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薩姆邦(阿薩姆(印度地域))

阿薩姆邦(印度地域)

阿薩姆(印度地域)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薩姆,印度東北部邦國,阿薩姆邦是平原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盛產紅茶。

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於平原之上,印度洋暖濕氣流因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在該地區形成大量的降雨,熱帶氣候以及充足的水資源讓阿薩姆成為了一個植被繁茂、人口稠密並且富饒的地方,阿薩姆擁有漫山遍野的茶樹,阿薩姆紅茶遠銷世界。

阿薩姆是阿薩姆紅茶的產地,境內以自然風光而聞名,景觀包括丘陵茶園、雅魯藏布江、古蹟和寺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3-9月降雨量較多,夏季潮濕,氣溫通常比較舒適。

阿薩姆是傣族的別稱,最早記載於中國玄奘編著的《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迦摩縷波國”,玄奘曾經受邀當地國王拘摩羅到該國講法。13世紀,傣族在此建立阿豪姆王國,阿豪姆王國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被英國占領,1947成為印度的阿薩姆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薩姆邦
  • 外文名稱:Assam
  • 行政區類別:邦
  • 所屬地區:印度
  • 下轄地區:27個縣
  • 政府駐地:第斯布爾
  • 地理位置:亞洲南部,中國西南部
  • 面積:7.84萬平方千米
  • 人口:3116.9萬人(2011年)
  • 方言:博多語
  •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丘陵茶園、雅魯藏布江、寺廟
  • 民族:傣族
簡介,地名傳說,地理,人口,歷史,迦摩縷波,阿撣,阿豪姆王國,英國殖民,印度統治,自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煤炭,花崗岩石,經濟產業,農業,工業,茶葉,絲綢紡織,藤竹製品,銅製品,陶器,獨立運動,種族仇殺,

簡介

阿薩姆處於印度東北,西部同孟加拉國接壤,南部與梅加拉亞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為界,北與中國、不丹相鄰,東部同緬甸接壤、毗連那加蘭邦,東南毗曼尼普爾邦
阿薩姆邦
阿薩姆邦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處於雅魯藏布江中部流域(上游在中國西藏,下游在孟加拉國),在冬天旱季,河水下降,無數沙洲島嶼展現出來,在雨季(6-9月)大部分都會被淹沒在水裡。該邦以農業和種植為主,72%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主要種植水稻和玉米等;經濟作物有茶葉、棉花、黃麻、甘蔗和菸草等。其中茶葉產量很高並歷史悠久。同時,森林資源也豐富,森林面積占該邦總面積的21%,為印度木材主要供應地之一。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盛產大理石、金剛石和原油、天然氣等。
阿薩姆管轄的Kokrajhar(谷拉呵)、Dhuburi、Bongaigaon、Goalpara、Brapeta、Nalbari、Kamrup(迦摩縷波)、Darrang、Marigaon(美麗崗)等縣屬“竺域”;Sonitpur、Lakhimpur(叻金埠)、Dhemaji(德馬寺)、Tinsukia、Dibrugarh、Sibsargar、Jorhat(爵叻)等縣屬“門珞”;其它縣屬下阿薩姆。薩地亞是中國與阿薩姆邦交界的邊境城市,Lohit(洛希特縣)實際上不屬於阿薩姆邦管轄。
紅色陰影部分為阿薩姆邦紅色陰影部分為阿薩姆邦
阿薩姆在當地語言中讀為Asom,是“撣”的異寫,古漢語讀作seóm,實際是傣族的一個別稱。因此阿薩姆族與傣族其實是一個民族的兩個分支。seóm這個音,有時譯寫成“暹”,但只用於特指泰國。下文將會把阿薩姆的前身,阿洪(阿豪馬)王朝譯為爾撣,以便敘述。請閱者注意區分“阿撣國”(阿薩姆)、撣國緬甸撣邦)和暹國(即泰國)這幾個名詞。
阿薩姆鄰近的錫金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今中國西藏)領土,1242年中國元朝統一西藏後,成為中國的領土,到清朝時分裂出去,作為清朝的藩屬國,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
公元1228年,中國雲南、緬甸東北部一帶的傣族越過阿薩姆東部山脈,統一了阿薩姆各部族,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稱阿霍姆王國或阿薩姆王國。錫金、不丹和阿薩姆邦地區等從來不是印度的一部分,不丹也與印度基本上沒有聯繫,印度東部從來就沒有和中國交界。錫金、不丹自7世紀開始即為吐蕃(西藏)領土,元朝統一西藏後,成為中國的領土,不丹到清朝時才分裂出去,但作為清朝的藩屬國,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而錫金直到19世紀末被英國侵略前大部分仍然是中國領土,從7世紀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屬於中國的領土。13、14世紀蒙古大軍和中國元朝大軍多次進入緬甸,並深入緬甸北部,部分蒙古軍進入阿薩姆地區。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人吞併該地區之前,阿豪馬人(即傣族人)已經在當地統治了大約600年之久。
1914年,在“(印度)西姆拉會議”上,英方代表亨利·麥克馬洪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線線作為界線,炮製了一條新的印藏邊界線,將中國藏南約 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英屬印度。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對麥克馬洪線也未予承認,所以,這是一條非法的邊境線,阿薩姆與中國的邊界是非法的。

