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校訓: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
育人觀:尊重差異,學會賞識,激發潛能,最佳發展。
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於求真;
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於創造。
名師風采 學校擁有上海市特級教師5名,楊浦區學科帶頭人3名,區級骨幹教師7名,校教育
教學能手 19名,形成一支以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市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和碩士學歷教師為主的高成就教師隊伍,培養了一支敬業愛生、業務精良的師資隊伍。
特色教育 德育特色
市東德育特色擇其要有三:1、
黨團 建設;2、見習
居委會主任 活動;3、影視教育。
學校提出“以黨建促團建,以團建促班建“的目標,是共青團建設與學校德育工作相融合的道路;同時重視學生黨建工作,已辦學生黨課六期,學員計500餘名,其中有近10位學生入黨。
“見習居委會主任”活動始於1997年,已有近3000名學生利用假期在社區文明建設的大課堂中經受鍛鍊,這一首創,得到了共青團上海市委的肯定。
科技特色
上世紀初,市東中學在老校長
呂型偉 同志的支持下,在上海市中學系統中,率先成立了科技教研組。1996年市東中學是上海市第一批被命名為“上海市科技特色學校”榮譽稱號的25所學校之一。
學校的科技教育有充分的
組織保證 ,有廣泛的學科基礎,有分層次的理論研究,有豐富、多樣的形式。
學校的科技教育成績斐然,據統計近十四年來(1990.6~2004.3)市東中學學生參加全國、市級科技競賽獲一等獎計31次,其他等第獎無數。
環保特色
環境教育常規化、制度化是
學校環境教育 的健康發展之路。它是已經滲透學校各項日常工作中去的制度化的
教育事業 。
學校在環境教育中取得了輝煌的成果:1991年學校獲得了“上海市環境教育特色學校”;2001年獲“上海市綠色學校”稱號;環保小組長黃曉盈代表中國赴美參加由聯合國環保組織舉辦的第11屆“全球青年論壇”;環保小組成員俞震代表上海青少年科技代表團赴港參加第25屆聯校
科技展覽 ;“環保小衛士”們撰寫了29篇環保論文和
調查報告 ,其中絕大部分在全國和市區的評比中獲獎。
心理特色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推動了
素質教育 的進程。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
學校教育 的一個新課題。
學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認識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樹立正確的
人生態度 ,培養滿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個性和統一的人格,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促進正確的
認知結構 和情感與態度模式形成。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果顯著,2002年獲“楊浦區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05年心理健康論壇在該校舉行,心理教師多次進行區級公開教學,獲得了較高的評價,也曾多次獲各類榮譽稱號。
影視特色
市東中學是上海市教委
德育處 開展愛國主義影視教育的一個基地。如今愛國主義
影視教育 已成為該校辦學的一大特色。
特色主要表現在:一是領導重視,把影視教育列入
學校工作計畫 ,然後通過
政教處 、教研組和團隊組織等層層落實;二是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和指導老師,保證了影視教育堅持不懈地開展;三是有多樣式的活動,吸引了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四是影視教育進課堂,將文科作為影視教育的“主渠道”。
學校在開展影視教育的過程中,成果纍纍,師生獲獎多多。因此學校多次在全區、全市乃至全國的影視工作會議上作交流。
德語特色
2010年10月,上海市東中學在德國駐滬
總領事館 的支持下確立成為
DSD (德語語言證書)德語課程項目學校,成立首屆德語班,將德語教學帶進中學生課堂。2014年開設針對高中畢業生的德語課程,讓畢業生們能夠在完成規定課時和專業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學習德語 ,參加DSD德語語言證書考試,為進入德國大學深造奠定基礎。
四個年級的德語班由曾經留學德國七年的德語
教研組長 、資深的德國外教,以及畢業於
復旦大學 、華東師大的教師執教。研發出適合本校學生的
校本課程 ,注重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運用,和課堂氛圍營造以及師生情感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了解德國文化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德語的樂趣。
2015年12月14日至19日的首屆德語周期間,學校還先後舉辦了德國國情知識競賽、德語
