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於上海市,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套用研究型大學;是上海市屬重點建設大學,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中國智慧財產權發展聯盟常務理事單位,滬港大學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入選國家“111計畫”、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學校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20世紀50年代初,原滬江大學和原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分別改建為上海機械學院(1994年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和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96年兩校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由原國家機械工業部轉入上海市管理。

截至2023年8月,學校有楊浦、復興路兩個校區,占地面積近千畝;設有18個學院(部),開設64個本科專業;擁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6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有教職工270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28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7000餘人,研究生11000餘人。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學校前身,合校之後,辦學規模,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科評估,學生培養,世界排名,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研究機構,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文化傳統,校訓,校歌,校區環境,現任領導,知名校友,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滬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
1900年,因庚子之變,美南浸信會的華中差會(在江蘇傳教)和美北浸禮會的華東差會(在浙江傳教)成員都來到上海避難。期間他們達成了共識,決定在上海聯合創辦一所高等學校。
1902年,在黃浦江畔的楊樹浦軍工路購得土地,開始建造校舍。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開辦了浸會神學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是萬應遠博士。
1909年開設浸會大學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長是美北浸禮會傳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選定在滬東軍工路。1911年,浸會神學院和浸會大學堂合併組建上海浸會大學(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長為魏馥蘭博士。
1913年創辦了中國大學第一個社會學系。
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並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
1917年12月3日,學校在美國維吉尼亞州註冊,並獲得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在楊樹浦眉州路創設滬東公社,這是一個中國第一家社會學實驗基地和第一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1920年,滬江大學教育科開設幼兒師範專科,為國內大學首創。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學,開在華基督教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3年,學校選科定型為教育、宗教、社會、商、理共五科,明確理科培養方向為醫學預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項。1927年神學院分立。1928年1月,滬江大學董事會聘請劉湛恩博士為校長,這是滬大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就任校長後,主張滬大“更為中國化”。
1929年,滬江大學向中國政府立案,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會大學。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
1932年,在金融界資助下,劉湛恩校長於市中心圓明園路209號真光大樓創辦了商學院分院——城中區商學院,院長為朱博泉;開辦以後入學者踴躍,遂與軍工路本部商學院合併,擁有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商學院。1934年,在中國建築師學會支持下,滬江大學城中區商學院開設兩年制建築科,是上海最早正規的建築教育基地。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後,滬江大學因地處戰區,校區遭嚴重破壞,學校本部遷往城中區商學院。1938年2月,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通過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在滬江大學商學院舉辦“上海社會科學講習所”,培訓優秀青年參加抗日救國。1938年4月7日,劉湛恩慘遭日偽特務暗殺,樊正康接任校長。
1942年1月,滬江大學被迫作出了學校無限期停辦的決議。滬江大學同學會根據校董會等各方面意見,決議成立滬江書院。朱博泉、鄭章成先後主持院務工作。
1943年2月,部分滬江大學校友在重慶和東吳大學校友聯合開辦東吳滬江聯合法商學院,凌憲揚任商學院院長。1944年9月,凌憲揚被選為滬江大學代校長,開始籌備戰後恢復事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上海的滬江大學校董會立即恢復活動,於8月27日召開會議,決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復滬江大學繼續辦理。”
1946年2月,學校遷回楊樹浦軍工路原址,凌憲揚出任校長。
1949年上海解放後不久,校長凌憲揚辭職,並將全部校產責成總務長馮家聲按清冊移交。6月,滬江大學常務校董會議任命教務長余日宣、張春江、蔡尚思三人組成行政委員會,暫時行使校長職能,同時會議通過決議規定校務委員會由校長、教務長,文、理、商學院院長等14人組成。8月,新的校務委員會由校內民眾直接選舉產生,有學生代表參加,主任委員為余日宣,副主任委員為蔡尚思
1950年5月,校董會召開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決定修改校董會章程、重新厘定學校的辦學方針。此時余日宣任滬江大學行政委員會主席、校務委員會主任、常務委員會主席、教務長、文學院院長、政治學系主任。
1951年2月14日,華東軍政委員會高教處接管滬江大學。學校改由中國人民自己辦理,不再接受外國津貼,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資助。同時,章靳以調入滬江大學擔任教務長,實際主持日常工作。
1952年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科(組)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交通大學等院校;華東工業部接管滬江大學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業學校,下設機械、電機和化工三個專業,首任黨委書記兼校長李葵元。
1953年1月,學校更名為上海第二機器製造工業學校,受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11月,學校更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械製造學校。同年,又另行成立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工業管理學校。
