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
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中國,對來自印度、西域的
佛典進行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師為
玄奘法師,但常被誤會這是
玄奘專有的稱號,實際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師尚有
鳩摩羅什法師、
實叉難陀法師、
求那跋陀法師、大廣智
不空法師、菩提燈法師、
安世高法師等等。日本歷史上唯一的三藏法師為靈仙法師。
但“
唐僧”、“唐三藏”用在一個人身上卻是錯誤的。唐是當時我國的國號,這兩個名詞現代語來說就是中國僧人,中國的三藏法師。對佛教中人,這本來是常識問題,但社會上誤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釋一下。註:
由於
唐僧西天取經,一路直至
天竺,盛名遠播,還在天竺的時候,當時連唐朝的皇帝都經由那些來唐的異域僧侶、商人、貴族等口中聽說了“唐僧”
玄奘的威名,由於此和尚也令大唐聲名遠播,來往過路之人都尊稱為“唐僧”,由於
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在唐初影響甚廣,不僅在京都長安和洛陽等地,而且逐漸傳遍全國,乃至朝鮮、日本與東南亞,受到了唐朝奉為“國寶”的待遇,往後遂一直流傳下來都尊稱為“唐僧”,所以一直到後來歷朝歷代的說書人、演藝人都言“唐僧西天取經”“
大唐三藏西天取經”等已經把唐僧作為了“玄奘法師”的代名詞。
歷史人物詳介
人物生平
三藏法師最著名的就是
唐僧,也即
玄奘,幼年因家貧出家,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
慧休、道深、
道岳、
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
雜阿毗曇心論》、《
成實論》、《
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
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
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
天竺學習佛教。
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
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
高昌王城(今新疆
吐魯番縣境),受到
高昌王
麴文泰的禮遇。後經
屈支(今新疆
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
葉城、
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
塔什乾)、
颯秣建國(今
撒馬爾罕城之東)、
蔥嶺、
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
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
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
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
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
巴米揚)、犍雙
羅國(今巴基斯坦
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
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淨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
提婆(日天)、辰那
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
磔迦國(今巴基斯坦
旁遮普)從一老
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
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
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
達羅國(今印度北部
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
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
曲女城(今印度
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
摩揭陀國的
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
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
戒賢講《
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
顯揚聖教論》、《對法論》、《
集量論》、《中論》、《
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
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
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
蒙吉爾)、薩羅國、
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
達羅毗荼國(今印度
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
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
克什米爾的
查謨),訪師
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
成實論》等,然後重返
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
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
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
林山訪勝軍研習
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
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
戒賢囑
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
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
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
百論》,反對
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
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
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
阿薩姆地區)國王
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
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
玄奘為
論主,在
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
大乘天”,被
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
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
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
玄奘譯出
無著《
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
辯機筆受完成《
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
解深密經》、《
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
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
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
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
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
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
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
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
大般若經》。此經
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
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
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
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
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
新譯。
主要經歷
儒學世家
玄奘祖籍河南
洛州緱氏縣,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
陳寔(104年—187年)的後代,曾祖
陳欽曾任
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
陳康為
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
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
陳素,早年於洛陽
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天資聰穎
玄奘於隋朝
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
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
妙法蓮華經》、《
維摩詰經》。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盤》,從嚴法師學《攝論》,
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敬。
佛門龍象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朝滅亡。
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
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
具足戒。
譽滿京城
武德七年(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
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盤》,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
蕭瑀奏請令他住
莊嚴寺。
西行求法
但他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
攝論宗(後併入
法相宗)、
地論宗兩家有關
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
瑜伽師地論》,以求融會貫通一切[1],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
私髮長安
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627年,
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
天竺。
千難萬險
經過
高昌國時,得
高昌王鞠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奘師以為國之法導,奘師“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奘師結為義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離開高昌後,奘師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
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如願以償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
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權威
戒賢法師學習《
瑜伽師地論》與其餘
經論,
戒賢是護法的徒弟,
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
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
南亞次大陸。
滿載而歸
643年,
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652年(
永徽三年),玄奘在
長安城內
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
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
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
功勳卓著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
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
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
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
開創宗派
彪炳青史
奘師一生所
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另外,由玄奘大師口述,弟子僧辨機筆撰的《
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尤有甚者,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更成為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古
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而近現代以來,根據本書記載所進行之考古遺蹟挖掘,亦證明奘師當時所述真實可信,允為瑰寶。
鳳棲原野
主要學說及著作
①
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
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
聲聞種姓、
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
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②
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謂“
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
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 ③因明。因明在
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
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
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
成唯識論》外,有“唯識
三大部”,即
窺基的《
成唯識論述記》、
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
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
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
尼泊爾、
巴基斯坦、
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區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