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斯瑪儀派
- 外文名:Isma‘iliyya
- 性質:伊斯蘭教什葉派主要支派之一
- 亦稱:七伊瑪目派
起源,成員,派別,延伸閱讀,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
起源
該派產生於8世紀中葉,9世紀末形成獨立的教義學說和組織形式。據阿拉伯文獻載,8世紀中葉,什葉派第六代伊瑪目賈法爾·薩迪格(約699~765)最初指定其長子伊斯瑪儀(?~760)為繼任伊瑪目,後因伊斯瑪儀有酗酒惡習被廢除其繼位權,改立次子穆薩·卡茲姆(約745~799)為伊瑪目繼承人。
什葉派的多數人承認這個變更,少數人則主張,即使伊斯瑪儀酗酒,也無損於他繼承伊瑪目職位的權利,因為伊瑪目是安拉任命的,遂引起什葉派內部分歧。
760年,伊斯瑪儀逝世後,其父曾邀集麥地那各方面的著名人物,在清真寺公證伊斯瑪儀確已亡故,然後下葬。但少數伊斯瑪儀追隨者拒不承認穆薩·卡茲姆是合法的第七代伊瑪目,認為伊斯瑪儀並沒有死,他將作為“隱遁伊瑪目”(即馬赫迪)重臨世上,一部分人接受他去世的事實,認為伊瑪目位已通過伊斯瑪儀傳給他的兒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
成員
伊斯瑪儀派的核心成員多為波斯和伊拉克籍的什葉派學者和傳教師,政治上反對阿拔斯王朝的統治和遜尼派的教義主張。由於阿拔斯王朝對什葉派的鎮壓和迫害,該派初以伊拉克的庫法為基地,分散各地進行秘密布道活動。9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地方封建主稱雄割據,各地人民起義此起彼伏。伊斯瑪儀派的布道活動便趁機發展,由達伊(即傳道師)組成秘密布道組織,逐漸走向公開活動。
波斯籍的總傳教師阿卜杜拉·本·麥蒙(?~874)是伊斯瑪儀派神秘思想體系和秘密組織的奠基人。他最初在艾赫瓦茲和耶路撒冷等地活動,後在巴斯拉設立該派的傳教總部,後又遷至敘利亞北部的賽萊米葉,領導各地的傳教活動。伊本·麥蒙宜稱,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作為伊瑪目已經“隱遁”,不久他將臨世治理人間。在伊瑪目暫時隱遁期間,由屬於“霍加”(即宣傳領袖)品級的成員代理伊瑪目領導宜教活動。
他和他的繼任者從總部向各地秘密派遣傳教師,傳播該派的教義,組織和動員什葉派加入該派組織,以期奪取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政權。從877年起,該派的傳教師哈姆丹,卡爾馬特在庫法、哈拉夫在賴伊地區、阿布丹在法爾斯先後布道並建立秘密宜道組織。881年,總部派傳教師阿里·本·法德爾和伊本·哈薩布在葉門馬斯瓦山建立據點,得到當地部落支持。
從第六代哈里發哈基姆(996~1026在位)執政後起,伊斯瑪儀派逐漸分裂,有些地區的傳道組織另立中心,先後分化出許多新的分支派別。其主要分支有:敘利亞、黎巴嫩的德魯茲派;埃及的穆斯塔里派;波斯、敘利亞的尼扎爾派;葉門、印度和中亞的波豪拉派及霍加派;土耳其、敘利亞的努賽爾派;伊拉克、巴林、阿曼的卡爾馬特派等。13世紀以後,有些支派逐漸消失。19世紀下半葉,尼扎爾派分支霍加派首領阿迦汗由伊朗遷到印度,在孟買建立宣道中心,並派出傳教師到各地傳教,後在北非建立了傳道組織。現世界各地的伊斯瑪儀派大多承認阿迦汗為精神領袖。中國新疆塔吉克族的穆斯林,屬伊斯瑪儀派系,有阿迦汗的信徒。
派別
10~11世紀初,伊斯瑪儀派的傳教師納薩菲、哈米德丁·基爾曼尼,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流溢說、穆爾太齊賴派的唯理主義和畢達哥拉斯派的數論,使該派的教義更加哲理化和神秘化。教法學家努爾曼著的《伊斯蘭教基礎》,完善了該派的教法學理論。該派的宗教哲學思想主要是:數字“7”神聖說、宇宙流出說、《古蘭經》隱義說、隱遁伊瑪目即將復臨說。
數字“7”神聖說
