秏,讀hào,是漢字,出自《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贊》,解釋為秏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秏
  • 部首:禾
  • 拼音:hào
  • 筆畫數:9
字意,例句,古籍解釋,

字意

部首筆畫
部外筆畫:4
五筆86:TTFN 五筆98:TEN 倉頡:HDHQU
筆順編號:312343115 四角號碼:2291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9CF
基本字義
1. 古書上說的一種稻類植物。
2. 古同“耗”,消耗。
3. 姓。
秏 mào
基本字義
  1. 古通“眊”,混亂:“天下~亂,萬民不安。”

例句

1、秏盡:《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贊》:“ 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盡,而 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 顏師古註:“秏,減也。言漸少而盡也。”秏:消耗淨盡。
2、稻類植物:《說文解字》【卷七】【“飯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
3、《淮南子,要略篇》:“挾日月而不烑,潤萬物而不
4、消耗。《史記·西南夷列傳》:“ 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秏費無功。”
5、廢弛;敗壞。《史記·酷吏列傳論》:“自 張湯 死後,網密,多詆嚴,官事寖以秏廢。”
6、耗損。《梁書·劉季連傳》:“ 益州 亂離已久,公私府庫必多秏失
7、昏亂。《史記·日者列傳》:“奸邪起不能塞,官亂不能治。”《漢書·董仲舒傳》:“天下秏亂,萬民不安”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𠀤蒿去聲。《說文》稻屬。伊尹曰:飯之美者,南海之秏。
又《廣韻》荒內切《集韻》呼內切,𠀤音誨。義同。
又《韻補》通作耗。減也,敗也,虛也。《前漢·董仲舒傳》秏矣哀哉。今文皆作耗。互詳耒部耗字注。
又謨袍切,音蒿。義同。
又《集韻》莫報切,音𡝭。秏亂,不明也。
又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