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起源,歷史沿革,先秦時期,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宋元時期,明清時期,中華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然地理,位置境域,氣候,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水利,土壤,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多樣性,行政區劃,政治,人口,人口數量,民族,方言,宗教信仰,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功能區,社會事業,教育,醫療,媒體,科技,文化,體育,環保,社會保障,交通,綜述,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公共運輸,人文,綜述,飲食,習俗,藝術,地區象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古蹟,風景名勝,綜述,重要景點,對外交流,領事館,友好城市,著名人物,重要榮譽,
名稱起源
長沙市名字中的“長沙”二字,沿襲自長沙縣之名。而“長沙”的來源,有四種說法。其一,因“萬里沙祠”而得名。《太平寰宇記》引《十三州志》曰:“西自湘江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其二,因“星宿”而得名。《史記·天宮書》云:“軫為車,主風。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方輿紀勝》也記載: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故而,長沙又有“星城”之稱。其三,因沙土之地而得名。其四,得名於三苗、蠻越語言記音,意為祭祀女神的地方。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在距今15-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就有原始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這一地區已形成氏族和部落。
殷商時期(公元前約1600年-公元前1046年),長沙地區屬揚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土著文化已有相當發展,同時,中原文化也開始傳入。
春秋晚期,長沙地區被納入
楚國範圍。戰國時期,長沙屬楚國的黔中郡,並成為楚國的重要糧食產地。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長沙納入統一國家視野。秦分黔中郡及古青陽之地,建立長沙郡,為36郡之一,轄今湖南全境及貴州東部,郡治為臨湘縣。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吳芮為長沙王,立長沙國,轄長沙、豫章、桂林、南海及象郡等5郡。漢景帝年間,廢除吳氏長沙國,封劉發為長沙王,復立長沙國,轄13縣。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改長沙郡為填(鎮)蠻郡,改臨湘為撫睦縣。東漢初期,恢復舊名,仍為長沙郡。東漢末年,長沙歸屬於荊州地域,為孫劉爭戰之地。三國時期,長沙地區歸屬東吳控制。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司馬炎統一中國,復置長沙郡,下轄10縣。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長沙郡為湘州所轄,州郡治所設於臨湘。東晉末年,湘州被廢置,長沙郡改屬荊州。南朝宋、齊、梁、陳共169年,期間,長沙或置國,或置州(郡),州治設於臨湘城,郡治則位於城南。這一時期,長沙曾有“海內雄郡”之稱。
隋唐至宋元時期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長沙郡被改為潭州,臨湘縣被改為長沙縣。
隋煬帝年間,潭州被廢置,恢復長沙郡,長沙郡與長沙縣同城而治。唐取代隋後,唐武德三年(公元621年),長沙郡再次被改為潭州,轄長沙(後析瀏陽、醴陵)、湘鄉、湘潭、益陽。
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建國,國號楚,史稱馬楚,定都於長沙。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南唐攻陷長沙,南楚滅亡。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
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潭州併入宋的版圖,州治保持不變。至北宋末期,潭州下轄12縣,隸屬荊湖南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占長沙,長沙入元朝版圖,立安撫司。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元文宗改潭州路改天臨路,下轄五縣七州。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朱元璋稱吳王,改治下天臨路為潭州府。
明清時期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潭州府為長沙府,隸屬於湖廣布政使司,下轄11縣1州,府治設於長沙。
清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軍攻克長沙,長沙納入清朝版圖。清承明制仍設長沙府,轄十二州縣。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屬湖廣總督管。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省會。
中華民國時期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1913年9月,長沙“裁府留縣”,長沙府直轄地改為長沙縣。1914年,北京政府劃湖南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轄7鄉、11鎮。1920年9月30日,入駐湖南的桂軍督軍發出通令,復行省、縣兩級制,道被取消,長沙正式成為省會。
1930年7月27日,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攻入長沙,8月3日,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8月5日紅軍撤出長沙。1933年8月,長沙設“省轄市”,市縣分治,10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
1944年6月,長沙淪陷於日軍之手,市上屬1944年12月19日設立的偽長岳省。1945年12月,長沙市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
1949年8月4日,程潛、陳明仁將軍舉行和平起義,8月5日,解放軍進駐市區,長沙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8月,長沙市廢除保甲制度。1955年10月,長沙市內四區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區更名為東、南、西、北區。1956年5月,長沙市郊的文藝、金盆、嶽麓、會春4個區被撤銷。1958年9月,長沙市農村執行政社合一的
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萬年紅公社、東風公社、嶽麓公社。1959年3月,長沙縣合併望城縣,從湘潭專區劃出,改屬長沙市領導。1959年2月,長沙市郊區被撤銷。
1960年3月31日,長沙市設立嶽麓區,以嶽麓公社的行政區域為嶽麓區的行政區域。1960年4月,長沙市實行城市人民公社體制,市轄5區改置為5個人民公社。1961年9月,長沙市撤銷城市人民公社,恢復東、南、西、北、嶽麓區和所轄街道。1962年1月12日,長沙市恢復郊區。1974年1月6日,長沙市撤銷嶽麓區。原嶽麓區行政區域併入西區。1977年12月21日,長沙市設立望城縣,縣址設高塘嶺。
1983年2月8日,瀏陽縣、寧鄉縣、湘陰縣劃歸長沙市管轄,同年7月13日,湘陰縣劃歸岳陽地區。1984年2月,長沙市轄四縣一郊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一般與人民公社同名的鄉(鎮),市轄39個縣轄區。1993年1月16日,屬長沙市管轄的瀏陽縣撤縣設市。1996年,長沙市轄區區劃調整,撤銷東、南、西、北、郊5區,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5區。
2011年7月,望城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2015年4月,
湖南湘江新區經國務院批覆設立,為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涵蓋嶽麓區全境、望城區和寧鄉市部分街鎮。2017年4月12日,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以原寧鄉縣的行政區域為寧鄉市的行政區域,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至此,長沙市轄6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1個縣(長沙縣),代管2個縣級市(瀏陽市、寧鄉市)。2022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決定最佳化管理體制,將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嶽麓區“三區合一”,按照“區政合一”模式運行。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長沙市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地域範圍為北緯27°51′~28°40′、東經111°53′~114°15′。東鄰江西省宜春市和萍鄉市,南接株洲、湘潭兩市,西連婁底、益陽兩市,北抵岳陽、益陽兩市。東西長約230千米,南北寬約88千米,總面積11819平方千米。
氣候
長沙市地處中國東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位居盆地內部,且距海較遠,受冬夏季風轉換、地勢向北傾斜等因素的影響,春溫變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溫久,冬季嚴寒少。
長沙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夏氣溫多變,降雨相對集中,秋旱明顯,暑熱期長,嚴寒期短,無霜期255-293天,年平均氣溫16.8-17.31℃。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4-4.4℃,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9-29.3℃。年日照1550-1750小時。年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全年雨日151-165天。雨季明顯,3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7-8月降雨量最小。
