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湖南博物院(Hunan Museum),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是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今館址為其新館,啟用於2017年11月29日,2022年7月30日由湖南省博物館更名為湖南博物院,總占地面積4.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9.1萬平方米。

據2020年4月博物館官網顯示,湖南博物院有展廳面積為2.7萬平方米,有館藏文物18萬餘件,尤以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博物院共設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和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基本展覽,定期舉行特別展覽和交流展覽。

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館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博物院
  • 外文名:Hunan Museum
  • 地理位置: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 類別: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
  • 景點級別:AAAA級
  • 投用時間:2017年11月29日
  •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
  • 門票價格:免費
  • 館藏精品素紗襌衣T型帛畫辛追、豕形豬尊
  • 建築面積:91000 m
歷史沿革,清朝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建築布局,綜述,基本展覽,特別展覽,建築特色,館藏文物,文物綜述,館藏精品,主題館藏,文化活動,活動建設,學術研究,文創產業,所獲榮譽,參觀信息,地址信息,門票信息,參觀時間,交通信息,臨時措施,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郴州學會組建郴州學會博物院,後因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而夭折。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經湖南巡撫趙爾巽倡導,士紳梁煥奎、龍紱瑞等籌款,在省垣再次興辦一所博物館,與圖書館、教育館合署,全稱為“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主要陳列人體和動物模型,開館約一年,後教育博物館部分被撤銷。

民國時期

民國十三年(1924年)六月二十四日,湖南省教育會博物館開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湖南省教育會博物館正式定名為“湖南省立博物館”
民國十九年(1930年),湖南省立博物館毀於戰火,後再未恢復。

新中國時期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籌備處在長沙留芳嶺的百琴園掛牌成立。
1956年,湖南省博物館在長沙西北的烈士公園建成開館。以建設“地誌性博物館”為目標,開展了對能反映湖南歷史、文化、民俗、藝術、自然資源等方面的文物與標本的徵集與展示工作,舉辦了“湖南礦產資源”、“湖南農業資源”、“湖南手工藝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覽。
1972年至1974年,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湖南省博物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數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屍的發現與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並得到政府的重視和社會支持。
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建造了建築面積為3510平方米的新倉庫(後改造成保護與展示並用的場所),在保護和展示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方面發揮了近三十年的關鍵作用。
1971年,湖南省博物館將館藏的礦物之類標本撥給了湖南省地質局,1979年將館藏動植物標本借給了長沙市第一中學,至此,湖南省博物館從建館之初的自然、歷史類收藏展示並重,逐漸向以歷史類收藏和展示為主的轉變。
1999年,由國家和湖南省財政共同投入1.2億元新建的新陳列大樓竣工,新陳列大樓的建設是世紀之交湖南省博物館發展的新起點,推動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實施免費開放。
2009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決策實施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2010年5月31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得到省發改委批覆立項。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設計方案國際徵集和評選工作順利完成,日本磯崎新工作室和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團隊成為中標單位。
2011年7月4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開工儀式隆重舉行,省博物館進入“邊建設、邊開放”階段。
2012年5月25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省發改委批覆同意,工程投資總概算約8.5億元,總建築面積約8.3萬平方米。
2012年6月18日,湖南省博物館新館工程進入建設階段,博物館舊館暫停對外開放服務。
2017年11月29日,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2020年,在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原湖南省博物館被湖南省科學技術廳納入“科研事業單位管理”序列,成為湖南省第一個文博類科研事業單位。
2022年7月30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更名為湖南博物院。
2022年,湖南博物院與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簽署《湖南博物院與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合作框架協定》,持續為馬王堆藝術的研究和展示提供前沿學術支撐,進一步發掘馬王堆生命藝術的內涵,將馬王堆藝術的研究成果推向國際。
2022年10月,湖南博物院成功獲批設立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這是湖南省內文博行業第一家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2023年3月,湖南博物院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及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共建湖南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2023年4月,湖南博物院數字實驗室設立。
2023年8月,湖南博物院與湖南師範大學共同申報產教融合類型的“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獲批立項。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舊館

建築布局

綜述

湖南博物院占地面積4.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1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達27265平方米,文物保管、保護區域面積14550平方米。
湖南博物院設“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和“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基本陳列和青銅、陶瓷、書畫、工藝4個專題展館。

基本展覽

  •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位於湖南博物院3樓展廳,面積5243.8平方米,分為序廳及驚世發掘、生活與藝術、簡帛典藏、永生之夢四個單元。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長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位於湖南博物院2樓展廳,從“湖南人”第一人稱的自身來展示湖南的歷史與文化,分別向解讀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環境與發展輪廓,即第一部分“家園”;湖南生活著什麼樣的人,現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即第二部分“我從哪裡來”;湖南人如何獲取生活資源,即第三部分“洞庭魚米鄉”;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況以及相關生活習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跡”;湖南人的精神氣質,即第五部分“湘魂”。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湖南人陳列

