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克萊伯

埃里希·克萊伯

埃里希·克萊伯(Erich·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20世紀偉大的指揮之一,卡洛斯·克萊伯之父;1890年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幼年時移居捷克,早年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中學習,此後在布拉格劇院、達姆施塔特宮庭劇院、曼海姆歌劇院、柏林國立歌劇院任職;後移居南美洲,在阿根廷古巴任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回到了歐洲,擔任了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柏林國立歌劇院,擔任音樂指導;1956年在瑞士蘇黎世去世,享年66 歲;克萊伯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指揮大師,其經歷富有傳奇色彩,為音樂藝術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里希·克萊伯
  • 外文名:Erich Kleiber
  • 國籍奧地利
  • 出生地維也納
  • 出生日期:1890年8月5日
  • 逝世日期:1956年1月27日
  • 職業:20世紀著名指揮家之一
  • 畢業院校:布拉格音樂學院
  • 主要成就:精巧細緻的管弦樂指揮專家
    德奧音樂作品權威詮釋
    抒情風格的代表性指揮家
  • 代表作品:德奧、東歐音樂家(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以及現代歌劇
個人經歷,人物生平,人物評價,人物軼事,指揮風格,藝術氣質,擅長曲目,經典錄音,基本信息,錄音曲目,詳盡評述,

個人經歷

埃里希·克萊伯(1890—1956,Erich Kleiber),又譯埃里克·克萊伯奧地利指揮家;1890年8月5日生於維也納,1956年1月27日卒於蘇黎世,他是著名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的父親。
埃里希·克萊伯埃里希·克萊伯
幼年移居到布拉格,早年曾在布拉格音樂學院學鋼琴、管風琴和指揮。畢業後,1912年任施姆塔特宮廷劇院指揮,1922-1923年在曼海姆歌劇院擔任指揮。1923-1935年任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期間,成功地指揮了L.亞納切克的《耶奴發》、A.貝爾格的《沃采克》等歌劇的首演。1935年因興德米特遭納粹迫害而憤然辭職,移居南美,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哥隆劇院首席指揮,1943-1947年又擔任古巴哈瓦那愛樂樂團指揮。二戰結束後回歐洲,1950年任科文特花園劇院定期指揮,1954年回柏林國家歌劇院,再擔任音樂指導。
克萊伯有優異的節奏感,組織力強,是抒情風格的代表性指揮家,被認為是莫扎特理查·史特勞斯貝爾格歌劇作品的傑出詮釋者,他領導的柏林德國歌劇院在30年代達到了極高的世界聲譽。
同時,他指揮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樂也有極高的聲譽,被稱為“精巧細緻的管弦樂指揮專家”。他指揮英國室內樂團演奏的蒙特威爾第與巴洛克作品,可堪稱權威,而對巴洛克時期協奏曲的詮釋尤其到位。
埃里希·克萊伯之子卡洛斯·克萊伯也是20世紀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揮大師。

