民間傳說等,創作上以頌揚本民族的精神為基點,並力圖擺脫西方藝術的影響,作品中洋溢著濃厚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氣息。

大師普契尼

真實主義源於左拉易卜生的自然主義。它取材於日常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悲劇生活,可說是對華格納理想主義的反判。他們細心觀察身邊人物,希望毫不誇張地反映他們的生活,這使得他們的作品滿懷同情,旋律優美,和聲清新,有著濃郁抒情色彩。但真實主義在藝術上又追求緊張的戲劇情節和誇張的情緒,這就使他們的歌劇的情節又往往帶有傳奇的性質。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普契尼領導歌劇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取得了國際性的成功。普契尼大膽地將義大利傳統中自由的旋律和現代音樂的新要素結合起來,創作出了色彩豐富、細膩婉轉的管弦樂。他的作品充滿異國情調,劇情緊湊,題材罕見而又吸引觀眾,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所以世界各大歌劇院每逢歌劇季必定排出普契尼的作品,而愛樂者也總是樂此不疲,前往劇院觀賞一出又一出的傑作。他是繼威爾第之後義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是“真實主義”歌劇樂派的代表人物。在普契尼的推動下,義大利作曲家們創作出了大批以各地鄉村生活為主題,具有新的演唱風格的真實主義作品。

女主結局

普契尼(1858-1924)沒打算寫新歌劇,仍在對已經上演了兩年的《蝴蝶夫人》進一步的刪減和修訂。
在歌劇結束時將主要人物都殺光並非普契尼的發明。但普契尼的連貫一致彌補了他在原創性上的不足,他完善了讓女主人公死去的這一構思,使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藝術程式。
在普契尼的歌劇中至少有一個主要人在落幕之前是要死去的。例如在他的第一部歌劇《群妖圍舞》中安娜是死於憂傷,她的戀人羅伯特死於生活窘迫。第二部歌劇《埃德加》以埃德加的戀人菲德利亞被她心懷妒意的情敵刺死結束。還有歌劇《藝術家的生涯》(又譯《波希米亞人》)(1896)劇中的咪咪是咳死的;《托斯卡》的結尾是女主人公從身邊的陽台擋牆上跳下身亡。《蝴蝶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是用離身邊最近的利器自殺的,曼儂·萊斯科則在舞台上盡完義務後力竭而死。
其實,普契尼歌劇中女主角的自殺都非常合適,如果女主人公的名字成了歌劇的名字,她死亡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在普契尼的最後一部歌劇《圖蘭朵》中,當公主圖蘭朵出於明顯的自私而不願赴死時,婢女柳兒盡忠自殺。儘管這樣,作曲家也沒給這部歌劇換個名字。
普契尼共寫了12部歌劇,其中有8部是女主人公或另一個重要的女角被殺--66%的死亡率。男主角活得好多了。可以肯定他們沒有一個老死的,都是死於謀殺、自殺或不治之症。普契尼一點都不傻,他知道歌劇觀眾想看什麼。
賈科莫·普契尼1858年12月22日出生在盧卡這個義大利的小村莊。在他出生前,祖輩四代都在那裡生活著。他的高祖也叫賈科莫,是村里聖馬蒂諾教堂的管風琴師,他把這份工作傳給了普契尼的曾祖父安東尼奧,曾祖父又把這活計傳給了祖父多梅尼科,祖父又把它傳給了父親米凱萊。普契尼的母親阿爾比娜·馬吉是一名樂師。普契尼出生時,是七個孩子中的老五,父母給他起名叫賈科莫·安東尼奧·多梅尼科·米凱萊·塞孔多·瑪麗亞·普契尼,好像讓他成了一個活家譜。
由於遺傳的音樂才能,普契尼14歲時已經在盧卡得到了一份演奏風琴的差事,然而,循著家族的足跡僅僅再做一個教堂風琴師對於胸懷抱負的普契尼來說是不夠的。他是一個叛逆者:他想寫歌劇。
1876年18歲時,他和幾個小伙子從盧卡走到比薩單程將近50英里,去聽威爾第的《阿依達》的演出。聆聽威爾第的傑作對這個年輕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當即認定歌劇就是他要幹的事業。格羅夫音樂詞典告訴我們,那場決定命運的《阿依達》的演出,“為他打開了一扇音樂的窗戶”。他所需要的一切基本上就是一扇門。
他滿懷熱情和渴望匆匆奔赴米蘭,在那裡的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他從叔叔尼古勞·切魯那裡得到了資助。
1883年普契尼在米蘭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群妖圍舞》。1883年,米蘭松佐尼奧出版社舉辦獨幕歌劇創作比賽。蓬基耶利建議普契尼參賽,他給普契尼找來一位年輕的腳本作者豐塔納。豐塔納提供了取材自舊德國童話的腳本《群妖圍舞》。劇情十分簡單:貧窮的農家姑娘安娜因受到負心郎羅伯特的欺騙而死去。她和其他受騙的姑娘們陰魂不散,化為鬼怪,專門與人間做了虧心事的男子漢作對。悔恨莫及的羅伯特最終在群鬼的追迫下一命嗚呼。過分單調的情節未能給作曲者提供多少發揮的餘地,但時間緊迫,普契尼不得不立即著手作曲。於競賽投稿截止期的前夕方告完成。