該派為了論證其信仰的7位可見伊瑪目和隱遁伊瑪目即將復臨的信條,給數字“7”賦予神聖的性質,把宇宙的生成和歷史的進程均以“7”進行分期,從而推演出該派的聖職歷史傳系。該派認為,宇宙是從安拉流出的,宇宙的生成經歷了7個步驟:安拉+宇宙精神+宇宙靈魂+原始物質+空間+時間+大地和人的世界。與宇宙起源論相適應,認為歷史發展的周期也經歷7個時代,歷史周期發展到第7個時代結束時,人類歷史遂告結束。每個時代開始都有一位由安拉所授命的納提克(Natiq,即發言人)出現,作為新時代開始的標誌。這7位納提格是:阿丹(亞當)、努哈(諾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伊薩(耶穌)、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納提格是世界理性的體現。每個時代的納提格之後有7位薩米特(Samit,即沉默者),薩米特是納提格的特別助手,由他們把安拉啟示給納提格的經典的隱義秘傳給信眾。各時代的薩米特有伊斯瑪儀、哈倫(亞倫)、彼得、阿里、阿卜杜拉·本·麥蒙等,每個時代的第7位伊瑪目(薩米特)品位逐步提高,成為下一時代的納提格,他們廢除前一代先知所立的律法而代之以新的律法。納提格去世後其靈魂仍然存在,它要轉到新的納提格身上。第六周期的納提格穆罕默德和薩米特阿里已去世,他們的靈魂繼續存在,到第七個循環周期時,這些靈魂分別轉到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和阿卜杜拉·本·麥蒙的身上。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是第七位薩米特,並將重現而成為第七位納提格,開創第七個歷史時代,而且將廢除原有的律法,帶來新的啟示經文和對隱義真理的全面揭示,他將結束物質世界,對人類進行最後審判。在他未復臨之前,由12位霍加(即宣傳領袖)將代表他主持教務。
宇宙流出說
這個學說於10世紀時由該派傳教師納薩菲所提出。認為安拉是唯一的最高的實在,安拉既不具有一定形象,也不具有任何屬性和名稱,它是超乎人的理解力的,超越一切存在和非存在物的。安拉按自己的意旨(或神智)創造了宇宙理性,它是第一原始實在,是安拉的神智的表現形式,從宇宙理性中流出宇宙靈魂,由宇宙魂中產生7個擁有眾星的天體,各天體各有星宿並各自運轉,通過天體運轉,其乾、濕、冷、熱等因素(或性質)混合一起而形成土、水、空氣、以太四元素,這些合成物結合在一起,就產生有生長靈魂的植物,從植物中產生有感覺靈魂的動物,從動物中又產生有理性靈魂的人。這個宇宙體系強調了物質是從精神派生出來的,小宇宙的人和大宇宙的物質世界類同,精神、星辰和物質世界統一於安拉的創造。11世紀初,傳教師哈米德丁·基爾曼尼(?~1021)提出了略有不同的宇宙論體系,他把宇宙形成分成10個理性階段,強調了精神的重大作用。
《古蘭經》隱義說
該派為了論證其教義是以安拉啟示的神聖真理為依據,以確立本派的宗教權威,提出了《古蘭經》隱義說。該派認為,安拉啟示的《古蘭經》具有表義(Zahir,即扎希爾)和隱義(Batin,即巴廷)、外延和內涵的區別。表義包括對經文的明義公認的解釋以及根據經文所確定的教法;這種解釋和教法,隨先知和時代的不同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隱義是隱藏在經文和教法中的內在的奧義,隱義是經文的真正內涵,才是伊斯蘭教的真理。隱義是任何時代也不會變更的,它只有通過受秘傳者的闡釋或用譬喻、暗示、象徵等方法加以解釋,才能揭示出其奧義,達到領悟內在真理的境界。而闡釋這種隱義,唯有賴於獲得對經文字母和數字隱秘含義的神秘方法的秘傳。由於經文中關於宗教真理的內在含義被表面的形式所掩蔽,沒有受過秘傳的人,不能揭示它的帷幕,無法探究宗教的奧秘。該派的傳教師和經注學家,為了給此說尋找根據,他們對《古蘭經》的章節編排、章首的縮寫字母、各章節經文的內容,均作了附會其教義主張的解釋,並論證了其教義的來源是《古蘭經》的隱義。
隱遁伊瑪目即將復臨說
該派發展了什葉派的伊瑪目學說,認為該派所信奉的第七代伊瑪目伊斯瑪儀或其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是暫時隱遁的伊瑪目,他們具有安拉賦予的神智和隱秘知識,他們即將奉安拉之命,以馬赫迪(即救世主)的身份復臨世間,懲治邪惡,揭示新的真理,主持正義,開創新時代。在隱遁伊瑪目未復臨前,由“霍加”代行領導教務。後該派的分支派別首領,多神化自己,確立其宗教權威。法蒂瑪王朝的創建者歐拜杜拉自稱是馬赫迪,是隱遁伊瑪目的代表;第六代哈里發哈基姆進一步神化自己,自詡是世界靈魂的體現,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是現世的伊瑪目(即活主)。尼扎爾派第四代謝赫哈桑·本·穆罕默德,自稱是從安拉那裡得到無限權力的伊瑪目,他是真理的代表,甚至宜稱世界末日已經到來,他奉安拉之命行使末日審判權。