1958年7月9日,第一機械工業部正式批准將上海工業管理學校併入上海機器製造學校,除上海機器製造學校原機器製造、工具製造、熱工儀表、光學儀器四個專業外,新設鑄造、金屬壓力加工、金屬學與熱處理三個專業,原上海工業管理學校的計畫、統計、會計三個專業合併成工業管理專業,全校共設8個專業。8月25日,第一機械工業部根據中共上海市委建議,同意學校升格更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
1959年6月,一機部決定將上海機械專科學校與上海動力機械專科學校的專科部分合併,校名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6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上海工業學院”,以發展軍用儀器儀表製造專業為重點。
1960年5月9日,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發文,決定學校更名為“上海機械學院”。
1962年,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專科學校61級光學儀器專業新生全部轉入上海機械學院就讀。
1965年3月,上海機械學院汽車專業調入湖南大學
1969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學校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劃歸上海市領導。
1972年4月,上海工學院撤銷建制併入上海機械學院;1979年1月,原上海工學院建制分出成立上海工業大學,上海機械學院恢復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直屬院校。
1978年,透平機械、熱能工程、製冷設備及低溫技術、工程熱物理、光學儀器、計算機套用等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外語系;“1秒數字式光柵光學分度頭”項目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學校在國內最早設立系統工程專業、系和研究所。同年11月,錢學森專程到校考察系統工程本科專業學生培養工作,並在上海機械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成立大會上發表講話。
1979年12月,上海機械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正式簽訂校際合作協定,這是改革開放後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981年,學校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加拿大高校合作,開始舉辦全英文授課MBA項目;1983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認為“此舉開創了中國MBA教育的先河”。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2年1月,學校獲準成為首批可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學校。
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熱能工程專業、氣液兩相流體動力學與節能技術兩個方面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獲得全國第一個系統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首批列為“上海市花園單位”。
1986年,國家教委決定將上海機械學院等四校作為全國首批實行高校教師職務評聘制的試點單位。
1986年獲得製冷與低溫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全國最早擁有該學科博士點授權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養的國內第一個製冷與低溫工程專業博士畢業。
1988年,台、港、滬三地滬江校友聯合上海機械學院在滬江大學原址設立“滬江城中區商學院”暨復辦滬江大學商科。
1991年,經國家人事部和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學校設立第一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機械學院參加上海市科技結合生產重點工業會戰第五次科技攻關招標活動,成為中標數最多(8項)的單位。1993年創建工業工程專業,是上海市最早設立該專業的高校。
1994年2月5日,經國家教委批准,上海機械學院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
德文醫工學堂—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
1907年10月1日,由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創辦的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開學典禮,校址在白克路(今鳳陽路)。1908年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開始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新址建設校舍。
上海理工大學
德文醫工學堂
1912年,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校名改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並先後開設機電科、土木科和機師科。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當局接管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原址和校產。1918年,中法兩國政府開始協商在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原址共同辦校。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華法教育會中方會長蔡元培分别致函法國駐滬總領事和法國駐華公使,建議由他們負責將同濟醫工學堂改建成一所華法學校,以與他們在北方籌建的北京中法大學遙相呼應,並向法方保證“確保有關法國各方與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關係”。1920年,中法兩國政府將原同濟德文醫工學堂改建為中法國立通惠工商學校。
1923年升格為中法國立工業專門學校。1929年更名為中法國立工業專科學校。
1931年,學校又以本校學制及課程與教育部所頒布的《專科學校組織法》和《修正專科學校規程》的規定不相符合,高於專科學校的水平和標準,呈請改為獨立學院,獲準於9月1日正式改為中法國立工學院。1940年6月起,中法國立工學院停辦。1940年秋,由中法兩國政府派人員組成“中法國立工學院院產保管委員會”,負責保管學校財產。工學院關閉後,其校舍或工廠一部分被中法大學藥學專修科、法國在滬企業、法童實業學校等相關單位借用。1943年8月,汪偽政權收回法租界後,工學院課堂大樓及學生宿舍成為法軍臨時兵營。1943年秋,為確保中法共有財產不落入敵偽手中,中法國立工學院校友自發成立“校友會復校運動委員會”,並創辦私立中法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以承接之,其經費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和社會熱心人士資助,教職員多為前工學院教員。1946年,中國政府接收中法聯合辦校的校舍和設備以及中法高工,並將重慶的國立高級機器職業學校遷滬併入,主導成立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
1949年解放後,學校幾經易名和發展,先後經歷“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第一機器製造工業學校”、“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動力機器製造學校”、“上海動力機械專科學校”、“上海機械製造學校”等階段,1983年升格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為1954年接受新中國首批外國留學生的學校之一。
1993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0月,電氣技術專業被國家教委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高工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

