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圖書序言,韓锺恩序,汪涌豪序,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從西方到中國,第二節從史論到範疇,第三節範疇與理論體系,第四節史料與理論,第五節中國音樂美學的課題,第二章 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音樂美學,第一節走向獨立的音樂美學,第二節臨響的音樂美學,第三節音樂美學的邊界,第四節音樂美學的未來,第三章 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第一節研究意義,第二節發展史,第三節理論結構,第四節特點,第五節研究資料,第六節研究方法,第四章 詩、樂、禮,第一節詩是禮與樂的基礎,第二節樂的淵源、性質與功能,第三節禮的淵源、性質與功能,第四節禮樂關係發展,第五章 樂由中出,第一節中,第二節中和,第三節中聲,第四節五聲,第六章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第一節樂本情性,第二節移風易俗,第三節莫善於樂,第七章 禮崩樂壞,第一節周公與禮樂,第二節禮崩,第三節樂壞,第八章 老子“大音希聲”論,第一節關於“大音希聲”的討論,第二節“大音希聲”與道,第三節五音使人耳聾,第四節“大音希聲”與音樂,第五節“大音希聲”與其他,第九章 孔子“放鄭聲”論,第一節鄭國,第二節鄭詩,第三節箜篌,第四節淫,第五節放鄭聲,第六節孔子正名論,第十章 墨子“非樂”論,第一節“非樂”的實質,第二節“非樂”的根源,第三節樂不中聖王之事,第四節樂不中萬民之利,第十一章 荀子樂者樂也論,第一節樂以為樂也,第二節樂者樂也,第十二章 莊子“天樂”論,第一節對老子樂論的發展,第二節“賓禮樂”:對儒家禮樂的批判,第三節非“非樂”——對墨家的批判,第四節心齋,第五節至樂,第六節天樂,第七節莊子音樂寓言,第十三章 孟子“與民同樂”論,第一節當務之急,第二節今之樂猶古之樂,第三節與民同樂,第十四章 嵇康“聲無哀樂”論,第一節秦客的儒家立場,第二節東野主人的道家論辨,第三節越名教而任自然,第十五章 青主“音樂是上界的語言”論,第一節最初的音樂當推源於上界,第二節上界與內界,第三節中國音樂美學的現代轉型,圖書後記,
作者簡介
楊賽,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為
比利時根特大學藝術哲學博士後,復旦大學文藝學博士後,上海音樂學院藝術學博士後,
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上海市迎世博教授專家志願者。主要從事音樂美學、中國古代文學、音樂文學研究,兼治藝術哲學、音樂史學,擅長歌詞創作。著有《任昉與南朝士風》,發表論文60餘篇,創作歌曲20首,整理傳唱詩詞歌曲200首,主編教材4部,曾獲國家藝術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霍英東教育基金、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等多項課題資助,獲得省部級創作獎、研究獎、教學獎多項,培養了大量人文與藝術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
圖書序言
韓锺恩序
關於範疇問題的研究,在音樂美學論域中僅僅是個開始,甚至於可以說,學界同仁的關注度還十分不足。因此,楊賽博士將這份跟我合作的博士後工作報告以專著形式出版,對中國音樂美學學科而言,不僅有篳路藍縷之功,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件有填補空白意義的事情。作為他的合作導師,首先,當然是表示祝賀!
