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臨床用藥手冊:皮膚病性病科分冊

《中西醫臨床用藥手冊:皮膚病性病科分冊》是2010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清湖、周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西醫臨床用藥手冊:皮膚病性病科分冊
  •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410 頁
  • 開本:32 開
  • 品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作者:何清湖 周慎
  • 出版日期:2010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760180, 753576018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西醫臨床用藥手冊:皮膚病性病科分冊》:中西醫結合安全有效
《中西醫臨床用藥手冊:皮膚病性病科分冊》內容簡介:中藥是在中醫藥學基礎理論指導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藥物。其特徵包括3個方面:①傳統中藥藥性理論標識藥性。②中醫藥學功效主治術語標識藥物的功效主治。③藥物配合使用時,按照中藥七情和合、方劑君臣佐使關係進行調劑,對患者進行辨證論治。符合這3點基本內容的藥物稱為中藥。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用單味中藥(又稱單方)治病的占少數,大部分是用兩味以上的中藥組成複方治病。因此,從藥物組成上可將中藥學體系分為單方和複方兩個部分,後者又稱方劑學,而實際上中藥是方劑的組成單元,方劑是中藥的組合套用,兩者密不可分。西藥是在現代醫藥學基礎理論指導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藥物。其特徵包括3個方面:①以藥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表述藥物性能。②以醫學功效主治術語表述藥物功效與適應證。③藥物配合使用時,根據藥物同用是否產生物理、化學變化,或藥物之間是否產生拮抗和協同作用而定。具有如上3點基本內容的藥物稱為西藥。

圖書目錄

第一節 膿皰瘡
第二節 深膿皰瘡
第三節 毛囊炎
第四節 癤與癤病
第五節 癰
第六節 蜂窩織炎
第七節 丹毒
第一節 單純皰疹
第二節 帶狀皰疹
第三節 尋常疣
第四節 扁平疣
第五節 傳染性軟疣
第六節 水痘
第一節 頭癬
第二節 體癬和股癬
第三節 手足癬
第四節 甲真菌病
第五節 花斑癬
第七節 假絲酵母菌
第八節 癬菌疹
第一節 疥瘡
第二節 蟎蟲皮炎
第三節 虱病
第四節 匐行疹
第五章 過敏性或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第一節 接觸性皮炎
第二節 濕疹
第三節 特應性皮炎
第五節 蕁麻疹
第七節 藥物性皮炎
第六章 物理性皮膚病
第一節 日曬傷
第三節 痱子
第四節 夏季皮炎
第五節 凍瘡
第一節 瘙癢症
第二節 慢性單純性苔癬
第三節 痒疹
第四節 結節性痒疹
第八章 紅斑及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第一節 多形紅斑
第二節 銀屑病
第三節 副銀屑病
第四節 單純糠疹
第五節 玫瑰糠疹
第六節 石棉狀糠疹
第七節 扁平苔癬
第八節 紅皮病
第九章 結締組織疾病
第一節 紅斑狼瘡
第二節 皮肌炎
第三節 硬皮病
第一節 天皰瘡
第三節 皰疹樣皮炎
第十一章 漸進性壞死性疾病
第一節 環狀肉芽腫
第十二章 營養及代謝障礙性皮膚病
第三節 葉酸缺乏病
第四節 煙酸缺乏病
第七節 黃瘤病
第九節 痛風
第十節 卟啉病
第十一節 黏液性水腫
第十二節 膠樣粟丘疹
第十三章 皮下脂肪組織疾病
第二節 冷性脂膜炎
第十四章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第一節 白癜風
第二節 黃褐斑
第三節 雀斑
第四節 瑞爾黑變病
第十五章 血管性皮膚病
第一節 色素性紫癜性皮炎
第二節 過敏性紫癜
第三節 靜脈曲張
第四節 血栓性靜脈炎
第六節 結節性紅斑
第七節 白塞病
第十六章 角化性及萎縮性皮膚病
第一節 毛周角化病
第二節 小棘苔癬
第三節 毛髮紅糠疹
第四節 毛囊角化病
第五節 黑棘皮病
第十七章 皮脂腺疾病
第一節 痤瘡
第二節 酒渣鼻
第三節 皮脂溢出症
第四節 脂溢性皮炎
第十八章 遺傳性皮膚病
第一節 魚鱗病
第二節 掌跖角化病
第十九章 頭髮與甲疾病
第一節 多毛症
第二節 白髮
第三節 斑禿
第五節 甲病
第二十章 皮膚腫瘤
第二節 表皮囊腫
第三節 粟丘疹
第四節 脂肪瘤
第五節 皮膚血管瘤
第七節 汗管瘤
第八節 瘢痕疙瘩
第九節 濕疹樣癌
第十節 鱗狀細胞癌
第十一節 基底細胞癌
第十二節 惡性黑色素瘤
第十三節 蕈樣肉芽腫
第十四節 Bowen病
第二十一章 性傳播疾病
第二節 生殖器皰疹
第三節 尖銳濕疣

