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文學

中國音樂文學

《中國音樂文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年出版圖書,由楊賽編著。全書凡十二章。前五章為中國音樂文學原理:情感論、語感論、樂感論、美感論;後七章為中國歷代歌詩:先秦歌詩、漢魏晉南北朝歌詩、唐歌詩、五代南唐歌詩、北宋歌詩、南宋歌詩、金元明清歌詩。各章之前置導論,介紹歌詩的時代背景和藝術特色。選經典詩譜、詞譜、曲譜210首,對音譜做了校正,附有作者、解題、注釋、音譜、曲情、詞選若干項。並附有音頻和視頻。

中國音樂文學力圖將兩千多年來不斷發展變化的傳統音樂文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百年間形成的白話音樂文學相結合,傳承和發展漢語言聽覺審美,推動當代聲樂創作和表演,傳承民族經典,弘揚中華美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音樂文學
  • 外文名:Chinese Music Literature
  • 作者楊賽
  • 題材:文學藝術
  • 語言:國語
  •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地:上海
  • 頁數:391 頁
  • 字數:589000
  • ISBN:9787576046588
  • 類別:音樂舞蹈
  • 定價:15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序言,前言,第一章、 聲歌之道 ,第二章、 情感論,第三章、 語感論,第四章、 樂感論 ,第五章、 美感論,第六章、 先秦歌詩,第七章、 漢魏晉南北朝歌詩 ,第八章、 唐歌詩,第九章、 五代南唐歌詩,第十章、 北宋歌詩 ,第十一章、 南宋歌詩,第十二章、 金元明歌詩,附錄 古今中西樂譜參照表,作者簡介,

序言

蔣凡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前言

第一章、 聲歌之道

第一節、 古音樂文學
第二節、 新音樂文學

第二章、 情感論

第一節、 樂本心術
第二節、 陶染情性
第三節、 悲天憫人
第四節、 意與境合
第五節、 神與物游
第六節、 人情物理

第三章、 語感論

第一節、 交待清楚
第二節、 虛詞實唱
第三節、 詞感詞腔
第四節、 四聲平仄
第五節、 句韻必清
第六節、 板眼節奏
第七節、 緩急頓挫
第八節、 本色當行

第四章、 樂感論

第一節、 人聲為主
第二節、 聲氣有形
第三節、 角色音色
第四節、 和聲美聽
第五節、 操縵吹合

第五章、 美感論

第一節、 情節生動
第二節、 形象鮮明
第三節、 時空流轉
第四節、 情景交融
第五節、 隨物賦形
第六節、 韻味無窮

第六章、 先秦歌詩

第一節、 上古歌詩
歌詩1. []古辭《大唐歌》
歌詩2. [堯]古辭《康衢歌
歌詩3. [堯]古辭《擊壤歌
歌詩4. []古辭《南風歌
歌詩5. []古辭《夏訓》
歌詩6. [先秦]古辭《滄浪歌
第二節、 商歌詩
歌詩7. []古辭《詩經·商頌·玄鳥
歌詩8. [商]古辭《詩經·商頌·
歌詩9. [商]古辭《詩經·商頌·長發
第三節、 周歌詩 95
歌詩10. []古辭《詩經·周南·關雎
歌詩11. [周]古辭《詩經·魏風·伐檀
歌詩12. [周]古辭《詩經·秦風·蒹葭
歌詩13. [周]古辭《詩經·小雅·鹿鳴
歌詩14. [周]古辭《詩經·周頌·思文