我在寫給楊賽博士後工作報告的指導意見中這樣建議:該報告材料比較豐富,對相關對象的闡述比較全面系統,但是對不同歷史時段乃至不同範疇之間的關係觀照不足,相應的論述也比較欠缺,建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掘與鉤沉史料中的邏輯鏈,進一步發揮古代典籍註疏釋解的核心結構力,並通過現代學科意識成就新的研究方法。尤其針對楊賽學歷背景,更期待他在依託古典文獻考據的過程中,包括字考、事考、理考等等方面,在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的後續研究中,取得更為顯著的成就。在此強調,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我和他今後在學業協作上的一個願景。
汪涌豪序
楊賽學棣的這本專著,開篇就從西方音樂美學學科產生及其發展談起,以西方音樂美學發展史為參照,來看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他從中國音樂美學史談到中國音樂美學範疇,再論及如何建構中國音樂美學理論體系,並實現中西音樂美學的對話,這一思路清晰而合理。他描繪的這一學術理路與中國哲學研究、中國文學研究走過的歷程基本一致,我認為是可行的。
我們做文學史、文學批評乃或文學理論研究,都要從作品出發,實事求是,切忌空談。本書提出“臨響”,堅持將音樂美學範疇研究與音響事實與音響史實結合起來,我是完全贊同的。然而,音響史實很難構建,需要較強的文史鉤沉的能力。好在楊賽學棣以前攻讀過古代文學的博士學位,在專人研究、專題研究、專書研究等方面有過紮實的訓練,自然駕輕就熟。
第一章 緒論
音樂美學在西方已有260多年的歷史,被引入中國也走過了80多年的歷程。中國音樂美學誕生在全球化學術語境中,後又與西方音樂美學漸行漸遠漸無窮,與中國音響史實與音響事實也若即若離,走過了一段時緩時急、或左或右、顛簸起伏的發展之路。我們對中國音樂美學的考察,應該從動態學科發展史出發,既追溯中國音樂美學的來路,又探索中國音樂美學的去路,既重視西方音樂美學的學術傳統,又要突顯中國音樂美學的基本特徵與使命,實現古與今,中與西的交匯融合,能對音響史實與音響事實做出回應,彰顯更加獨立的、更加有效的學科生命力,形成中國音樂美學獨特的學術品格。
第一節從西方到中國
一西方音樂美學的發展
二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
第二節從史論到範疇
一中國音樂史論
二從史論轉換到範疇
第三節範疇與理論體系
一儒家音樂美學範疇
二墨家音樂美學範疇
三道家音樂美學範疇
四音樂美學上的爭論
五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四節史料與理論
一史料彙編
二專書整理
第五節中國音樂美學的課題
一中國音樂美學的發韌
二中國禮樂理論與實踐
三中國樂論與中國音樂
四中國音樂美學的轉型
五中外音樂美學的對話
第二章 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音樂美學
從夾縫中走過近三百年的音樂美學,獨立直面了大量的課題,既不可能重歸於哲學,也不可能拘囿於一般意義上的音樂學,更不會是哲學與音樂學的交叉,它正在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儘管還有待成熟,但它一直處在永無終結的進程中。結合H·里曼的“傾聽”理論、韓锺恩的“臨響”理論以及達爾豪斯等人的相關論述,我們對音樂美學的學科性質做出新的表述:音樂美學是一門建立在歷時的、整體的、動態的臨響體驗基礎上的理論性學科。
達爾豪斯曾經用“絕對是音樂的理論”這一概念對音樂美學作了三個限定:(1)18世紀以來、(2)歌劇和交響樂、(3)從聽眾的角度。然而,進入21世紀,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新的研究領域漸次向音樂美學敞開。音樂美學的第一道風景線是當下的音樂存在,即音響事實與音樂呈現。音樂美學的第二道風景線是音樂的歷時存在,即音響史實與音樂傳統。音樂美學的第三道風景線是他人的音樂存在,即人類集體的音樂審美經驗。音樂美學的第四道風景線是音樂的非音響的音樂存在,即音樂與語言、思維、價值、體制之間的有效關聯。
黑格爾在《哲學史演講錄》中說:“既然文化上的區別一般是基於思想範疇的區別,則哲學上的區別更是基於思想範疇的區別。”中國音樂文化之所以不同於西方音樂文化,是因為我們形成了一套非常特別的範疇。中國音樂美學範疇對中國音響事實與音響史實能作出完滿自足的回應。今天,我們研究中國音樂美學的範疇,可以揭示中國音樂美學的內在邏輯和中國音樂美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觀察音樂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與地位,有助於我們拿出有特色、有價值的音樂理論與西方音樂學界進行對話與交流。
第一節走向獨立的音樂美學
一作為哲學和普通美學分支
二作為音樂學分支
三作為音樂學與美學交叉學科
四走向獨立
第二節臨響的音樂美學
一被視為實踐學科
二被視為理論學科
三被視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
四被視為實證學科
五臨響的音樂美學
第三節音樂美學的邊界
一絕對的音樂美學