作品

普契尼的歌劇總譜因難以辨認,歌劇《群妖圍舞》在競賽中落選。然而,命運之神很快就向普契尼露出了笑容。在博伊托幫助下《群妖圍舞》於1908年在米蘭上演。劇院滿座,演出大獲成功。
賈科莫·普契尼作品賈科莫·普契尼作品
五年後,他的第二部歌劇《埃德加》問世。於1889年4月21日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初演,雖然反應不佳,但也充分顯示了出自己的身手。多年以後,《埃德加》修訂版(壓縮成3幕)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歌劇院演出,由名家托斯卡尼尼指揮。述平民生活為主,重視人物的內心感受。
大約在這個時期,普契尼遇到了一位名叫埃爾維拉·邦圖里·傑米尼亞尼的女子。啊,他和她越來越好了。他們的男孩安東尼奧於1886年出生了。

作品評價

個人評價

普契尼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首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創作中,繼承和發展了義大利傳統歌劇的表現技法,並以他對歌劇藝術形式本質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劇在戲劇性的表現以及劇情與音樂

歌劇《托斯卡》

他的作品在貫穿發展上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一切都體現在他那富有創造性的、優美流暢的旋律和對多聲部音樂那豐富多彩的、技巧超群的藝術處理上。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藝術實踐,使歌劇的戲劇效果和音樂效果達到了完善的統一,使演員和觀眾之間達到了十分融洽而又易於理解的交流。他創作的歌劇,內容大多表現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以及悲歡離合的故事。在音樂語言及風格方面,他積極汲取和採用富有民間地方色彩和風格的旋律,使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如歌劇《圖蘭多特》,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蝴蝶夫人》採用了《美國國歌》和日本民謠《櫻花》的旋律等等。這種追求異國情調的創作,也激發了作曲家創作上的不斷探索和創新。
1893年《曼儂·雷斯科》問世,為其四部成熟歌劇的先導。這四部歌劇是《繡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及《西部女郎》。它們都有動人的愛情故事,以女性為主角,並以悲劇為結尾。音樂清晰、優雅,並與歌詞及形象密切結合,但《蝴蝶夫人》因與前幾部雷同使首演失敗。《西部女郎》於1910年12月10日由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指揮演出於紐約大都會劇院,獲得極大成功。普契尼對同時代歌劇創作甚感興趣,經常研究德彪西、R.施特勞斯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作品,由此創作了以三部情趣迥異的獨幕歌劇——情節誇張的《外套》、傷感的《修女安傑麗卡》及喜劇《賈尼·斯基基》組成的《三聯劇》。其最後歌劇《圖蘭朵》是唯一以印象派技法寫作的義大利歌劇,惜因患喉癌,手執未完成稿而逝。普契尼堪稱義大利歌劇的最後一位作家和寫實主義歌劇的代表。