人物生平

埃里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1890-1956)在當今世界上,人們對卡·克萊伯的精湛指揮藝術讚嘆不已,特別是全世界眾多的人們從電視上看到他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時的迷人風采以後,崇拜他的樂迷可以說是在成倍成倍地增長著,然而,對於卡·克萊伯的父親埃·克萊伯,也許當代的人們就有些陌生了,當然這裡是將專業音樂工作者和高水平的音樂“發燒友”除外的。
埃里希·克萊伯埃里希·克萊伯
其實,埃·克萊伯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物,他是本世紀早期最重要的著名指揮家之一,在20 世紀的指揮藝術史上,這位傑出大師的名字是與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布魯諾·瓦爾特以及奧托·克倫佩勒等人的名字並列在一起的,現今老一輩的音樂愛好者們都知道,埃·克萊伯在20 世紀早期的世界音樂界中的知名度,是決不比卡·克萊伯在今天的世界音樂界中的知名度低的,相反,儘管卡·克萊伯自身具有驚人的才能和令人信服的藝術修養且始終是憑藉著自己獨特的能力打的天下,但不管怎么說,埃·克萊伯作為老一輩著名指揮家而給他留下的巨大影響力,恐怕是無論如何也甩不掉的,不過,人們倒可以由此而看出埃·克萊伯的藝術魅力是多么的吸引人和具有長久的意義。
埃里希·克萊伯於1890年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但他在幼年時,便隨家移居到了捷克的布拉格,並在那裡長大和受教育。埃·克萊伯早年曾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中學習鋼琴、管風琴和指揮等專業課程,同時,他還在布拉格大學中學習哲學和歷史。學習畢業以後,他便在當地的布拉格劇院中工作了一段時間,隨後又在1912 年擔任了達姆施塔特宮庭劇院的指揮,從這時開始,便是他正式從事指揮職業的起點了。
埃·克萊伯在以後的九年間,除了同時在杜塞道夫等其他城市的歌劇院中擔任指揮以外,其餘時間基本上都在達姆施塔特宮庭劇院中,1922 年到1923 年,他在曼海姆歌劇院中擔任了一年的短期指揮,此後便在1923 年擔任了著名的柏林國立歌劇院的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這時,他已經開始獲得了一定的世界聲譽,成為當時的一位頗有希望的青年指揮家了。埃·克萊伯在這個享譽世界的歌劇院中一直任職到1935 年,這一年,他由於同情遭到納粹迫害的作曲家亨德米特,憤然辭去了這家劇院的音樂總指導職務,並開始將自己指揮生涯的方向轉向了美洲地區,他先在南美洲的阿根庭擔任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哥隆劇院的首席指揮,並在這期間指揮了大量的德國歌劇作品。
埃里希·克萊伯(中)與托斯卡尼尼等合影埃里希·克萊伯(中)與托斯卡尼尼等合影
此後,他又在1943 年至1947 年擔任了四年古巴哈瓦納愛樂樂團的指揮,這期間,他曾廣泛地在南美各國和美國的許多歌劇院和交響樂團中擔任客席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已成為著名指揮大師的埃·克萊伯重又回到了歐洲並於1950 年擔任了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的定期指揮,在此期間,他曾指揮了貝爾格的歌劇《沃切克》在英國的首演。1954 年,埃·克萊伯重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柏林國立歌劇院,再次擔任了該院的音樂指導。1956年,埃·克萊伯在瑞士的蘇黎世去世,享年66 歲。
埃·克萊伯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指揮大師,其經歷是豐富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幾十年來,他的足跡遍及在世界各地,為音樂藝術在全世界的傳播做出很大的貢獻。他是一位極有正義感的藝術家,當年為了抗議納粹反動統治者對猶太音樂家的迫害,就曾不惜放棄了與自己多年來苦心栽培和訓練出的柏林國立歌劇院的合作,他寧願丟掉待遇優厚的職業,也要和受迫害的音樂家們站在一起,而決不服從於納粹的威逼和施加的各種壓力,他這種善良的藝術家的正直本性,曾經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
埃·克萊伯是一位高明的指揮大師,尤其在指揮歌劇作品時,他的造詣是非常深厚的,柏林國立歌劇院,這個老牌的著名劇院,在埃·克萊伯執掌帥印期間,可以說是最為輝煌的時期,埃·克萊伯為其付出了十分艱苦的努力和代價,使其在20 世紀30 年代中獲得了極高的世界聲譽,並且在以後的若干年中都始終保持著高超的藝術水準,而在這方面,埃·克萊伯所做出的功績則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人物評價

