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赫魯宛之戰

Ghazwah,Nahrawān

658年7月(一說659年),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同哈瓦利吉派之間發生的一次戰鬥。一譯“拿赫魯宛之戰”。亦稱伊斯蘭教史上的第三次內戰。657年經過隋芬之戰,阿里決定與穆阿維葉停戰和談後,軍隊的主戰派中先後有1.2萬人因不滿和談而退出阿里軍營,從隋芬出走到庫法附近的哈魯拉村,推舉阿卜杜拉·瓦哈卜·拉西比為首領,宣布不承認阿里的哈里發地位,故被稱為“哈瓦利吉派”。阿里起初對哈瓦利吉派採取懷柔政策,並親自到哈魯拉去勸說他們歸隊,但未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拿赫魯宛之戰
  • 時間:658年7月(一說659年)
  • 主要人物: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阿里
  • 結局:哈瓦利吉派1800餘人幾乎全被消滅
簡介,影響,阿拉伯民族歷史,

簡介

後來當阿里率軍6萬向敘利亞進軍時,獲悉哈瓦利吉派殺死了支持阿里的麥達因總督和阿里的使者,從而激怒了阿里,遂於途中改變路線,向伊拉克境內的納赫拉萬進軍征討哈瓦利吉派。在發起進攻之前,阿里曾與哈瓦利吉派談判。當時哈瓦利吉派內部雖發生分化,不少人紛紛離隊,但該派首領仍拒絕接受阿里的和談要求。 658年7月17日,阿里發起攻擊,拉西比陣亡,固守營地的哈瓦利吉派1800餘人幾乎全被消滅。拿赫魯宛之戰後,哈瓦利吉派的殘餘勢力在各地仍有活動。當阿里征討哈瓦利吉派時,穆阿維葉於659年擊敗阿里在埃及的軍隊,並任命阿穆爾為埃及總督,使阿里遭受巨大損失。

影響

拿赫魯宛之戰後,激起了哈瓦利吉派的復仇情緒,其殘部在各地積蓄力量繼續進行反對阿里的活動。在阿里征討哈瓦利吉派的同時,穆阿維葉於659年擊敗阿里在埃及的軍隊,並任命阿慕爾為埃及總督,使阿里的力量遭到極大削弱。

阿拉伯民族歷史

阿拉伯人,曾經是住在中東、北非、中亞和小亞細亞的世界性民族。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有2.3億人(2006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