長沙的春季從3月中旬到5月中下旬,為期約70天,其間氣溫升高很快,對春播有利。春季天氣陰雨潮濕,降水量占全年的40%以上。夏季從5月中下旬到9月下旬,為期約130天。夏季溫高暑熱,常連晴數日,蒸發強盛,在降雨集中期易發生洪澇災害。秋季從9月下旬到11月中旬,近60天,是全年最短的一季。冬季從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上旬,為期3個半月,月平均氣溫在6.1℃,氣候較濕冷,降雪較少,有時會發生冰凍天氣,冬季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6%,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少的季節。
年份 | 年平均氣溫 | 極端最高溫度 | 極端最低溫度 | 降雨量 | 總日照時數 |
---|
| | | | | |
| | | | | |
| | | | | |
地質
長沙總體地質特徵是:地層出露齊全,花崗岩體廣布,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在長沙市均有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大約是10億年以前形成的。
地質構造
長沙市區域的地質構造按構造線方向可分東西向構造、北東——北北東向構造、北西向構造3組。其中,東西向構造位於北緯28°00′~28°40′之間,寧鄉一帶以褶皺、斷裂為主,長沙、瀏陽一帶以斷裂及岩漿岩帶為特徵;北東——北北東向構造分布廣、規模大、數量多,主要構造有岳陽——湘陰斷裂帶、新寧——公田斷裂帶、長平斷裂帶、菁華鋪斷裂、金井斷裂帶、瀏陽向斜、嶽麓山向斜等;北西向構造僅分布在寧鄉。
地層
長沙市地層分布的特徵是:前震旦系厚度大、分布廣;白堊系至新生界,分布在坳陷盆地內和河流兩側;震旦系至侏羅系分布零星、厚度較小。其中,分布在寧鄉月山、祖塔、偕樂橋,望城麻田、三角塘,瀏陽永和至七寶山、棖沖等地的震旦系,賦存錳、磷等礦產。分布在長沙石門、望城白泉、瀏陽永和、官渡、三口和寧鄉湧泉山、煤炭壩、大成橋一帶的二迭系,是長沙地區主要含煤層位。
岩石
長沙市區域的岩漿岩是多期多次侵入的產物,以花崗岩為主。主要分布在長沙市東部、北部、西南部,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岩性上以酸性至中酸性岩為主,而中性、基性、超基性岩甚少,其比例不及百分之一。區域內各主要岩體,以岩基形式出現,剝蝕不深,有殘留頂蓋存在,岩體中晚期酸性岩脈相當發達。
斷裂帶
長沙市地震構造環境,西邊有北西走向的常德——益陽——長沙活動斷裂,從市區的西北角插向東南角,東邊有北東走向的平江——瀏陽斷裂,自市區的東北角插向西南角,兩條斷裂帶正好在長沙市區交匯。1996年國務院公布長沙為全國13個地震災害重點防禦城市之一。
地形地貌
長沙市地形複雜,湘江兩岸形成地勢低平的沖積平原,東西兩側及東南面為地勢較高的低山、丘陵。東有屬於湘贛邊燕陣勢山系的大圍山,其主峰七星嶺海拔1607.9米,為全市最高處,望城區喬口鎮西側湛湖海拔23.5米,為全市最低處。市區地勢南高北低,南郊的金盆嶺、豹子嶺海拔在100米以上,而作為市區最低點,北郊的瀏陽河、撈刀河與湘江的匯合處,其海拔僅30米。
長沙市平原面積2037.2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積17.26%。崗地面積3379.60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28.65%,分布於瀏陽中部與西北部、長沙縣南部與中北部、望城中部、寧鄉南部與北部。丘陵面積2283.40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19.34%,分布在瀏陽中部與西北部,長沙縣東部與南部,望城西南,寧鄉西南與東南。丘崗地貌中的“丹霞地貌”是紅岩在侵蝕、溶蝕和重力等綜合作用影響下生成的,崖壁丹赤,坡陡谷深,分布在瀏陽社港。山地面積3620.33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30.67%,分布於瀏陽東北與東南、長沙縣北部、望城東北、寧鄉西部。
水文水利
水文
長沙水系完整,河網密布;水量較多,水能資源豐富;冬不結冰,含沙量少。
●河流
長沙市的河流大都屬湘江水系,支流河長5千米以上的有302條,其中湘江流域289條。湘江自湘潭昭山流經長沙縣西南邊境,然後由南向北縱貫市區,經望城區喬口出境。經過市境的長度有74千米,其間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其中較大的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溈水。年平均地表徑流量82.65億立方米,徑流深550~850毫米。湘江流經長沙市的常年徑流量年均692.5億立方米,全年可通航。
●湖泊
長沙市境內面積較大的湖泊有團頭湖、閘壩湖、年嘉湖、楚家湖、洋湖、東湖、梅溪湖、松雅湖等。其中,團頭湖位於望城西北,與寧鄉接鑲,水域面積8000多畝,是長沙市區湘江西岸最大的湖泊;洋湖位於長沙市西南部,源於靳江河,占地140公頃,建設有洋湖濕地公園,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梅溪湖位於湖南湘江新區,水域面積3000畝;松雅湖位於長沙縣,水域面積4200畝,建有占地7345畝的湖南松雅湖國家濕地公園。
●地下水
2022年,長沙全市地下水資源量為19.62億立方米,地下水徑流模數16.6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長沙市總的淺層地下水貧乏,絕大部分水質較好、無色、無味、低礦化、弱酸性,不含有毒礦物質,水化學類型比較簡單,主要是重碳酸型及重碳酸——氯化物水型。長沙市的東北部與西北部,主要是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區,中部為地下水的排泄區,地下水循環通暢。
水利
截至2024年6月,長沙市共有水庫521座。其中,位於溈水上游黃材鎮以西3.5千米的黃材水庫,動工興建於1958年,為長沙市建造最早的大型水庫;位於瀏陽的株樹橋水庫,又名“瀏陽湖”,是國家大Ⅱ型水庫,也是長沙地區最大的水庫,總庫容2.78億立方米,2011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是長沙市除湘江外的第二戰略水源地。
土壤
長沙土壤種類多樣,可劃分9個土類、21個亞類、85個土屬、221個土種,以紅壤、水稻土為主,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70%與25%。其餘還有菜園土、潮土、山地黃壤、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菜園土主要分布在長沙市郊的平原和低丘崗地上,占土壤總面積0.16%。潮土分布在濱湖平原、湘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河漫灘及沖積平原上,占土壤總面積0.2%。山地黃壤主要分布在瀏陽、寧鄉兩市山區,占土壤總面積1.24%。黃棕壤分布於瀏陽市山區,占土壤總面積0.38%。山地草甸土分布在瀏陽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頂部,占土壤總面積0.16%。石灰土分布於瀏陽市永和、社港等地,占土壤總面積0.11%。紫色土多分布在紅岩盆地中的丘陵地帶,占土壤總面積3.09%。
自然災害
長沙市的自然災害主要涉及旱災、水災、風雹災害、地震災害和冰雪災害。其中,旱災以夏秋旱的頻率最高,所造成的災害最嚴重,且72~76%的旱災多為夏秋連旱,乾旱機率又以寧鄉較高。水災與降水相關,長沙雨季明顯,3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容易出現洪澇災害。雹災多出現於春季,分布於山區。長沙是弱震和少震地區,震級小於5級;地震頻率無一定規律;地震多發生在兩縣交界處,如寧鄉與益陽間、寧鄉與湘鄉間、瀏陽與平江間等;震級雖小,震源很淺,烈度偏高。冰雪災害一般發生在冬季。
2008年抗擊冰凍災害以來,長沙逐步形成一套具有長沙特色的應急管理工作方式。截至2023年10月,長沙市近5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自然災害亡人事件。
2024年6月下旬,長沙遭遇強降雨襲擊,6月24日9時至10時雨量65.1毫米,打破當地6月單小時降雨量紀錄,10時30分起,長沙全市防汛應急回響提升至三級。長沙市水文局、長沙縣水文水資源局、瀏陽水文局、寧鄉市水文水資源局先後發布洪水預警。6月24日11時起,長沙氣象災害(暴雨)應急回響由Ⅲ級提升為Ⅱ級。受強降雨影響,2024年6月24日上午,長沙城市內河、瀏陽河支流圭塘河發生有記錄以來最高水位洪水,達39.78米,漲幅4.59米。圭塘河勞動路附近溪悅薈、五江天街、悠遊小鎮、優家集市等商業體遭洪水侵襲。受降雨影響,長沙部分地區出現內澇,長沙捷運2、3號線一度停止運行,長沙南站部分列車晚點,部分小區也出現地下車庫積水和電梯進水。2024年6月26日,湘江長沙水文站水位迎接2024年首個超警戒洪水,6月27日,洪峰通過湘江長沙水文站。7月2日,長沙市防汛應急回響從三級降為四級;7月5日,長沙全市防汛四級應急回響解除。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長沙市的河流大都屬湘江水系,湘江流經長沙市的常年徑流量年均692.5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9.35億立方米/年。長沙市河流水系發達,雨量充沛,地勢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但主要集中在
瀏陽河、
撈刀河、
溈水三大水系,總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4.5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3.25萬千瓦。
土地資源
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結果顯示,長沙市耕地面積303.6萬畝,整體位於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地區,其中93.39%為水田。耕地主要分布在寧鄉市、瀏陽市和長沙縣,占全市耕地資源的82.41%。園地面積41.71萬畝,主要分布在瀏陽市和寧鄉等地區,占全市園地的84.04%。林地面積930.15萬畝,其中76.03%為喬木林地。林地主要分布在寧鄉市、瀏陽市和長沙縣,占全市林地的89.56%。草地面積為5.77萬畝,其中,分布在寧鄉市、瀏陽市和長沙縣的草地,占全市的67.99%。此外,長沙市還有3.80萬畝濕地,其中85.51%為內陸灘涂。濕地主要分布在望城、寧鄉和瀏陽等地區。
礦產資源
長沙地下礦藏種類繁多,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66種,已查明資源儲量並納入礦產資源儲量表的有煤炭、鐵、錳、銅、鉛、鋅、磷等27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13種、非金屬礦產12種。銅、硫鐵礦、錸保有資源儲量居湖南省同類礦產之首,鉬、玻璃用脈石英、海泡石粘土、耐火粘土、重晶石、磷、高嶺土、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等居湖南省同類礦產資源儲量前列。已發現各類礦產地282處。全市礦床規模多為小型,礦產分布相對集中,區域性特徵明顯。優勢礦種為銅礦,特色礦種為
菊花石。
生物多樣性
植物資源