電影欣賞 、德國文化講座、德語海報製作、參觀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 等活動。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 與上海市東中學簽訂“
同濟大學 本科生校外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
教育實踐 基地”
協定書 ,並為兩個基地揭牌。今後,同濟大學外語學院學生將深入上海市東中學的課堂內外,以遊戲、講座等
豐富多彩 的形式教外語、傳播異域文化。
學校概覽 一、學校沿革
上海市市東中學
學校創始人
聶雲台 ,名其傑,其父
聶緝槼 是
曾國藩 女婿、曾任
上海道 台。聶雲台先生捐地十一畝余,在培開爾路荊州路角(今荊州路42號)由
工部局 建屋興學,1916年1月始招生,校名為“聶中丞華童公學”,第一任校長為英國人
端納 (L.H.Turner)。1941年易名為“緝槼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成為一所
市立中學 ,1951年改為現名“上海市市東中學”。2004年,原市東初級中學整體併入,學校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二、歷史貢獻
開辦初期,採用英國學制,除國語外,其它學科的教科書悉用英國原版書。此外,簿記及
機械製圖 均列為必修科,亦為
學校特色 之一。開設金、木手工科,注重學生手腦並用,畢業後有一技之長以利就業,這在當時尚屬首創。
解放後,學校以“培養勞動人民子弟成為國家棟樑之才”為辦學宗旨,以“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為校訓,1953年始,逐步形成“兩個課堂”並舉的辦學策略,成為上海市教育改革的試點學校。湧現出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國有廣泛影響的優秀教師,培養出一大批國家建設的各方面人才。著名教育家
段力佩 、
呂型偉 擔任解放後的第一、第二任校長。2006年舉行九十周年校慶時,校友中有當時的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後擔任上海市
人大 主任)、紀委副書記
洪林珍 、副市長
周慕堯 、人民
檢察院 檢察長
吳光裕 、總工會主席
包信寶 、
台灣文化 名人
李敖 先生以及一大批榮譽校友回母校參加校慶活動。
三、發展創新
1994年,學校開展“愛國主義
影視教育 ”,得到了中宣部、
文化部 、教育部等五部委的肯定,獲得了“全國中國小影視教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997年,學校開展“見習居委主任”活動,拓展了中學生的志願者服務活動,其
首創性 得到了共青團上海市委的肯定。2005年2月,學校開展“中學生走進上海市人大”活動,培養中學生公民人格,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學校先後被命名為“上海市環境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綠色學校”、“上海市TI數理技術教學實驗校”。學校被評為“上海市中國小
心理健康 教育實驗 校”,“上海市中學生行為規範示範校”,2006年評為“上海市生命教育實驗校”。
校史 上海市市東中學是一所有悠久歷史的重點中學,也是上海的名校之一,創建於1916年,系滬紳
聶雲台 先生為紀念其父
聶緝槼 而獻地,由當時
公共租界 工部局 創辦的學校,學校原名“聶中丞華童公學”(Nieh Chih Kuei Public School for Chinese),1941年改名“上海
市立 緝槼中學校”,1951年定名“上海市市東中學”。 解放前歷任校長為瑞納(L.H.Turner)、克孝(L.Kershaw)、愛契生(G.L.Aitchison)及
黃仲蘇 、顧惠人、姜夢麟;解放後歷任校長為
段力佩 (1949-1950)、
呂型偉 (1950-1958)、馮林(1958-1976)、張宗炎(1978-1984)、陳偉彬(1985-1991)、吳永光(1991-1993)、朱耀庭(1993-1997)、馮緯世(1997-2007)、金輝(2007-2016)、
陳愛平 (2016-2018)、
沈洪 (現任) 。
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市東中學有著光榮的
革命傳統 。由於地處滬東,受到滬東工人運動的影響,早在1919年,聶中丞華童公學(市東中學前身)的廣大學生就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同學們舉行罷課,上街演講,宣傳
抵制日貨 。1925的“五卅”慘案發生後,輿論大嘩,商界罷市,工人罷工,學生罷課,風潮越演越烈。該校學生也參加了全市規模的大罷課和義演活動。前後近一個月,參加人數達全校學生90%以上。學生積極投入反帝鬥爭,表現出高昂的愛國熱情。
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著名的二十四烈士之一
費達夫 就是該校學生。1943年起,學生中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從此該校反對日本
帝國主義 和
國民黨反動派 的鬥爭在
黨的領導 下蓬勃開展。黨支部根據上級黨組織的部署,發動廣大師生積極參加救濟失學兒童義賣活動、“爭取民主,反對內戰”活動;組織百餘師生參加上海人民歡送上海人民請願團去南京的“6·23”反內戰大遊行,聲援南京“5·20”慘案,舉行“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罷課鬥爭,直至上海解放。
