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

迦梨陀娑

迦梨陀娑,生卒年不詳,印度詩人 、劇作家。在世年代不晚於5世紀。現存公認屬於他的作品有7部 :抒情短詩集《時令之環》,抒情長詩《雲使》,敘事詩《鳩摩羅出世》和《羅怙世系》,劇本《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優哩婆濕》和《沙恭達羅》。是在印度國內外享有最高聲譽的古典梵語詩人和劇作家。

基本介紹

  • 本名:迦梨陀娑
  • 主要作品:《時令之環》,《羅怙世系》等
  • 外文名:Kālidāsa
  • 職業印度古典梵語詩人 ,劇作家
人物簡介,相關傳說,作品特點,主要作品,

人物簡介

印度古典梵語詩人 ,劇作家。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在世年代不晚於5世紀。現存公認
屬於他的作品有7部 :抒情短詩集《時令之環》,抒情長詩《雲使》,敘事詩《鳩摩羅出世》和《羅怙世系》,劇本《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優哩婆濕》和《沙恭達羅》。劇作以宮廷生活為背景 ,以國王為男主角 ,以愛情為主題。《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寫歷史人物火友王與在戰亂中淪為宮女的摩羅維迦公主的愛情故事,它與跋娑的《驚夢記》共同開創了描寫帝王艷史的先例;《優哩婆濕》描寫天國歌伎優哩婆濕和人間國王補盧羅婆娑相愛的故事 ,富於浪漫色彩,詩情洋溢,風格爽健明朗;《沙恭達羅》共7幕,寫淨修林女郎沙恭達羅和國王豆扇陀的戀愛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獵中遇見沙恭達羅,由相愛而結婚。不久,豆扇陀留下戒指當信物,隻身返回京城。沙恭達羅懷著身孕,去京城尋夫,由於受仙人詛咒,丟了戒指,豆扇陀拒不接納。直到他重新得到戒指,魔力解除,二人才重歸於好。劇中的沙恭達羅形象豐滿,性格完整,是一位代表古典美的印度女性形象。全劇詩意盎然,情節波瀾起伏,語言樸素而優美。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曾先後兩次將該劇搬上舞台。
迦梨陀娑迦梨陀娑
其代表作《沙恭達羅》。作品語言優美,風格爽朗,富有浪漫主義氣息,它是梵文古典文學代表作之一。

相關傳說

印度古典梵語詩人、劇作家。一般認為他是旃荼羅笈多二世的宮廷詩人,在世年代不晚於5世紀。他的生平事跡,流行有兩種傳說。一種說他是個婆羅門孤兒,由一個牧人收養,後與一位公主成婚。在公主的勸說下,他去迦梨女神廟祈禱,終於獲得迦梨女神的恩賜,成為大詩人。這顯然是後人根據迦梨陀娑(意思是“迦梨的奴僕”)這個名字所編的故事。另一種說迦梨陀娑晚年訪問錫蘭(今斯里蘭卡),續寫了國王鳩摩羅陀娑懸賞徵求的下半首詩,一個名妓企圖冒領賞金,當夜害死了迦梨陀娑。鳩摩羅陀娑查明真相,為迦梨陀娑舉行隆重的葬禮,自己也投身火中而死。印度現存署名迦梨陀娑的梵語文學作品約有40多部,但其中多數是後人偽托的或同名作者的作品。公認的迦梨陀娑的作品有7部:抒情短詩集《時令之環》,抒情長詩《雲使》,敘事詩《鳩摩羅出世》和《羅怙世系》,劇本《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優哩婆濕》和《沙恭達羅》。