二相對的音樂美學
三音樂美學的中心與邊界
第四節音樂美學的未來
一關注國外音樂美學研究成果
二考察中國音樂美學及中國音響史實
第三章 中國音樂美學範疇
縱觀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發展史,可以分為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先秦時期,是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的發韌期。諸子百家提出了大量的元範疇,爭鳴異常激烈,建立了中國音樂美學的核心架構。第二個時期為兩漢時期,是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系統化、定型化的時期。諸子百家提出了大量音樂美學範疇在這個時期進行了整合,形成了一整套禮樂理論體系,並不斷被付諸實踐。第三個時期為魏晉時期,是中國音樂美學範疇豐富和轉變的時期。嵇康、陶淵明等繼先秦諸家的另類傳統,對禮樂理論範疇體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題進行了否定。第四個時期為隋唐至明清時期,是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時期,禮樂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補充。第五個時期為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音樂學界一方面為順應世界音樂的發展,圍繞振興國樂這一課題而進行的探討,另一方面,蕭友梅引入西方音樂美學,在青主、黃自等人的推動下,中國古代音樂美學進入現代轉換與新生時期。
中國音樂美學的理論體系包括“感覺與感知(聲)——序化與象徵(音)——禮樂制度(樂yuè)——價值認同(樂lè)——和”五層結構。在數千年的時間裡,無數的理論家前赴後繼地參與了這一體系的構建。中國音樂美學試圖實現情感與身體、思想與行為、價值與制度、人道與天道之間的完美統一。
第一節研究意義
一突顯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特徵
三實現中西音樂美學對話
四推動中國文化研究深入發展
第二節發展史
一先秦發韌期
二兩漢成型期
三魏晉南北朝整合期
四隋唐至清發展期
五近現代中西融合期
第三節理論結構
一感覺與感知(聲)
二序化與象徵(音)
三禮樂制度(樂yuè)
四價值認同(樂lè)
五和
第四節特點
一元範疇地位重要
二次範疇缺乏獨立性
三音樂社會功能範疇發達
四音響結構範疇發展緩慢
五與其他範疇重疊
六對音樂創作產生影響
第五節研究資料
一樂譜
二樂志
三樂論
第六節研究方法
二歷史考證法
三學說參證法
四縱橫比較法
第四章 詩、樂、禮
在中國早期音樂美學理論中,情是詩的基礎,詩是禮樂的基礎。在虞、夏時期的禮樂中,就有詩。《詩經》是周禮樂的基礎。在禮崩樂壞過程中,詩與樂分離。樂起源於人們對天神敬畏、崇拜與感恩。樂是人內在的自覺要求,具有流動。樂能校正人們的情感和認識,加強族群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禮與樂的關係有三個層面,以禮合樂,以樂合禮,禮樂結合。禮樂之道,是最基本的社會價值體系和社會制度,是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基礎。
第一節詩是禮與樂的基礎
一詩和志是禮樂的基礎
二《詩經》是周禮樂的基礎
第二節樂的淵源、性質與功能
一樂的淵源
二樂的特性
三樂的功能
第三節禮的淵源、性質與功能
一禮的淵源
二禮的特性
三禮的功能
第四節禮樂關係發展
一以禮合樂階段
二以樂合禮階段
三禮樂融合階段
第五章 樂由中出
原儒家提出的核心音樂美學元範疇是“樂由中出”。儒家將“中”的思想,遠紹到黃帝、帝嚳、殷商時代,周文王將“中”確立為立國之本,周公旦將“中”確立為執政的基本原則。周王朝早期的統治者試圖建設一個守“中”的國家,以期得到神靈的保佑。“中”是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基礎。
第一節中
一中的溯源
二周對中的繼承
三孔子對中的提倡
四後代對中的發揚
五中的本義
第二節中和
一早期的樂教
二儒家的中和之道
第三節中聲
一中聲、和聲、適音
二音樂與社會
第四節五聲
一曾參的五聲理論
二五聲音義
三五聲與五臟、五行
四五聲與八音
五五聲與倫常
第六章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儒家十分重視音樂在社會治理中的首要作用,提出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儒家總結了早期中國先人社會治理的經驗。在漫長的史前時期,語言文字尚不發達、信息溝通尚不充分、社會組織尚不龐大、制度規範尚不健全,音樂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占有決定性地位。與禮制、行政和法律比較起來,音樂更能貼近人的情感、思想,更能改善人的品性,引導社會各階層產生正確的認識和行為,從而實現天下的大治。
第一節樂本情性
一制樂要從情性出發
二情性本惡
三化性起偽
第二節移風易俗
一風的形成
二俗的形成
三風俗與社會治理
第三節莫善於樂
一禮樂刑政與社會治理
