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癬湯《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風癬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具有養血和營,消風止癢的功效。主治血虛風燥,泛發性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症見皮損肥厚浸潤,瘙癢劇甚,舌質淡,苔薄布等。

基本介紹

  • 名稱:風癬湯《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 功用:養血和營,消風止癢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組成

生地30克,玄參12克,丹參15克,當歸9克,白芍9克,茜草9克,紅花9克,黃芩9克,苦參9克,蒼耳子9克,白鮮皮9克,地膚子9克,生甘草9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同時配合外用皮癬膏:黃柏、白芷、輕粉各25克,煅石膏、蛤粉、五倍子各30克,硫磺、雄黃、銅綠、章丹各15克,枯礬、膽礬各6克。各藥均取淨末,研和極勻,加凡士林500克調和成膏,塗擦患處。

功用

養血和營,消風止癢。

主治

血虛風燥,泛發性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證見皮損肥厚浸潤,瘙癢劇甚,舌質淡,苔薄布等。

方義

風濕熱燥之邪蘊郁日久,耗傷陰血,以致營血不足,經脈失疏,此時症以血虛肌膚失養為主,而風濕燥瘀之邪仍存,故方中用生地、當歸、白芍、丹參養血和營共為君藥;元參滋陰潤燥以助君藥,苦參、蒼耳子、白鮮皮、地膚子祛風除濕止癢共為臣藥;黃芩、甘草清熱解毒,茜草、紅花活血化瘀為佐,以除日久化熱成瘀之弊,共用有養血和營,消風止癢之功。

運用

診斷要點:皮損肥厚浸潤,瘙癢劇甚,舌質淡,苔薄布等。

加減化裁

病程長久,皮損泛發,浸潤肥厚,瘙癢劇烈,久治不愈者可加用烏梢蛇、蜈蚣、全蠍等搜風止癢之品。如若發病與精神因素有關,或夜寐不安者,可增添寧心安神之品,如靈磁石、牡蠣、珍珠母、龍骨、茯神、酸棗仁、遠志、夜交藤、合歡皮等。若皮損肥厚色暗紫、舌淡有紫氣者,加用桃仁、三棱、莪術活血化瘀之晶。

附註

生地、當歸、白芍、丹參養血和營;元參、甘草滋陰潤燥;茜草,紅花活血;黃芩除濕清熱;苦參、蒼耳子祛風除濕;白鮮皮,地膚子除濕止癢。(《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二冊》)
此方用於血熱血燥之證,起紅色丘疹,瘙癢極甚,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等。(《中醫外科處方手冊》)
本病發病原因之一是精神因素,另皮損表現為肌膚甲錯,可以養血安神,鎮驚安神以及活血化瘀法來治療,每每獲效。本方在加減時用蟲類搜風止癢之晶,孕婦慎用,兒童與老人酌情減量。慢性局限性皮損肥厚苔蘚化者,可採用刺激性較強的外用藥物軟膏劑,或可用三棱針、梅花針刺治療。(《中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

重要文獻摘要

《肛腸病臨床診療實訓大全》:“肛門接觸性皮炎。內服中藥根據辨證可選用消風湯、風癬湯、疏風清熱飲或四五消風湯等加減治療。”
《美容中醫科》:“生地、玄參、丹參、當歸、白芍、茜草、紅花、黃芩、苦參、蒼耳子、白鮮皮、地膚子、生甘草。以養血和營,消風止癢。適用於血虛風燥證(中同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疑難頑病奇症治驗》:“投以風癬潤膚湯,實際為朱仁康的風癬湯,吳鞠通的增液湯加清虛湯、養血安神藥化裁而成,治久病虛多傷血之證行之有效。”
《中西醫臨床用藥手冊皮膚病性病科分冊》:“治療風燥證神經性皮炎主張用風癬湯:熟地黃12g,當歸9g,白芍9g,牡丹皮9g,紅花9g,荊芥9g,苦參9g,白蒺藜9g,蒼耳子9g,白鮮皮9g。”
《實用中醫皮膚病學》:“血熱風盛證。治療方法:涼血清熱,消風止癢。選用方劑:皮癬湯,消風散。”
《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皮膚外科)》:“症見:皮膚乾燥搔癢,脫屑,重則周身皮膚潮紅甲錯。舌淡苔淨,或舌絳苔光,脈細弦。法:養血熄風,滋陰潤燥。方:養血消風散;止癢熄風方;養血熄風方;風癬湯;養血潤膚飲。”

各家論述

龐振中:認為本病多與風邪有關,“風盛則癢”。又由於血虛血瘀肌膚失養,使局部形成苔癬樣化。故方中生地、元參、白芍養陰和營,丹參、當歸、茜草、紅花養血活血,黃芩、苦參、蒼耳子、白蘚皮、地膚子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血和營,祛風清熱,殺蟲止癢之功。(《古今名醫名方秘力 大典第1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