合校之後

1996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同屬機械工業部的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7年3月20日,學校舉行組建慶典和揭牌儀式,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邵奇惠、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為上海理工大學揭牌。為紀念前身滬江大學,英文校名定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年,學校由機械工業部劃轉上海市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為主”。
1999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併入學校。
2003年7月,上海市政府將學校列為市屬高校中重點建設的學校之一,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兩校部分資源參與組建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2006年改組為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學院(2007年改組為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2004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評優秀。同年,學校中德合作辦學項目通過了德國ASIIN評估機構的評估,成為亞洲首家通過ASIIN評估機構的學校。
2005年1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學合作組建,並由錢學森同志親自題詞命名的“上海系統科學研究院”在學校掛牌。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舉行共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學院簽約儀式。
2006年,經教育部正式批准,學校與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等9所英國名校攜手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創建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同年, 獲批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現代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學校被認定為上海市創意產業人才培訓基地。
2006年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學迎來了建校一百年慶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發表賀信,上海市市長韓正出席校慶慶典並致辭。
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學軍工路318號校址、原上海電機學院軍工路1100號校址併入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同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實施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2年,學校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等滬上8家原國家機械工業部科研院所合作組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學卓越工程研究生院”。同年,學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
上海理工大學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實施高校。
2014年,經教育部正式批准,學校與德國漢堡套用技術大學、科堡套用技術與藝術大學和富特旺根套用技術大學合作設立上海理工大學中德國際學院。同年,學校被確定為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2015年9月1日,學校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共同發起組建上海智慧型製造工程師學院。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學成為“十三五”期間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學校與楊浦區人民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定;學校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和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2017年6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8月,被認定為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11月,學校與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定;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共建的“智慧醫療光學實驗室”揭牌儀式在瑞金醫院舉行;學校成為中國校企產學研創新聯盟理事單位,並在第十一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上榮獲中國校企合作好案例獎。12月,上海理工大學成為中國智慧財產權發展聯盟創始成員、常務理事單位;學校獲評“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學校與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簽約共建“太赫茲技術口岸安全聯合實驗室”。同年,學校聯合麻省理工學院、漢堡大學成立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學校入選首批“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機構”。
2018年1月17日,學校與莫斯科國立大學簽約共建“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實驗室”,是上海首批建設的3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之一。3月,上海理工大學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示範基地。5月,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正式通過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的國際認證,成為大陸地區第20所及非教育部高校第1所通過AACSB國際認證的大學。6月,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畫。7月,學校牽頭成立全國首個最大的康復機器人學術組織——中國康復醫學會技術轉化與產業促進專業委員會康復機器人聯盟,聯盟掛靠單位為上海理工大學。8月,學校入選國家“111計畫”。11月,成為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12月,學校“上海太赫茲波譜與影像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省部共建協同創造新中心。
2019年2月,上海理工大學入選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唯一入圍的上海市屬高校。4月,學校榮獲首屆上海市文明校園稱號;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畫。5月,“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醫工聯合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學康復工程臨床教學基地”在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揭牌。6月,上海理工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定。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批覆成立的國家級創新平台“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上海航空創新中心”暨上海增材製造航空創新研究院(籌)、上海理工大學增材製造研究院揭牌。8月,學校在海外的第一個教育文化執行機構“上海理工大學東京辦公室”在日本中央大學成立。9月,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同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10月,發起成立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學科技園聯盟。12月,學校與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位化工業集團簽約共建“USST-SIEMENS智慧型製造數控裝備數位化技術套用示範中心”。
2020年1月,學校與楊浦區簽約合作共建上海理工大學楊浦基礎教育集團、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市東醫院。2月,學校入選首批教育部智慧型製造領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養基地項目。4月,學校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5月,學校與青浦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7月,上海理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簽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框架協定。8月,學校與仙居縣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理工大學仙居醫療器械創新與轉化學院簽約揭牌。9月,上海公共外交協會與上海理工大學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在學校簽約成立;同月,學校與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定。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
2021年11月,上海理工大學與寶山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2022年8月,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嘉善實驗學校落成啟用,上海理工大學與上海市公利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成立上海理工大學公利醫療技術學院。9月22日,舉辦“協同創新 共塑未來:2022科技公共外交論壇”。9月26日,學校與與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簽署合作協定。9月27日,馬克思主義學院與青浦區委黨校簽訂合作共建協定。9月28日,舉辦高端醫療裝備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海理工大學入選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單位。11月12日至13日,上海理工大學承辦第六屆中國系統科學大會(CSSC2022);11月19日,第四屆滬江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光電專場上海理工大學校舉辦;12月8日,學校獲批上海市高校智慧財產權運營中心;12月7日,第三屆醫療器械創新與套用大會在上海理工大學舉辦;12月11日,上海市“水下工程檢測”專業技術服務平台在學校圖文信息中心揭牌,第三屆智慧型機器人與海洋工程高峰論壇在學校圖文信息中心舉辦;12月22日,上海理工大學舉行中古國際腫瘤診斷與能量治療聯合實驗室簽約揭牌儀式。
2023年4月3日,上海理工大學劉湛恩烈士故居紅色文化主題館入選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月9日,上海理工大學智慧應急管理學院揭牌儀式舉行;6月12日,上海理工大學能源材料科學研究院成立儀式舉辦。2023年9月,學校成立國家油氣鑽井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9月14日,上海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成立。新學院由上海理工大學、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各理事單位共同發起,協同學校、企業、科研院所,聚集教師、學生、企業研發團隊,全鏈條、全要素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10月24日,上海理工大學水下機器人與智慧型系統研究院成立。11月28日,與希臘國立雅典理工大學線上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2024年3月1日,上海理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簽署合作框架協定。