特別展覽

湖南博物院自2010年7月10日開始設定特別展覽,至2022年6月8日,已先後舉辦了64次特展,分別是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華展、丹青藝事越千年──天津博物館藏宋元明清繪畫精品展、義大利烏菲齊博物館珍藏展:15世紀-20世紀、銀飾之美——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苗族銀飾展、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三屆藝術長沙、佛光里的神秘西藏、美洲原住民:瑪雅、印加和北美土著、走向現代——英國美術300年展、第四屆藝術長沙雙年展、復興的銅器藝術、托斯卡納的光與影、晶火傳奇——歐洲玻璃藝術珍品展、歐洲先鋒·恩特林頓博物館20世紀藏品鑑賞、御窯密碼——明代皇家瓷器特展、汽車攝影:美國的車文化、北美洲原住民藝術展、大師之外的大師——19世紀歐洲古典寫實油畫展、食洋而化 風神獨韻——關良一百一十五周年誕辰特展、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展、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瀟湘情懷 ——湖南現代名家繪畫作品展、翰墨鑄情——鄔邦生書畫作品展、齊白石:中國的畢卡索、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興來筆下生煙霞——黃定初繪畫作品暨捐贈作品展、“未來-我來”國際少兒繪畫展、九天花雨——柯桐枝花鳥畫作品展、芥舟楫痕——劉鴻洲畫展、歡無極——楊福音的繪畫藝術、法老·諸神·木乃伊 ——古埃及文物特展、風箏不斷線——走進吳冠中的繪畫世界、來自阿富汗的國寶、藏海拾貝——湖南民間收藏精品(明清以來)展、顏家龍鄒傳安先生捐贈書畫作品展、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楚騷迴響——劉一原水墨藝術展、歸真——張繼陶現代陶藝作品展、大愛·大美——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新時代的中國: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發展成就專題展、千年遺墨——中國歷代簡帛書法展、經驗與策略——2019第七屆“藝術長沙”等特展、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閒來弄風雅——宋朝人慢生活鏡像、煙雲盡態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方力鈞版畫、仙境有花開——清代民國時期桃源刺繡展、眾流歸海——明清時期的人物圖像與文化融合、醉·湘西——山水人文影像展、美俗於斯——木雕里的桃源印象、王門藝事——王闓運和他的弟子們、芳草之地 紅滿瀟湘——館藏革命文物專題展、我們亞洲——亞細亞古代文明展、王者歸來——中國古代青銅器巡禮、歐洲盛宴——英國V&A博物館藏吉爾伯特精品展、花魂鳥魄——鄒傳安藝術與文獻展。
至純至美——湖南省博物館藏單色釉瓷器展於2021年12月30日至2023年12月30日展出,位於湖南博物院三樓陶瓷廳。從古至今,單色釉瓷一直是中國瓷器的重要品類,代表了中國最傳統的審美觀念。純淨素雅的單色釉瓷,深受中國古代皇家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睞。
單色釉瓷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才形成今天色彩斑斕的局面。東漢時期,中國南方創燒出成熟青瓷、褐瓷和早期白瓷。隨後,白瓷技藝斷裂,黑瓷在褐瓷基礎上創燒,青瓷蓬勃發展,並在南朝晚期傳入北方。北方改進青瓷技術創燒成熟白瓷,逐漸形成隋唐時期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唐代還出現了綠釉、黃釉、紅釉瓷,其後綠釉持續發展,黃釉技藝斷裂,直至明代發展出新的黃釉工藝。紅釉為偶然燒成,元代才掌握燒造技術。明清時期,單色釉瓷器迎來發展高峰期,釉色品種層出不窮。
縱觀單色釉瓷的發展史,燒制技藝有傳承創新,有倒退斷裂,過程複雜曲折,體現了中國制瓷工匠推動釉色演進的智慧與艱辛。至純至美的釉光里,閃爍著中華文明的璀璨和輝煌。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至純至美——湖南省博物館藏單色釉瓷器展
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位於湖南博物院三樓專題展廳,湖南博物院收藏有五十三張古琴,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漢至民國,前後延續兩千餘年。“古琴”原名“琴”,又稱“七弦琴”、“瑤琴”等,在古代備受文人推崇,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2003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湘楚大地作為古琴的故鄉,其琴風琴事源遠流長。舜作古琴,歌《南風》而天下治。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譜寫《瀟湘水雲》。朱熹、張栻、王夫之、左宗棠等賢哲傳揚禮教、以琴治心,為瀟湘古琴增添了文化內涵。彭祉卿、楊宗稷、顧梅羹、查阜西、李靜等近現代琴家都曾在湖南從事琴學活動。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
聽見湖湘——湖南音樂文物與故事展於2022年7月28日至2022年10月30日展出,位於湖南博物院一樓特展一廳,屬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課題“基於知識圖譜的文物展覽展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成果展。音樂是文明的先聲,滋養著人類的童年,承載著民族的未來。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洞庭之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裡山川秀美,萬物有靈,三湘四水亘古流淌,孕育了豐厚而獨特的音樂文化。
六千多年前的澧陽平原,石哨、陶球、陶鼓聲飄渺靈動,伴隨著勞作的歡愉;溈水河畔,商周銅鐃通鳴天地;汨羅江邊,迴響著屈原的悲愴高歌;樂舞百戲,漢晉時期的歡娛人生;胡風雅樂,隋唐宋元的盛世歡歌;樂以存志,瀏陽古樂開禮樂文化新篇。
音樂是全人類的共同語言,悠悠數千年光陰已遠逝,這些在歷史中沉默的音符,今天能否再被喚醒?聽,湖湘之音——這最美麗的語言,或私語或齊鳴,或舒緩或急遽、或輕柔或濃烈,或深沉或悠遠,訴說著湖湘先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呼喚。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聽見湖湘——湖南音樂文物與故事展
無限佳麗——明清人物畫中的文學與女性形象展位於湖南博物院一樓特展二廳,於2022年6月23日至2022年10月30日展出。無限佳麗,佳麗無限。在明清人物畫的傳承與發展中,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丹青妙手,從引經據典到中體西用,從筆墨寫照到留真傳神,把一個個鮮活的女性形象,以及她們動人心魄的文學故事圖繪於史。今天,她們穿越數百年世俗社會的成規習見與我們相遇……或許,畫框內外,每一次的目光相接,都將賦予她們新的生命與意義。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無限佳麗——明清人物畫中的文學與女性形象展

