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欲六塵

五欲六塵

五欲六塵指佛教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欲六塵
  • 釋義:佛教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
  • 五欲:財、色、名、食、睡
  •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釋義,五欲,財欲,色慾,名欲,食慾,睡欲,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結語,

釋義

一般將奪取生命的惡鬼神稱為“魔”,佛教將“魔”的意義延伸,凡是一切能殺害我們的慧命,不論是來自外界的障礙,或是由自己身心所產生的擾亂,都名之為“魔”,並且常常以“魔障”稱之,以強調它們對聖道的障礙作用。 我們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便是五欲六塵。什麼是五欲六塵呢? 欲,梵語chanda或 rajas,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大智度論》說:“五欲無利益,如狗啃骨頭。”又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諸欲樂甚少,憂苦毒甚多,為之失身命,如蛾赴燈火。”這都是說明五欲之於人,為害甚大。 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是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維的對象,因為它們具有污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所以稱為“六塵”。

五欲

財欲

財,指世間一切的金錢財寶,是資養色身所不可或缺的資糧。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許多人迷信金錢的力量,因此用盡各種方法求取財富。但是金錢不是萬能的,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安穩的生活,不一定能買到健康的身體,許多人被金錢所役使,毫釐必爭,緇銖必計,到頭來,身體弄壞了,反而無法享受努力的成果;有的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財,卻被不肖的兒女揮霍殆盡;此外,大水、大火等天災,足以使金山銀島在一日之間化為烏有;過多的財富也往往成為盜賊及暴政覬覦的對象,甚至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和樂的家庭,不一定能買到可貴的友情,許多人因為忙於賺錢,因而忽略了寶貴的親情,無法善盡教養子女的責任;有些人則見利忘義,出賣朋友,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作奸犯科,使自己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金錢能使人產生這么多的煩惱痛苦,所以,佛經里常用“毒蛇”來比喻錢財的禍患。尤其學道者,如果不能抗拒利養的誘惑,往往就會被金錢埋沒理想,而無法堅持信心道念。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的生活呢?何況修行辦道、布施救濟,都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也需要豐實的國庫作為後盾。而佛教本身必須提供弘法利生、醫療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務來淨化社會,造福人群,如果沒有淨財,又怎能成辦這些佛教事業呢?因此,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是佛教所容許的。

色慾

色,指世間的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能使人悅情適意。過去的富家子弟,在聲色犬馬中喪失了志氣;現代的青少年朋友,在電動玩具、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里迷失了自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吃喝嫖賭中浪費了大好生命,斷送了錦繡前程;多少英雄豪傑,在虛幻的美貌與空洞的愛情召引下,落得身敗名裂,一無所有。美色好物,使人身心墮落,受苦無量。《摩訶止觀》說:“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學道者想要從生死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尤其必須戒之在色。  人世間因為具備各種不同的人事地物,使我們的生活多采多姿;自然界因為擁有變幻莫測的森羅萬象,而顯得處處生機蓬勃。形色相狀的千差萬別,豐富了有情的心靈,也擴大了人類的心胸。多少美麗的詩篇,曼妙的歌舞,常常是在看盡千山萬水後,由偶發的靈感所成;多少偉大的聖者,多少傑出的人物,往往是在紛紜的世界裡,孕育出圓熟的智慧型。  佛經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鳥語花香;東方淨琉璃世界,富麗堂皇,令人神往;而佛陀說法時的通體放光,菩薩示現時的瓔珞披身,在在都顯示出修道成佛不一定要住茅蓬,著弊衣,莊嚴的色相也一樣可以使人悟入真理。