探索成果

首次公映

1893年2月1日普契尼的歌劇《曼儂·萊斯科》在都林的雷吉奧首次公演,這是一部在法國開始、在紐奧良附近狂風肆虐的平原上結束的歌劇。它使普契尼首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首演夜上謝幕達50次。西班牙女高音盧克雷齊婭·博里講了為首演曼儂彩排時,在後台見到普契尼的經過,當時她對自己穿的為高潮場景而做的漂亮服裝頗感得意。普契尼是一個對細節很較真的人,他對她說,這服裝對一個飢腸轆轆、身無分文、在荒野中流浪的人物來說過於美氣了,於是把他的咖啡向她身上潑去,以使她的衣服有那種穿舊了的樣子。哇,她簡直要瘋了!《曼儂·萊斯科》的出成功,奠定了他成為著名作曲家的地位。
普契尼是個連交好運者,他連續拼搏寫出了三部最成功的歌劇:《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和《蝴蝶夫人》。它們都是以女主人公之死而告結束。但女主人公死了還不夠,還要讓她們在徹底消失之前大放悲聲。
1896年2月1日《藝術家的生涯》(又譯《波希米亞人》)首演於義大利都靈皇家劇院。該劇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巴黎藝術家生活的悲歡離合。觀眾卻因為這部歌劇精彩的戲劇性和感人的浪漫情調而喜歡它。
1890年,普契尼在米蘭觀看了法國19世紀劇作家維多利安·薩爾杜(1831-1908)創作的同名悲劇極為感動,決定把它改寫成歌劇。因當時他正忙於《藝術家的生涯》的作曲,此事暫時擱了下來。完成《藝術家的生涯》的創作後,普契尼即委託路易斯·伊利卡和裘塞佩·賈利薩創作腳本。兩位腳本作家將原劇的五幕縮減為三幕,並排除了原作中以法國革命為中心的政治特徵。《托斯卡》於1900年1月14日,在羅馬的康斯坦齊劇院首演。由於有人故意反對普契尼,首演不算成功。音樂評論家約瑟夫·克爾曼稱這部歌劇是“蹩腳、低劣、聳人聽聞的作品”。歌劇的結尾是托斯卡刺死斯卡爾皮亞,她的戀人卡瓦拉多西被火槍班打死,托斯卡自盡。最終,幾乎沒有一個人是站著的。
此後,《托斯卡》3月底在米蘭上演,5月在熱那亞上演,7月在倫敦上演,1901年在紐約上演。現《托斯卡》已成為上演場次最多的歌劇傳統劇目之一,並常被列入西歐十大名歌劇之中。
1904年《蝴蝶夫人》在斯卡拉的首演之夜是一個徹底的失敗,整個演出過程中,觀眾席里不停地有人吹口哨、叫喊和大笑。這場慘敗是懷有妒意的對手們為了報復這位作曲家而策劃的。普契尼拿回了這部作品,修改重寫了其中的某些部分。首先是縮短了,這是一個直觀地改動。後來的版本獲得了較大成功。普契尼用這部歌劇的版稅買了一艘快艇,他依蝴蝶夫人的日本名字把它命名為喬喬桑號。
從《瑪儂·萊斯科》到《蝴蝶夫人》(1893-1904),是普契尼歌劇創作上多產的10年。他的馳譽世界樂壇的三大名作《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正是創作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依循著“抒情劇”和“奇情劇”這兩條線索,不難看出,後者承襲自威爾第浪漫派歌劇,但缺乏威爾第歌劇中社會背景的烘托。