Erich Kleiber(埃里赫·克萊伯)是20世紀為數不多可稱得上偉大指揮家的人之一。他曾經說過一句話:音樂是給予每一個人的,就象太陽與空氣一樣。但這是對普通大眾而言的。對於那個時代的弄出國家社會主義(後來演變成一個詞納粹)的政治人物,他卻又是不買他們的賬的。同時他又同情猶太人。正是因為如此,埃·克萊伯從他的事業壯年就一直遭受不公正的對待。
1921年他為求法蘭克福歌劇院指揮一職曾寫信給福特萬格勒求他寫推薦信,但被後者拒絕了。
1935年,他被迫辭去了擔任多年的柏林國家歌劇院職務,這實際上是由於反對時任元首黨內意識形態代表阿爾弗雷德·羅森堡(Alfred Rosenberg)而遭遇的解僱。自此埃·克萊伯離開了德國。可是在歐洲許多地方,他的音樂活動還是受到政治上的抵制和干涉。
1952年埃·克萊伯即將接任東柏林國家歌劇院總指揮一職,一接到此訊息西柏林參議院即指示柏林愛樂取消了與他的一場音樂會。同時東德的領導人向他許諾說要按原來的形式重建戰火中毀壞的國家歌劇院,然而埃·克萊伯最後看到的是歌劇院欄桿及拱楣上具有政治意味的錘子和圓規的國旗標誌。他拒絕了這一職位,因為不能忍受政治凌駕於音樂之上。
埃·克萊伯是一個正直的指揮家,按現在的話說,人品極好。可他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無怪乎德國音樂研究家普里伯格(Fred K Prieberg)稱他為一位有政治立場的指揮家(the Political Conductor)。
雖然我們不能隨意批判在那個混亂年代為了保身或者為了音樂而音樂而為納粹工作的音樂家,但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或那個音樂家為音樂所做的貢獻而有意為其遮羞。因為人性的弱點而在他們的人生中染上的污點是抹不去的。

人物軼事

克萊柏對於錄音有著複雜的情感。一方面他認為演出者與聽眾之間存在著一種奇妙的關係。對他而言,錄音只是一種貧乏的替代品:它讓演出與獨特的情緒僵化凍結,使得每一次聆聽的感覺都一樣,然而從來沒有兩個音樂演奏會是完全一樣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又頗有遠見,他了解錄音保存了音樂的演出,而且充滿了娛樂性。
克萊柏在演出前總是不厭其煩地鑽研樂譜,演奏時嚴格遵循原譜指示,避免投入過多個人主觀感情。他總能掌握住作品的整體性,以理性的態度尋求結構與情感要素的平衡,排斥錯誤的傳統演奏方式。他最擅長的是莫札特、貝多芬與理查.史特勞斯諸位作曲家的作品,所灌錄的《玫瑰騎士》、《費加洛婚禮》及貝多芬交響曲等,都是唱片史上的珍品。
在兩次的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錄製了許多78轉的唱片,然而真正為他建立永續名聲的錄音卻是他在戰後為DECCA所錄製的作品,也就是收錄在這套六張CD的錄音。儘管這些錄音還無法展現克萊柏音樂活力的真正實況,卻也讓我們見證了他音樂生涯中所指揮作品的核心價值。

指揮風格

藝術氣質

今天,人們在評論卡·克萊伯時,總是津津樂道地欣賞著他那異常高雅和深邃的藝術氣質,然而這些優秀的音樂素質,實際上在作為父親的埃·克萊伯身上,則體現得更為明顯,埃·克萊伯在指揮時,給人的感覺是輕鬆、適度而毫不做作。
從指揮風格上看,他是一位嚴謹、典雅、精緻和細膩的指揮家,在對待作品的處理上,他既能夠保持適當的理智,又能夠賦予作品強烈的歌唱性。
這些作為優秀指揮家的良好素質,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他那艱深而淵博的藝術修養和特殊的天賦,這種修養和天賦尤其對他出色地指揮歌劇作品,起到了極其有效果的作用。