市東中學一貫堅持全面貫徹黨的
教育方針 ,為學生的
全面發展 ,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繼承和發揚市東優良傳統的同時創造了許多教育教學的寶貴經驗。著名教育家
段力佩 、
呂型偉 曾擔任市東中學的第一、二任校長,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著“培養
勞動人民 子弟成為國家棟樑之才”的宗旨,學校勉勵學生“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湧現出眾多黨政領導、科學家、外交家、企業家和各行各業的精英,被教育界譽為“市東現象”。1960年市東中學被評為上海市
教育系統 先進集體,並被推選出席全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新聞方面社會主義先進單位和
先進工作者 代表大會。厚實的
文化底蘊 、輝煌的辦學歷程、成功的教改經驗、良好的社會聲譽,使市東中學當時走在全市中學的前列。市東中學被收入《中國名校》一書。
市東中學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因材施教,揚長避短,盡最大努力使學生在市東中學就讀期間得到其本人最好的發展,為今後的成才和發展打好基礎,讓每個學生都笑著走出市東。近年來,市東中學高度重視德育工作,抓得實在而有效,在
影視教育 、環境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教育四方面形成特色。學校努力推進“
研究性學習 ”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市東中學曾榮獲全國中國小影視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中學生行為規範示範學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環境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綠色學校、上海市
楊浦區 田徑、籃球傳統學校等眾多榮譽稱號。
2017年9月1日,
市東國小 正式併入市東中學,在保留原“市東中學”校名的前提下,新增“
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 ”校名,使之成為上海市首所以百年名校為基礎的公辦十二年學制貫通學校。
歷屆英才 費達夫,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
李敖,台灣著名作家、政論家
徐後華(50屆),國防科學教育家。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研究生導師 。
丁瑋 (50屆),1986年起任704研究所所長。連續兩次當選為第七屆、第八屆
全國人大代表。
毛銘華(53屆),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所黨委書記。
魯又鳴(53屆),上海閔航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曲宗湖(54屆),
國家教委 體育衛生與藝術教學司副司長。
施雨農(55屆),曾任鐵道部
電子計算 技術中心主任。
楊達洲(55屆),著名記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龔學平(62屆),上海市副市長。
黃曉盈(95屆),復旦大學法律系學生
費達夫,化名費德甫,上海市人,1925年入黨,1926年赴
蘇聯 學習,1928年回國,1930年任滬東區工聯主任。
費達夫1907年誕生於楊樹浦韜朋路(今
通北路 )98號,在家排行第二,很小就與弟弟一起在八埭頭讀私塾,以後考入聶中丞華童公學(今市東中學)求學。在學校里他受進步老師的教育,積極參加
學生運動 ,成為學生會領導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四所
工部局 學校的學生組成學生聯合會,發表宣言,宣布罷課,參加全滬學生總會,
費達夫 積極動員全校90%的學生參加罷課,到南京路去遊行,發傳單,搞義演活動,歷時一個月。1926年黨組織派他去
莫斯科中山大學 深造,1928年回國後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任
滬東 區
工會聯合會 主任,經常深入到怡和紗廠等工廠,從事工人運動,因叛徒告密,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華德路(今
長陽路 )
明園坊 住處被捕。入獄後,他鎮靜自若,態度從容,作了為革命而獻身的思想準備。2月7日深夜,和林育南、
柔石 、
殷夫 、何孟雄、
李求實 等24人一起,被押赴龍華
淞滬警備司令部 刑場,一路高呼“中國共產黨
萬歲 ”的口號,英勇就義,年僅24歲,是著名的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
費達夫 烈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樂章。
所授榮譽 2023年,市東中學荊州路42號入選上海市建築施工行業協會發布的《2022年度上海市建設工程白玉蘭獎(市優質工程) 歷史建築工程賽區獲獎工程名單》。
學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