作品特點

古典梵語戲劇本質上是詩劇,與其他古典梵語戲劇家相比,詩歌成分和戲劇成分在迦梨陀娑的詩劇中達到最完美的統一。他善於按照戲劇藝術的要求安排情節,設計戲劇性場面,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同時,在戲劇藝術許可的範圍內,充分發揮他的詩歌才能。他擅長描繪景色和抒發感情,而且嚴格切合劇中人物的環境和心理;他長於修辭鍊句,但從不故意賣弄詩才。
迦梨陀娑作品選集迦梨陀娑作品選集
迦梨陀娑的3部劇作都以宮廷生活為背景,以國王為男主角,以愛情為主題。《摩羅維迦與火友王》是5幕劇,描寫歷史人物火友王和在戰亂中淪為宮娥的維達巴國公主摩羅維迦的愛情故事。故事內容可能是受跋娑的《驚夢記》影響,取材於民間流傳的優填王傳說。這部戲劇結構嚴謹,情節生動,一般認為,它是迦梨陀娑的早期作品。跋娑的《驚夢記》和迦梨陀娑的《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奠定了古典梵語戲劇中描寫帝王艷史的宮廷喜劇類型。只是由於迦梨陀娑的名望高於跋娑,在以後出現的這類宮廷喜劇中,多數是以《摩羅維迦與火友王》為模式。

主要作品

《優哩婆濕》
(劇名全譯是《通過勇力獲得優哩婆濕記》)是5幕劇,描寫天國歌伎優哩婆濕和人間國王補盧羅婆娑相愛的故事。優哩婆濕和補盧婆娑的故事是印度最古老的神話傳說之一,迦梨陀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生活進行創造性改編,賦予這個古老神話傳說以全新的意義。劇中的優哩婆濕雖然是天女,但她作為歌伎,命運掌握在天帝手中,這正是人間歌伎地位的反映。迦梨陀娑在劇中熱烈歌頌優哩婆濕衝破天國羅網,大膽追求自由戀愛和世俗幸福的叛逆精神,閃爍著民主性的思想光芒。《優哩婆濕》全劇富於浪漫色彩,詩情洋溢,風格爽健明朗,文字樸素、生動、優美,結構緊湊。其中的第4幕尤為著名。
《沙恭達羅》
(劇名全譯是《由於一種信物而重新找到沙恭達羅記》)是7幕劇,描寫淨修林女郎沙恭達羅和國王豆扇陀的戀愛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獵時遇見沙恭達羅,兩人相愛而結婚。不久,豆扇陀返回京城,臨別時,將戒指作為信物交給沙恭達羅。後沙恭達羅懷著身孕,上京城去找國王。但由於遭到仙人詛咒,結果失落了戒指,豆扇陀也完全忘卻往事,拒絕接納沙恭達羅。最後,豆扇陀重新獲得沙恭達羅遺失的戒指,詛咒的魔力隨之解除,破鏡終於重圓。關於豆扇陀和沙恭達羅的故事,最早見於史詩《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匠心獨運,將這個古老而平凡的故事改造成充滿詩意的戲劇。劇中沙恭達羅形象豐滿,性格完整,是一位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沙恭達羅》讚美純真的愛情,頌揚下層人民的正直善良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以婉轉曲折的方式鞭撻統治者的靈魂。在藝術上,全劇詩意盎然,情節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心理刻畫細膩,風景描繪優美,語言麗而不華、朴而不質,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沙恭達羅》在古代印度廣泛流傳,版本很多。在中世紀,又被大量譯成各種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達羅》首先為迦梨陀娑贏得世界聲譽。1789年英國梵文學者威廉·瓊斯率先將《沙恭達羅》譯成英文出版,並稱頌迦梨陀娑為“印度的莎士比亞”。此後,《沙恭達羅》被譯成其他歐洲文學,在歐洲文學界,尤其在德國,引起巨大反響。在中國,自20世紀20年代起,出現過多種《沙恭達羅》譯本,但都是根據英譯本或法譯本轉譯的。1956年,中國首次出版依據梵文原著翻譯的《沙恭達羅》(季羨林譯)。自50年代以來,中國先後兩次將《沙恭達羅》搬上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