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心土

灶心土

灶心土,為燒木柴或雜草的土灶內底部中心的焦黃土塊。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火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可,又名伏龍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灶心土
  • 拼音:zaoxintu
  • 藥物出處:《本草拾遺》
  •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脾、胃經。
性能特點,用法用量,現代研究,

性能特點

拼音: zaoxintu
藥物出處:《本草拾遺》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脾、胃經。
功用主治:1.溫經止血:主治脾氣虛寒,攝血無力所致吐血、便血、崩漏下血等證,每配伍行氣溫陽攝血藥。
2.溫中止嘔:主治中焦虛寒嘔吐、妊娠嘔吐。
3.溫脾澀腸止瀉:用於脾虛久瀉。
用法用量:15~30g,布包先煎。或用60~120g,煎湯代水。
方劑舉例:黃土湯(《傷寒論》)
性狀鑑別:本品為不規則塊狀。橙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刀削痕。體輕,質較硬,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細軟,色稍深,顯顆粒狀,並有蜂窩狀小孔。具煙燻氣,味淡。有吸濕性。以塊大整齊、色紅褐、斷面具蜂窩狀小孔、質細軟者為佳。
套用鑑別:伏龍肝與炮姜,均可溫中止血,止瀉,二者均適應於脾胃虛寒,腹痛瀉痢以及陽虛失血之症,但炮姜溫中散寒之力強,守而不走,治療一切脾胃虛寒之證,伏龍肝偏於溫中止血,並有和胃降逆止嘔作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湯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適量。
1.《名醫別錄》:“主婦人漏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2.《本草匯言》:“伏龍肝,溫脾滲濕,性燥而平,氣溫而和,味甘而斂,以藏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如《金匱》之療先便血;《名醫別錄》方之止婦人血漏,漏帶赤白;《蜀本草》之治便血血痢,污穢久延;《雜病方》之定心胃卒痛,溫湯調服七劑即定。他如藏寒下泄,脾胃因寒濕而致動血絡,成一切失血諸疾,無用不宜爾。”
3.《本草便讀》:“伏龍肝即灶心土,須對釜臍下經火久煉而成形者,具土之質,得火之性,化柔為剛,味兼辛苦。其功專入脾胃,有扶陽退陰散結除邪之意。凡諸血病,由脾胃陽虛而不能統攝者,皆可用之,《金匱》黃土湯即此意。”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主要由矽酸(H2SiO3)、氧化鋁(Al2O3)及三氧化二鐵(Fe2O3)所組成;還含有氧化鈉(Na2O),氧化鉀(K2O),氧化鎂(MgO),氧化鈣(CaO),磷酸鈣[Ca3(PO4)2]等。
2.藥理作用:本品有縮短凝血時間,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及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等作用,能減輕洋地黃酊引起的嘔吐,有止嘔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