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詳解
鬆懈懶散
①《吳子·論將》:“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
②孔傳:“今我周家皆成文王功於不
懈怠,則德教大
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無不
循化而使之。”
③唐 薛調 《無雙傳》:“ 仙客 聞之,
心氣俱喪,達旦不寐,恐舅氏之
見棄也。然
奉事不敢懈怠。”
④《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夏侯尚 、 韓尚 二將連日見關上不出,盡皆懈怠。”
⑤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八回:“翟人
詭詐多端,只宜
持重。俟其懈怠,方可擊也。”
⑥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七九》:“我其實毫不懈怠,一面發
牢騷,一面編好《華蓋集續編》。”
怠慢不敬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門上家人﹞又從中說了些懈怠話,那河台心裡更覺得是 安老爺 瞧他不起,又加上了三分不受用。”
梵語
梵語kausi^dya,巴利語 kusi^ta。又作怠。心所之名。俱舍
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為‘勤’之對稱。即指懶惰之狀態。除意謂不積極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並有積極行惡之含義。成唯識論卷六(大三一·三四中):‘云何懈怠?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於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 據菩薩本行經卷上載,懈怠為眾行之累,居家而懈怠者,則衣食匱乏,產業不舉;出家而懈怠者,則不能出離生死。俱舍宗視懈怠為遍通於一切污心(不善心與有覆無記心)所起心所(即
大煩惱地法)之一;唯識宗則以此為二十
隨煩惱之一。二宗俱以懈怠有其別體,為勤(即精進)所對治。[俱舍論卷四、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十一、成唯識論卷六、俱舍論光記卷四、
成唯識論述記卷六下、釋氏要覽卷中]
(LACHES) 衡平法上的概念
即所謂“拖延使衡平法上的權利受到挫折”。明知他人正在侵犯自己的權利,卻遲遲不主張自己的權利,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因為衡平法支持警醒的人,不支持懶惰的人。懈怠實際是禁反言的一種具體運用。
中醫名詞
倦怠無力。《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