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寺(貴州凱里三聖寺)

三聖寺(貴州凱里三聖寺)

三聖寺位於山西省繁峙縣砂河鎮西沿口村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金代建築。清同治十年遷建現址。寺院座北向南,一進二院,寺共有殿堂禪房30餘間。前院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後院之間建有舞台一座,另有一處台基,南北兩個舞台,中間用隔板分開,俗稱鴛鴦台。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過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有木雕華嚴像三尊居中,後有雕花背光,前違院,侍立等泥塑。此外還有荊門三聖寺,盂縣三聖寺,蕪湖三聖寺,彭州三聖寺。

基本介紹

簡介,建築周邊,

簡介

三聖寺地處凱里市龍頭河,原名“三元宮”,始建於清初順治年間,歷經12個朝代,迄今已有366年歷史。

建築周邊

“三聖寺”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交通便利,從凱里市區乘10路公車可直達寺門。由於歷史悠久,環境幽靜,加上人傑地靈,前來“三聖寺”觀光的香客絡繹不絕,農曆十月二十九這天就達1800多人,據說,最高峰時曾經達到每天2500人。“三聖寺”是凱里城區有名的佛教古蹟之一,是凱里城區原有7座古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與凱里城區眾居士有很深的“感情”。因此,歷年來“三聖寺”一直是虔誠的人們朝拜觀光的首選地。居士向萬英介紹,凱里“三聖寺”與蘇州著名的寒山寺同建於一個年代,比貴陽弘福寺早建3年。“三聖寺”這名稱是由時任省佛教協會會長慧海法師於1955年更改而得名,歷史上一直香火不斷,鼎盛不衰。“文革”時期,曾經被當作“四舊”,寺內所有的陳設被毀,只剩下一座空房,改作養牛養鴨的場所。改革開放以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認真貫徹落實,1994年元月14日,凱里市人民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決定,鑒於凱里城區內原有寺廟均已拆毀,目前又沒有活動場所的實際情況,按有關政策規定,同意將龍頭河“三聖寺”(三元宮)作為凱里開展宗教活動的場所。2000年,“三聖寺”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和準備後正式開光迎客,福建香港澳門台灣等地香客紛紛前來朝拜。目前,每月前來朝拜觀光的香客高達數千人。 “三聖寺”還有一個神秘的傳說:相傳某年某月的一天,一居士來到“三聖寺”觀光,當她以虔誠的心情踏進“三聖寺”內文殊菩薩的大殿時,驚奇地發現文殊菩薩在向她眨眼睛,其實早在前一天,文殊菩薩已經落過淚,傳遞過信息,只是這居士不知道,佛緣很深的她頓時感到這是菩薩在顯靈,她立即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向前走去,只走了幾步,突現奇蹟:文殊菩薩的頭顱不知怎的一下子掉了下來,先是砸在香火台上,然後反彈了一下飛落到她的面前,這位居士見狀立即下跪.....”關於“三聖寺”內文殊菩薩為什麼會流淚,為什麼會頭顱掉下?這些傳說更令人產生了神秘感。
三聖寺三聖寺
“三聖寺”地處凱里市龍頭河,龍頭河位於清水江的上游,是凱里市的西大門,清澈悠長的清水江象一條青龍,繞過凱里一周后,在此融匯,再流向洞庭湖,龍頭河因此而得名。龍頭河山形奇特,河岸上有一座大山,形如一尊坐著的大肚羅漢,右邊的幾座小山也形如幾尊小羅漢,在這些小羅漢的頂部,仰面橫躺著一尊大佛,栩栩如生。故當地人把龍頭河稱為風水寶地。據凱里市民李凡玉老人介紹,龍頭河所處的清水江流域曾出現很多的英雄兒女和有名志士,如歷史上著名的反清苗族英雄張秀眉侗族起義領袖姜映芳,革命烈士龍大道,愛國將領王天培王天錫,解放軍上將楊至成等,以及解放後8個部廳級高官均出生於清水江一帶。“三聖寺”坐落於清水江的上游,鼎盛可想而知。這裡成為當地老百姓茶餘飯後、節假日休閒度假常到之地。 “三聖寺”至今常住居士,他們秉承以禪為家,戒律為行,淨土為歸的修學宗旨,大眾學習,大眾分享,因緣使然。目前,凱里“三聖寺”正在計畫修建萬佛塔、大雄寶殿等建築,相信不久的將來,“三聖寺”一定會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三聖寺三聖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