二樂是最有效的社會治理手段
第七章 禮崩樂壞
周公廣泛吸收前代禮樂成果,制定周的雅樂,試圖將整個社會的意為形態引向清晰、節制和中庸。在周初的雅樂系統中,既有中央音樂,也有地方音樂,既有雅樂,也有俗樂,既有中原音樂,也有夷樂。周雅樂是一個豐富、包容、開放、集大成的音樂體系,與周的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緊密相關。西周雅樂是西周王朝合法、合理的體現。西周王朝賴此持續強盛了差不多300年。隨著西周王朝的衰敗,西周王朝對諸侯國的政治控制力和文化影響力日益減弱,諸侯國漸次崛起,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西周晚期,各地各級社會管理和意識形態陷入嚴重混亂。這就是所謂的禮崩。禮崩主要體現在:周邊異族對周王朝軍事、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造成衝擊,嚴重威脅周禮樂的基礎;周王朝對諸侯國失去制約,原本統一的社會管理體系出現混亂;周屬各諸侯國的二級、三級政權也陷入失控狀態;周王朝的社會意識形態出現了嚴重危機;禮的典籍大量遺失。樂壞主要體現在:一部分禮樂遺失,禮樂被瀆用,制樂工作停滯,音樂資源流散,樂被僭用,地方音樂興盛。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擴張,地方音樂傳統逐漸向中原地區反向滲透,雅樂越來越世俗化,夷樂和俗樂不斷融入禮樂中。到了東周,禮崩樂壞已經不可逆轉。
第一節周公與禮樂
一吸收前代禮樂成果
二吸收地方音樂
三吸收俗樂
四吸收夷樂
五周禮樂的衰落
第二節禮崩
一異族挑釁
二諸侯國叛亂與失序
三周屬各諸侯國的二級、三級政權也陷入失控狀態。
四價值體系混亂
五禮樂典籍大量遺失
第三節樂壞
一樂的遺失
二樂吸收能力銳減
三樂的瀆用
四制樂停滯
五樂資源流散
六樂的僭用
七地方音樂興盛
第八章 老子“大音希聲”論
老子提出的核心音樂美學元範疇是“大音希聲”論。“大音”和“希聲”原是兩個聲音敘詞,“大音”指鼓音,如鼙鼓一類的打擊樂器,“希聲”指在禮樂中,這類打擊樂器儘管重要,但用得很少。老子借用這對術語,來表示道是對立雙方矛盾的統一體。“五音使人耳聾”說明老子認為對道的體認來自於個體本身,而不是外在的感官。這一範疇反映了老子對儒家禮樂的批判態度。在傳播與接受的互動中,“大音希聲”逐漸演變為一種音樂美學,同時也涉及到禮樂體制、道論、釋典、藝術鑑賞、人物評品等方面。
第一節關於“大音希聲”的討論
一“大音希聲”的爭論
二研究“大音希聲”的方法
第二節“大音希聲”與道
一“大音希聲”的語境
二“大音希聲”的演繹
第三節五音使人耳聾
一大音與五音
二五音與道
第四節“大音希聲”與音樂
一“大音”指鐘鼓之音
二“希聲”指疏擊
三“大音希聲”與音樂美學
第五節“大音希聲”與其他
一以“大音”論禮樂
二以“大音希聲”論道
三以“大音希聲”論佛法
四以“大音希聲”論技藝
五以“大音希聲”論人品
第九章 孔子“放鄭聲”論
孔子提出“放鄭聲”論。在儒家看來,淫即過,淫即哀,都是表示音樂的非禮樂性質,違背“中”的用樂,是諸侯國統治階級野心膨脹的表現,都將最終導致本國的滅亡。孔子認為,如果諸國都能用禮樂,能就維持整個周王朝內部的縱向關係與橫向關係,從而實現天下的大治。孔子試圖用雅樂來化解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社會危機。然而,禮崩是西周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西周的音樂文化正是在禮崩的過程中悄然發生了變化。“放鄭聲”論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文化上的保守主義傾向。
第一節鄭國
一舊鄭與新鄭
二新鄭周民
三新鄭虢民
四新鄭鄶民
第二節鄭詩
一鄭聲非鄭詩
二鄭詩非淫詩
第三節箜篌
一鄭聲非箜篌
二晉平公非空國之侯
第四節淫
一以過為淫
二以哀為淫
三以不合禮為淫
第五節放鄭聲
一對子放鄭聲的三個推測
二孔子放鄭聲的兩個動因
第六節孔子正名論
一正名與衛國亂政
二正名與魯國亂政
三從正名看樂教式微
第十章 墨子“非樂”論
墨子提出“非樂”論。墨子非樂的兩個主要理由,其一是“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其二是“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墨子勾勒出一部原始時期的音樂發展活史。最初的音樂,都是為了適用勞動與部落管理的需要。進入奴隸社會後,統治階級利用音樂加強其神權統治,借音樂來歌頌自己的武功,又利用音樂作為荒淫享樂的工具。到了夏代、商代變得十分嚴重。周代以來,音樂的階級化和理論化更加明顯,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成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他認為,諸王在因襲前代樂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新樂。從數量上看,樂是越來越多了,而政績卻並未得到提高,所謂“樂逾繁者,其治逾寡”。所以墨子說樂“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墨子又列出了六條理由說明“下考之不中萬民之利”,認為制樂、聽樂與社會生產生活相矛盾,反映了春秋末年以來,古代奴隸制瀕於瓦解並開始向封建制度過渡的時期里的小生產者階層和人民民眾要求保障自己的生命財產和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的願望,墨子表面上是借聖王立言,實質上是替下層百姓說話。他對當時的統治階級假禮樂之名行腐化之實的生活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墨子的“非樂”論,一來自於儒家非樂一派,二來自於夷族非樂一派,三來自於鮮明的階級立場。