建築特色

湖南博物院建築設計以“鼎盛洞庭”為創意源泉,從鼎的意象、氣勢和文化精神內涵入手,轉化出湖南博物院的新館建築外形。同時,建築頂部造型像水的結晶體,象徵了三湘四水洞庭湖的凝固與升華,寓意著凝聚的湖湘文化,象徵了環洞庭歷史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對話,彰顯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蘊。新館建築外觀造型呈三殿式,總體布局對稱、簡練、統一、穩重,象徵著湖南底蘊深厚的歷史、創新開放的今天和崛起騰飛的未來,也寓意著湖南博物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肩負著傳承創新的重任、引領湖南文博事業的未來發展。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外景

館藏文物

文物綜述

湖南博物院有館藏文物18萬餘件,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館藏精品

黃紗地印花敷彩直裾式絲綿袍
西漢早期文物,衣長132厘米,通袖長228厘米,袖口寬28厘米,腰寬54厘米,為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文物。
印花敷彩是用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在輕薄方孔紗組織的高級絲織品上,進行印染加工而成。
通幅印,繪20組變形藤本植物紋樣,其枝蔓為印花,蓓蕾、花穗及葉子彩繪而成。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大禾人面紋方鼎
商代晚期文物,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通高38.5厘米,約1958-1959年於寧鄉縣(今寧鄉市)黃材鎮勝溪村出土。
大禾人面紋方鼎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於底部,兩耳直立,四柱狀足,足上部有獸面紋,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的人面。
人面周圍有雲雷紋,人面的額部兩側有角、下巴兩側有爪。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皿而全”銅方罍
商代(前1600-前1046年)文物,1919年桃源縣水田鄉茅山峪出土,通高88厘米,口長26.1厘米,口寬21.6厘米,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銘文,器身則鑄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銘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線雕於一身,造型莊重高峻,被譽為“方罍之王”,是中國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器於1919年出土於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購回國入藏湖南博物院,得以蓋身合一,完罍歸湘。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皿方罍 湖南博物院藏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皿方罍
商代象紋銅鐃
商代象紋銅鐃,1959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今寧鄉市)老糧倉師古寨山頂。通高70厘米、銑間寬46.2厘米,重67.25千克。
商代象紋銅鐃顏色土褐,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左、中、右三邊裝飾有6隻虎、6條魚和11個乳釘。
商代的打擊樂器,使用時器柄向下,而發聲的鐃體則向上,演奏時敲擊口部,敲擊起來聲音宏亮。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T形帛畫
T形帛畫的整個畫面呈“T”形,上寬下窄,通長205厘米,頂寬92厘米,末端寬47.7厘米,用三塊單層的棕色細絹拼成。中間是一長條整幅的絹,長條上部兩側,則用對開的三分之一長度的絹縫合。帛畫的頂端橫裹著一根竹竿,畫在單層上,上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都掛著用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總帶。
1972年4月25日晚上,發掘人員在第四層內棺蓋上,發現了一幅T形彩繪帛畫,帛畫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從北京請來的王予專家連說此帛畫價值連城。2000多年前的帛畫,已經沒有韌性,既不能捲起,又不能摺疊,帛畫的畫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難度較大。最後經過研究,還是將外層的朱漆棺蓋蓋好,到第二天再動手取起。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朱地彩繪棺
朱地彩繪棺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之內,是套棺的第三層。朱地彩繪棺長230厘米,寬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繪棺通體內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色調,彩繪龍、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圖像。每個面的紋飾圖案都不相同,內容豐富,繪畫技巧高超,是中國漆器工藝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文物,1973年長沙子彈庫1號墓出土。長37.5厘米,寬28厘米。
人物御龍帛畫為喪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外棺中間的隔板上。畫面正中繪頭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長劍的男子,當為墓主人形象。其側身立於龍身,頭頂有一華蓋;龍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鶴(鳳),舟旁有一鯉魚隨行。人物衣著的飄帶、華蓋的垂穗都表示了風動的方向,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幅“導引靈魂升天”圖。這幅帛畫被稱為中國早期肖像畫的傑出代表,人們將其與“人物龍鳳帛畫”一起並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黑地彩繪棺
