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宮(廣東省廣州市三元宮)

三元宮(廣東省廣州市三元宮)

廣州三元宮道教著名宮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元宮
  • 外文名:Three yuan Palace
  • 建立時間:東晉
  • 建造者南海太守鮑靚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廣州市
  • 開放時間:8:00-17:00
  • 門票價格:1元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10月—12月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廣州三元宮,概述,歷史追溯,綜述,創始期,經營期,珍貴文物,建築結構,建築概述,整體布局,相關名人,交通路線,

廣州三元宮

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據史書記載為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所建,明代萬曆年間重修時始稱三元宮。三元宮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漸次升高,現存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布局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殿前拜廊,東西連鐘鼓樓。大殿後為老群殿,大殿兩側自南向北,東側為客堂、齋堂、舊祖堂、呂祖殿;西側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
廣州三元宮廣州三元宮
1989年1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廣州三元宮道教著名宮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明代崇禎十六年(1643)改建後更名三元宮,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時任主持杜陽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資助下,先後擴建山門靈官殿、三元殿、鐘鼓樓呂祖殿、鮑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及道舍等建築,使三元宮規模宏偉,殿宇巍峨,遂成為嶺南著名道教宮觀。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
廣州三元宮廣州三元宮
抗日戰爭期間,該宮慘遭破壞,後不久又得住持何誠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宮再遭破壞,從1982年起廣州道教界開始對其進行全面地修復,現有靈官殿、三元大殿、鮑姑殿、呂祖殿玉皇殿老君殿及道舍等道教建築近百間,宮內終年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四季花草飄香,香火旺勝,既是廣州市一大旅遊勝地,又是嶺南著名的道教官觀。現為廣州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線鐘鼓樓,殿後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台基上,與鐘、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築中獨一無二。
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慶的主要活動場地。

歷史追溯

綜述

廣州市三元宮修建於晉朝,位於廣州市北越秀山下。它是晉代女針灸家鮑姑采艾行醫之處,明代重修後改名三元宮。據立於三元宮內的《三元宮歷史大略記》碑文記載:“三元宮在越秀山麓,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建,名越崗院。明萬曆及崇禎重修更今名。”(1)三元宮在明清兩朝及民國年間曾七次重修,《三元宮歷史大略記》又載:重修之事歷代皆有,順治十三年李棲鳳捐俸重修開為道觀;乾隆五十四年總督嘉勇公福捐俸,發起住持郁教寧、黎永受、楊賀炯師徒相繼募化督工,至乾隆六十年完竣;道光十七年雲南儲糧道鄧士憲發起重修;同治八年兩廣總督瑞麟捐俸重修;光緒二十八年住持梁宗琪募化重修;民國八年住持張宗潤重修一次;民國三十三年住持周宗郎、何誠端,得歐陽霖等極力相助,於是年癸未三月二十一日重修。(2)經多次重修後之三元宮,在堂前石廊將吳道子觀音像真跡勘於壁洞間以志景仰。又有西隅虬龍井舊址,張信綱備資修葺虬井古屋一間,紀念鮑姑在此得道,建設藏經閣收集古代聖賢著作之書。從以上記載可知,三元宮原為晉代女針灸家鮑姑采艾行醫之處,她去世後人們就在那裡設祠紀念她,清代重修開為道觀。現存的醫史遺蹟主要有:鮑姑寶殿、虬龍古井和道家煉功碑。
廣州三元宮廣州三元宮

創始期

三元宮的歷史,上溯東晉。元帝大興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陳留(今河南開封)人鮑靚,為其女鮑姑(道學理論家、丹陽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興建修道場所,初名越崗院。鮑姑行醫濟世,採集草藥紅腳艾,配以院中井水,製藥以灸贅瘤,救人無數。鮑姑仙逝後,人感其醫德善功,集資塑像,祀奉院內,是為鮑仙姑殿。鮑姑行醫配藥用過的井,後人珍存,名為虬龍古井。時光飛逝,唐時此地曾為悟性寺,延至南漢。幾經興廢,至明萬曆年間,原越崗院終獲大修。據屈大均記:明崇禎十六年(1643),欽天監來穗巡視時云:天衛三台列宿,應運照臨穗城。越秀山氣勢雄厚,應將越岡院改為三元宮,以祀奉三元大帝,以應上天瑞氣,當時紳耆贊同,集資塑三元像於正殿,鮑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宮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廣州久旱。龍門正宗十二世玄嗣、羅浮山沖虛觀住持杜陽棟,應穗城官紳特邀前來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為三元宮第一任住持。時杜募化監工,大興土木,三元宮由此規模宏大壯觀,面積達800餘井(1井為11.1平方米),成為道觀叢林,供應過往道侶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趨完善。杜又為三元宮購置田產600多畝,即40多萬平方米,後被奉為本宮開山祖師。

