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實叉難陀】(公元652~710年)梵名Sikshananda 。又作施乞叉難陀。譯作學喜、喜學。
為唐代譯經三藏。于闐(新疆和闐)人。善大、小二乘,旁通異學。
武周時,則天后聽說于闐有完備的《
華嚴經》梵本,即遣使訪求並聘請譯人,實叉難陀便以此因緣,帶著《華嚴》梵本來華。
他於
證聖元年(695)到達洛陽,住在內廷大遍空寺,與
菩提流志、
義淨等,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重譯《華嚴》,是即新譯
華嚴經八十卷。
武后很重視,開始還親自參加。
難陀後來又在洛陽三陽宮、佛授記寺、長安清禪寺等處續譯諸經。
長安四年(704),他以母親年邁,請求
歸省,朝廷特派御史霍嗣光送他回歸於闐。
唐中宗即位,再度邀請他到長安,住大薦福寺。未遑翻譯,即患病,於睿宗
景雲元年(710)十月卒,享年五十九。
後人在長安荼毗難陀處建起七層浮圖以為紀念,號稱華嚴三藏塔。
主要工作
實叉難陀來華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譯于闐所傳的大本《華嚴》,他在大遍空寺主譯《華嚴》時,由菩提流支和
義淨同讀梵本,參加筆受、證義的有
弘景、
圓測、
神英、
法寶、
法藏等,綴文的為復禮,至聖歷二年(699)完畢,總計八十卷。
接著又於
久視元年(700)在洛陽三陽宮重譯《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由沙門復禮、法藏等筆受、綴文,至長安四年厘定。
以上兩經,武后都親制序文弘揚。在此期間,他還譯出屬於華嚴部的《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和《普賢菩薩所說經》各一卷,屬於
寶積部的《文殊師利授記經》三卷,屬於大乘律部的《
十善業道經》一卷,屬於秘密部的《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等陀羅尼經四種、四卷;另有《右繞佛塔功德經》和《大乘四法經》各一卷。參加筆受的還有沙門波侖、玄軌等,監護譯事的是太子中舍人
賈膺福。
據《開元錄》載,他譯的經總計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公認的要典
實叉難陀所譯的《華嚴》和《楞伽》,都是時人公認的要典,以前雖有譯本,但或者篇幅不全,或者文義不備,不能令人滿意,所以須得重譯。
其中,先出的晉譯《華嚴》,經本亦來自於闐,但全經只有八會、三十四品,而新譯的《華嚴》則為九會、三十九品,就更覺完備了。
此新譯開初會二品為六品,又《十定》一品,重新集會於普光明殿,連以下十品開為第七會,故較舊譯增多一會、五品。另外,新譯經的文頌也增加了許多處【據澄觀《華嚴疏》說,晉譯梵本三萬六千頌,唐譯梵本增加九千頌,但仍未備,
法藏後又將中印沙門提婆訶羅於
垂拱三年(687)所譯《入法界品》內“文殊伸手摩善財頂”一段文補入】。
新經譯出後,法藏未及詳註,但其後
慧苑、
澄觀、
李通玄等都依新經發揮經義,特別是澄觀從新經文義上理會到理事法門的重要,而大暢其說,乃將《華嚴》理論更推進了一步。
又新譯《楞伽》,梵本的來源不詳,與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四卷本對勘,經首多出《羅婆那王勸請》一品,中間開出《無常》、《現證》、《如來常無常》、《剎那》、《變化》、《斷食肉》等六品,末又多出《陀羅尼》、《偈頌》二品,計十品、七卷,比四卷本詳盡得多了。
據武后所作經序說,此譯“討三本之要詮,成七卷之了教”,似乎所據梵本還不止一種,或者隨處對舊譯有過比較研究。
經序又說“三十九門,破邪見而宣經旨”,這指經文的章段,似乎也是參考了印度的經疏而大分段落(藏文譯本經疏,即作三十九章)。
因此,這一經本是比較完備的。其他如《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為第四出,《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和《妙臂印幢陀羅尼經》同為第二出,《文殊師利授記經》為第三出,都屬於重譯的一類。
獨有的譯風
在這些譯本上,他表現出一種獨有的譯風。就他的時代說,是在玄奘新譯流行已三十年之後,應該受到新譯的影響,而他的譯文以簡約順適為宗,傾向意譯,反和舊譯更相接近;甚至許多法相名目,當時已有比較正確的意譯或音譯的,反不採用,而仍沿襲羅什以來的舊譯(如文殊師利、維摩詰、兜率陀、由旬、塔,以及妄計、緣起、圓成三自性,建立及誹謗等),因而他所譯《華嚴》,在譯風上完全是舊譯的繼續,《楞伽》亦復相同。這當然和其時參加譯場筆受、綴文者的好尚有關。如圓測、法寶、
法藏,都對玄奘翻譯懷有不滿的情緒。這種傾向,形成難陀譯籍的特徵,並對此後的譯經產生影響。
流傳疑惑
以《