截至2024年,長沙市有林地面積904萬畝,森林總蓄積量308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以55%穩居全國省會第三、中部六省省會第一。截至2023年11月,長沙市森林碳儲量達1500萬噸。另據2022年發布的《長沙市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長沙市有草地5.77萬畝,其中,人工牧草地0.01萬畝,其他草地5.76萬畝。總體看,草地主要分布在瀏陽、寧鄉和長沙縣等地區,占全市草地的67.99%。
長沙市的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有自然生長和引進栽培的木本植物102科、977種,其中常綠樹462種、落葉樹515種、喬木457種、灌木414種、竹藤類106種。主要林木有松、杉、櫟、樟、楠、椿、茶、油茶、柑橘、毛竹等。截至2022年,長沙市擁有國家保護野生植物13種,人工栽培63種。
動物資源
長沙動物地理區劃屬東洋界華中區,生態地理區劃屬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野生動物多為適應耕地和居民點的類群,林棲鳥類已少見,田間捕食昆蟲、鼠類和兩棲爬行動物豐富。長沙市野生動物有
大鯢、
穿山甲、
中華鱘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世界馳名的觀賞鳥——
相思鳥,水生動物有11目23科67屬110種。家禽家畜有49個品種,其中
寧鄉豬、
瀏陽黑山羊、長沙三黃雞為優良地方品種。截至2022年,長沙市已記錄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1種,其中一級5種、二級26種,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動物78種。
自然保護區
截至2023年,長沙市共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25個。湖南瀏陽大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長沙地區唯一一處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也是湖南省第一個有典型、齊全、系統完整的第四紀冰川遺蹟分布的地區,遺蹟的類型、內容、規模等具有國際對比意義。
●湖南瀏陽大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湖南瀏陽大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長沙市所轄瀏陽市東北部,為中亞熱帶保存較完整的低海拔常綠天然闊葉林區之一,是保護和研究華東及華南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保護區內山地沼澤濕地數量多、面積大,其中禱泉湖沼澤濕地是中國著名河流——瀏陽河源頭,也是長沙市重要的飲用水源——株樹橋水庫的水源地之一。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3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南方紅豆杉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蛇足石杉、四川石杉、穗花杉、鵝掌楸、閩楠、喬麥葉大百合、狹葉重樓、金線蘭、白芨、杜鵑蘭等32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脊椎動物3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脊椎動物4種——白頸長尾雉、雲豹、穿山甲、小靈貓,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脊椎動物有大鯢、文縣疣螈、虎紋蛙、小天鵝、栗頭蜂虎、雲雀、畫眉、紅嘴相思鳥、藏酋猴、毛冠鹿等27種。
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長沙市下轄6個區(嶽麓區、芙蓉區、天心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1個縣(長沙縣),代管2個縣級市(瀏陽市、寧鄉市)。市人民政府駐長沙市嶽麓大道218號。
政治
| | |
| |
| 馮紫英、彭華松、陳剛、羅纘吉、朱東鐵、陳澎、張敏、劉匯、鄒特、肖正波 |
| |
| | |
| 曹再興、李平、李偉群、張能峰、王瑜琿、張白雲、楊長江 |
| |
| | |
| |
| 劉新良、高文棋、周志凱、覃佐彥、周敏、康鎮麟、彭濤、周春暉 |
| |
| | |
| 石長松、彭民安、陳劍文、劉金文、陳昌佳、黃鋒、黃梁、劉志紅、李舜 |
| |
人口
人口數量
截至2023年末,長沙全市常住總人口1051.31萬人,比2022年末增長0.9%。城鎮化率為83.59%,比2022年末提高0.32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口出生率為7.37‰,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67‰。《長沙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20年11月1日零時,長沙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0.61%,女性人口占49.3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49;0-14歲人口占16.64%,15-59歲人口占68.03%,60歲及以上人口占15.33%,65歲及以上人口占11.11%;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1.52年;文盲率為0.47%。
截至2024年7月,長沙全市實有人口達1055.51萬人,同比下降2.73%,其中,全市戶籍人口數達733.26萬人,同比增長2.09%;全市流動人口達405.13萬人,同比下降1.86%;新增戶籍人口數3.50萬人,同比減少56.61%。
民族
長沙市是少數民族散居城市,2021年市域內有55個民族族別(無保全族),全市少數民族常住人口為24.97萬人,占比為2.49%,其中,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8.7萬人)、苗族(7.28萬人)、侗族(2.04萬人)、瑤族(1.7萬人)、回族(1.14萬人),全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32.17萬人。
方言
長沙使用的方言有長沙話、瀏陽話和寧鄉話,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代(上古和中古)漢語的一些痕跡。
長沙話為湘方言下面的次方言新湘方言的代表,使用範圍為長沙城區及周邊地區,內部分歧較小,且隨著經濟和交通的發達而逐步縮小,部分辭彙有文、白二音,其中的文讀有向國語靠攏的傾向。與現代漢語國語比較,其主要特點是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6個聲調,其中去聲調分為陰去、陽去兩個聲調,入聲調系古漢語入聲調的保留,促聲尾消失而自成一個聲調。寧鄉話以寧鄉城區為代表,內部分歧較大,依地域向婁底、湘潭延伸和向長沙城區靠近而分別接近新湘方言和老湘方言,是介於新、老湘方言之間的一個方言分支。瀏陽話亦以瀏陽城區為代表,屬贛方言的一個分支。
宗教信仰
截至2021年,長沙市域內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種宗教,登記賦碼的宗教活動場所193處,經批准納入管理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441處,在長沙登記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449人,信眾近11萬人。
道教傳入長沙市的確切年月無從稽考,東晉時,今長沙區域即有人修道,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年)始建的陶真人廟(陶公廟)為長沙有道廟之始。佛教傳入長沙始於西晉泰始四年(268年),僧人竺法崇在長沙建的麓山寺,曾被人稱為“湖湘第一道場”。伊斯蘭教於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傳入長沙。長沙第一座清真寺建於15世紀。天主教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傳入長沙,後被清政府禁止。長沙正式的天主教堂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基督教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傳入長沙。位於長沙市開福區外湘春街80號的長沙市基督教城北堂(原名中華基督教會永仁堂),始建於1902年,是湖南省最大的基督教堂。
截至2024年,長沙市宗教活動場所共197處,其中,佛教寺院77座、固定處所1處,道教宮觀23座、固定處所4處,基督教教堂9座、固定處所79處,天主教教堂3座,伊斯蘭教清真寺1座。
經濟
綜述
長沙市為湖南省經濟中心,擁有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文化創意、旅遊、食品製造等7大支柱產業,其中5個為製造業,擁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知名本土企業。
2023年,長沙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331.98億元,同比增長4.8%,按照湖南省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50012.9億元計算,占比為28.66%。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6.8%。2023年,長沙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61.67億元,同比增長6.2%。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40元,同比增長4.1%。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76元,增長3.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00元,增長6.2%。
第一產業
長沙市位於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也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源地、中國種業矽谷。長沙市的第一產業以農業和牧業為主,其中農業占主導地位,糧食作物中稻穀占絕大部分。
2023年,長沙市第一產業增加值451.89億元,比上年增長3.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2.6%,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85.63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增加值33.74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0.89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7%,其中稻穀播種面積28.32萬公頃,下降0.7%。油料種植面積6.40萬公頃,增長10.1%。出欄肉豬372.06萬頭,增長1.2%。