黑地彩繪棺,在黑漆素棺和朱地彩繪棺之間,是套棺的第二層,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黑地彩繪棺內髹朱漆,外黑漆為地,用朱、白、黑、黃、綠等顏色,繪出流動奔放的雲氣,雲氣間有一百多個形態各異的動物和神怪穿插其間,組成了五十七幅內容不同的畫面,這就是漢代雲虛紋漆畫的典型作品。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商代豕形豬尊
商代豕形豬尊高40,長72厘米,於1981年在湘潭縣九華公社桂花大隊船形山(今湘潭市雨湖區)出土。
湘潭九華出土的豬尊作野公豬形狀,有蓋,蓋上捉手殘缺,根據殘存情況復原成鳳鳥形。雙眼直視,獠牙外露,兩耳豎立,四肢粗壯,尾下垂。肘部前後各有一圓形管孔,經過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應是先鑄,然後安裝於豕尊范中鑄造的。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盛滿之後,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繫繩索,供人抬舉,安裝此管的作用是便於人們搬運。豬尊的裝飾也有特點,器身大面積用鱗甲紋,前後肘部飾夔龍紋。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時期文物,長31、寬22.5厘米,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
人物龍鳳帛畫構圖簡潔而意境深遠。畫面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繪一龍一鳳,鳳引頸昂首、展翅向上,作奮爪邁進之態;龍頭生雙角、身軀蜿蜒,呈騰躍飛升之勢;中層繪一高髻細腰、廣袖長裙、合掌側身而立的貴族女子,當為墓主人形象;下層繪一彎月狀物或以為是引魂升天的獨木靈舟。
帛畫繪畫以白描為主,間以單色平塗,其線條流暢舒展,形象勾勒形神兼備,尤其是龍、鳳的動態渲染和人物的靜態刻畫,形成一馳一張的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是中國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畫之一。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素紗襌衣
曲裾素紗禪衣,西漢早期文物,衣長160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7厘米、腰寬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槨室西邊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內隨葬了軑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愛的時裝,其中2件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素紗禪衣特別引人注目。其衣料為輕薄的沒有染色的平紋方孔絲織物素紗,經測算,其用紗料約2.6平方米,如果除去較厚重的用作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僅12-13克。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素紗襌衣
蘭亭序
現藏湖南博物院的這卷原託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其縱24.5厘米、橫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書畫家、鑑賞家董其昌題書“墨寶”二字(殘存)。卷中有明代書畫鑑賞家項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許初,清代王澍、賀天鈞、唐宇肩、顧蓴、梁章鉅、梁同書、孫星衍、石韞玉、李佐賢、韓崇諸跋。
因這卷唐摹《蘭亭序》所用的是絹本,有些紙上的效果不易體現出來。再加上年代的久遠,絹色陳舊泛褐,使之與當時的藝術效果有了距離。但主要的筆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來,尤其是筆與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都表現出了映帶關係和顧盼姿態。還有點畫的肥瘦、牽絲的聯繫,都明白地使人看到書寫時行筆的輕重、徐疾。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辛追
辛追(約前217年~前168年),生於秦始皇五年(前217年),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於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享年50歲。
於1972年出土於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部分關節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屍,也是具體表現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的活體見證。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漢代銅牛形缸燈 湖南博物院藏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博具,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中,裝在方形漆盒內。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狸貓紋漆食盤,湖南博物院藏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君幸酒”雲紋漆耳杯 湖南博物院藏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君幸酒”雲紋漆耳杯
乾隆款鏨琺瑯鑲玉葫蘆瓶
乾隆款鏨琺瑯鑲玉葫蘆瓶,高61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7厘米。這件鏨琺瑯鑲玉葫蘆瓶瓶身表面覆蓋滿葫蘆葉,花葉脈絡清晰可辨,大葫蘆瓶上還裝飾有各種黃玉、白玉製成的小葫蘆,絲絲藤蔓自然蜷曲微微凸出將玉制的小葫蘆穿起,色調與瓶身整體和諧一致。整個瓶身色彩最突出的是均勻分布在各處的小紅花,一朵花由五顆紅珊瑚珠組成。綠、黃、藍等各色琺瑯釉,加上玉石的白與黃、珊瑚的紅,這件葫蘆瓶的色彩堆疊之多,以及裝飾密度之大,可謂是乾隆審美傾向的集中展示。
鏨琺瑯鑲玉葫蘆瓶使用鏨胎琺瑯工藝,在金屬瓶身上先鏨出花紋,使紋樣輪廓線凸起,在其下陷處填充琺瑯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這件葫蘆瓶體現出乾隆時期這一工藝的高度成熟。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乾隆款鏨琺瑯鑲玉葫蘆瓶

