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經

倒經

月經期,在子宮以外部位如鼻黏膜、胃、腸、肺、乳腺等部位發生出血,稱為倒經,亦稱“代償性月經”、“周期性子宮外出血”。此時,月經量少,甚至無月經鼻衄或吐血量可多可少。常伴有全身不適、精神不暢、煩躁不安、下腹部脹痛等症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經
  • 外文名:Vicarious menstruation
  • 定義:子宮以外部位發生出血
  • 又名:代償性月經
  • 症狀:月經量少,甚至無月經
  • 影響:全身不適、精神不暢、煩躁不安
倒經介紹,病因學,實驗室檢查,診斷要點,倒經治療,西醫治療,中醫藥治療,中醫治療,倒經預防,

倒經介紹

倒經大多是由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病因可能和各髒層上皮分化異常相關。血液病也是引起倒經的因素之一。
月經性成熟婦女生理表現的主要特徵,是在內分泌系統的周期性調節下,子宮內膜發生周期性變化而出現的周期性子宮出血,屬於正常生理現象。而倒經是指婦女於經行前後或正值經期,就會出現有規律的、同期性的鼻血,有的還會伴有吐血、外耳道流血、眼結膜出血、便血等,現代醫學稱為“代償性月經”或“替代性月經”,此種現象若反覆發作不愈,往往會導致月經周期紊亂,嚴重者會引起貧血症而影響身體健康。由於鼻黏膜等上述器官對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較為敏感,雌激素可使其毛細血管擴張、脆性增加,因而易破裂出血。有人認為鼻黏膜與女性生殖器官之間有生理上的聯繫,故倒經多為鼻黏膜出血。也有人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引起倒經的原因。此病多見於青春期女性。
目前,對倒經還沒有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一般治療原則是,有局部病變就糾正局部病變,多採用電灼出血點及子宮內膜異位灶。如無明顯局部病變發現,而衄血、吐血量甚多時,可採用單純孕激素假孕療法雄激素治療,也有人主張長期套用雌激素-孕激素周期治療,但效果均不理想。

病因學

現代醫學:鼻腔黏膜與女性生殖器官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繫,近些哺乳動物的嗅覺神經與性中樞的聯繫密切,所以一些學者將鼻黏膜視為原始的性器官組成部分。鼻黏膜的某些特定區域對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反應非常敏感。實驗研究發現,給猴子注射雌激素可使它們的鼻黏膜充血、發紅,血管隨之改變,有的患者有經前期緊張症,其鼻黏膜可出現過度充血、水腫及鼻溢現象,鼻出血則是這種變化加劇的表現。正常的月經來潮是由於雌激素的周期性變化而使子宮黏膜皺縮,小動脈極度彎曲及收縮,內膜表層血運停滯,缺血壞死,乃致出血,月經就這樣形成了。由於鼻黏膜這一激素變化的敏感,也發生上述生理改變,這就導致了鼻出血的周期發生。祖國醫學:將該病稱為“經行吐衄”、“逆經”,認為火熱氣逆、熱傷經絡是發生本病的主要機理,而伴隨月經周期性發作又與經期沖氣偏盛和患者體質有密切關係。中醫理論認為,婦女經前或經期氣血匯聚沖脈,血海盛實,沖氣較盛,若患者平素情志不暢,肝經鬱火,或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或平素嗜食辛辣燥熱,胃中伏火上攻,均可擾及沖脈,導致“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則血逆上溢而發為吐衄。
倒經倒經

實驗室檢查

(一)倒經發生在鼻黏膜應與鼻外傷鼻腔炎症、鼻黏膜腫瘤所引起的出血相鑑別。可通過有外傷史、出血是否有周期性及鼻鏡檢查等鑑別。
(二)其它部位出血應通過有關檢查,除外該處炎症、腫瘤所致出血,還應詳問病史及出血發作是否與月經周期有關等。
(三)全身性血液疾病所致出血與月經周期無關,通過血象骨髓穿刺等檢查可協助診斷。
(四)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行病灶活檢病理檢查證實。

診斷要點

代償性月經月經來潮同時發生或只有周期性代償性月經。若代償性月經與子宮出血同時發生,則可能前者出血少而後者出血多,或反之。有的閉經時有全身不適及盆腔墜脹感,而代償性月經一出現,症狀即消失,檢查時可在相關位置找到出血部位。若在鼻腔則表現為典型的周期性鼻出血。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及出血部位活檢即可確診,須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其他病變。
倒經患者倒經患者

倒經治療

這種“倒經”現象的女子常伴有月經量少或停經,時間長了,會引起月經周期紊亂,或貧血。所以要積極治療。平日還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生冷食物,也可有效地防治月經倒流之症。

西醫治療

(1)、局部止血表淺出血如鼻、眼瞼、外耳道以及皮膚等處可用壓迫、雷射、電灼等止血;鼻出血時也可用麻黃鹼萘甲唑啉(鼻眼淨)之類能使血管收縮的藥水棉球塞入鼻腔以止血。局部處理很重要。一旦出現鼻出血,可用乾淨的棉花或軟紙填塞鼻腔,用手輕輕向內、向上壓迫鼻翼,鼻或頭部用冷毛巾冷敷。家中常備些麻黃素、鼻眼淨之類能使血管收縮的藥水,將之滴在棉花上,再塞入鼻腔,則效果更好。如果出血量多,自己止血有困難,應及時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倒經治療倒經治療
(2)、激素治療可用孕激素