名欲

名,指世間的聲名,能顯親榮己,所以也是人們追求的欲望。俗話說:“榮譽是人類的第二生命。”追求名譽不但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一個團體進步的原動力。一個人如果連榮譽感都失去了,則生活如同行屍走肉,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只是有許多人迷戀於名譽地位所帶來的虛榮心、優越感,終日汲汲營營,殫精竭慮,甚至不擇手段,強取豪奪,結果不但自己患得患失,形成精神上的負擔,同時也造作惡業,引起現世的不安與來世的苦果,真是得不償失。  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必因而抹殺了名聲的好處。“自古人生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榜樣令我們見賢思齊,是造成社會安定的力量,不正是聲名遠播、萬世留芳的成就嗎?社會上無論什麼樣的活動,只要社會賢達登高一呼,往往能發揮四方回響的效果。我們借著稱念諸佛菩薩的聖號,而得到得度的力量,諸佛菩薩但以一名,就能普度無數眾生。只要心中沒有名利心,名聲是為了大眾利益而擁有,也可以是成就菩提的助緣。

食慾

食,指世間的飲食眾味,能滋長我們的色身。佛陀在雪山六年,由日食一麻一麥的苦行中,深深體會到人要生存,必須要以食物維持身命,否則就無法修行。於是,當佛陀證悟成道,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對五比丘說:“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飲食本來是為了養身活命,但是人們卻往往美食當前而不知節制,暴飲暴食,冷熱互滲,結果損害了身體的健康。目前世界上現代化國家的人民普遍患有營養過剩、肥胖臃腫的毛病;也有些人非時而食,乘興而食,破壞了腸胃的功能;更有許多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在樣式口味上力求變化翻新,甚至不惜殺生害命。千百年來,凡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河裡游的、山中爬的,都成了人類大肆捕殺的對象。長此以往,不但破壞了地球生態的平衡,遺禍後世子孫,也為自己種下日後惡業苦果的種子,誠可悲矣!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呼籲大家節制食慾,因此在叢林的清規里,訂有食前作五種觀想的條文,稱為“食存五觀”,其中“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及“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兩種觀想,正可以對治我們對飲食的貪慾。

睡欲

睡,指睡眠休息,能資養我們的身心。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菩提路長,更需要適當的休息,否則倦怠無力,又如何學道修行呢?然而如果貪嗜睡眠,不但空過光陰,而且容易傷身喪志,使人性無法積極活動,成為障覆修道的惛眠蓋。因此,佛教諸經論曾舉出許多對治惛眠的方法,例如《中阿含經》卷二十《長老上尊睡眠經》中,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誦經宴坐時,如果昏沉欲睡,可以兩手按摩雙耳;或用冷水洗臉;或仰觀天空星宿,以適神思;或至戶外空地經行,守護諸根,待神識清爽時,再繼續修持。  在《遺教經論》中,舉出昏沉欲睡的原因有進食、時節和心理三種因素。前二者屬於生理的因素,可以精進來對治;後一項是心理因素,有兩種對治方法:  思惟觀察:觀察五蘊的生住異滅,時常心念無常的火燒諸世間,提醒自己把握光陰,努力習定修慧以求自度。  守持淨戒:以淨戒對治煩惱,能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中安住,使精神不致惛重沉悶。  關於消除疲勞的睡眠方面,佛制睡眠的時間,是從晚上十時至凌晨二時,與現代的醫學衛生觀點相符。在佛教里,搬柴運水、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睡眠自然也不例外。《毘尼日用切要》中記載:臨睡時要合掌面西,觀想念佛十聲、或百千聲、或萬聲,然後誦偈云:“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睡覺時右脅而臥,觀想光明,這樣修習純熟了以後,不但能安穩入睡,而且在睡熟了以後,也能保持驚覺,不失正念。  欲,依其追求的目的而言,可以分為善法欲和惡法欲二種。以正念來追求財、色、名、食、睡,為善法欲,是精進求道的資糧;以邪念來追求財、色、名、食、睡,為惡法欲,是步入墮落的原因,所以又稱為“地獄五條根”。

六塵

色塵

俱舍論》卷一記載,色境有二種:  顯色:指顯現的顏色,有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暗等十二種。  形色:指物體的形狀,有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八種。  《瑜伽師地論》卷一,在顯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塵的分類更加完備。即凡是行、住、坐、臥、取、舍、屈、伸等種種動作形態,明顯的表現於外,可以令人看見的,稱為表色。