主題館藏

長沙窯即《全唐詩》中李群玉“石渚”詩中的石渚窯。為唐代著名瓷窯,窯址位於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石渚湖一帶,故又俗稱銅官窯。窯址於1956年調查發現,1978年曾經進行過試掘,1983、1999年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對其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出土比較完整的瓷器近萬件。長沙窯大致興起於“安史之亂”以後,至中晚唐發展到鼎盛時期,衰敗於五代。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有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12個省、國外有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等13個國家出土有長沙窯瓷器。特別是“黑石號”沉船上五萬餘件長沙窯的驚世發現,說明該窯既燒制當地人們普遍使用的日常用瓷、又是唐代生產外銷瓷的重要窯口之一。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長沙窯精品展
齊白石,原名純芝,號渭青,後改名璜,號白石、木居士等,男,1864年生,湖南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少時學雕花木工。1888年始學畫。並任龍守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7年間“五出五歸”出遊於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1917年二次入京。1919年定居北京,開始變法。1926至1936年應聘任教於國立北平藝術專門學校。1937年自加兩歲。1946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聘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年周年作品展覽。出版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山水畫選》等畫冊多種。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齊白石藝術精品展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地主武裝的統稱。曾國藩是湘軍的創始者,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最終消滅了太平天國政權。湘軍的領軍人物絕大部分皆飽讀詩書,浸潤理學,很大一部分還身負清朝科舉功名,受湖湘文化“經世致用”思想影響,揮筆從戎,建不世之奇功,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湖南博物院歷來重視與湖湘文化有關的實物與文獻的徵集與保護,使之成為湖南歷史特別是近現代歷史的重要見證,湘軍及其領軍人物的實物與手跡在我館收藏庫中遂蔚為大觀。為此,我們推出主題收藏——《湘軍人物手跡》,分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名將”、“湘軍中的著名幕僚”等三大專題,展示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的手跡及釋讀。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湘軍中興四大名臣手跡
湖南地區出土楚漢時期的漆器數以千計,僅馬王堆三座漢墓出土漆器就有500多件。漆器造型可大可小,可方可圓,既有日常生活娛樂用品,也有喪葬用具。漆匠們因材施紋,利用揮灑自如的毛筆和油彩使各種紋樣自由施展,利用紅漆和黑漆最耐久、對比最鮮明、色調最典雅的特性,描繪出琳琅滿目、浪漫飛動的漆器紋飾。這種漆繪藝術中紅、黑二色為基調的色彩主題,使楚漆器具有驚彩鮮艷的視覺較果。在斑斕紋飾鋪陳的背後,卻是楚漢漆器歷史的凝結,是一個逝去時代的不朽精魂。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墨朱流韻——楚漢漆器之美
何紹基系湖南道縣(當時稱道州)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生於1799年,卒於1873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官至四川學政。其博學多才,著述頗豐,是中國書法史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一代宗師。他由帖學入門,從北碑中獲取養分及創作靈感;他最具特色的行草書多參有篆意,完全得益於北碑;他富於創意的篆書和隸書為碑學書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最終將草書、隸書、篆書、行書融為一體,字型渾厚雄重,獨創一格,頗具成就,在晚清書壇上光彩奪目。湖南博物院現藏有何紹基書法作品近300件。在這些作品中,既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等各種書體,又有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而且,立軸、橫幅、對聯、屏條、手卷、冊頁等各種形式俱全;其中不少作品還是現存世何紹基作品中極少有的,尤其他的繪畫作品更是尤為珍貴。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何紹基的書法風貌和藝術成就。湖南博物院從館藏何紹基的作品中遴選出100件(套)作專題展覽,即“何紹基書法藝術展”。其中許多作品都是何氏的精品代表作,極具觀賞性。該展先後赴日本東京、台北等地展出,產生了轟動效應。展出其間,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觀眾普遍認為此展覽的藝術水準極高。何紹基書法藝術展特從該展覽的100件(套)何紹基作品中精選了一部分,以饗觀眾。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何紹基書法藝術展