截至2023年12月20日,長沙市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識的農產品達388個,涉及蔬菜、水果、糧油、茶葉、食用菌等類別;擁有長沙雲遊茶業有限公司、湖南金井茶廠有限公司等6家以茶為產品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並擁有烏山貢米、天岩寨柑桔、寧鄉豬、瀏陽金桔、大圍山梨、葛家雞腸子辣椒、長沙綠茶、瀏陽黑山羊、北山梅、寧鄉梔子等1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涉及糧油、水果、家禽畜牧、蔬菜、茶、中藥材等產品類別。
第二產業
長沙市是全球第二個擁有5家以上世界工程機械50強企業的城市;七大千億支柱性產業中,有5個為製造業,分別是工程機械、食品菸草、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電子信息。其中工程機械、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創新因子最為旺盛。長沙誕生的諸多全球、全國首台套工業品中,多數集中在上述三個產業中。長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群與長沙工程機械集群先後入圍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截至2024年,產自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企業的長沙工程機械產品已覆蓋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前5個月,長沙工程機械出口126.8億元,增長28%,出口額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2023年,長沙市第二產業增加值5365.53億元,增長5.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5.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4%。2023年,長沙市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採礦業增加值增長11.8%,製造業增長7.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3%;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6%,裝備製造業增長11.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0.1%,汽車製造業增長15.5%,菸草製品業增長4.5%,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8.4%,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48.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39.69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採礦業利潤總額0.77億元,比上年下降29.4%;製造業613.54億元,增長7.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25.37億元,下降10.4%。全年建築業增加值1548.80億元,比上年增長6.5%。
第三產業
長沙市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增強,2023年,長沙市第三產業增加值8514.55億元,增長4.3%,增幅較2022年(3.4%)高,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1.6%,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9.4%,均高於2022年數據(2022年,長沙市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3.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8%)。
2023年全年,長沙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61.67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餐飲收入525.82億元,增長10.0%,商品零售5035.85億元,增長5.9%;全年進出口總額2811.51億元人民幣(折合400.6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5.0%,其中,出口總額1896.81億元,下降22.8%,進口總額914.70億元,增長7.5%;接待國內外旅遊者19453.3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4.0%,旅遊總收入2193.05億元,增長51.2%;電信業務總量167.66億元(上年不變價),比上年增長21.8%,郵政業務總量192.56億元(2020年不變價),增長30.9%;截至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42.32萬戶,比上年末增長2.5%,行動電話用戶1575.12萬戶,增長10.9%,網際網路寬頻用戶598.46萬戶,增長12.6%。
截至2023年末,長沙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本外幣合計,下同)30715.63億元,比年初增加2833.0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1200.40億元,比年初增加1430.04億元。
旅遊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均為長沙市七大支柱產業之一,長沙市2022年發布的《大力實施“強省會”戰略推進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實施方案》顯示,將把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成五千億級產業,把旅遊產業打造成三千億級產業。同時,金融保險業發展迅速,2018年至2022年間,長沙市各年度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長沙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均超過7%。2022年,長沙市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12.5%。在長沙市明確構建的“4433”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現代金融與工程機械、新材料、汽車並列,被列入4個支柱產業。
經濟功能區
長沙市擁有1個國家級新區(湖南湘江新區),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等5個國家級園區,以及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湖南金融中心、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高鐵會展新城、南部融城片區等7個重點片區。
湖南湘江新區
湖南湘江新區是2015年4月經國務院批覆設立的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規劃面積1200平方千米,涵蓋長沙市嶽麓區全境、望城區和寧鄉市部分街鎮;擁有5個國家級園區、2個省級園區,常住人口252萬。2022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將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嶽麓區“三區合一”,按照“區政合一”模式運行。2022年,湖南湘江新區GDP突破4千億元,達4282.3億元,增長5%左右,經濟總量居國家級新區第六位,以湖南全省5‰的面積創造了8%的GDP。
作為先進制造聚集的現代產業重地,湖南湘江新區培育形成3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占全省1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數量的五分之一,工程機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群入選國家產業集群,成為先進制造“國家隊”,智慧型網聯汽車、先進儲能產業走在全國前列,上市公司51家,列全國新區第二位。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23年末,長沙全市有以“雙一流”高校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等為代表的普通高校54所,在校學生79.55萬人;普通高中129所,在校學生20.03萬人;國中學校275所,在校學生33.73萬人;普通國小861所,在校學生87.31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37.39萬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1.5%,國小升國中入學率103.5%。
2023年全年,長沙市共投入學生免費入學和資助經費15.16億元,全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234.10萬人次學生全部享受了免雜費入學,執行公辦教育收費標準的223.17萬人次學生全部享受了“一費制”(含課本費、教輔資料費和作業本費)全免入學,在長沙市就讀的19.63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享受免雜費、免“一費制”入學。全年補助了13.01萬人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下,湖南大學校園之中,為中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自北宋創始,歷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隨著清末改革學制,廢書院,辦學堂,
辛亥革命後改高等學校等,直至湖南大學,均因舊址擴建,千餘年來都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被外界譽為“千年學府”。
醫療
截至2023年末,長沙全市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637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40個(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湖南省人民醫院等三級醫院共34家);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3個;婦幼保健機構11個。衛生技術人員11.27萬人,其中執師、執業助理醫師4.32萬人,註冊護士5.40萬人。衛生機構床位9.06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共8.35萬張,公立醫院實際開放床位為5.21萬張。