文摘

第一章 細菌性皮膚病
第一節 膿皰瘡
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化膿性皮膚病。以膿皰、膿痂、自覺瘙癢為I臨床特徵。好發於兒童,傳染性強,可暴發流行。發病多見於夏秋季節,常累及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據報導印度20世紀80年代的兒童患病率為0.6%~3.8%。在我國夏秋季節發病率占皮膚科門診人數的5%左右。在潮濕和高溫季節患痱子、濕疹、疥瘡等時易發病。發病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或兩種混合感染引起。
本病相當於中醫病名國家標準的黃水瘡,亦屬於滴膿瘡、天皰瘡等病的範疇。中醫認為發病多因夏秋季節,暑濕交蒸,邪熱濕毒,熏蒸肌膚而成;小兒機體虛弱,腠理不固,汗多濕重,更易發病,且多互相傳染。反覆發作者,邪毒久羈,造成脾氣虛弱。其病位在肌膚,與脾胃有關;其病性以濕熱實證為主,反覆發作者,可見脾虛之證。用藥思路
中西醫結合用藥是由於中藥與西藥本身的作用特點所決定的,西醫治療膿皰瘡,系統用藥多採取抗生素治療,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針對性強的藥物;局部用藥,以殺菌、消炎、止癢、乾燥為原則。中醫治療膿皰瘡多主張辨證論治,隨症加減,內外結合。中西醫結合用藥,有利於提高療效,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

序言

中藥是在中醫藥學基礎理論指導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藥物。其特徵包括3個方面:①傳統中藥藥性理論標識藥性。②中醫藥學功效主治術語標識藥物的功效主治。③藥物配合使用時,按照中藥七情和合、方劑君臣佐使關係進行調劑,對患者進行辨證論治。符合這3點基本內容的藥物稱為中藥。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用單味中藥(又稱單方)治病的占少數,大部分是用兩味以上的中藥組成複方治病。因此,從藥物組成上可將中藥學體系分為單方和複方兩個部分,後者又稱方劑學,而實際上中藥是方劑的組成單元,方劑是中藥的組合套用,兩者密不可分。
西藥是在現代醫藥學基礎理論指導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藥物。其特徵包括3個方面:①以藥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表述藥物性能。②以醫學功效主治術語表述藥物功效與適應證。③藥物配合使用時,根據藥物同用是否產生物理、化學變化,或藥物之間是否產生拮抗和協同作用而定。具有如上3點基本內容的藥物稱為西藥。
從本質上說,中西藥作用於人體,皆通過影響機體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等環節發揮效應,治癒疾病,因而構建中西藥結合學術體系是可行的。但是,要將通過兩種不同發展途徑、發展模式、發展背景下形成的學術體系有機結合,其過程相當艱巨。目前的難點有二:一是傳統中藥學理論的現代化,由於傳統中藥學理論並不是在現代科學背景下產生的,要闡明其科學內涵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二是中藥學體系的複雜性,中藥的主要資源是天然產品,結構複雜,再加之配伍成複方,其成分更為複雜,要找到解決複雜科學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逐步解決這個關鍵課題。
構建中西藥結合體系需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可以分為以下三步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