第一節“非樂”的實質
一關於“非樂”的爭論
二“非樂”的實質是反對儒家禮樂
第二節“非樂”的根源
一儒家的非樂一派
二夷族的非樂一派
三社會中下層非樂一派
第三節樂不中聖王之事
一非聖王之事
二聖王之事
第四節樂不中萬民之利
一樂不能解決“三患”
二虧奪民衣食之財
三廢治
四樂人待遇過高
五廢事
六天鬼弗式
第十一章 荀子樂者樂也論
為應對墨子的“非樂”論,荀子專門作了一篇《樂論》,開篇即旗幟鮮明地亮出儒家的觀點:“夫樂者,樂也”。荀子認為,完全可以通過樂來調節人的情緒與行為,使人的品性向善的方面轉化,實現天下大治。整篇《樂論》都是緊緊圍繞這一觀點展開。儒家試圖利用音樂與性情的密切關係,將禮樂制度變成個體自動、自發的情感選擇與行為規範,由社會上層階級到社會下層階級、由外在的行為到內在的思想,由情感薰陶到品性養成,最後形成集體意志,從而實現整個天下的大治。
第一節樂以為樂也
一墨子誤讀“樂以為樂也”
二儒家“樂以為樂也”本意
第二節樂者樂也
一樂與情
二樂與民
第十二章 莊子“天樂”論
莊子提出“天樂”論,把回歸本性、本真作為音樂理論的基礎,建構了道家音樂美學的基本體系。莊子站在“守拙保真”的立場,提出賓禮樂,認為儒家所倡導的禮樂理論違背了事物和人的本性、違背社會自然分工的原則。墨子的非樂、節用違背天下人的志願,不便於整個社會的治理。莊子提出“坐忘”與“心齋”,其本質是無為,其方法是物化,它是一種與天地大道齊一的人生境界。正是因為消除了物我之間的分隔,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物感關係與感物關係都不存在了,人的情感活動歸復於平和。
第一節對老子樂論的發展
一從“大音希聲”到“無樂之樂”
二從“五音使人耳聾”到“皆性之害”
三從“陰陽之和”到“天樂”“人樂”
第二節“賓禮樂”:對儒家禮樂的批判
一禮樂非自古就有
二禮樂與性情相離
三禮樂與常然相失
四“坐忘”——對儒家禮樂的批判
第三節非“非樂”——對墨家的批判
一莊子對墨子的借鑑
二莊子對墨子的批判
第四節心齋
一聽之以耳
二聽之以心
三聽之以氣
第五節至樂
一樂於道
二樂其志
三物化
第六節天樂
一天樂是質樸的
二天樂高於人樂
第七節莊子音樂寓言
一魯侯以樂養鳥
二北門成向黃帝問樂
第十三章 孟子“與民同樂”論
作為儒家
音樂美學思想轉型的代表,孟子提出了“與民同樂”論。孟子並沒有糾纏於先前的古樂與新樂之爭,而是敏銳地觀察到小農體制已經成為各國的
政治改革的主流,民作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這才是他最大的識時務。孟子的音樂美學思想與其政治主張密切相關,同時,也是對有嚴重複古傾向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重要補充。
第一節當務之急
一朱熹對孟子的推重
二朱熹對雅樂的提倡
第二節今之樂猶古之樂
一今樂之好
二古樂的傳承
三西方類似爭論
四孟子之時務
第三節與民同樂
一關注民
二重視民生
三樂與仁義
第十四章 嵇康“聲無哀樂”論
嵇康提出的“聲無哀樂”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音樂美學範疇,它是魏晉玄學家的思想與人格在音樂上的反映。這個命題表明了玄學家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與世俗社會相調和的政治選擇,又說明玄學家醉心琴嘯,借音樂以平和心境的高情遠趣,充分運用辯證的思維,將音樂與情感區分開來,直問音樂的本質,對儒家禮樂理論的論據、論證方法都提出了批判。
第一節秦客的儒家立場
一情感與音樂的發生
二情感與音樂的接受
三陳詩觀風
四嵇康與儒學
第二節東野主人的道家論辨
一以音響史實立論
二以聖人之言立論
第三節越名教而任自然
一嵇康與琴
二嵇康與嘯
第十五章 青主“音樂是上界的語言”論
青主提出了“音樂是上界的語言”論,來回答“什麼是神聖的音樂”、“音樂在各種藝術當中處在什麼地位”、“音樂的原素是什麼”諸問題。青主的音樂美學思想,既有表現主義的淵源,又深受馬丁·路德等人的神學影響。青主試圖運用音樂來改良國民性,這是“五四”文化運動思想在音樂美學思想上的延伸與體現。青主將音樂視作最高等的藝術,表達了他對傳統音樂的不滿和絕望,體現了他濃重的啟蒙主義情節。青主贊同“上界”、“靈界”、“內界”的藝術,反對外界的藝術,贊同表現的藝術,反對模仿的藝術。他認為藝術本身是虛偽的,並與自然相區別;藝術表演一定是虛偽的,而藝術創作必然是真實的。“音樂是上界的語言”範疇的提出,是中國音樂美學由古代向現代轉型的重要標誌。
第一節最初的音樂當推源於上界
一神學的影響
二用音樂改良國民性
第二節上界與內界
一“上界”即“靈界”與“內界”
二音樂是上界的語言
三“內界”與“外界”是自然與藝術的分野
第三節中國音樂美學的現代轉型
一西風東漸
二黃自與青主