地名傳說

關於阿薩姆名稱的來歷,大體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這個詞來自梵語中“阿蘇瑪”一詞,意為出類拔萃的、無雙的。因為阿薩姆邦的自然景色極其秀麗,舉世無雙,所以得名;另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的意思是起伏不平的山地,該邦有三分之二的地區屬於崇山峻岭和崎嶇不平的丘陵地帶,所以叫阿薩姆邦;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這個詞是“阿豪馬”一詞的變音。阿豪馬是緬甸的一個民族,這民族曾從中世紀到近代初期統治過阿薩姆的大部分地區。多數人認為第三種意見較合情理,因為“阿薩姆”這個名字是在阿豪馬人統治阿薩姆邦的後期才開始有的,在這之前的歷史著作和其他文獻中,“阿薩姆”這個叫法從未出現過。 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人吞併該地區之前,阿豪馬人(即上文說的傣族)已經在當地統治了大約600年之久。很久以前便已經來到這片土地上定居的原始澳大利亞人、蒙古人、達羅毗荼人為當地帶來了多元化的文明,同時賦予了阿薩姆邦豐富的文化遺產。
以前的阿薩姆邦,包括後來多個邦以前的阿薩姆邦,包括後來多個邦
阿豪馬(阿洪Ahom)是緬甸的一個民族,實際上他們是撣族的一個分支,撣族與我國的傣族,亦是一個民族的分支,所以阿豪馬與我國的傣族,事實上是同民族的不同分支而已。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阿薩姆叫普拉格焦迪希,當時阿薩姆的首府叫普拉格焦迪希普爾,意思是“東方占星之城”,據說當時這裡是星相學、數學和天文學的中心,所以取了這個名字。至今在高哈蒂附近還有一座九星廟。迦梨陀娑在《羅怙世系》中,將阿薩姆叫做尼爾洛赫德(即赫藍色),因為這兒的群山呈青藍色,有一條紅色的布拉馬普特拉河自西藏奔流而來,咆哮而過。阿薩姆東北的邊境地區至今還叫洛赫德。至於布拉馬普特拉河為什麼在阿薩姆境內流過時水就變成了紅色,這裡有一段故事,傳說持斧羅摩殺了剎帝利人,沾了一斧子血,他在這條河裡把斧頭上的血洗掉,自己也在河裡沐浴,作了懺悔,這樣他就又恢復了原先的聖潔,但是河水從此變成了紅色。
阿薩姆邦(阿薩姆(印度地域))
阿薩姆邦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古名叫迦摩縷波,這個詞的意思是“美麗的”。迦摩縷波和普拉格焦迪希這兩個名字,在《迦犁迦往世書》、《瑜伽經理》、《薄伽梵歌》、《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等古典文獻中都有記載。在印度民間流傳的許多有趣的和離奇的故事中,大多同迦摩縷波這個名字有關係。如今迦摩縷波只是一個縣的名字。迦摩縷波這個名字是有其來歷的。神話傳說,有一次愛神想破壞濕婆神的修行,觸怒了濕婆神,濕婆神睜開他的第三隻眼睛,把愛神燒成了灰燼,愛神便失去了形體。愛神和妻子羅蒂進行了長期的苦修和祈禱,最後濕婆神表示滿意,又賜給愛神形體。這件事發生的地方就叫迦摩縷波。迦摩意即愛情,縷波意即形體,迦摩和縷波結合在一起,組成了迦摩縷波這個詞,意思就是愛神。傳說帕格杜德國王統治阿薩姆時,阿薩姆的名字就已經由普拉格焦迪希改為迦摩縷波了。唐高僧玄奘於630-643年週遊印度時,曾遊歷阿薩姆,當時阿薩姆的名字就叫迦摩縷波。