湘繡將中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不同顏色的繡線來渲染刻畫表達對象形質特點的一種刺繡模式。經此模式刺繡出來的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享譽海內外,並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盛名,在中國刺繡史及手工技藝史上大放異彩,成為豐富中國乃至世界刺繡工藝的一朵奇葩。異彩奇葩——館藏湘繡文物珍品展從湖南博物院館藏湘繡文物中挑選出一批具有觀賞價值和珍藏價值的湘繡畫稿及繡品珍品,這些選品中既有出自楊世焯、楊佩珍等名家之手的絕世珍品,也有奠定了湘繡發展基礎的早期繡坊的畫稿、繡品等,供觀者鑑賞。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異彩奇葩——館藏湘繡文物珍品展
自從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在英國誕生以來,全球到目前為止發行了40多萬種郵票,這些都是內容十分豐富而又珍貴的歷史資料。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凡是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軍事的重大事件,在郵票上都有反映,所以人們把郵票形象地稱為“連綿不斷的歷史記錄”和“微型博物館”。湖南博物院多年來堅持特色收藏的路線,收集了一批珍貴的郵票郵品。
少數民族文化從其物化形式來看,最色彩斑斕的又要數其刺繡了。在彰顯族群文化特性的體系中,苗族刺繡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湖南苗族起源於黃帝時期的“九黎”、堯舜時期的“三苗”。三苗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被禹擊敗後,一部分苗族先民沿著沅江,經五溪進入湘西地區,在此地逐步形成了獨特、神秘而又迷人的苗族文化。苗繡不同於湘繡、蜀繡、蘇繡,它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美觀而誇張的構圖,豐富的色彩而聞名於世。苗族刺繡,被譽為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繡的題材豐富,主要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等,也不乏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苗族刺繡技法以奇出彩,主要有12類,即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縐繡、辮繡、纏繡、馬尾繡、錫繡、蠶絲繡等。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針法,如鎖繡就有雙針鎖和單針鎖,破線繡有破粗線和破細線等。我館經過數十年、數代人的積累,珍藏了一批反映湖湘大地苗族技藝文化的刺繡精品。針筆線墨繪乾坤——館藏苗族刺繡文物珍品展(一)選取了湖南博物院館藏的湖南苗族刺繡文物珍品。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針筆線墨繪乾坤——館藏苗族刺繡文物珍品展(一)
日本軍票,即軍用手票的簡稱,最初叫做軍用切符,是日本政府為進行對外戰爭而發行,由日軍在所占領地區為徵發軍用物資而強制流通使用的一種代用貨幣。軍票首先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使用,此後凡是出國作戰,日軍均在所占領的地區強行使用軍票。在侵華戰爭中日本政府在中國大陸所發行的軍票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券種繁多,一共是7種票號、24個券種。二是軍票發行數額也特別巨大,總金額高達7.0973億日元,加上日軍在華南包括香港發行的軍票及代用券,數額更是驚人。三是沒有任何金銀儲備支撐,離開日軍的血腥統治,完全是一張廢紙。四是軍票完全是日本政府行為,是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依靠軍事力量推行政治經濟擴張,以軍票為手段建立日元為中心的戰時區域性金融體系,達到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目的。日本軍票使用 50 年,其歷史就是一部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史,是其對外進行侵略、掠奪當地資源和民眾財富的鐵的證據。湖南博物院自成立之日起即注重豐富收藏的類別,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一批日本軍票,特以主題收藏的形式,揭示收藏品背後的故事,豐富收藏品的深刻內涵,向公眾展示,讓大家了解歷史真相,激發溶於中國人民血液中的愛國熱情。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血腥的白條——館藏日本侵華期間發行的軍用手票