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師範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湖南省政府直屬唯一集醫教研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始創於1912年,2006年與湖南師範大學合作成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4年成立湖南師範大學臨床醫學院,2016年與原湖南省馬王堆療養院合併重組更名為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師範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醫院有在職員工4200餘人,開放床位3740張,臨床醫技科室140個,有國家級重點專科(含建設專科)6個、重點培育專科3個,省級重點專科32個。醫院設有4個院區,各有側重,其中,天心閣院區位於長沙市芙蓉區解放西路61號,聚焦疑難與危急重症診治;馬王堆院區位於長沙市芙蓉區古漢路89號,聚焦慢病管理與保健醫學及中西醫協同;嶽麓山院區位於長沙市嶽麓區平川路90號,具備航空救援能力,承擔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職能;蓉園院區位於長沙市韶山北路1號,聚焦幹部保健、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
媒體
長沙市文化資源較為豐富、文化氛圍較為濃郁,打造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等文化品牌。“
馬欄山”是湖南廣電的“代名詞”,也是湖南視頻行業的“大本營”,長沙市並以此建立了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園區聚集了芒果超媒、電廣傳媒、中南傳媒、中廣天擇4家主機板上市公司,吸引了華為、愛奇藝、網易等100餘家頭部企業。
長沙發行的有影響力的報紙有《
三湘都市報》、《
長沙晚報》、《
瀟湘晨報》,全國性報紙有《
體壇周報》和《
今日女報》、《
文萃報》等。《體壇周報》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體育類報紙。《文萃報》是最早的真正走出湖南、走向了全國的報紙之一,期發行量曾進入全國同類報紙三強之列。隨著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各報先後提出了“
華聲線上”、“
星辰線上”、“
新湖南”、“
掌上長沙”等新媒體產品。2017年,長沙被評為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是中國首個獲得這一稱號的城市。
湖南廣電
湖南廣播電視台以湖南衛視最為出名,與湖南衛視同年誕生的《快樂大本營》先後影響了80、90、00、10代青少年。2000年,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掛牌成立,成為全國第一個省級廣播影視集團。2021年,湖南電視台總台成立。2018年7月,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與瀟影集團、網控集團整合組建成新的湖南廣播影視集團。2018年,在世界品牌實驗室中國品牌五百強排名中,湖南廣播電視台躍升至69位,湖南衛視連續15年位於省級衛視收視排名第一。
科技
截至2024年5月,長沙市有獨立科研機構97家,兩院院士52名,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5個;有雜交水稻育種、“天河”超級計算機、國內首台3D燒結印表機等科研成果。
2023年全年,長沙市授權專利37900件,比上年下降16.9%,其中發明專利12960件,比上年增長4.8%;簽訂技術契約26455項,成交金額1206.28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3%。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位於長沙市嶽麓區,坐落於湖南大學南校區內,是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全國第三家、中西部第一家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擁有“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天河·天馬”計算集群等計算平台。其中2022年建成的天河新一代主機系統採用全國產設備,峰值計算性能達200P Flops(64位精度),可提供1000POps人工智慧算力(16位精度),算力水平國內領先、國際先進。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坡嶺,創始人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近十多年來,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於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標。
文化
截至2023年末,長沙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3個,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12個,博物館(紀念館)22個,檔案館14個。其中,湖南博物院、長沙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劉少奇同志紀念館、胡耀邦同志紀念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院舍總面積110556.3平方米,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標之一,現有院藏文物57萬餘件(套),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省博物院前身為湖南省博物館,始建於1897年,現館為新館,2017年11月開放,2022年7月更為現名。
長沙市博物館
長沙市博物館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新河三角洲濱江文化園內,館內現有藏品已達5萬餘件(套),涵蓋了從舊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印證長沙歷史文化發展的各類實物,其中,商周青銅器、楚漢文物、唐代長沙窯瓷器等獨具特色。長沙市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現館為新館。
體育
20世紀80年代,長沙體育順應時代潮流,以體育社會化為突破口,深化體制改革,推動民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持續、協調發展。1987年,市體委突破賽事活動一直由體育部門獨家包攬體制束縛,嘗試採用“冠名”“合辦”“贊助”等方式舉辦競賽。1990年,民眾體育活動在體育社會化推動下形成熱潮。“十二五”期間,長沙體育取得了長足發展,無論是民眾性體育還是舉辦大型賽事的能力都實現了新突破。
2021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長沙市有近60名運動員參與水上芭蕾、體操、射擊、摔跤、賽艇等18個項目比賽,獲得5金5銀2銅總計12枚獎牌。
2023年全年,長沙市開展全民健身項目803項次(市級、區縣、鄉鎮街道三級),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達800萬人。截至2023年末,長沙擁有各級健身輔導站960個,星級社會體育俱樂部38家,其中,三星級社會體育俱樂部16家、二星級社會體育俱樂部17家、一星級社會體育俱樂部5家。
截至2023年末,長沙各類體育場地達31140個。其中,長沙賀龍體育中心是全國第一座以國家領導人——賀龍元帥名字命名的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始建於1951年,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是中國足球男子國家隊7大主場之一。第五屆全國城市運動會開幕式、2018年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傳奇明星足球挑戰賽等國際國內足球賽、明星演唱會等大型體育賽事和活動,都曾在長沙賀龍體育中心舉行。
2024年4月9日至13日,2024比利·簡·金杯亞大區一組比賽在長沙市望城區舉行。比利·簡·金杯是世界頂級女子網球團體賽,它的前身是創立於1963年的聯合會杯,每年一屆,和戴維斯杯男子網球團體賽齊名。
2024年巴黎奧運會,長沙運動員張博恆、張雅怡入選中國體育代表團,張雅怡獲得水上芭蕾團體金牌,張博恆獲得體操男子團體銀牌、個人全能銀牌、單槓銅牌。
環保
長沙市水環境治理較佳,2023年,全市32個國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斷面平均水質優良率和達標率均為100%,其中,Ⅰ類水質斷面2個,占6.2%;Ⅱ類水質斷面27個,占84.4%;Ⅲ類水質斷面3個,占9.4%。
2023年,長沙市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和特護期“百日攻堅”行動計畫,在全省率先建成空氣品質標準化街鎮站網路;建成覆蓋182家物流園(用車大戶)的環保智慧型門禁系統,提升清潔運輸水平;新建11台顆粒物雷達組成的監測網路;新建大氣污染防治智慧調度平台和污染源地圖;實施老舊小區家庭油煙淨化設施改造5800戶。2023年,長沙全年空氣品質優良率達87.9%,優良天數達到321天,較2022年增加19天,空氣品質年優良率和PM2.5濃度等2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優水平。
2024年1-4月,長沙市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累計103天,空氣品質優良率為85.1%,PM2.5、PM10、NO2、SO2、O3濃度分別為50、68、24、5、123μg/m3,CO濃度為1.0mg/m3,望城區、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空氣品質優良率分別為90.9%、90.1%、93.4%、86.0%。
社會保障
截至2021年末,長沙全市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等202所;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員1.83萬人;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4532處,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749個。