地理

介於東經89.5°至96.1°,北緯24.3°至28.0°之間,與周圍印度七個邦以及不丹孟加拉國兩個國家接壤,總面積達78438平方公里。除了西部以外,阿薩姆邦三面被高地和高原環繞。綿延不絕的丘陵和山脈將阿薩姆邦分成兩大部分: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和巴拉克河流域(又稱作蘇爾瑪河流域)。
阿薩姆邦(阿薩姆(印度地域))
東、北、南三面為山地與丘陵,中部為略呈東西向的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平原,多沼澤、沮洳地。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2,2000-2,750毫米。森林面積占35%,貴重木材有婆羅雙、柚木、鐵木,另有藤、竹及常綠樹種。印度最大產茶區,產量占全印的半數。礦產有石油、天然氣與煤。野生動物有象、河馬、野牛、犀牛、鹿,設有國家公園與禁獵區。淡水漁業也重要。以農林為基礎的工業有鋸木、制茶、膠合板和絲、棉手工紡織業。開採煤與石油,有煉油工業。鐵路線橫亘東西,公路通東北部各邦,航空亦重要。
阿薩姆邦地理上呈T字形,由北部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中部的卡比和卡查爾山區以及南部的巴拉克河流域組成。每年的三月到九月是當地降雨量最多的月份,當地的夏季十分潮濕。氣溫通常比較舒適,四季中很少出現氣溫極高或極低的情況。

人口

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報告,阿薩姆邦總人口為26638407人,占印度全國人口的2.59%。當地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40人。阿薩姆邦還是世界上部落種類最多的地區。當地的識字率達64.28%。

歷史

迦摩縷波

阿薩姆邦的古代歷史大部分仍深埋地下,僅有一小部分向世人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據考證,早在石器時代早期,當地便有人類居住,如今考古學家正在嘗試向人們揭示往昔的真實情況。
公元前100年,阿薩姆邦開始為世界其他地區地人們所知。《紅海環航記》中描述了在基督教出現之前中國絲綢如何從阿薩姆邦運到了埃及和羅馬。托勒密在其地理學著作中也描述了阿薩姆邦。 有把握地說,阿薩姆邦最早的居民是棕色人種或前達羅毗荼人。公元前10世紀,早在印度宗教經典《吠陀經》編纂之前,黃色人種穿越過東部的山口來到這片土地,逐漸在當地定居繁衍。《吠陀經》中稱黃色人種為基拉塔人,現今東北部地區的民族被認為是基拉塔人的後代。東輝國意為“東方光芒之城”,它曾被基拉塔人政權立為首都。神話史詩中稱基拉塔人所統治的土地從印度北方的喜馬拉雅山脈的腳下一直延伸到南方的孟加拉灣。相傳,東輝國是由基拉塔國王那羅迦修羅建造而成。根據《迦犁往世書》和《毗濕奴往世書》的記載,當時這片土地被稱作迦摩路巴。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載了關於那羅迦修羅國王的繼承者福授王的故事。
公元四世紀,中國正處於兩晉時期,當時能到此地建立國家的黃色人種民族,可以肯定是炎黃先民。總之必然跟中國有著不言而喻的密切淵源,因為當時青藏高原的民族也沒有形成,所以該民族必然是經過漢族地區到達阿薩姆一帶的。根據Kiratas一詞的發音,推斷他們應該屬於炎帝麾下的某部族。
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7世紀曾遊歷阿薩姆邦,他稱這片土地為“迦摩縷波”。他撰寫的遊記對我們了解當地情況很有幫助。中世紀時期,東輝國改稱為迦摩縷波。玄奘對婆塞羯羅伐摩國王統治下的強大繁榮的迦摩縷波王國讚譽有加。當時,可能是迦摩縷波王國最鼎盛的時期。
從迦摩縷波王國鼎盛時期之後一直到公元13世紀它被阿豪馬人占領之前,這片土地經歷了混亂不堪的歲月,當時沒有一個政權能夠獨撐大局。因此,當阿豪馬人於公元1228年越過東部山脈來到這片土地(印證前文,為傣族人)時,輕而易舉地取得了阿薩姆地區的統治權。