圖書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第一份博士後工作報告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是我10年來學習中國音樂美學的階段性匯報。
2006年6月,我即將從
上海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進入
上海音樂學院公共基礎教學部工作,教授《大學語文》、《古代漢語》、《藝術概論》等課程。
為更好地服務
上海音樂學院的教學、創作、表演和研究,我迅速主動由文學向音樂學靠攏。我冒昧地與韓锺恩教授聯繫,要求進入上海音樂學院藝術學
博士後流動站隨他到從事音樂美學領域的研究。韓老師問我有什麼相關的研究計畫。我說自己對中國美學史比較熟悉,應該可以在中國音樂美學史方面做一些探索。
2006年12月,我通過上海音樂學院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專家組的考察,順利進站,研究課題為《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研究》。
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研究對於我來說,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學術領域。我花了差不多4個月的時間,認真學習了韓锺恩老師的《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並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寫了篇讀後感《追問音樂意義的存在》,發表於《音樂藝術》2007年第1期。這是我學習中國音樂美學的第一篇小文章。
2006年,韓锺恩老師著手主編1996年在山東淄博召開的第五屆全國音樂美學會議論文集《
音樂存在方式》。作為韓老師的助手,我有幸拜讀了學界諸賢10年前的論述,得以順著他們的足跡,追溯中國音樂美學的來路,思考中國音樂美學的去路。
2006年12月,我參加了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的音樂美學專題筆會,有幸聆聽來自全國各地的近20位學者就20世紀音樂美學問題發表的高見。會後,我協助韓老師做筆會論文集的落實與推進工作,與音樂美學界有了更多的接觸。我在會上宣讀了我的博士後開題報告《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研究論綱》,得到與會學者的指導。我對報告進行了修訂,發表於《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後又收入韓锺恩老師主編的《上海音樂學院學術文萃(1927-2007)》音樂理論卷。經反覆修訂,現作為本書緒論中的一部分。
我學習中西音樂美學史,考察中西音樂美學史料,本想介紹西方音樂美學的基本情況,然後再談中國音樂美學學科建設,作為本書的前言。沒想到寫得過細,一發不可收拾,寫成了3篇論文:《音樂美學的學科歸屬問題》,發表於《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音樂美學研究的中心與邊界》,發表於《內蒙古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從臨響到直覺—論音樂美學的學科性質》,發表於《人民音樂》2008年第6期。後來,我將這些論文進一步豐富和整理,以“全球化語境中的音樂美學學科定位”為題,收入韓锺恩老師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美學問題研究》一書。經反覆修訂,現以“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音樂美學”為題,作為本書的第二章。
2008年6月,音心對映論爭鳴專題筆會在西北民族大學召開,我在會上宣讀了論文《樂者,樂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得到眾多學界前輩的指正。在去敦煌考察的路上,我根據大家的意見,對論文作了修訂。將其發表於《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經反覆修訂,現以“荀子‘樂者,樂也’論”為題,作為本書的第十一章。
2008年11月,我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2008)學術年會復旦大學青年論壇做主旨發言,宣讀了《老子“大音希聲”疏證》。復旦大學中文系汪涌豪老師、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楊揚教授作了評論。我根據評論專家的意見,對論文作了修訂,將其發表於《大音》第1卷。我當面向汪涌豪老師提出到復旦大學中文系隨他做第二站博士後的申請。經反覆修訂,現以“老子‘大音希聲’論”為題,作為本書的第八章。
2008年11月,我奉上海音樂學院的安排到中央音樂學院參加廖尚果(青主)誕辰115周年、廖輔叔誕辰100周年學術紀念活動,宣讀了《青主“音樂是上界的語言”論》,得到青主家屬的謬獎。後與洪艷合作修改,以《青主與中國音樂美學的現代轉型》為題,發表於《人民音樂》2013年第11期。經反覆修訂,現以“青主‘音樂是上界的語言’論”為題,作為本書的第十四章。