擅長曲目

埃·克萊伯不但善於指揮古典作品,對於許多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極為優秀的解釋者,他的這種積極的態度,從以下這些有意義的經歷中,便能夠清晰地體現出來,
1、1942 年在柏林指揮了捷克作曲家雅那切克的歌劇《耶努法》在德國的首演。
2、1925 年在柏林指揮了奧地利作曲家貝爾格的歌劇《沃切克》的世界性首演,
3、1930 年在柏林指揮了法國作曲家米約的歌劇《克里斯朵夫·哥倫布》的世界性首演,
4 、1934 年在柏林指揮了奧地利作曲家貝爾格的《露露組曲》的世界性首演。以上的事例僅僅是埃·克萊伯在這方面所做出的部分的、影響性最大的成就,但它們所含的份量,大概讀者們已經深深地感到了吧。
埃·克萊伯的指揮曲目主要是以德奧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作品為中心的,對於捷克等斯拉夫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演釋專家。一般來說,埃·克萊伯被認為是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貝爾格的歌劇作品的傑出解釋者,這一點似乎已是被定論的觀點了。
埃·克萊伯一生指揮演奏了大量的作品,對於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交響樂作品,他的演釋也有著很高的世界聲譽。他指揮交響樂作品時非常的投入,為此曾獲得了“精巧細緻的管弦樂指揮專家”的美譽。然而,他在指揮藝術上所取得的更高成就還是在他指揮歌劇作品方面,他一生曾在柏林、米蘭、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等許多地方舉行過效果輝煌的歌劇演出,其中一次在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演出的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其效果之驚人,演釋之精湛,直到今日還被人們傳為佳話,這的確不能不說是歌劇指揮史上的奇蹟。
埃·克萊伯作為老一輩指揮大師是極其受人尊敬的,可惜的是他在66歲時便辭世了,這對於藝術家中相對壽命較長的指揮家說,的確是一個較為少見的例子。
雖然埃·克萊伯在有生之年曾給人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唱片,但他畢竟沒有趕上高速發展的立體聲錄音時代,否則的話,他將再會給人們留下多少難得的寶藏,遣憾的是,人們只能把這種美好的願望保留在盡情的幻想當中了。

經典錄音

基本信息

英文名: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20th Century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埃里希·克萊伯)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埃里希·克萊伯)
專輯中文名: 20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
藝術家: Erich Kleiber 埃里希·克萊伯
版本: EMI
發行時間: 2002年
地區: 奧地利
語言: 德語

錄音曲目

2.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
3. 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
4. 理查·施特勞斯:蒂爾·艾倫施皮格爾的惡作劇
5. 德沃夏克:“狂歡節”音樂會序曲
6. 約瑟夫·施特勞斯:天音
7. 約翰·施特勞斯:《吉普賽男爵》序曲
8. 約翰·施特勞斯: Du und Du (Waltz, based on themes from Die Fledermaus)
演奏:捷克愛樂樂團(2),倫敦愛樂樂團(3、5、6、7),北德廣播交響樂團(1、4),維也納愛樂樂團(8)
指揮:埃里希·克萊伯
錄音地點:漢堡音樂廳現場錄音(1、4),倫敦金斯威音樂廳(3、5、6、7),維也納音樂廳(8),布拉格斯美塔納音樂廳現場錄音(2)
錄音時間:1929年2月3日(8),1948年2月20日(6、7),1948年2月21日(5),1949年4月25日(3),1953年1月29日(1、4),1955年5月20日(2)
編號:EMI CLASSICS CZS 5 75115 2 (2CD)