第七章、 漢魏晉南北朝歌詩

第一節、 漢樂府歌詩
歌詩15. []劉徹秋風辭
歌詩16. [漢]劉徹《天馬歌
歌詩17. [漢]劉徹《齊房
歌詩18. [漢]張衡《四思歌》
歌詩19. [漢]卓文君白頭吟
歌詩20. [漢]古辭《長歌行
歌詩21. [漢]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節選)
歌詩22. [漢]古辭《上留田》
歌詩23. [漢]古辭《君馬黃
歌詩24. [漢]古辭《陌上桑
第二節、 魏歌詩
歌詩25. [蜀]諸葛亮梁甫吟
歌詩26. [魏]曹丕燕歌行
歌詩27. [魏]曹植箜篌引
第三節、 晉歌詩
歌詩28. [晉]傅玄《上壽酒歌》
歌詩29. [晉]陸機短歌行
歌詩30. [晉]王獻之桃葉歌
歌詩31.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歌詩32. [晉]劉妙容《宛轉歌
第四節、 南朝歌詩
歌詩33. [宋]劉鑠《壽陽樂
歌詩34. [宋]陶弘景寒夜怨
歌詩35. [宋]汝南王《碧玉歌
歌詩36. [齊]徐孝嗣《白雪曲》
歌詩37. [梁]蕭衍《江南弄
歌詩38. [梁]蕭衍《採蓮曲》
歌詩39. [梁]柳惲《江南曲》
歌詩40. [梁]古辭《江陵樂
歌詩41. [陳]陳叔寶《估客樂》
歌詩42. [陳]江總《姬人怨》
第五節、 北朝歌詩
歌詩43. [後魏]溫子升《敦煌樂》
歌詩44. [後魏]溫子升《白鼻駒》
歌詩45. [後魏]古辭《琅琊王》
歌詩46. [北齊]古辭《紫騮馬》
歌詩47. [北周]庾信《昭夏樂》
第六節、 隋歌詩
歌詩48. [隋]楊廣《望江南
歌詩49. [隋]牛弘《述帝德》

第八章、 唐歌詩

第一節、 唐歌詩藝術
歌詩50. [唐]孟浩然《聽琴》
歌詩51. [唐]杜甫《玉台觀》
歌詩52. [唐]張志和《漁歌子·本意》
歌詩53. [唐]元結《欸乃曲》
歌詩54. [唐]劉長卿《平蕃曲》
歌詩55. [唐]劉長卿《秋風清》
歌詩56. [唐]盧綸《宮中樂》
歌詩57. [唐]孟郊《遊子吟》
歌詩58. [唐]劉禹錫《紇那曲》
歌詩59. [唐]劉禹錫《浪淘沙》
歌詩60. [唐]柳宗元《楊白花》
歌詩61. [唐]柳宗元《極樂吟》
歌詩62. [唐]王建《江南三台》
歌詩63. [唐]張祜《思歸樂》
歌詩64. [唐]古辭《嘆疆場》
第二節、 王維歌詩
歌詩65. [唐]王維《隴頭吟》
歌詩66. [唐]王維《陽關曲》
歌詩67. [唐]王維《伊州歌》
歌詩68. [唐]王維《終南山》
歌詩69. [唐]王維《大同殿》
第三節、 李白歌詩
歌詩70. [唐]李白《清平調》
歌詩71. [唐]李白《清平樂》
歌詩72. [唐]李白《關山月》
歌詩73. [唐]李白《沐浴子》
歌詩74. [唐]李白《憶秦娥·秋思》
歌詩75. [唐]李白《桂殿秋》
歌詩76. [唐]李白《秋風清》
歌詩77. [唐]李白《子夜吳歌》
第四節、 白居易歌詩
歌詩78. [唐]白居易《長相思·錢塘閨怨》
歌詩79. [唐]白居易《花非花》
歌詩80. [唐]白居易《憶江南》
第五節、 溫庭筠歌詩
歌詩81. [唐]溫庭筠《菩薩蠻》
歌詩82. [唐]溫庭筠《定西番》
歌詩83. [唐]溫庭筠《南歌子》
歌詩84. [唐]溫庭筠《河瀆神》
歌詩85. [唐]溫庭筠《荷葉杯》

第九章、 五代南唐歌詩

第一節、 韋莊歌詩
歌詩86. [前蜀]韋莊《河傳》
歌詩87. [前蜀]韋莊《天仙子》
歌詩88. [前蜀]韋莊《小重山》
第二節、 花間詞 321
歌詩89. [前蜀]張泌《河瀆神》
歌詩90. [前蜀]毛文錫《醉花間》
歌詩91. [前蜀]李珣《南鄉子》
歌詩92. [後蜀]歐陽炯《更漏子》
歌詩93. [後蜀]歐陽炯《三字令》
歌詩94. [後蜀]歐陽炯《赤棗子》
歌詩95. [後唐]和凝《春光好》
歌詩96. [後蜀]顧夐《添聲楊柳枝》
歌詩97. [後蜀]顧夐《甘州曲》
歌詩98. [後唐]孫光憲《風流子》
歌詩99. [後唐]孫光憲《竹枝》
歌詩100. [後唐]李存勗《陽台夢》
第三節、 馮延己歌詩
歌詩101. [南唐]馮延巳《搗練子》
歌詩102. [南唐]馮延巳《謁金門》
歌詩103. [南唐]馮延巳《長命女》
歌詩104. [南唐]馮延巳《蝶戀花》
第四節、 李璟歌詩
歌詩105. [南唐]李璟《望遠行》
歌詩106. [南唐]李璟《山花子》
歌詩107. [南唐]李璟《採桑子》
第五節、 李煜歌詩
歌詩108. [南唐]李煜《虞美人·感舊》
歌詩109.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懷舊》
歌詩110. [南唐]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歌詩111. [南唐]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飛輕霧》
歌詩112. [南唐]李煜《臨江仙》