延伸閱讀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家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國家裡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穆斯林)。這些國家包括一些西方國家諸如英、美、俄、法、德等國家。據統計,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總數約在十億人,僅次於基督教徒的人數。有跡象表明,伊斯蘭教徒人數有在幾年以後超過基督教徒人數的趨勢。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觸、深入研究了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後自然會歸信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科學的宗教,它鼓勵人們通過真科學對宇宙、世界進行認識和思考,從而使信仰更加堅固。穆聖(算爛拉胡而來習我散來埋)說:“學者的墨汁濃於烈士的鮮血。”就是讓穆斯林們要努力學習知識,不盲從、不迷信。因為伊斯蘭是光明的、從真主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學的、充滿真理的,盲從和迷信不會認識它,只會損害它(請參閱伊斯蘭教的信仰)。
遜尼派
形成。
656年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被刺後,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對阿里繼任哈里發表示不滿。雙方為爭奪哈里發的職位爆發了隋芬之戰。阿里在獲勝情況下,接受對方提出以《古蘭經》裁判的和談建議,從而出現了既反對穆阿維葉又反對阿里的哈瓦利吉派。661年初,阿里被哈瓦利吉派刺殺後,穆阿維葉取得了哈里發職位。因此,圍繞著哈里發問題的激烈爭論,又形成了什葉派和穆爾吉埃派。什葉派不承認前三位哈里發和穆阿維葉作為哈里發的合法性。穆爾吉埃派對此則持溫和態度,主張哈里發問題應“推延”到後世由安拉裁決。而多數人則承認四位哈里發的合法地位,但對穆阿維葉擔任哈里發職位一事,既不表示反對,也不表示承認。他們除尊崇《古蘭經》外,還特彆強調以聖訓為立法、立論的依據,故被稱為遵守“遜奈”(聖訓)的人們,即遜尼派。嗣後,該派在同哈瓦利吉派和什葉派的鬥爭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思想體系,以後又在同穆爾太齊賴派的長期論爭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義、哲學思想和教法學體系,從而使初期的政治派別轉而成為宗教派別。
什葉派
什葉派是與遜尼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埃派並稱為早期伊斯蘭教的四大政治派別。“什葉”的阿拉伯語意為“黨人”、“派別”。該派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徵。後因內部主張分歧,又相繼分化出凱薩尼派、栽德派、伊斯瑪儀派、十二伊瑪目派等派別和許多支系。全世界什葉派穆斯林約有80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巴林等地區。
歷史演變。
穆罕默德逝世後,穆斯林內部曾在由誰擔任哈里發(繼任人)的問題上發生分歧。後經協商,先後推選艾卜·伯克爾、歐麥爾和奧斯曼為第一、二、三任哈里發。但在此期間,仍有人主張穆罕默德的權力應由其親屬中信教最早、追隨穆罕默德傳教有功的阿里來繼承。據什葉派的傳述,當時穆罕默德的門弟子賽爾曼· 法里西、艾卜·達爾等人宣稱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遺囑指定阿里為繼承人,從而逐漸形成一個擁護阿里為哈里發的派別勢力,被稱作阿里黨人。656年,奧斯曼被刺後,阿里當選為第四任哈里發。由於部分聖門弟子不承認阿里的哈里發地位,因之先後爆發了駱駝之戰、隋芬之戰和拿赫魯宛之戰。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維葉取得哈里發地位,建立了伍麥耶王朝,阿里黨人就在反對伍麥耶王朝的鬥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什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