截至2023年末,長沙市參加全市勞動保障部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553.86萬人,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58.6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城鎮居民)為16.77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347.1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247.86萬人,增長4.7%;全年新增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5.97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為283.67萬人,增長43.3%;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285.4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為481.65萬人。
交通
綜述
長沙是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在國家6主軸、7走廊、8通道體系當中,是重要的節點城市。中歐班列成為全國第一方陣,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通達國內外170多個航點,旅客的吞吐量接近2000萬,位居中部第二。霞凝港區、銅官港區雙港驅動能力不斷增強,湘江高等級航線74千米全線貫通。長株潭半小時通行圈基本建成。長沙捷運進入“網路化時代”,捷運里程達209千米,有7條軌道線,還有8條線在施工。“一環七射七縱”高速公路主骨架搭建成型,市域所有鄉鎮基本通三級路、長沙縣、望城區實現“村村通公交”,全面實現25戶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
公路
截至2023年底,長沙市公路通車裡程已逾1625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線路17條,總里程779千米,所有縣市區實現30分鐘上高速公路,長株潭城市群已形成半小時高速通勤圈。截至2022年末,長沙市已實現所有鄉鎮通三級路、所有建制村通客班車、25戶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農村公路網已趨於完善並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鐵路
長沙市是京津冀—粵港澳主軸、滬昆走廊、湘桂通道、廈蓉通道等國家主幹通道的交匯處,有石長鐵路、浩吉鐵路、長株潭城際鐵路、京廣高速鐵路、渝廈高鐵益長段、滬昆高速鐵路、常益長高速鐵路、長贛高速鐵路(在建)在此縱橫交織。長沙市有長沙火車站、長沙南站、寧鄉西站3座高鐵站,根據長贛高鐵工程規劃,其在長沙市境內設有長沙西站、黃花機場站、瀏陽北站3個站,待建成後,長沙市將擁有6座高鐵站,實現長望瀏寧4個區(縣、市)均有高鐵站布局。長沙鐵路新北站(長沙霞凝鐵路貨場)為鐵路口岸,湘歐國際貨運班列在此開行。
2017年,隨著貫穿長沙、株洲、湘潭的
長株潭城際鐵路全線通車運營,三城開啟了“同城”模式。2022年,渝廈高鐵益長段開通,讓長沙高鐵網迎來了“三核”時代,形成了“米”字形高鐵網。截至2022年,長沙鐵路運營線路長度約為521千米,其中高鐵線路營業長度約為198千米。
長沙南站
長沙南站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是連線京廣高速鐵路與滬昆高速鐵路的重要樞紐,是中南地區的區域性鐵路客運中心,也是長沙鐵路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鐵路、捷運、公交、出租、磁懸浮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長沙南站於2007年11月開工建設;2009年12月正式開通運營,設24個站台、28條股道,候車區面積4.4萬平方米,其設計造型體現湖南“山水洲城”的地域特色。車站主體建築從下到上分為捷運一層、捷運二層、出站層、站台層和高架候車層五層,總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
2024年端午假期(6月8日至6月10日),長沙火車南站總計到發旅客105.89萬人次,日均到發旅客34.46萬人次,其中,6月8日到發旅客達42.17萬人次,刷新建站以來單日到發客流量最高紀錄。
水運
截至2021年,長沙市有湘江、瀏陽河、撈刀河等河流12條,航道里程538千米(等級航道345千米、等外級航道193千米),其中二級航道(湘江)74千米、四級(維護等級)航道42千米、五級航道49千米、六級航道137千米、七級航道43千米。
長沙市水運港口為長沙港,截至2022年,湘江高等級航線74千米全線貫通,長沙港穩定運營每周4—5航次往返上海港,通過江海聯運通達全球各主要港口。
長沙港主體部分為霞凝港區和銅官港區。長沙港口霞凝主樞紐港區為交通部確定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位於開福區湘江下游主航道右岸,常年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建有千噸級泊位13個,年吞吐量達到10萬標箱以上,已開通10條國際航線,承擔著長沙及湘中地區60%以上的內支線貨櫃裝卸任務,在湖南省交通綜合運輸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自2011年8月起,長沙霞凝港開通至上海港的外貿貨櫃“五定”班輪,120小時內可到達上海港,比普通航班至少快兩天以上,每周二、四、六各開一個航班。銅官港區位於望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託湘江2000噸級航道直通洞庭湖及長江。
航空
長沙市僅有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一座民用運輸機場。2023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作為區域航空樞紐完成吞吐量2725萬人次,創歷史新高,連續三年居中部第一。
作為湖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主運營基地,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位於長沙市城東的長沙縣黃花鎮,由湖南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湖南省機場管理局)管理,為4F級民用機場,距長沙市城區約22千米,是中國十大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之一、國家一類航空口岸,現有T1、T2兩座航站樓,有兩條跑道,擁有通往國內、國際共100餘條定期航線,共有31家中外航空公司在長沙運營,有南航、廈航等5家航空公司在此設立運營基地。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全年累計運營航線295條,已通航國內外156個機場。國內航線通達109個機場,覆蓋除合肥、南昌、武漢外的所有省會城市(含直轄市),國際航線通達21個國家3個地區的46個城市47個機場,航線網路通達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等五大洲。
大托鋪機場原位於長沙南郊,曾為軍民合用機場,後為軍用機場,已於2022年完成轉場。
公共運輸
長沙已構建以捷運為主、公交為輔的公共運輸體系。截至2024年6月,長沙軌道交通線網通車裡程達到236.28千米,車站達161座。截至2023年10月底,長沙擁有常規公交線路295條,各類定製公交線路126條,在冊運營車輛7750輛,公交線路總長度5472.2千米,日均客流約86萬人次。長沙主城區公交線路與軌道交通的接駁率已超過94.9%。截至2023年,長沙市已有巡遊計程車8752台,其中純電動車輛7112台,此外,長沙作為中國國內最早實現L4級自動駕駛計程車場景落地的城市,自動駕駛里程已超150萬千米,安全服務乘客超15萬人次。
線路 | 起止站點 | 全長 | 運行狀態 | 開通運營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一期工程(已併入長沙軌道交通3號線) | | | | |
| | | | |
| | | | |
人文
綜述
長沙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朝設立長沙郡以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風貌,“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都是長沙的別名。
飲食
長沙飲食主要以
湘菜為主。湘菜源遠流長,戰國時期,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當地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長沙地區就能用獸、禽、魚等多種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調方法,製作各種款式的佳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顯示,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達109個,烹調方法有九大類。受地區物產、自然條件等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湘菜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為基調的三種地方風味。湘江流域菜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其中以長沙為主,講究菜餚內涵的精當和外形的美觀,色、香、味、器、質和諧的統一,因而成為湘菜的主流。
長沙的風味名小吃有口味蝦、姊妹糰子、刮涼粉、長沙湯麵、綠豆沙、臭豆腐、結麻花、椒鹽饊子、糯米粽子、珍珠燒麥、剁辣椒、甜酒沖蛋、糖油粑粑、蔥油粑粑、瀏陽豆豉等;老字號則有火宮殿、德園包子、向群鍋餃、玉樓東、九如齋、甘長順、和記粉館等;揚帆夜市、四方坪夜市、冬瓜山夜市、黃興路步行街等夜市上的各種美食數不勝數。
長沙臭豆腐
長沙臭豆腐,長沙人又稱臭乾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是臭豆腐的特點。長沙臭豆腐可以做成黃、黑、藍三種,但長沙街頭能遇到的都是黑色或青色的臭豆腐,這是長沙的特色。“臭豆腐”各地皆有,而長沙“火宮殿”的油炸“臭豆腐”卻更有名氣。火宮殿臭豆腐外表墨黑焦脆、內心潔白細嫩,其滷水製作、浸泡具有特殊工藝,依然保持古老配方和傳統工藝。2021年,火宮殿臭豆腐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長沙湯麵
長沙傳統大眾麵食,湯鮮味美,油碼鮮嫩,面香馥郁。歷史上形成“落鍋起”、“帶迅乾”、“溶排”、“輕挑”、“重挑輕蓋”、“雙油”、“免碼來原”、“碼子過橋”、“免青”、“免紅”等牌目。
習俗
長沙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當地習俗同樣源遠流長,有著本身獨特的地方風貌。
應酬