第十章、 北宋歌詩

第一節、 北宋歌詩
歌詩113. [宋]寇準《秋風清》
歌詩114. [宋]林逋《長相思·惜別》
歌詩115. [宋]林逋《山園小梅》
歌詩116. [宋]范仲淹《蘇幕遮》
歌詩117. [宋]張先《天仙子·送春》
歌詩118. [宋]晏殊《浣溪沙》
歌詩119. [宋]晏幾道《梁州令》
歌詩120. [宋]宋祁《鷓鴣天》
歌詩121. [宋]宋祁《玉樓春·春景》
歌詩122. [宋]毛滂《惜分飛·贈別璚芳》
歌詩123. [宋]毛滂《八節長歡·送孫守公素》
歌詩124. [宋]程顥《偶成》
歌詩125. [宋]朱熹《憶秦娥·雪梅》
第二節、 歐陽修歌詩
歌詩126. [宋]歐陽修《朝中措·平山堂》
歌詩127. [宋]歐陽修《漁家傲》
歌詩128. [宋]歐陽修《臨江仙》
歌詩129. [宋]歐陽修《珠簾卷》
歌詩130. [宋]歐陽修《浪淘沙》
第三節、 柳永歌詩
歌詩131. [宋]柳永《雨霖鈴·秋別》
歌詩132. [宋]柳永《玉蝴蝶》
歌詩133. [宋]柳永《八聲甘州》
歌詩134. [宋]柳永《望海潮·中秋夜作》
第四節、 蘇軾歌詩
歌詩136.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歌詩137. [宋]蘇軾《永遇樂》
歌詩138. [宋]蘇軾《八聲甘州》
歌詩139. [宋]蘇軾《卜運算元》
歌詩140. [宋]蘇軾《定風波·詠紅梅》
歌詩141. [宋]蘇軾《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
歌詩142. [宋]蘇軾《蝶戀花》
第五節、 秦觀歌詩
歌詩143. [宋]秦觀《憶王孫·春景》
歌詩144. [宋]秦觀《滿庭芳·晚景》
歌詩145. [宋]秦觀《海棠春·春曉》
第六節、 蘇門歌詩
歌詩146. [宋]黃庭堅《少年心》
歌詩147. [宋]晁補之《鹽角兒·亳社觀梅》
歌詩148. [宋]晁補之《金鳳鉤》
歌詩149. [宋]秦覯《蝶戀花》
第七節、 賀鑄歌詩
歌詩150. [宋]賀鑄《青玉案·題橫塘路》
歌詩151. [宋]賀鑄《感皇恩·記別》
歌詩152. [宋]賀鑄《眼兒媚》
歌詩153. [宋]賀鑄《梅花引》
第八節、 周邦彥歌詩
歌詩154. [宋]周邦彥《應天長》
歌詩155. [宋]周邦彥《少年游》
歌詩156. [宋]周邦彥《隔浦蓮》

第十一章、 南宋歌詩

第一節、 南宋歌詩藝術
歌詩157. [宋]陸游《朝中措·梅》
歌詩158. [宋]唐婉《擷芳詞
歌詩159. [宋]范成大《三登樂
歌詩160. [宋]范成大《宜男草
歌詩161. [宋]張孝祥《歸字謠
歌詩162. [宋]方岳《鵲橋仙
歌詩163. [宋]吳文英《江城梅花引
歌詩164. [宋]文天祥《念奴嬌
歌詩165. [宋]蔣捷《一剪梅
歌詩166. [宋]張炎《解連環·孤雁》
第二節、 李清照歌詩
歌詩167. [宋]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離別》
歌詩168. [宋]李清照《醉花陰·九日》
歌詩169. [宋]李清照《聲聲慢·秋詞》
歌詩170. [宋]李清照《武陵春
第三節、 辛棄疾歌詩
歌詩171. [宋]辛棄疾《千秋歲
歌詩172. [宋]辛棄疾《青玉案
歌詩173. [宋]辛棄疾《摸魚兒
歌詩174. [宋]辛棄疾《水龍吟
第四節、 姜夔歌詩
歌詩175. [宋]姜夔《角招
歌詩176. [宋]姜夔《暗香
歌詩177. [宋]姜夔《鬲溪梅令·無錫歸寓意》
歌詩178. [宋]姜夔《淒涼犯
歌詩179. [宋]姜夔《秋宵吟·本意》