聲塵

聲塵,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聲波,是耳識所分別的對象。《俱舍論》卷一記載,聲音大致可分為八種。依發聲的物體有感覺與否,先大別為有執受大種因之聲與無執受大種因之聲。執受,是心、心所的異名。大種,指地、水、火、風四大種。凡是聲音發自有情的四大種者,稱為有執受大種因之聲,如人的語言、拍手的聲音等;凡是聲音發自非有情的四大種者,稱為無執受大種因之聲,如佛陀以神通力變作化人的言語、錄音帶所發出的音聲,或木、石、流水、落葉等所發的聲音等。然後,再根據聲音是有意義或無意義,而分為有情名之聲、非有情名之聲。更由不同物類發出的響聲,給予人產生愛惡的情緒反應,又分為可意聲、不可意聲。
有執受大種為因
一有 情 名
⒈可 意 聲:好 語 聲
⒉不可意聲:惡 語 聲
二非有情名
⒈可 意 聲:好拍手聲
⒉不可意聲:惡拍手聲
無執受大種為因:
一有 情 名 ⒈可 意 聲:化人好語 ⒉不可意聲:化人惡語 二非有情名 ⒈可 意 聲:木石好聲 ⒉不可意聲:木石惡聲

香塵

香塵又稱香境,是鼻根所嗅的東西,鼻識所分別的對象。《俱舍論》卷一記載,香可分為四種:  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適喜悅,有益身心,並且能夠增長福業者。  惡香:指嗅了使人感到侷促緊張,無益身心,並且不能增長福業者。  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強,不太弱,恰到好處者,稱為等香。  不等香:指太強、太弱,出於均等以外者。

味塵

味塵,指舌根所嘗的味道,是舌識分別的境界。《俱舍論》說味有六種:甘、醋(酸)、鹹、辛、苦、淡。《品類足論‧辯五事品》則將味分為可意、不可意、順舍三種。味塵境是讓我們有可意、不可意、順舍這三種覺受。 味雖可分為根、莖、枝、葉、花、果、食、飲、諸酒、苦、酢、甘、辛、鹹、淡、可意、不可意、順舍等十八種法 補充: 可意:如意。

觸塵

觸塵,指身根感覺的境界,是身識所分別的對象。《俱舍論》說觸有十一種:堅、濕、暖、動、滑、澀、重、輕、冷、飢、渴。前四項屬能造觸,是依四大種(地、水、火、風)所產生的觸,是一切觸的所依;後七項屬所造觸,是因所依的四大種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法塵

法塵指第六識(意識)所緣的對境,又名法處、法界。廣義而言,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諸法,也就是意根、意識對六塵全體的作用。  由於六塵的關係,使我們在心裡湧現好、壞、美、醜、高、下、貴、賤等分別妄想,所以六塵又名“六妄”;能衍生種種執著煩惱,令善心衰減,所以也稱為“六衰”;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財,因此叫做“六賊”。  煩惱如何產生?“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假色,它的自身並沒有善惡的分別,是我們的眼根攀緣外境所造成的結果。因此“情人眼裡出西施”,情人不一定美如西施,只不過是眼識妄起造作分別而已。其它如聲、香、味、觸、法等塵所以會令我們起惑造業,莫不由於其它五根、五識向外馳求執取,而產生種種貪染愛著的結果。  佛教特別舉出六塵的過患,目的在於提醒修行者,要時時注意密護六根門頭,不要被虛幻的外境所眩惑左右。

結語

無論是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或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都能令我們流轉六道,不過它們之所以造成禍害,並不在於其自身的不淨,而在於人心的愚痴無明、貪愛染著。好比拳頭的本身是沒有好壞的,但是用來打人,就是壞事,必須立刻阻止;用來搥背,就是好事,不妨多多益善。經云:“法非善惡,善惡是法。”所以我們每天生活在五欲六塵之中,應抱持一種不貪不拒的中道態度,時時返觀自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