中醫藥治療

根據倒經的臨床所見,一般分為肝經鬱火肺腎陰虛、胃火熾盛等三種證型辨證施治。
一、肝經鬱火型:患者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口鼻出血,量較多,色紅,有塊,伴有心煩易怒,頭昏耳鳴,目赤口渴,或乳脅脹痛,經期常提前,月經量少,舌紅苔黃,脈弦數等。
治宜疏肝清熱,引血下行。
處方:當歸15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薄荷15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生地15克,黃芩10克,龍膽草10克,甘草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10克。上述為一劑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二、肺腎陰虛型:患者表現為經將淨或經淨後衄血或吐血、血量少、色鮮紅,伴有頭暈眼花、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口燥咽乾、腰膝酸軟、乾咳無痰、形體消瘦等症,月經多見提前且量少,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宜滋陰清熱,降逆止血。
處方:熟地20克,山藥20克,山茱萸20克,茯苓20克,丹皮15克,澤瀉15克,知母20克,黃柏10克,牛膝20克,桑葉20克,旱蓮草20克,沙參20克,麥冬20克,炙甘草15克。上述為一劑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三、胃火熾盛型:患者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便血,量較多且鮮紅,伴有渴思飲、胸中煩熱、口氣臭穢、牙齦腫痛、咽乾口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洪數等。
治宜清胃瀉火,引血下行。
處方:生石膏50克(先煎),黃連10克,大黃10克,黃芩10克,生地20克,知母15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白茅根30克,藕節20克,仙鶴草30克,生甘草15克。上述為一劑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一)
【辨證】腎陰不足,肝氣上逆。
【治法】補腎清肝
【組成】當歸(酒洗)15克,大熟地15克,白芍(酒炒)6克,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參9克,黑芥穗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二)
【辨證】陰虛肺燥。
【治法】養血清熱,調經降逆。
【組成】麥冬15克,人參12克,生山藥12克,清半夏9克,白芍9克,丹參9克,甘草6克,生桃仁6克,大棗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其他治療
1、經期來潮前一兩天,保持情結穩定、心情舒暢,多吃些蔬菜水果,多飲水,避免用力捏鼻子,可有效地防範月經的倒行。
2、患倒經病者在出現鼻出血或吐血時,可讓病人坐在椅子上,頭向後仰、用冷水毛巾敷於前額和鼻樑骨上。也可以用手指分別按壓鼻翼旁開一分凹陷處的迎香穴,可收到止血的功效。

中醫治療

中醫學認為,倒經主要由於血熱氣逆,經血不從沖脈下行反而上溢所致。而血之所以熱,氣之所以逆,又與肝經鬱熱、肺腎陰虛等因素有關。例如,平時性情急躁,愛生悶氣,以致肝氣鬱結,氣機不順,肝火內盛,或素常體弱陰虛,又加憂愁不解,思慮過度,以致心火亢盛,或平時過食椒姜辛辣之品,鬱熱內積,熱傷其血,則血逆上行。當月經將來或已行的時候,內熱迫使經血上逆,就會發生倒經。
中醫中藥治療倒經症有明顯的療效,可按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施方。當鼻出血或吐血較多時,當務之急是止血,可採用下列措施
1、冷敷止血。即讓病人取坐位,頭後仰,將冷水毛巾敷於前額。並用乾淨棉花浸透冷水,敷於鼻樑骨上,上齊雙目,下齊鼻尖。
2、壓迫止血。即甩手指分別壓迫兩側迎香穴鼻翅旁開二-分凹陷處,同時將大蒜搗成泥,敷於兩足心。
3、藥物止血。可用白茅根60克,小薊50克,灶心土 打碎20克,煎湯服。也可用鮮生地50克,鮮藕兩節洗淨一齊搗爛,擠汁服。
倒經症止血後,平素常以調經來達到治本的目的。應按熱者清之,逆者平之 的原則,分型論治。
肝經鬱火型患者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紅。平素心煩易怒,兩肋脹痛,口苦咽乾,尿黃便結,月經可提前,量少或不行,舌紅苔黃,脈弦數。宜用清肝引經湯來疏肝清熱、降逆止血。
肺腎陰虛型患者經期或經後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紅。平素可見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兩顴潮紅,咳嗽咽乾,月經多見先期量少,舌紅或絳色,苔花剝落或無苔,脈細數。宜用順經湯滋陰清火,引血下行。
患倒經症的女青年,平時要注意生活規律,心情愉快,在月經期間要避免劇烈運動和精神刺激,忌服椒姜辛熱之品,再對症治療,倒經症能夠治癒。

倒經預防

可以用手指分別按壓鼻翼旁開一分凹陷處的迎香穴,可收到止血的功效。並同時服中西藥物進行調理止血。
當然病者最重要的是積極進行病因治療,調理身體,使月經恢復正常。
1、有衄血史者平時飲食宜清淡,不可嗜服辛辣煎烤食物,以免傷陰津,引血妄行。
2、保持心情舒暢,尤其經前或經期更須穩定情緒防止經血上道而致衄血
3、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應同時治療該病。
4、平時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如水果、新鮮蔬菜,或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藥物,以增強血管的抵抗力。
5、臨床上發現有“倒經”現象的姑娘,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不治而愈。如果代償性月經只發生1—2次,不嚴重者可以不進行治療。以後會自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