第十二章、 金元明歌詩

第一節、 金歌詩
歌詩180. [金]吳激《人月圓》
歌詩181. [金]完顏亮《昭君怨》
歌詩182. [金]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第二節、 元歌詩
歌詩183. [元]白樸《秋色橫空》
歌詩184. [元]趙孟頫《萬年歡》
歌詩185. [元]馬致遠《天淨沙》
歌詩186. [元]周德清《喜春來》
歌詩187. [元]張雨《茅山逢故人·送友》
歌詩188. [元]薩都剌《少年游》
第三節、 張可久歌詩
歌詩189. [元]張可久《慶宣和》
歌詩190. [元]張可久《人月圓》
歌詩191. [元]張可久《壽陽曲》
第四節、 倪讚歌詩
歌詩192. [元]倪瓚《人月圓》
歌詩193. [元]倪瓚《水仙子》
歌詩194. [元]倪瓚《折桂令》
歌詩195. [元]倪瓚《平湖樂》
第五節、 明歌詩
歌詩196. [明]劉基《南柯子》
歌詩197. [明]楊慎《荷葉杯》
歌詩198. [明]楊慎《人月圓》
歌詩199. [明]高濂《杏花天》
歌詩200. [明]徐渭《菩薩蠻》
歌詩201. [明]大成殿雅樂奏曲
第六節、 清歌詩
歌詩202. [清]朱彝尊《減字木蘭花》
歌詩203. [清]王士禛《漁家傲》
歌詩204. [清]顧貞觀《卜運算元》
歌詩205. [清]孔尚任《杏花天》
歌詩206. [清]顧彩《御街行》
歌詩207. [清]徐士俊《柳梢青》
歌詩208. [清]宋犖《越溪春·賦得流水桃花色》
歌詩209. [清]鄭燮《道情》(節選)
歌詩210. [清]陳啟泰《落花怨》

附錄 古今中西樂譜參照表

附錄1. 律呂字譜、工尺譜、俗字譜、五線譜、簡譜譜字參照表
附錄2. 《魏氏樂譜》調名參照表
附錄3. 句段節奏參照表
附錄4. 板眼節奏參照表
附錄5. 聲律節奏參照表

作者簡介

楊賽,文學博士,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安徽藝術學院教授、四川音樂學院研究員。曾為上海音樂學院藝術學博士後、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比利時根特大學藝術哲學學院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文學、中國音樂美學、中國音樂史學和藝術學理論。出版專著《中國音樂文學》《先秦樂制史》《樂記集校集注》《任昉與南朝士風》《中國音樂美學原範疇研究(中、英文版)》。主編《中國歷代樂論選》《中華古譜詩詞叢編》《中華古譜詩詞精粹》《中華古譜詩詞歌曲精選》《中華古譜詩詞傳承與整理(多媒體)》《演講與口才教程》等20多冊。主講學習強國《學唱古譜詩詞》慕課50多節。主編《辟雍文化叢書》《古詩古樂》叢書20多冊。整理傳承古譜詩詞1000多首。主編歌曲集《唱響中國夢》《唱響新時代》《聽見新江南》《聽見新長江》《聽見新運河》《聽見新雄安》,主創歌曲60多首。發表論文10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等國家級課題8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霍英東教育基金、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上海文化發展基金等省部級課題30多項。獲得省部級創作獎、研究獎、教學獎30多項。培養卓越青年藝術人才300多名。擅長文人詩詞、歌曲、書法、繪畫、印章創作。應邀到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比利時、泰國、突尼西亞等講學、交流,在海內外舉辦演唱會、展覽會、講唱會、講座1000餘場,受到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紐約時報等海內外媒體報導1000餘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