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陶公廟會

長沙陶公廟會

長沙陶公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祭祀文化活動。舊時湖南城鄉的廟會中,長沙陶公廟會是規模大、影響遠的廟會之一,此傳統一直綿延至今。每逢兩個陶公菩薩生日——農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善男信女們都要舉辦盛大的廟會,以慶陶公菩薩的壽誕。廟會每次時間一天,但從廟會開始前一天便熱鬧非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陶公廟會
  • 第一條:簡介
  • 第二條:主要內容
  • 第三條:歷史淵源
簡介,主要內容,歷史淵源,

簡介

清代著名文人王昌年作陶公廟戲台聯云:“四百八十寺都付劫灰,香火接前緣,只留得兩晉衣冠,隱逸神仙堪合傳;三萬六千場無非戲局,春秋多佳日,好演出歷朝人物,忠奸邪佞看分明。”也說明陶公廟廟會,在中國古代的廟會中,也應具有一席之地。

主要內容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前來趕廟會、朝拜的香客成千上萬,其中有來自川、鄂、豫、浙、閩、贛、粵、桂等地的香客。他們對陶公菩薩虞誠至極,用“朝肉香”的形式(將小香爐用線吊於手肘皮下)頂禮膜拜。每次廟會,古戲樓上照例是好戲連台,長沙城裡的戲曲名角都登台演出,有湘劇,也有京戲,整天整夜的連演連唱。唱得精彩時,有錢人爭相往台上拋賞錢,窮人家則為之喝彩……。廟坪里,玩龍、舞獅、羅漢舞、竹馬燈等竟相上場,廟會成了百藝匯集之所。
廟會期間,商賈雲集,買賣和交換物資的生意十分紅火。一時間,香火鞭炮不絕,香客、戲客人涌如潮,熱鬧非凡。這自然促進了陶公廟四周的經濟繁榮。人們因為廟會的需要,結廬成市,首先形成了“三仙街”,接著逐漸形成了今日的望梨鎮。因此,有民謠云:“望梨街上不作田,兩個生期吃一年”。

歷史淵源

據《晉書》、《臨湘山志》、《長沙縣誌》記載,陶公廟建於505年。
陶公廟位於長沙縣榔梨鎮正街,漢代榔梨所屬為臨湘郡(今長沙)治。榔梨鎮處於瀏陽河畔,城市之郊,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而陶公廟又踞山帶水,鬧中有靜,是樂靜讀書、參禪悟道的好去處。
(南朝梁天監四年),距今1506年,是當地士民景仰陶淡和陶烜的清名盛德而興建的。陶淡和陶烜是叔侄,兩人棄家修道,結廬修煉於榔梨臨湘山,後羽化成仙,成為體恤民生、有求必應的肉身菩薩。陶公廟因此而聞名於世。陶公廟始為茅庵一椽,後歷朝修葺,不斷擴建,特別是清乾隆年間和光緒年間進行大建,形成了今日的占地5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廟宇,由山門、戲樓、石級、大殿、側殿形成的龐大建築群,整個建築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匠人的高超技藝,無論屋脊、爪角、照壁、牆頭、照梁、吊檐、踢腳、欄桿、斗拱、門窗都恰到好處地選用了堆塑、雕刻、彩繪等多種藝術手法加以裝飾,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
舊時廟會抬菩薩出巡,都由官府迎送。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湖南大旱,湖南巡撫趙申喬親赴榔梨陶公廟迎接陶公真身菩薩進城求雨,儀式過後,果真“天忽大雨,水盈尺”。因此,陶公廟從建廟起,就一直受到歷代王朝的重視和保護。清鹹豐二年(1852)清廷初封陶淡為孚佑真人,陶烜為福佑真人。同治十一年(1872)又分別加封“昭顯”和“靈應”真人之稱,並下旨將陶公廟祀列入禮部春秋祭祀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