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歸字謠)

十六字令

歸字謠一般指本詞條

十六字令,詞牌名,因全詞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蒼梧謠”“歸梧謠”“歸字謠”“燕銜杯”“花嬌女”。此調只見兩體,均為單調四句十六字,屬於最短的詞。正體三平韻,第一、二、四句押韻,均用平聲韻。變體兩平韻,第二、四句押韻。代表作有蔡伸《十六字令·天》等。

基本介紹

  • 詞牌名:十六字令
  • 別名:蒼梧謠、歸梧謠、歸字謠、燕銜杯
  • 韻部:平聲韻
  • 始興年代:唐代
  • 流行年代:南宋
  • 代表作:《十六字令·天》等
體裁沿革,格律說明,格律對照,典範詞作,

體裁沿革

十六字令,起源於唐代,當為湘中民間樂曲。現存最早用此調填的詞是宋代蔡伸之作。宋人袁去華詞首句一字句,兩首為“歸”,因改調名為“歸字謠”。元人周玉晨將此調改名為“十六字令”。周詞首句為三字句,乃誤。其實“蒼梧謠”名在前,後稱“歸字謠”。
此調原本只一體,為首句單字起式並押平韻者,後來在傳抄中斷句失誤,因錯就錯,衍生出“三字起”新格式。即如《欽定詞譜》所言,《詞統》及《草堂別集》收錄周玉晨詞“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把“眠”字誤為為“明”字,可能是覺得此字單句,不合韻,便重新斷句,以‘明月影’三字起句,以訛傳訛,後來便出現三字句起式之另體。曹貞吉《蒼梧謠》,便按周玉晨詞的訛傳體所填寫,併名《蒼梧謠》。《填詞名解》卷一言:“《十六字令》有二體,以字數也。其單起者又名《蒼梧謠》。”另有清代黃德貞詞名《花嬌女》。

格律說明

“十六字令”為單調小令,通篇四句,按字數排序為:“一。七。三,五。”結構布局上的突出特徵是長短句交錯,反差較大。
開首單字成句,領起全篇。首字押平聲韻,一開始便定下全篇韻味,平穩又紮實。第二句為“仄起平收式”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較為特殊,第一字不拘平仄,第三字須保持平聲不變。按七律規則,“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不能變。否則便稱作“犯孤平”大忌。詞中雖無“孤平”之說,但詞家沿襲詩律,第三字也皆沿用平聲。第三句為不押韻的三字句。此句要點在第三字必用仄聲。其第一、二字可平可仄。但在既往各家譜書,如《欽定詞譜》及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中,此句皆定為“一字不易”,即第一、二字必平,第三字必仄。這類三字句,在各種常用調中,第一、二字平仄聲並不那么限定,用平用仄者皆有。從所見各家詞作,第一字以習用平聲者居多。這是此調中的一個轉折句,由前邊的七言長句,突然跌落到三字句,節奏劇烈變化,聲調昂起,轉折跌宕。末句為“仄起平收式”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在五律中,其第一字不拘平仄,詞中沿習之。
此為最短之詞調,宋人作此調者僅三家,格律相同。此調全用奇句,音節短促,其一字句極難處理。譜式據《詞譜》。調中五、七字句均為律句。又,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第一首末句“離天三尺三”,因系引用民謠,不可改動,故突破了格律。
“十六字令”詞牌字數雖少,但句序排列長短交錯,一字句起,七言句承,三字句轉,五字句收,起承轉合,騰挪跌宕,頗具表現力。此調有兩種格式。
正體常格單調十六字,四句三平韻。如蔡伸、張孝祥、袁去華、周玉晨、毛澤東詞。按張孝祥詞三首,皆以“歸”字起韻,蔡伸詞以“天”字起韻,袁去華詞亦以“歸”字起韻,皆一字句也。按張詞別首第二句“十萬人家兒樣啼”,“兒”字平聲。蔡伸詞第二句“休使圓蟾照客眠”,“休”字平聲。第四句“桂影自嬋娟”,“桂”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
變格亦單調十六字四句,但第一句作三字句,且不入韻,故通篇只有兩平韻,較正體少一韻。如周玉晨、曹貞吉詞。

格律對照

正格
格律對照例詞:袁去華《十六字令·歸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
,目斷吾廬小翠。斜陽外,白鳥傍山
變格
格律對照例詞:曹貞吉《蒼梧謠·團扇舊》
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
團扇舊,猶堪贈所。秋風起,戀戀故人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典範詞作

南宋·蔡伸《蒼梧謠·天》
南宋·袁去華《十六字令·歸》
南宋·張孝祥《歸字謠·歸》
元·周玉晨《十六字令·眠》
清·曹貞吉《蒼梧謠·團扇舊》
清·曹貞吉《蒼梧謠·寒澗水》
清·黃德貞《花嬌女·送皆令之西泠》
現代·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