長沙民風,自古以來熱情好客。客人進屋,必喊請坐,少不得泡茶遞煙。如果是尊長蒞臨,主人要出門恭迎,讓客先行,請客上坐,自己坐下首相陪。生人見面,必先問貴姓、台甫、有何貴幹等客氣話。留客人吃飯,尊客人上坐,篩酒時先長後幼。客人告辭,必說“少陪”。主人起立相送,說“慢走”。贈人禮物則說“一點薄禮”、“一點小意思”,受者則說“承破費”。紅喜事必須讓上親、父、舅父、媒人坐首席。喪事,孝家給親友發白,嚴格區分長幼親疏。俗有“白喜事難發白,紅喜事難請客”的說法。
飲茶
長沙自古即為茶葉重要產地,飲茶習俗盛於唐代。人們普遍認為,喝茶能生津止渴、助消化、提神。長沙人習慣喝綠茶,尤愛喝穀雨前茶,農民則喜歡喝自己薰制的園茶。農家以大瓦壺“老母葉”泡茶,俗稱“包壺茶”。來客時,用本地產的茶葉沖開水,俗稱“泡茶”。銅官、靖港一帶的農民習慣喝姜鹽茶,稱“煎茶”。有的在茶內加放芝麻、炒黃豆和些許姜鹽,俗稱芝麻豆子茶。在瀏陽北鄉,一年四季茶爐生火不息,客人來時傾壺斟茶;西鄉則以黃練牙泡茶,甘涼清爽,沁人心脾。
火宮殿廟會
長沙火宮殿廟會是以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的祭祀禮儀發展為的融宗教、民俗、飲食、消防於一體的多元文化載體。迄今火宮殿仍保留著演唱各種戲曲、彈詞、捏麵人、轉糖、古玩、剪紙等十多種民間民俗文化項目,並有著由祭禮、趕廟會活動孕育的,以肩挑、擺攤叫賣風味小吃而形成的飲食文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有流傳著近200年的臭豆腐等“八大小吃”傳統工藝製作,仍在傳承、發揚,成為湖湘風味小吃的源頭,其傳統小吃已發展到300餘個品種。
玩龍舞獅
玩龍是長沙城鄉春節期間的傳統文化活動。龍頭龍尾用篾扎紙糊,龍身用布蒙之,繪以鱗甲,內撐11到19個一尺許長的篾燈籠,各安一柄,龍頭至龍尾全身長40米到72米不等。舞龍套路有擺圖案、打扭絲、送財神等。舞龍時,長號齊鳴,鑼鼓聲大作,鞭炮不停,氣勢磅礴,大有蛟龍出海之勢。獅子有布獅和毛獅兩種,舞時又分文獅和武獅。文獅刻畫得溫順馴良,動作詼諧多趣;武獅要舞得勇猛有力,動作幅度大。套路有“拜四方”、“打滾”、“吃虱子”、“銜板凳”、“上七層樓”等。
劃龍船
為紀念屈原,瀏陽河、撈刀河、靳江一帶於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舉行龍舟競渡。龍舟兩側繪龍鱗,船頭插龍王頭像或別的神像,船尾插白龍鳳旗或日月旗。劃手20至24人不等,船尾掌舵的一人,擊鼓和打鑼的各一人,劃手皆青壯年,坐於船頭左右的皆選彪形大漢,以護衛龍神。競賽開始,船上劃手隨著鑼鼓節奏,聽鼓下橈,奮勇爭先,越劃越快。在競賽以後,有的人家將龍舟請至岸邊,擺上香燭供品,點燃長串鞭炮,求龍神保佑五穀豐登,家財興旺;同時贈送劃手包子和鹽蛋,龍舟上則由一人唱幾句讚詞答謝。
藝術
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帶有湘楚文化特色,刺繡的總稱。它與蘇繡、粵繡、蜀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湘繡的核心在於刺繡的“針法”與繡線的“配色”。“摻針”即是湖南湘繡最具代表性針法,也是區別於國內其他區域繡種的重要標誌,它支撐起湖南湘繡“七十二針法”體系的脊樑。湘繡的線色雖然濃烈,在國畫藍圖上,人們利用二百多種繡線,以及每一個繡線從深到淺的十多個“色階”,透過七十二針法的變換、線色的調節,形成它“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藝術風格。2006年,湘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瀏陽花炮源遠流長。《中國實業志》記載:“湘省爆竹之製造,始於唐,盛於宋,發源於瀏陽也。”瀏陽花炮生產採用傳統手工技藝,就地取材,用土紙、土硝、硫黃、炭末、紅白泥土等為原料,總共12道流程、72道工序。材料並不複雜,關鍵就在於製造工藝。清代康熙年間,瀏陽花炮的生產已具相當規模。至光緒年間,它已銷往香港、澳門、南洋諸國,成為名牌產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瀏陽花炮由歷史上的外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外銷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銷則達於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其品種也由三十多個發展到13大類三千多個。1995年瀏陽市被國家授予“中國煙花之鄉”的榮譽稱號。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十二屬縣——長沙、善化(今望城)、湘陽、瀏陽、醴陵、湘鄉、寧鄉、益陽、安化、茶陵、攸縣等地,是傳統花鼓戲益陽路子、寧鄉路子、西湖路子、醴潭路子合流之後的稱呼,都以長沙話為統一的舞台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最大的藝術種類。和湖南的湘劇、祁劇、漢劇、巴陵戲等大戲不同,花鼓戲最初有小旦、小丑(“兩小”)演唱,後發展為“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儘管現在花鼓戲增至十多個行當,還吸收了大劇種的毯子功和把子功,增設了武戲,但“三小戲”仍是重要特點,其中醜、旦二行最具特色。
地區象徵
市花
1985年,杜鵑花被選為長沙市市花,而杜鵑與長沙的“緣分”則可向更遠處追溯。古籍《長沙縣誌》卷34載有朱滋丹的《嶽麓山賦》,其中描述嶽麓山“岩花艷吐,崖樹蔭濃,樹嶺飄紅,松巒積素”,裡面的岩花便是指杜鵑花。
杜鵑花質樸頑強的生命力,與長沙人民“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堅韌品格相應;而人傑地靈的長沙孕育了無數心繫家國、心懷人民的愛國英雄事跡,又為杜鵑花增添了憂國憂民的責任精神。
市樹
1985年,香樟被選為長沙市市樹。它冠高、姿秀、葉茂、勢挺,頗能象徵長沙人民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精神情操。香樟樹在長沙市隨處可見,甚至有一條香樟路就專門以香樟命名。而位於長沙市芙蓉區八一路與韶山路交叉路口東北角的一棵古樟,官方公布樹齡510餘年,是長沙城區最年長的樟樹。
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沙市有以湘繡、瀏陽花炮、湘劇、瀏陽菊花石雕、長沙彈詞、火宮殿火神廟會、長沙花鼓戲、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火宮殿臭豆腐製作技藝等為代表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24年,長沙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4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1個。
文物古蹟
長沙市境內古蹟眾多,截至2023年12月,共有29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21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既有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劉少奇故居等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也有長沙銅官窯遺址、炭河裡遺址等古遺址,以及馬王堆漢墓、曾國藩墓等古墓葬。
序號 | 文物名稱 | 文物類別 | 建立時代 | 公布時間 | 入選批次 | 行政區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少奇同志故居
劉少奇同志故居是一棟土木結構的普通江南四合院,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共有房屋21間半,其中瓦房16間半,茅屋5間。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文化大革命”期間,故居遭受了嚴重破壞,所藏文物展品幾乎散失殆盡。1980年2月之後,故居得到了全面修繕和復原,基本上恢復了1961年劉少奇同志回鄉調查在此居住時的情形。故居共陳列展品200多件,生動地再現了湖南農家的風貌和劉少奇同志在這裡學習活動的部分場景。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位於今馬王堆療養院院內,是西漢文景之世時期吳姓長沙國丞相、侯利蒼的家族墓地。墓建在瀏陽河下游衝擊平原一個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橢圓形台地上,台地長500米,寬230米。目前已發掘了3座,一為利蒼本人的墓(2號)、一為利蒼夫人墓(1號,即辛追墓,屍身完好如新),另一座可能是其子利的墓(3號),墓地可能還有二座墓。此次考古發現被學者們認為可與埃及金字塔圖坦卡蒙的發現媲美,是中國二十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愛晚亭
愛晚亭,與安徽滁州醉翁亭、浙江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亭,位於長沙嶽麓山東麓清風峽谷內的小丘上,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現存建築為1952年重建。亭子呈八柱重檐、攢尖頂狀,內柱為紅色木柱,外柱為花崗石方柱,四個翼角高翹,頂蓋綠色琉璃瓦,內飾彩繪藻井,坐西朝東,三面環山,東向有一池塘,站在亭中東望,山下嶽麓書院盡收眼底。兩百多年以來,愛晚亭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不少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古。
風景名勝
綜述
長沙市域內有嶽麓山、白沙古井、天心閣、愛晚亭、賈誼故居、橘子洲等自然與人文景觀。截至2024年6月,長沙市共有等級旅遊景區82家,其中5A級2家,4A級30家,3A級49家,2A級1家。自2024年7月6日起,長沙市除嶽麓山·橘子洲旅遊區(含嶽麓山、橘子洲、嶽麓書院、新民學會舊址四個子景區)、寧鄉市花明樓景區、湖南博物院、湖南省科學技術館、湖南省植物園等5個景區需實名預約外,其餘77家A級旅遊景區全面取消實名預約。文旅是長沙市“4433”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產業之一,長沙市《2024年全市重大文旅項目建設實施方案》顯示,2024年全市共儲備文化旅遊項目183個,計畫總投資1181.29億元,總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99個。項目共分為10大類,包括旅遊景區開發類、酒店民宿類、鄉村旅遊類、文化創意類、文博非遺類、文旅綜合體類、旅遊基礎類、文化製造類、文旅新業態、公共服務類。
2023年,長沙市共接待遊客1.95億人次,同比增長43.99%;實現旅遊收入2193.05億元,同比增長51.21%。其中,入境遊客35.53萬人次,同比增長448.86%,實現入境旅遊收入1.07億美元,同比增長480.46%。2024年上半年,長沙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9061.3902萬人次,同比增長15.99%,其中,國內遊客9033萬人次,同比增長15.72%,入境遊客28.69萬人次,同比增長369.33%;實現旅遊總收入1019.55億元,同比增長18.71%,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015億元,同比增長18.25%,入境旅遊收入6948萬美元,同比增長432.62%。
重要景點