詳盡評述

這套被稱之為“20世紀偉大指揮家”的系列唱片從某種程度上講的確是名副其實。說到“偉大”指揮家,一般的聽眾大概都能說出托斯卡尼尼、克萊姆佩爾、富特文格勒瓦爾特比徹姆卡拉揚等名字。如果把這個名單再擴展一點,有些見識的人就會很快提到埃里克·克萊伯(Erich Kleiber) 。或許在我們較為開放的今天,倒是埃里克的兒子卡羅斯在一般公眾中更有知名度。許多人會在“偉大指揮家”的錄影帶中見到克萊伯的風采,一睹他那簡捷、幾乎是軍事化的指揮姿態。他永遠是樂譜的忠實學生,手勢精煉、大氣而有力度,總是力求用簡捷的手段來表現音樂,這是他從一名優秀指揮家成為偉大指揮家的因素之一。他對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演繹也曾紅極一時。所有這些是否可以作為把克萊伯稱之為偉大指揮家的前提?我認為是可以的。
CD1
克萊伯錄製過舒伯特的“偉大”交響曲,但就我所知,這個第五交響曲的漢堡現場錄音是很受歡迎的。儘管其音量很有限,低音聲部過於清晰,但聽起來相當舒服。管弦樂隊的演奏有時也不夠精確,而這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
第一樂章的速度比較快,克萊伯運用靈活的分句法使其流動得非常明快。轉到小調時的富有戲劇性樂段,音色有些灰暗,但並不過於沉重。克萊伯在此對音樂的挖掘比許多別的指揮家更多一些,但他從沒有試圖讓音樂比其應有的音量更響亮。
同樣的在Andante con moto樂章中,克萊伯靈活的分句法使音樂在速度上保持了熱情生動,可以說是輕快活潑,他能夠利用調的改變來臨時變換音響效果。那首很適宜用小調來演奏的Menuetto(小步舞曲)十分可愛,三聲中段比較有節制,活潑而有點隨意的終曲樂章演奏得非常出色,這個作品很值得保留。
由於克萊伯曾經錄製過兩個版本的《田園交響曲》,我最初的反應是懷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對這個布拉格的現場錄音感興趣,結果是我錯了。就說它的聲音,假如低音再輕一點點,那會更加令人陶醉,這個版本比Decca早期的LP唱片擁有更好的質量。最為重要的,這還是個帶觀眾的現場演奏。第一樂章無特別之處,好像還有一點不太平穩(沒有反覆樂段),但它更多的是全心全意地揭示音樂的內在特質。我想起了克萊伯演繹的《第五交響曲》,正像我在前面說過的,我覺得它缺少一些人文主義的色彩。
接下來的狀況有所變化。交響曲的慢樂章有時似乎是無限漫長的,克萊伯熱衷於使每一個伴奏的動機富有變化,使複雜結構中的每一個線條清新可愛,背景中跳躍的切分音很有效果,每一個顫音都有所表現。這就好像是一派溫馨的鄉村景象,向我們展示著生活的豐富多彩。接下來是活潑的鄉村舞蹈,克萊伯演繹的急板在結束處達到了難以置信的速度。大多數指揮家在此的處理只是稍微加快一點,而克萊伯與樂隊似乎是同呼吸共命運地瘋狂起來,這就使從遠方傳來的雷聲好像帶來了一絲不祥的預兆。我知道,當暴風雨削弱之時,才是音樂最富有戲劇性的時刻。讓我們看看克萊伯在此是怎樣演繹的,這才是真正的指揮藝術。
首先,這最終的揭示不在於暴風雨結束時的減慢(rallentando)過渡, 也不是引入感恩讚美詩時長笛的音階式樂句(此處也沒有標示)。在沒有任何變換的情況下,我們的眼前突然呈現出一片非常寧靜的氣氛。並不僅僅是克萊伯一人注意到了貝多芬在最後一個樂章所標記的速度,它比溪流的場景稍有加快。別的指揮家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他們似乎是遵從了貝多芬的標記要求,但並不真正令人信服。他們差不多是悄悄地開始,在音樂進行中突然加速。只有克萊伯藉助捷克弦樂演奏家們的熾熱激情,賦予交響樂以對大自然最真誠的讚美。