阿撣

13世紀,傣族開始來到現今印度阿薩姆地區。
阿薩姆最早居住著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公元前10世紀,黃種人(印度宗教經典《吠陀經》稱黃種人為基拉塔人)穿越過東部的山口來到這片土地,逐漸在當地定居繁衍。4世紀左右,黃種人建立東輝國(東方光芒之地),在中世紀時期名為迦摩縷波王國,公元7世紀左右迦摩縷波王國達到最鼎盛的時期,統治著喜馬拉雅山脈南鹿至孟加拉灣的廣大土地。之後,王國便進入混亂不堪的歲月。
1228年,緬甸東北部、中國雲南一帶的傣族越過阿薩姆東部山脈,征服迦摩縷波國各部族,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稱阿霍姆王國或阿薩姆王國(阿豪馬、阿洪通此義,即爾撣國)。
此後,傣族在當地建立了強大的王朝統治,設都於上阿薩姆地區的賽比薩加。阿洪王朝權力空前高漲,被統治德里莫臥兒王朝的君主們視為對他們的挑戰。先後17次派兵征討阿洪王朝,均無功而返。
此後的600年間,阿豪馬人在當地建立了強大的王朝統治,設都於上阿薩姆地區的賽比薩加。阿豪馬王朝統治時期,當地的權力中心從下阿薩姆地區轉移至上阿薩姆地區。因此,下阿薩姆地區的重要性急劇下降(——阿豪馬人退出統治之後,這片土地便被稱作“阿索姆”或更為英國化的“阿薩姆”。)
歷史上,這種情況僅在16世紀早期出現了短暫的例外,當時,吉拉塔部落的分支—科赫王國在英明的國王納拉那拉亞那領導下強大起來,因而西方國家加強了對其的限制和制裁。
阿豪馬王朝權力空前高漲,這被統治德里的莫臥兒王朝的君主們視為對他們的挑戰。他們先後17次派兵征討阿豪馬政權,然而每次均無功而返。公元1671年,莫臥兒大軍在最後一次出征中和阿豪馬軍隊在薩萊伽特陷入了長期的拉鋸戰
傣族軍隊在拉其特·巴爾普坎將軍的率領下取得了戰鬥的最終勝利。拉其特·巴爾普坎因此成就了其不朽的盛名,他在戰鬥中表現出來的英勇精神和很多軼事至今仍在當地民間傳頌,其中一則表現拉其特將軍獻身精神的歷史故事講述他的親叔父因玩忽職守而被他斬首示眾。這些傳說故事如今已經成為阿薩姆歷史和民間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今,古瓦哈蒂附近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上的第一座橋樑便屹立在這裡。

阿豪姆王國

阿豪姆王國盛極而衰始於18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毗濕奴派信徒毛摩利亞·摩漢塔人舉行起義,以抗議在信奉性力派的阿豪馬王后普勒斯瓦麗教唆下出現的宗教迫害。起義期間,一系列宮廷政變和糾紛進一步削弱了阿豪馬統治者的權力。緬甸人趁機從東部邊境侵入阿薩姆邦,屠殺了大量的傣族。
事實上爾撣人(傣族)也是由東部的緬甸進入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建立爾撣國的,可見此區舊時一直都是黃色人種掌權的地區。爾撣地區,事實上是以棕色人種為土著,由黃色人種建國,黃色人種接納了來自恆河流域的宗教文化(像中國接納了佛教一般),卻為白色人種最終占領,的土地。追溯該區文化之根,確實主要是源於黃色人種的創造。