嶽麓山·橘子洲旅遊區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長沙市嶽麓區,北至龍王港、鹹嘉湖一線,南至後湖、寨子嶺南緣,東至橘子洲以東湘江中心,西至桃花嶺北側山麓,總面積35.20平方千米,其中包括麓山景區(含新民學會景點)、天馬山景區、橘子洲景區、桃花嶺景區、石佳嶺景區、寨子嶺景區、後湖景區、鹹嘉湖景區。麓山景區、天馬山景區、橘子洲景區以及嶽麓書院與牌樓口之間牌樓路兩側各30米範圍為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
橘子洲位於長沙市區中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眾多衝積沙洲之一,西望嶽麓山,東臨長沙城,四面環水,綿延數十里,狹處橫約40米,寬處橫約140米,形狀是一個長島,是長沙的重要名勝之一,也是瀟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被譽為“中國第一洲”。景區面積91.64公頃,包括橘子洲、傅家洲,建設總面積約138.34公頃,主要景點有問天台、百米噴泉、沙灘公園等。橘子洲頭建有橘洲公園,公園中央的巨型漢白玉紀念碑正面鐫刻毛澤東手書“橘子洲頭”,背面是《沁園春·長沙》全文:“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佇立在橘子洲頭,總高度32米、長83米、寬41米,是長沙橘子洲景區最大景觀工程。
湖南省長沙市花明樓景區
花明樓景區位於長沙市寧鄉花明樓鎮,東距長沙市區20千米,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AAAAA級景區。景區內,既有劉少奇同志故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銅像廣場、劉少奇文物館等紀念場館,也有花明樓、花明園、修養亭、一葉湖、炭子沖民俗文化村等旅遊景觀。
大圍山
大圍山是瀏陽河的源頭,位於瀏陽市東部湘贛交界處,東臨江西銅鼓,南接萬載,北靠平江,總面積7萬畝,盤繞150餘千米,故名大圍。它的最高峰七星峰,海拔1607.9米,古人曾讚美它為“南衡七二峰巒外,別樣岧嶢足勝游。”園內風景眾多,有栗木橋、船底窩、紅蓮寺等121個旅遊景點,還有以禱泉湖、天心湖為代表的13個高山濕地,有雲豹、大鯢、白鷳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6種,以及南方紅豆杉、鵝掌楸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1種。大圍山於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先後獲評湖南省自然保護區、湖南省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
對外交流
領事館
友好城市
長沙市的國際友好城市交往歷史始於1982年。這一年,剛果共和國布拉柴維爾市成為長沙第一個國際友好城市,長沙和布拉柴維爾兩市也是中國與非洲國家第一對友好城市。截至2024年,長沙市已與36個國家的5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經貿合作城市等。
著名人物
姓名 | 生平 |
---|
| 隋唐間書法家,宇信本,長沙人,歐陽鋮之孫,仕隋為太常博士。其書體自成一家,後人將其與初唐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大書法家”。 |
| 男,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1898年,組創南學會,與唐才常創辦《湘報》,開湖南日報之始。1898年光緒帝宣布變法維新後,奉詔入京推行新政。維新運動失敗後被捕,被殺於北京菜市口,時年34歲,遺著有《譚嗣同全集》傳世。 |
| 男,善化縣二都涼塘(今屬長沙縣黃興鎮)人,原名軫,字廑午,號杞園。1903年,與陳天華、宋教仁等建立“華興會”。1911年,領導“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爆發後,任戰時總司令,指揮武漢保衛戰。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政府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6年10月31日病逝於上海,以國葬禮歸葬於長沙嶽麓山。 |
| 男,長沙縣清泰鄉(今開慧鄉)板倉沖人,字華生,又字懷中。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任教,學生有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等。1918年,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大力支持赴法勤工儉學運動。1920年1月17日病逝於北京,遺著有《楊昌濟文集》、《達化齋日記》。 |
| 女,長沙縣板倉鄉人,號霞,字雲錦。楊昌濟之女,毛澤東第一任妻子。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追隨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按照黨的安排回到板倉,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邊界的地下鬥爭。1930年10月在板倉被捕,同年11月14日在長沙被殺害,年僅29歲。 |
| 男,學名瞻岵,字玉衡,號琥璜,1876年生於寧鄉,1918年參與組織“新民學會”,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31年起先後擔任中國工農民主政府工農檢察部部長、臨時最高法庭主席、代理內務部長等職。1934年10月紅軍長征時被留在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犧牲。 |
| 男,字行嚴,長沙縣人。1903年籌建華興會,1924年任段祺瑞執政府司法總長,1925年兼教育總長,反對新文化運動。1927年參與營救李大釗。1949年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和談代表團成員赴京和談,和談破裂後聲明與南京國民政府脫離關係,之後,鼓勵程潛在湖南起義。1973年7月1日病逝於香港。 |
| 男,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澤東、田漢等人的老師。1911年參加湖南起義。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第七、八屆中央委員等職。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
| 男,原名紹選,寧鄉花明樓炭子沖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參與領導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和武漢工人民眾收回漢口英租界的鬥爭。1934年參加長征。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政委,同陳毅等重整新四軍。1959年、1965年連續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錯誤批判,1969年11月12日在開封病逝。1980年平反。 |
| 男,又名克明,長沙縣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湖南工農運動。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0年參與創建紅六軍及安排紅四、六軍會師。1931年任紅三軍政治部主任。1932年因反對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被撤銷黨和紅軍中的領導職務,後被“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執行者逮捕並殺害,時年34歲。1945年平反。 |
| 男,字余開,號震林,瀏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1年,率領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屯田墾荒,“南泥灣精神”聞名全國。1949年率部進軍西北,促使酒泉、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共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代理司令員兼政委、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1955年曾被授予上將軍銜。1993年在京逝世。 |
| 男,長沙人。1922年6月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轉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政務院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重工業部長、國家計畫委員會主任和國務院副總理。1975年1月在北京病逝。 |
| 男,原名壽昌,長沙縣人,1921年參與籌組“創造社”,1930年參加發起組織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49年,其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新中國的國歌。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68年死於獄中。1979年平反。一生創作了130多個劇本,自選詩詞近500首,主要專集40多種。 |
| 男,瀏陽人,原名李華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靜安。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打入國民黨國際問題研究所,為黨秘密傳送日偽和美蔣方面大量的戰略情報。1948年12月30日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逮捕,1949年5月7日被秘密殺害,時年39歲。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
| 男,原名正興,長沙縣簡家塘(今望城雷鋒鎮雷鋒村)人,父母早亡,幼年以打柴、乞討為生。1950年被政府免費送去上學。1958年報名參加鞍鋼建設,改名雷鋒。1960年參軍,服役期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先後記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1962年執行任務時殉職,年僅22歲。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 |
重要榮譽
2008年至2023年,長沙市在《瞭望東方周刊》主辦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中,連續16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其他國家級、世界級榮譽信息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