大乘起信論》的重譯歸之於難陀是很有問題的,初出於隋代而盛行於唐代的《大乘起信論》,舊傳為真諦所譯,但成書於真諦歿後二十五年的隋·法經等所撰的《眾經目錄》,即說“勘《真諦錄》無此論”,並列之於疑惑部。而且在
法藏所撰難陀的傳記里,並無翻譯《起信》明文。法藏始終參與難陀譯事,但他註解《起信》仍用舊譯,並未提到難陀重譯的話。這些都可證明法藏猶不知有重譯的《起信》,其本必系後出無疑。今從它的內容看,也完全是重點改訂舊譯而成。
思想影響
所以說難陀重譯此論,是很難使人相信的(唐代華嚴家立說,很受了舊《起信》一系的思想影響,或即是這一派人將重譯《起信》歸之於難陀,也未可知)。另外,被廣為傳誦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亦為唐·實叉難陀譯。
佛教典籍記錄
宋高僧傳 實叉難陀傳
唐洛京大遍空寺實叉難陀傳
釋實叉難陀。一雲施乞叉難陀。華言學喜。蔥嶺北于闐人也。智度恢曠風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異學。天后明揚佛日崇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求訪並請譯人。叉與經夾同臻帝闕。以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翻譯。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聖歷二年功畢。至久視庚子駕幸潁川三陽宮詔叉譯大乘入楞伽經。天后複製序焉。又於京師清禪寺及東都佛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總出一十九部沙門波侖玄軌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恆景等證義。太子中舍賈膺福監護。長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歸慰覲。表書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於闐。暨和帝龍興有敕再征。景龍二年達於京輦。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傾都緇侶備幡幢導引。仍飾青象令乘之入城。敕於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而終。春秋五十九歲。有詔聽依外國法葬。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然燈台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門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還歸於闐。起塔供養。後人復於茶毗之所起七層塔。土俗號為華嚴三藏塔焉。
開元釋教錄
沙門實叉難陀。唐雲喜學。于闐國人。智度弘曠利物為心。善大小乘兼異學論。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求訪。並請譯人實叉與經同臻帝闕。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譯華嚴經。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至聖歷二年己亥功畢。又至久視元年庚子。於三陽宮內譯大乘入楞伽經。及於西京清禪寺東都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總譯一十九部。沙門波侖玄軌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太子中舍賈膺福監護。至長安四年實叉緣母年老請歸覲省。表書再上方蒙允許。敕御史霍嗣光送至於闐。後和帝龍興重暉佛日。敕再徵召方屆帝城。以景龍二年達於茲土。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京城緇侶備諸幢幡逆路導引。仍裝飾青象令乘入城。敕於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終於大薦福寺。春秋五十有九。緇徒悲噎嘆法棟之遽摧。俗侶哀號恨群生之失導。有詔聽依外國法葬。以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然燈台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斯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本國門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還歸於闐起塔供養。後人復於焚屍之所起七層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