經營期

三元宮的經歷很不平凡。清順治十三年(1656),廣東巡撫李棲鳳捐俸發起重修三元殿及鐘鼓樓,平南王尚可喜捐鑄大鐘一隻。此後,經康熙、乾隆、道光至同治的百多年間,歷代官紳如總督金弘振、嘉通福、瑞麟,雲南儲糧道鄺士憲及住持杜陽棟、郁教寧、黃宗性等,或捐俸募化,或督工擴建,宮觀日趨宏偉,香火日益鼎盛。民國以後,三元宮時起時落。龍濟光時期(1914~1916年間),三元宮一帶列為軍事禁區,門庭頓趨冷落。
鮑仙姑殿鮑仙姑殿
1919年,住持張宗潤曾予重修。
陳濟棠治粵期間(1929~1936),因陳信道佛,三元宮又轉興旺。1931年,廣州市教育局擬在三元宮設美術學校,雖經陳濟棠岳母周旋,仍要將後山的八仙殿、棲霞洞、五老洞撥出。據《國華報》載,經此一難,1936年農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誕,參神者仍多達10餘萬人。抗戰期間,道侶星散,僅餘數人,再度冷落。
日軍投降後,三元宮復興。1946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誕,參拜者如潮湧,連跪拜之地都難插足。是年政府欲在三元宮建忠烈祠。為保道場,住持唐誠靜、李信諧發起成立中國道教會,聘政界要人任宮內名譽職事,經活動後,忠烈祠他移。

珍貴文物

宮內各殿,建於康熙年間,反映了清代道教宮觀的建築風貌,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光緒二十九年(1903),住持梁宗琪將本宮600餘畝田產盡數捐出,贊助興辦時敏中學。為此清廷欽賜“保光勵學”、“護國佑民”兩匾。原字寫在黃絹上,兩匾由京來穗時,該官隆重迎接,經刻在巨匾上,恭懸於大殿前。“文化大革命”時兩匾俱毀,後一匾於1982年在三元宮開放時另立。
20世紀50年代,宮記憶體探花劉世安字四幅,康有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畫一幅,沈綿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禪大橫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鐘一口。“文化大革命”後,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終了。
同治八年(1869),住持黃宗勝重修三元宮,從肇慶青牛足跡石塊,今仍置於呂祖殿前的小池內。唐吳道子觀音大士真跡(石刻),高1.5米,寬1米,現仍嵌於宮內西側碑廊的石壁上。鮑姑遺留的虬龍古井,1947年因井內瀉泥面積太大而填平,只保留井欄遺蹟。1965年因填高地面,井隨之湮沒。1983重新開掘,虬龍古井再現。1990年9月,老君殿重修竣工,施主送來太上老君青牛之塑像,它將成為未來之文物。
1981年3月,三元宮獲重新對外開放。1982年起,陸續收回被占殿宇,並予重修。1983年春節前,舉行了開光儀式,並對外開放,香客遊客日增。1987年上元誕,按出售門票統計,進三元宮者達6萬多人。
作為久遠的文物古蹟,三元宮是一個可以不斷探求出新價值的謎。
三元宮歷代均有重修,相沿至1970年,十年動亂中宮內道士被迫離去,至1982年7月1日,離宮道友回宮重修開放。

建築結構

建築概述

三元宮是在越崗院、鮑姑祠的基礎上擴建的,歷代多次重修,才有今日壯觀面貌。後明末清初,廣東巡撫李棲鳳,平南王尚可喜,耿精忠,總鎮金弘振等來宰羊城,見三元宮乃羊城勝地,曾囑名書法家翰林院庶吉士游顯庭寫八個大字“三元古觀,百粵名山”刻木對聯掛於門口,於是著意擴建三元宮,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巡撫李棲鳳重修三元殿,並鐘樓、鼓樓各一座,平南王尚可喜鑄大鐘,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弘振重修開創正式道場,邀請羅浮山龍門正宗十代玄裔杜公陽棟字鎮陵(山東萊州府濰縣人),來宮督工修建,為所教十方叢林規範,板梆傳餐,俾得十方雲遊道士,籍以留丹棲息之所。宮內設有鮑仙姑殿、玉皇、三元(堯、舜、禹)老君、呂祖、邱祖、青蓮、靈官、斗姥、文昌北帝、鐘離、武侯、天后各殿,缽堂、客堂、齋堂祖堂,並在堂前右側,將唐吳道子觀音像真跡石嵌於壁間,五老洞遺蹟,及後山餘地設花圃,青牛足印、一一修好;西隅鮑井(虬龍古井)旁有古屋一間,掛有“虬隱山房”匾額,為鮑姑在此得道仙跡;藏經閣,蒐集前賢著作,保存國粹。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經眾議興辦時敏中學,培養人材,欽奉敕賜“葆光勵學”匾額,懸於頭門,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把三元古觀,百粵名山木對殘爛,原跡鑿于山門口兩旁石上,以留永紀。
呂祖寶殿呂祖寶殿