神獸鏡是指以高浮雕手法紋飾西王母等神人、龍虎靈禽等神獸的一類古代銅鏡,最早出現在東漢中期,流行於東漢末至三國,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根據紋飾內容和構圖,神獸鏡可分為環狀乳神獸鏡、對置式神獸鏡、畫紋帶神獸鏡、重列式神獸鏡等類型。神獸鏡工藝繁複,構思精巧,思想內涵深厚,在中國銅鏡發展史上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眾神世界——館藏神獸銅鏡選介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民族,湖南省的苗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地區。苗家人愛銀,銀在苗族的傳說中是光明的象徵,也是富裕的標誌。而且,以前苗家的服飾都是靛藍染的,色彩很暗,用雪白的銀飾來裝點,更能襯托出銀飾的亮眼以及服飾的珍貴。有的苗族盛裝上幾乎鑲滿了銀飾,可謂銀衣華服。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無銀無花不盛裝——館藏苗族銀飾精品
滑石是迄今已知摩氏硬度最低的礦物,其被套用於工藝製作,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據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最遲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就懂得在制陶時摻入滑石粉,使陶器滑潤不粗糙,且質堅耐用。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漢代滑石器擷珍
珠、管是珠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珠、管文物,大多出自墓葬,材質非常廣泛,有金、銀、銅、陶、瓷、玻璃、玉、石、翡翠、瑪瑙、水晶、綠松石、琥珀等等,製作工藝依質地不同各具特色。以商代、戰國、兩漢時期的為最多。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珠光寶“器”——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珠管文物拾零
湖南青瓷燒造始於東漢,一直持續到唐代,長達八九百年,窯口在今湘北湘陰一帶,青瓷玻璃質感很強,呈色青綠或青黃。唐代中期崛起的長沙窯以彩瓷為特色,兼燒青瓷。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衡州窯青瓷精品賞析
馬王堆漢墓帛書是湖南博物院研究價值最高的藏品之一,數量、種類均居世界之冠,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一個長方形漆盒中。帛書的主人是西漢初期的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兒子。這些帛書的質地均是生絲織成的細絹。現經專家學者整理,出土帛書有50餘種,10多萬字,大多是失傳已久的珍貴文獻。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文獻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集粹
碑帖文物不但是書法因襲的載體,還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得以保存和流傳的功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一脈。現今市場上翻印的碑帖雖多如牛毛,但真正據之善本、印刷上乘的仍然少之又少。湖南博物院藏碑帖文物,典藏豐富,內涵充實。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翰墨珍拓——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碑帖珍粹
湖南博物院收藏的玻璃器中,有一部分戰國時期的玻璃器特別顯著,其色澤、透明度都近似於玉,而且其形制、紋飾亦是仿照玉器製作而成,為仿玉風格的玻璃器;品種主要有:璧、環、璜、劍首、劍璏[zhì]等,其數量之多,居全國博物館之首。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仿玉風格的玻璃器
湖湘大地,自古出美石,特產菊花石、明山石、楚石(墨晶石)、道州石、永州石、澧州石、辰州石、黃蠟石等,或紋理天成,或色彩斑斕,或質地潤澤,早已名聞遐邇;當地巧匠因材施藝,或雕為硯屏,寄情於文房秘閣;或琢為門楣樑柱,頂立於湖湘山水間。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雕繪天下——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湖湘石雕精品
國人用扇的歷史源遠流長,扇的功能也不斷在豐富演變。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畫扇之境——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扇面精品
銅鏡是古人照面飾容的用具,從新石器晚期沿用至明清,古人將無盡的審美情懷施加於銅鏡之上,製作精良、圖紋華麗、銘文典重的銅鏡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景觀。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境內博物院)
明月飛下妝檯來——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銅鏡展