英國殖民

1826年,英國殖民者進入阿薩姆地區,迫使緬甸簽訂《楊達波條約》,將阿薩姆割讓給英國,英國派總督進行管理。從此,結束了傣族對阿薩姆地區長達600年的統治。之後,阿薩姆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在他們統治阿薩姆邦的四年間,受到了當地人們的不斷反抗,但屢屢以失敗告終。

印度統治

1947年印告獨立後,阿薩姆被印度占領,當局不斷壓制當地傣族的發展,不承認傣族對阿薩姆的歷史功績,並不斷將傣族邊緣化。
現今,由於各部族之間的通婚、傣族在當地社會地位的下降等多種原因,大多數傣族已融合進其它民族中,只剩下不到60萬的傣族,接受了印度教,主要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在貧困的生活中掙扎,面臨著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

自然資源

阿薩姆邦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豐富的水資源使當地在農業灌溉和水利發電方面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同時,當地的森林是優質木材的寶庫。阿薩姆邦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獨角犀棲息地,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亞洲象群,當地還分布著大量的本土植物和動物群落。阿薩姆邦擁有很多森林保護區,其中加濟蘭加被稱作珍稀動物印度犀牛的家園。作為地震多發地區,阿薩姆邦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大地震,於1897年發生的芮氏8.1級的大地震和1950年裡氏8.6級的大地震。

石油和天然氣

1889年,當地迪格博伊市發現了石油,從而使阿薩姆邦成為印度全國第一個出產石油的邦。建於迪格博伊市的煉油廠是印度最早的煉油廠,它自1901年開始便投入商業生產,每年能夠提煉30萬噸汽油、煤油、柴油和其他石化產品。另外,阿薩姆邦還有其它三座煉油廠:位於古瓦哈蒂市的奴恩馬提煉油廠自1962年開始投入使用,主要生產液化氣、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燃料油等;位於邦蓋岡附近的達里喬安地區的煉油廠建於1962年,現名為邦蓋岡煉油石化有限公司(BRPL); 而位於戈拉伽特地區的奴馬里伽爾的煉油廠建於1999年,它擁有300萬噸的石油和其他產品生產能力。
幾乎所有分布在阿薩姆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河谷中的產油區都還蘊藏著大量天然氣,特別是在納哈爾卡提亞、莫蘭、拉庫瓦和盧德拉薩伽爾等地區。目前,阿薩姆邦重要的天然氣相關的工業企業包括納姆拉普化肥廠、納姆拉普熱能工程、炭黑加工、阿薩姆石化以及為居民提供液化氣的阿薩姆天然氣公司。杜澧楗、北古瓦哈蒂、錫爾傑爾等地區還建有天然氣罐裝廠。另外,邦蓋岡煉油石化有限公司以天然氣為原料製造各種化工產品。

煤炭

阿薩姆邦擁有巨大的煤炭儲藏量,據估計煤炭總儲藏量約為12億噸。當地煤炭開採的歷史始於1865年在馬庫姆煤田開採煤炭。地下煤層從西部的迪利-焦普爾一直向東延伸至提普克。當地出產的煤炭質地獨特,具有高燃燒指數(約為36%至42%),低含灰量(約為3%至15%)以及高裂化指數(約為10%至19%)等特點。位於阿薩姆邦山區的高伊拉伽、烏姆朗蘇、科塔-阿爾達等地區均蘊藏著大量煤炭。

花崗岩石

阿薩姆邦還盛產花崗岩,有灰白色、灰色、粉紅色等各種色澤。花崗岩多發現於阿薩姆邦中部和低部地帶。當地人大量使用灰色花崗岩鋪設公路和鐵路路基。目前,當地花崗岩在裝飾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博卡伽區的高伊拉伽和迪萊地區盛產優質石灰石,博卡伽水泥廠用其作生產原料。目前,該水泥廠年產量約為18萬噸。另外,北卡查爾山區還有幾家小型水泥廠,它們以阿薩姆邦的烏姆朗蘇地區所產的石灰石為原料。