整體布局

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線鐘鼓樓,殿後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台基上,與鐘、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築中獨一無二。三元寶殿,殿的深處,正中位置供奉著三元大帝,他們原來是中華民族的祖宗,是堯舜三位大帝,.三位大帝分別被稱作上元,中元和下元,看來年代越久遠的地位越高,他們的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稱做相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殿里從外向里矗立著好幾對柱子,每對柱子上都有楹聯,楹聯多是三元宮的又一個特點。內容既有國泰民安的,又有消災除病,透出中華民族務實的傳統。
三元宮的第三個特點是宮裡神仙太多,供奉的不止是三元大帝,還有其他本土神仙.殿堂太擁擠,因而顯得侷促。
三元寶殿後面最左邊的是鮑姑殿。鮑姑殿供奉的是高幹子弟,是南海太守鮑靚的女兒。三元宮原是鮑靚為女兒鮑姑建造的修道行醫之所,當年叫越崗院,她因此被稱作中國第一位女中醫,她的丈夫是當時有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葛洪。到這裡燒香是要求鮑仙姑替世人消災去病的。
到了明代,朝廷欽天監到了廣州,說動當地鄉紳,將越崗院改造為三元宮,塑三元神像於正殿,移鮑姑像於偏殿,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和鮑姑殿並列的,有清朝擴建的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殿,供奉慈航道人的觀音寶殿,供奉海上保護神媽祖的天后寶殿,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呂祖殿,供奉被尊封為盪魔真君的關羽的關帝寶殿,供奉文財神無心的比干的財神寶殿,以及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的靈官殿。三元宮供奉的神仙大多有替人消災(如鮑姑和媽祖),助人發達(如關帝和比干)的具體功用,而請和他們幫忙的辦法主要就是表現出虔誠,特別是敬香和跪拜。
三元宮關帝寶殿三元宮關帝寶殿
文革期間,三元宮的所有神像、文物蕩然無存,道友也被遺散。現在的建築是1982年以來修復的。
三元宮有官方味道,當年,它為南海太守所建,如今,它是廣州市道教協會所在。

相關名人

鮑靚在北廟舊址建造越崗院以來,三元宮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從三元宮上溯到越崗院,不能不說到鮑靚、鮑姑葛洪三人的生平和事跡。
鮑靚字太玄,魏晉時在廣州任南海太守,他篤信道教,還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傳入嶺南的人物。後來,他在當時越井崗的越秀山下建了一所越崗院,在此宣傳道教並煉丹。
鮑姑像鮑姑像
鮑靚後來收了一個徒弟叫葛洪。葛洪在歷史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是晉代江蘇句容人,字稚川,號抱朴子,三國時吳方士葛玄的重孫。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自幼好神仙尋養生之術,曾向葛立的弟子鄭隱學習過煉丹術。惠帝末年,他應廣州刺史嵇會之請,到廣州任參軍,居廣州約10年。後他追隨鮑靚探究道教理論及煉丹、養氣之術,並與妻子鮑姑一道替百姓治病。24歲那年,葛洪首次來到廣州,拜師學藝長達10年,終成為一個常識淵博的人。年未過40,便著有《抱朴子》內外篇70卷、《金匾藥方》100卷等著作。他精通針灸術,據說三元宮內原有的針灸經絡圖碑刻就是他留下的。東晉元帝時葛洪曾到南京(時稱建康)任官,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稱為丞相道士。後來他聽說交趾即今越南盛產丹砂,便辭去高官厚祿攜眷第二次來到嶺南,受到廣東刺史鄧岳挽留,此後他在羅浮山整整生活了30年,煉丹製藥,著述不輟。葛洪還在羅浮山建造了東南西北四個庵,即現在的沖虛觀白鶴觀、九天觀和酥醪觀
葛洪的妻子鮑姑,亦精於醫道。鮑姑鮑靚的女兒,從小深受道教影響。由於鮑靚深愛和器重徒弟葛洪,便把18歲的鮑姑許配給他,那時葛洪年過四十了。此後夫妻二人恩恩愛愛,共同研究煉丹與醫術。鮑姑一生幾十年都是在廣東度過的,為了採藥、行醫,她足跡遍及南海番禺博羅惠陽等地。她醫術十分高明,老百姓都親切稱她為“女仙”、“鮑仙姑”。後鮑姑患急病而死,後人在越秀山下建“鮑姑祠”紀念她,她用過的井被稱為“鮑姑井”,又叫“虬龍古井”。可惜現在這祠和井都不復存在了。而三元宮內卻建起了紀念她的“鮑仙姑殿”。鮑靚後來將女兒葬於羅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為紀念鮑姑而建的。

交通路線

廣州火車東站總站乘坐<62路(環線:西村總站-廣州火車東站總站)>抵達市總工會(東風中路);步行309米,至目的地沿途經過的的公共汽車站有:林和中路,林和東路,體育中心東門,體育東路,天河郵局,天河,錦城花園,東竣廣場,羊城晚報社,執信路,正骨醫院,東風中,中山紀念堂,市總工會(東風中路)。
乘坐捷運到中山紀念堂站,C出口,向前步行50米轉左即見。
三元宮的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