儘管克萊伯沒有錄製全套的貝多芬交響曲,但他是貝多芬音樂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他沒有錄製過第一、第四和第八交響曲,第二交響曲還是在年紀很老的時候錄製的,他是在阿姆斯特丹為Decca公司的“傳奇”系列錄製了第三和第五交響曲(467 125-2)。截止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再版現存的錄音作為克萊伯專輯,還是把歐洲所有的廣播資料蒐集起來,在未來出版發行,這些都還沒有系統的計畫。不知道這個空白什麼時候能夠填補,也讓我們有機會欣賞到克萊伯完整的貝多芬全集。
CD2
與1949年的錄音相比,莫扎特G小調交響曲的1953年漢堡版本在錄製方面擁有許多優越性,它聽起來清晰多了,很少有Deeca公司從20世紀40年代的78轉唱片轉制中出現的刺耳的雜音。
這個版本的演奏非常出色,充滿激情且十分嚴謹,輕鬆活潑又不失應有的速度。開頭的音樂十分柔美,終曲樂章富有張力。我特別欣賞克萊伯對小步舞曲的演繹,強調歌唱性的旋律線條,切分音的重音並不過分。還有一點,我覺得,這是克萊伯另一個典型的缺乏人文色彩的演繹,布魯諾·瓦爾特也曾這樣說過。
我評論過Supraphon 再版的Konwitschny在1952年指揮捷克愛樂樂團演奏的《蒂爾·艾倫施皮格爾的惡作劇》,老實說,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不喜歡這個作品。Konwitschny的詮釋與克萊伯有所不同,其清晰可辨的打擊樂器演奏顯現出整個管弦樂錄音的狀態,捷克的錄音製作在1952年已經是最好的了,而且在那個時候,捷克愛樂樂團的確是非常特殊的管弦樂團(我們可以聆聽克萊伯的《田園交響曲》),而Schmidt-Isserstedt的西北德國廣播交響樂團也還是一個相當好的樂團,所以,這張唱片應該算作Konwitschny 最好的作品了,我常常懷想起他所表現的那個魯莽無賴的蒂爾。當然,克萊伯的演繹無論從那方面來說都是非常精美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這是從未有過的經典之作。
德沃夏克以及兩位施特勞斯的作品是克萊伯倫敦愛樂樂團首次合作的錄音。坦率地講,我感到相當困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的聲音那么蒼老,好像比莫扎特還要年老,不是一年,而是20年,這只能說明他們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實際上,1929年的維也納錄音聽起來還是蠻不錯的,在當時相當受歡迎。因為沒有標出轉制工程師的姓名,所以我認為。假如這些錄音資料引發出一些棘手的問題,他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 德沃夏克作品的中間部分演奏得非常生動,平靜中充滿了詩情畫意,具有最佳演奏的風範。假如有人欣賞安塞爾那獨特的對德沃夏克音樂的不同演繹,或許他會把這個錄音排在第二位。我斗膽告訴你,克萊伯演繹的施特勞斯作品還是非常好的,約瑟夫的《天音》極具詩意且氣質高雅。
我一直想知道,到底是那部作品先進行錄音,是《天音》,還是《吉普賽男爵序曲》。後者聽起來好像克萊伯還是在與樂隊磨合,因為這部作品是施特勞斯音樂中最需要自由發揮的,過分的誇張會使音樂支離破碎。這個版本氣勢恢宏,充滿活力,是克萊伯施特勞斯的最佳演繹。
這張唱片一定會受到克萊伯崇拜者們的讚賞。而對於那些不熟悉克萊伯的人來說,貝多芬、約瑟夫·施特勞斯,或許還有舒伯特的音樂都能反映出克萊伯的藝術水準,儘管這套唱片被太多的“假如”和“但是”所包圍著。這套唱片的目的是展現“偉大”指揮家、而不僅僅是“優秀”指揮家的風采,這兩張CD唱片已足以證明這一點,我必須說,這其中的某些作品的確是非凡的。那么,克萊伯在歌劇院中是不是最偉大的指揮家呢?他錄製的《費加羅的婚禮》和《玫瑰騎士》當然也是“偉大指揮家”的內容。那些只聞其名的人或許會被告知要從歌劇作品開始聽起。我也覺得,為了全面展示克萊伯的藝術造詣,至少應為當代人開出一些作品目錄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