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墨子》中的一篇文章)

修身(《墨子》中的一篇文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修身》是戰國時期墨子及其後學的《墨子》中的一篇文章,見於《墨子》的第二篇。《修身》篇主要討論品行修養與君子人格問題,強調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為重。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原文欣賞,注釋譯文,詞句注釋,原文翻譯,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原文欣賞

君子戰雖有陳(1),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2),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3),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來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4),無務博聞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慝之言(5),無入之耳;批扞之聲(6),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7),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8),無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9),設壯日盛(10)。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11)。暢之四支(12),接之肌膚,華發隳顛(13),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14),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15),雄而不修者(16),其後必惰(17)。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18)。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19)。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20),在身而情(21),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陳:同“陣”。
(2)士:同“仕”。
(3)置:同“植”。
(4)暗:不明白,不懂得。
(5)譖慝(zèn tè)之言:污衊毀謗的壞話。譖,詆毀,誹謗。慝,邪惡。
(6)批扞(hàn)之聲:指抨擊冒犯別人的話。
(7)殺傷人之孩:當為“殺傷之刻”。
(8)詆訐(jié):誹謗攻擊別人。
(9)逾:同“偷”,即苟且之意。一說作勝過。
(10)設壯:當作“敬莊”。
(11)馴:雅馴,即典雅的意思。
(12)支:同“肢”。
(13)華發隳(huī)顛:形容老年人的樣子。華發,即花發。隳顛,即墮顛,禿頂的意思。
(14)遍:當為“別”。
(15)幾:危險。
(16)雄:當為“先”的意思。
(17)惰:衰敗,墮落。
(18)秏:同“耗”,敗壞的意思。
(19)圖:圖謀。這裡是認可的意思。
(20)彼:當作“非”。
(21)情:當作“惰”,懈怠。

原文翻譯

君子作戰雖然布陣,但還是以勇敢為本;辦喪事雖有一定的禮儀,但還是以哀痛為本;做官雖講究才學,但還是以品行為本。所以,根基樹立不牢的人,不要期望有茂盛的枝葉;身旁的人都不能親近,就不要希望招徠遠方的人;親戚都不歸附,也就不要對外交際;辦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終,就不要做很多事;舉一個事物尚且不明白,就不要追求見多識廣
所以古代的君王治理天下,必定是以明察左右來使四方臣服。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養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養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詆毀,那就應當反省自己了。這樣就能少些怨言,而自己的品性也得到了提高。對於誣陷惡毒的話,不要聽它;誹謗攻擊別人的話,不要說它;傷害別人的刻薄想法,不要放在心裡。這樣,即使有專門搬弄是非的人,也就無處可依了。因此君子努力做事就日益強大,安於嗜欲就日益苟且,恭敬莊重就日益繁盛。
君子的處世原則是:貧窮時要廉潔,富貴時要義氣愛護活著的人,哀悼死去的人。這四種行為一定不要虛偽作假,因為這是反求諸己的表現。埋藏於內心中的,是無盡的仁愛;表現於行動上的,是無比的謙恭;流露在口齒間的,是無比的雅馴。這些通達到他的四肢和肌膚,直到白髮禿頂仍不會捨棄的,恐怕只有聖人了吧!
意志不堅定的人才智也不會通達,說話沒有信用的人行動也不會有結果。占據財物而不能分享給別人的,不值得與他交友;不能信守原則,辨別事物不廣博,對是非分辨不清的人,不值得與他交遊。根不牢固的枝葉必然會很危險,開始不修身的人,後來肯定會墮落源頭渾濁的水流不會清澈,行為不守信用的人名聲必然會敗壞。名聲不是憑空產生的,讚譽也不會自己增長,只有成就了功業,名聲才會到來。名聲與榮譽不能有虛假的成分,因為這是要反求諸己的。只著力空談而沒有行動的人,即使善於辯論,也沒有人聽從他;出力很多但是愛誇耀功勞的人,雖然辛苦,但是沒有人認可他。有智慧的人明辨卻不多說,做的多卻不誇耀功勞,他的名聲與榮譽才會傳揚天下。話不在多而在於機智,不在文采而在於明白。所以沒有智慧就不能明察,再加上自身的懈怠,與成功就背道而馳了。善良沒有內心支持就不能保留,行為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名聲不會因為苟簡而成,榮譽不會因為詐偽而立。君子是以言行合一、身體力行達到的。在利益上想的深遠,卻忘掉名譽,而能成為天下賢士的,從來沒有有過。

作品鑑賞

本篇主要討論品行修養與君子人格問題,強調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為重。
作者先以作戰、守喪與學習為例,說明其根本不在於列陣、禮節與才學,而分別在於勇氣、哀傷與德行。作者總結先代聖王治理天下的方法主要在於能夠“察邇來遠”,也就是明察左右的人,招徠遠方的君子賢人,讓他們互相影響共同為國效力。
作者認為,“君子之道”包括“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以及明察是非、講究信用、注重實際等方面的內容。作者指出對這四者都能很好實踐的唯有聖人,所以,他提出了“慧者新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等切實可行的修身標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立虛名,成為真正揚名天下的高賢大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