2008年12月,第八屆全國音樂美學年會在上海音樂學院召開,我宣讀了《莊子“至樂無樂”論》。經反覆修訂,現作為本書的第十二章。
2009年10月,首屆漢唐音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
西安音樂學院召開,我宣讀了論文《鄭聲三問》,後被收入會議論文集出版。經反覆修訂,現以“孔子放鄭聲論”為題,作為本書的第九章。
2010年,《孟子“與民同樂”論》被收入《藝術的交響》會議論文集出版。經反覆修訂,現作為本書的第十三章。
2011年7月,《樂從和》(與洪艷合作)發表於《人民音樂》2011年第7期。2013年9月,我應杜維明教授之邀,到河南開封參加嵩山論壇——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之“人文精神與生態意識”(學術)論壇,在會上宣讀了《樂由中出》。經反覆修訂,現以“樂由中出”為題,作為本書的第五章。
2011年11月,第九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在
西安音樂學院召開,我在會上宣讀了《中國音樂美學研究:從歷史到範疇體系的轉換》。2012年11月,《中國音樂美學範疇及其理論體系》榮獲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經反覆修訂,現作為本書緒論的一部分。
2014年8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年會在
湖北民族學院召開,我在會上宣讀了《“禮崩樂壞”論》,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查清華教授做了評論。會後,我根據大家的意見,對論文做了修訂和補充,以“‘禮崩樂壞’考論”為題,將其發表在《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年第期。經反覆修訂,現以“禮崩樂壞”為題,作為本書的第七章。
2015年6月,第三屆全國藝術學青年學者論壇在
南京藝術學院舉行,我提交了論文《詩、樂、禮關係蠡測》。現以“詩、樂、禮”為題,作為本書的第四章。
2015年6月,第十屆音樂美學學術年會在
中央音樂學院舉行,我提交了《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現以“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為題,作為本書的第四章。
作為一名青年學者,我對探索新知識充滿渴望,又對創造新知識滿懷熱忱。在讀書、教學、交流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立馬投入研究。一旦有了心得,就加班加點,日以繼夜,寫成論文。有時,前晚寫就的稿子,清晨醒來一看,覺得有些地方不對,立即修改。放了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又會發現不滿意的地方,再次修改。有時,雜誌編輯部已經通過了審稿,在發表之前,我還要把論文要回來,大刀闊斧地改幾遍,再拿去刊登。本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已經作為單篇論文在各種學術會議和學術雜誌上發表過。自己翻出來看這些發表了的論文,仍然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集結到本書時,我又花了很長時間進行修訂。即便如此,我對本書還是不太滿意。緒論部分提出的學術構想,到結論部分仍然沒有完全實現。緒論部分提出的學術主張,在本書中並沒有完全貫徹。一些該講的範疇還沒有論及,一些該講透的範疇,還說得不是很清楚。還有很多學術空白沒有填補。
茅原先生曾說,任何人的認識活動都要經過一個自己的過程,他把自己的著作命名為《
未完成音樂美學》。我這本薄書,頂多也只能算是完成中的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研究。好在路還很長,好在我還在路上,好在還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對本書進行豐富和完善。
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曹旭老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郭建勛老師,三年為師,終生為父,從未中斷過對我的關懷與期待,衷心感謝你們。
復旦大學汪涌豪老師不棄我學識淺薄,同意擔任我的第二站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復旦大學中文系
博士後流動站專家組對我進行了指導。我從人文復旦受益良多,感謝你們。
比利時根特大學藝術哲學學院巴德勝老師、安海曼老師同意擔任我的第三站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我第一次走出國門,獲得寶貴的國際學術交流與文化交流的經驗,感謝你們。
上海音樂學院院黨委、院行政、博士後流動站、音研所、科研處、研究生部、組織人事處、公共基礎部的領導和同事們,都十分支持我的教學、研究、創作和社會服務工作,茲表感謝。