經濟產業

農業

農業在阿薩姆邦經濟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報告,當地53%的勞動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水稻是當地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阿薩姆邦的土壤條件、地形狀況、降雨及氣候條件十分適合種植稻穀。當地水稻種植面積占全邦耕地總面積的70%,同時占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的90%。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包括黃麻、茶葉、棉花、甘蔗、土豆、油料作物等。當地值得一提的水果包括甜橙、香蕉、鳳梨、檳榔、椰子、番石榴、芒果、木鳳梨以及柑橘等。

工業

阿薩姆邦擁有六大工業中心,其中兩處以上位於巴里普拉和馬迪亞。在古瓦哈蒂附近建立了一個出口工業園和一個軟體技術園。另外,古瓦哈蒂附近的阿明岡建有一所塑膠工程技術中央研究院。阿薩姆邦還以當地家庭手工製作的工藝美術品而享有盛名,例如手搖紡織機、養蠶、藤竹製品、木工製品、黃銅製品以及青銅工藝品等。

茶葉

在阿薩姆邦以農業為基礎的工業行業中,茶葉種植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阿薩姆邦全境擁有800多箇中型和大型茶葉種植園,另外還有20多萬個小型茶園。該邦平均每年出產茶葉超過48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產區。當地大部分茶葉種植園分布在稱為“上阿薩姆邦”的東部地區,該地區茶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近20%。
茶葉種植為阿薩姆邦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全邦約17%的勞動人口從事茶葉生產。阿薩姆邦出產的優質茶葉因其獨有的特性、芳香和味道,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受追捧的特種茶葉。
為了更好地在市場上推廣阿薩姆邦以及印度東北部各邦出產的茶葉,當地政府於1970年在古瓦哈蒂市創建了古瓦哈蒂茶葉拍賣中心。目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CTC紅茶拍賣中心和第二大的茶葉拍賣中心。每年在此拍賣的茶葉總量為15萬噸,價值超過55億盧比。

絲綢紡織

阿薩姆邦以傳統的家庭手工業而聞名,特別是紡紗和編織。紡織是阿薩姆邦重要的家庭手工業之一。這種傳統行業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古代。阿薩姆邦當地有約70萬架織布機。
阿薩姆是著名的絲綢之鄉,其中最負盛名的品種要算當地特產的一種叫作“姆伽”的金色絲綢。除了“姆伽”以外,當地還出產“帕特”和“娥里”絲綢,其中後者多用來製作冬季所穿的禦寒衣物。“姆伽”是印度最精美的絲綢。“姆伽”絲綢與須經過漂白和染色工序的桑蠶絲綢不同,它質地天然,看上去象是用金絲紡織而成,並且經久耐用。
蘇阿庫奇距古瓦哈蒂32公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紡織業而聞名的村莊之一,因而有“東方曼徹斯特”之稱。這裡的所有人口均以紡織精美的絲綢織物為生。當地有一個著名的絲綢紡織中心,尤其以生產“姆伽”而著稱。
這種用傳統手搖紡織機製成的絲綢在質地和花色上比工廠用紡織機生產的絲綢更為豐富多樣,它們質地獨特,具有一種古典美。沒有任何兩幅手工紡織的絲綢是完全一樣的。織工自身的個性、家傳的技藝以及天生的色彩感和平衡感幫助他們製造出獨一無二的紡織品。

藤竹製品

阿薩姆邦的人們從遠古時代便是傳統的手工藝人。阿薩姆邦主要以其精美的絲綢和藤竹製品而盛名遠揚,同時當地還出產其他工藝品。藤竹製品已經成為阿薩姆邦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廣泛地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從家庭用具到民居建造,從編織飾物到各種樂器,幾乎無所不有。
傳統遮陽用的“夾比”是該邦最負盛名的竹製品。中國高僧玄奘前來阿薩姆遊歷的那個時期起,它就在人們生活中廣泛使用。“夾比”還經常用來歡迎外地遊客。
阿薩姆邦豐富的樹木和木材種類構成了當地人們文化和經濟生活的重要部分,當地人們採用精緻的工藝利用木料製成各種裝飾品和日常用品。獨角犀木雕以及仿照聞名於世的卡馬加神廟製成的微縮雕塑是當地雕刻藝人最常見的作品。