文化活動

活動建設

湖南博物院在“走出去、引進來”方針的指導下,與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世界五大洲的土地留下了湖南博物院人的足跡。先後有聯合國訪湘團、獅子山總統、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公共知識分子項目代表團、萬那杜總理、新加坡總理等到館訪問。
湖南博物院連續多年派專業人員赴巴西、義大利、塞爾維亞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博協組織的各類年會和學術研討,每年均受邀出席美國博協年會並作主題報告。展覽交流方面,先後向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瑞士、瑞典、墨西哥、荷蘭、南斯拉夫、韓國、日本、突尼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推介多個文物展覽。在人才培養、科研攻關、藏品保護、博物館管理與規劃等方面與國際同行達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意向且不斷取得合作成果。
2020年1月7日,湖南博物院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之寒假研學系列活動。
2022年8月23日,未來領袖:2022中文百科校園夏令營活動在湖南博物院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與學生一起體驗沉浸式學習。在參觀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三湘歷史文化陳列等各具特色的專題陳列時,學生們拍攝文物圖片,利用圖像與文字信息,共同最佳化完善湖南博物院詞條,體驗文博領域的數位化建設進程。

學術研究

湖南博物院具有甲級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資質和一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立足館藏,積極開展保護利用文物的技術攻關和實踐,在金屬文物去銹加固修復、陶瓷類文物保護修復、紙質文物修復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漆木器脫水研究、紡織品保護與清理、馬王堆型濕屍保護等方面擁有全國領先的技術。
湖南博物院在博物館學研究、文物研究與鑑賞、文物保護與修復、教育推廣等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與良好的學術氛圍,全館科研與學術呈現出多學科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先後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以及一系列國家文物局重點課題,還系統地出版了《湖南省博物館館刊》《湘博志》等書刊以及重點展覽圖錄。
湖南博物院堅持引進來,走出去雙發展。引進來方面,湖南博物院依託博物館數字展示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馬王堆古屍和物研究保護中心、湖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單體類)等平台,積極探索博物館與市場主體協同創新發展機制,加強博物館與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社會機構合作,整合資源,推動文博研究。由湖南博物院等單位共建的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作為湖南省文博行業第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施行“工作站+分中心”的“雙循環”建設運行模式。
走出去方面,湖南博物院通過主動辦論壇、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主動融入全球、全國文博創新網路,加強與相關學術組織等合作交流,使合作更加開放、更加多元。6月16日至17日,2023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長沙)論壇在星城長沙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總計160餘家高校、文博單位的代表參加。

文創產業

湖南博物院通過借鑑“創意產業”的研發理念,深入挖掘館藏資源特色及內涵,將其轉化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特殊形式及載體,已形成500餘種文創產品。湖南博物院形成了新館公眾服務與文化創意策略及產品開發識別系統,並立足市場,系統分析客群數據,開展消費者與觀眾分析,制訂了文創策略和開發理念,開展了品牌規劃、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巨觀層面的研究與探討。自2008年以來,湖南博物院自主研發和設計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先後獲得各類旅遊商品博覽會、文化創意產品、科技進步等10餘個獎項。

所獲榮譽

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11月18日,湖南省入選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2018年10月11日,湖南博物院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0年5月,2019年度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湖南博物院《湖湘文化專題陳列》獲優勝獎。
2020年12月15日,湖南博物院被確定為“2019-2020年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
2021年,湖南博物院改擴建工程獲得2021年度湖南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獲獎項目。
2021年8月,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被命名為“第20屆全國青年文明號“。
2022年1月,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被湖南省婦聯授予湖南省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2022年3月,湖南博物院探索車項目入選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遊優秀案例。
2022年7月,湖南博物院入選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名單。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2023年2月,湖南博物院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2023年3月29日,入選“最長沙”文旅打卡地TOP10。
2023年6月10日,湖南博物院報送的“建設研究型博物館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入圍案例。

參觀信息

地址信息

湖南博物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湖南省博物館

門票信息

社會全體公眾,14歲以下未成年人必須由成年人陪護,一名成人最多只可攜帶2名14周歲以下兒童入館參觀。
基本陳列:“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專題陳列。
可提前七天(不含當天),登錄湖南博物院官網、官方微信服務號、官方支付寶小程式進行個人網路實名制分時段預約。為便於觀眾預約,最新一日門票的初始放票時間調整至每天的20:00。觀眾預約成功後,進館時憑預約記錄、有效證件方可入館參觀。

參觀時間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為閉館日(逢法定節假日順延)。

交通信息

長沙公交131路、112路、146路、150路、358路、113路、901路、136路、203路。
長沙軌道交通6號線湘雅醫院站出站後向東步行或烈士公園南站出站後向北步行。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乘坐機場大巴民航酒店線,民航酒店下車,乘坐136路公交巴士可抵達湖南博物院。

臨時措施

2023年8月18日,湖南博物院發布了關於暑期延長開放時間的通告,宣布8月22日至31日期間(周一閉館)每天延長開放時間,增加5000人(僅限散客)門票預約額度 。根據通告,8月22日-31日期間(除8月28日周一閉館外),湖南博物院每天開放時間由17:00延長至20:00(19:00停止入館),每天增加5000人(僅限散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