美國公映

1907年初,普契尼赴美國出席《蝴蝶夫人》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演儀式。這次旅行對他的創作想像力起了一定的激勵作用;義大利音樂界當時與新大陸接觸頻繁,一些著名義大利歌唱家、指揮家、演奏家紛紛越洋遠赴美洲各國演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當時成了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分院,除卡羅素、里娜·卡瓦列耶里、托斯卡尼尼的歌唱、指揮藝術外,普契尼的歌劇作品也盛行於美國。
普契尼的第七部歌劇《西部少女》就是應美國劇院之請而創作的一部純美國題材的歌劇。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描寫加利福尼亞淘金熱的大歌劇,以兩個戀人騎著馬向落日餘暉走去而結束。穿針引線般地把東西方的風土人情串聯起來。1910年《西方女郎》的首演吸引了大批觀眾,當然這是因為此時普契尼已經成為義大利歌劇泰斗。他的頭髮變白了,但有時為了使自己顯得年輕而把它染黑,而且走到哪兒都要戴一頂磨舊了的氈帽,就是在屋大部分時間也戴著它,但睡覺的時候可能會摘掉。
那以後他寫了一部名叫《燕子》的小歌劇。普契尼當時一定是心情不錯,因為這部歌劇里一個人都沒死。他接下來創作的實際上是寫成三部曲的三個獨幕短歌劇。《外套》和《修女安吉麗卡》中有必不可少的兇殺和自殺的套路。但《賈尼·斯基基》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無賴騙取了一些貪婪親戚的遺產。這部歌劇是普契尼寫過的最接近喜歌劇的作品,它也許能讓人笑,但實在不是真正能令人大笑的作品。

最後歲月

普契尼的最後一部歌劇是《圖蘭朵》又回到了他以往的形式,具有涉及陰謀、背叛、嫉妒和自殺內容的複雜情節,採用通常的材料。這部歌劇還刻畫了三個小人物平、龐和彭。普契尼的早期歌劇一直以加利福尼亞和日本這種遙遠的地方為背景,《圖蘭朵》是以皇帝統治的中國為背景。這部作品配樂優美,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舞台表演講究,富有禮儀,有著更複雜的象徵和謎語。當然,主宰整個歌劇的永遠是活躍的戲劇性誇張、戲劇性變化和戲劇性形式。
圖蘭朵海報圖蘭朵海報
普契尼從1921年上半年開始創作第一幕,但8月初聽到卡魯索突然去世的訊息後十分震驚,以至於很長時間振作不起來,開始寫第三幕時已經是1923年6月,到了1924年5月,創作又無法進行下去了,普契尼的喉病不斷加重,最終發展為致命的喉癌。1924年11月,他在布魯塞爾接受廠手術治療,其時,他的皮包里仍裝著《圖蘭多》最後-幕的草稿,可惜手術失敗了,臨終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圖蘭多》的創作。1924年11月29日,普契尼逝世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終年65歲。他去世時《圖蘭朵》還沒有全部寫完,後由年輕的同時代人佛朗哥·阿爾法諾完成。
該劇1926年4月25日首演於米蘭的斯卡拉劇院,首演時只演到柳兒為保護心上人王子而自殺處。指揮放下手中的指揮棒,轉身對觀眾說:“就在這個地方,作曲家永遠地放下了他的筆”。
普契尼終究成了最後一位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他的逝世結束了真正的大歌劇時代。自他以後確實沒有人能在歌劇作曲方面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普契尼曾寫道,“在我看來,一個藝術家就好像是一個透過眼鏡觀看美景的人,當他呼氣時眼鏡就被水汽弄模糊了,因而擋住眼前的美景。他拿出手帕擦他的眼鏡,但剛一呼氣,純粹的美景又消失了。”普契尼最恨的莫過於帶霧氣的眼鏡了。
普契尼一生寫了十二部歌劇。他把音樂貫穿到整部歌劇中去,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也使歌劇的戲劇效果和音樂效果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