銅製品

常見的鐘青銅製品包括傳統樣式的餐盤、茶杯、酒杯、水罐、碗具、“薩阮”(一種帶基座的托盤)、矮水罐、水壺、水菸袋以及樂器等。
黃銅製品不僅可以用於日常生活,還可以用來裝飾房間。每年在市場上銷售的黃銅成品約300噸。

陶器

陶器從遠古時代開始便在阿薩姆地區各種手工藝品中占據統治地位。傳統制陶手藝代代相傳,自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仍可以觀賞到制陶世家的後代現場製作各種陶器,包括印度神話傳說中男女眾神的塑像,同時陶製玩具和器皿也煥發了新生。

獨立運動

阿薩姆邦位於中國、緬甸、孟加拉、不丹的交匯處,主要民族為阿薩姆族,“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波多民族民主陣線”和“卡塔普爾解放組織”是阿薩姆邦三大反政府武裝組織。“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成立於1979年,以實施暗殺、綁架、襲擊軍警等暴力活動而著稱,其宗旨要把該邦從“印度統治下解放出來”。印度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曾先後動用了8個陸軍旅和4個陸軍師,對它實施大規模圍剿。但該組織殘餘的主戰派與鄰邦的恐怖分子串連,繼續進行暴力活動,而且還在印度鄰國不丹擁有9個營地。“波多民族民主陣線”和“卡塔普爾解放組織”兩個組織也擁有8個和3個訓練營地。阿薩姆獨立運動近年來在印度十分活躍。
東部阿薩姆邦的居民屬於蒙古利亞人種,長得像中國人。他們主張阿薩姆從未屬於印度,是占領國英國撤走後印度強占了該地方。主要分裂團體阿薩姆聯合解放戰線(ULFA)一直攻擊了從北印度湧來的說印度話的移民。

種族仇殺

1983年阿薩姆邦種族大屠殺
1983年2月14日,阿薩姆邦的議會正在進行選舉,如火如荼。恰在此時,本土居民與孟加拉難民發生了社區間的暴力活動,並很快蔓延到全省。暴力事件發生4天后的1983年2月18日,幾百名村民遭到屠殺,政府不得不派軍隊到衝突最嚴重內利地區。事情結束後,阿薩姆邦奧皮達亞島上有500多名孟加拉人被殺死,在曼加爾多伊遇害的孟加拉人多達1000人。這是保守數字,據某些觀察家估計,至1983年3月末,死亡人數總共可達3000人。
背井離鄉背井離鄉
2012年7月阿薩姆邦種族屠殺
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科克拉賈地區持續數日的穆斯林移民與當地土著居民的衝突還在上演,2012年8月15日報導,印度阿薩姆邦土著與穆斯林移民7月下旬爆發種族衝突並釀成大規模流血事件,目前已造成將近80人死亡、40多萬人流離失所。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裡,400多個村莊化為灰燼。
大規模部族暴力衝突大規模部族暴力衝突
原因分析
歷史遺留的移民問題及其造成的複雜種族和宗教問題被視為衝突頻發的主要禍根。過去10年間,至少有140萬非法移民從孟加拉國進入阿薩姆。以波洛土著居民為主的當地民眾始終對穆斯林移民不滿,認為他們侵占了自己的土地。一些激進的土著族群還成立了分離組織“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要求中央政府剝奪穆斯林移民的諸多權利。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穆斯林移民隨後也成立了“阿薩姆聯合民主陣線”,雙方矛盾由此愈演愈烈。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貧困是導致東北部地區種族矛盾加深的原因。作為印度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阿薩姆邦的經濟發展困難重重。茶葉種植是該邦經濟重要支柱,但暴力衝突常常切斷交通,茶葉運輸成為一大難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