上海社會科學聯合會、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為本課題提供了很好的學術交流平台,茲表感謝。
上海音樂學院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學友們前來聽我講授《中國歷代樂論選》、《中國音樂史料學》、《中國音樂文學》課程,教學相長,給我諸多啟發與鼓勵,感謝你們。
我還聽了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主辦的多場講座。如此廣闊的學術平台,讓我有機會接觸到音樂學的前沿。我在各種學術會議上結識的學界同道,給本書提了許多寶貴意見,感謝你們。
《音樂藝術》、《人民音樂》、《黃鐘》、《交響》、《音樂與表演》、《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歌海》、《
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編輯老師、評審老師,你們不計我學識淺薄,行文笨拙,允許我將一些不成熟、不專業的論文去補白,感謝你們。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王焰社長和責任編輯曹利群老師,你們對青年學者的扶持,對中國學術的關注,讓我深懷敬意。
我的家人,在這些年來,一直默默的支持我,感謝你們。
還有本書的讀者,謝謝您花時間來讀我的書,我樂於傾聽您的所有的意見。我多么希望這本小書能讓您讀有所得。
楊賽
2012年9月20日於比利時根特大學藝術哲學學院撰
2015年4月10日於上海涵清齋增訂
參考論文
1. 楊賽《禮樂的復興與《樂記》的傳承》,共12000字,《國學研究》袁行霈主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版。
2. 楊賽《論秦樂》,獨立作者,共10000字,《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CN31-1004/J2013年第4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ISSN1000-4246,2014年9月轉載,《舞台藝術》人民大學複印中心ISSN1009-766x, 2014年第3期下全文轉載。
3. 楊賽《叔孫通與漢初制樂》,獨立作者,共10000字,《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CN31-1004/J,2015年第3期。
4. 楊賽《鄭玄與漢代<樂記>校注》,獨立作者,共10000字,《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CN31-1004/J,2016年第4期。
6. 楊賽《謙和、正氣、俊逸、平實——懷念李起敏教授》,《人民音樂》ISSN0447-65732016年第11期。
7. 楊賽《青主與中國美樂美學的現代轉型》,第一作者,共10000字,《人民音樂》ISSN0447-65732013年第10期。
8. 楊賽《樂從和》,第一作者,共10000字,《人民音樂》ISSN0447-6573,2011年第7期。
9. 楊賽《禮崩樂壞考論》,獨立作用,共10000字,《交響》2014年第3期。
10. 楊賽《樂記的整理與研究》,獨立作者,共10000字,《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4年第3期。
11. 楊賽《詩、樂、禮關係蠡測》,獨立作者,共10000字,《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5年第4期。
12. 楊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獨立作者,共10000字,《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13. 楊賽《中國歌詩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獨立作者,共8000字,《文史知識》ISSN1002-98692012年,《詩詞中國》專輯。
14. 楊賽《先秦樂舞與樂論》,共6000字,
湖北大學文學院編:《中文學刊》第四輯,長江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5頁。
15. 楊賽《從語義三角到語義圈》,共10000字,《符號與傳媒》2015年第1期。
16. 楊賽譯文《宋徽宗的大晟樂:中國皇權、官權和宮廷禮樂文化的一場表演》(譯稿),第一譯者,共30000字,《宋代音樂史論文集:理論與描述》,ISSN9787806926840,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59-94頁。
17. 楊賽 《由情入道—讀黃意明教授<道始於情——先秦儒家情感論>》,獨立作者,共6000字,《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ISSN1003-1499,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