辦學規模

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8月,學校設有18個學院(部),開設64個本科專業。
上海理工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測控技術與儀器
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通信工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自動化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網路工程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能源與動力工程
新能源科學與技術
儲能科學與工程
稅收學
金融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系統科學與工程
交通工程
管理科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工商管理
會計學
公共事業管理
工業工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車輛工程
機器人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英語
德語
日語
土木工程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環境工程
廣告學
傳播學
編輯出版學
工業設計
包裝工程
印刷工程
動畫
視覺傳達設計
環境設計
包裝設計
產品設計
醫學信息工程
製藥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假肢矯形工程
康復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
醫學影像技術
智慧型醫學工程
數學與套用數學
套用物理學
套用化學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會展經濟與管理(中英合作)

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擁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8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學科、計算機科學學科、環境/生態學學科、農業科學學科、物理學學科、數學學科八個學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
類別
名稱
博士後流動站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系統科學、控制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
類別
名稱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光學工程
ESI全球前1%學科
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學科(培育)
數字出版與傳播
國家國防特色學科
光學、能源、控制
機械工業部重點學科
動力機械及工程、系統分析與集成、熱能工程、系統工程、光學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工程熱物理
上海市重點學科
系統分析與集成、系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醫療器械工程、光學工程、印刷出版、製冷與低溫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
動力機械及工程、經濟系統運作與調控、建築環境工程與節能、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
管理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軟體工程、力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套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物理學、化學、新聞傳播學
專業學位碩士點
國際商務、金融、翻譯、工商管理、會計、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新聞與傳播、出版、藝術、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資源與環境、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
註:參考資料來源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在校教職工26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含雙聘),國家級人才66人次,省部級人才237人次,高級職稱教師952人,博士生導師375人。光電學院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23年8月31日,張華教授領銜的能源動力低碳技術教師團隊成功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類別
名單
兩院院士(含雙聘)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張華、高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
黃典貴
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
艾連中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莊松林、張華、艾連中、朱亦鳴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劉平、常兆華、陳斌、張華、艾連中、朱亦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
朱亦鳴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劉寶林、許鍵、魏國亮、朱亦鳴、朱鈺方、艾連中、豆斌林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竇世學、劉化鵾、顧敏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畫
張華、常兆華、朱亦鳴、鄭時有
上海領軍人才
張華、李毅、楊茉、楊俊和、艾連中、張淑平、朱亦鳴、鄭時有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
彭灩、陳麟
國家級教學名師
華澤釗
國家級教學團隊
熱工教學團隊(2009年獲評,團隊帶頭人楊茉)
光電學院教師團隊
註:參考資料來源

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3月,學校在人才培養平台方面,擁有19個國家級平台和51個省部級平台;有20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上海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3個,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截至2018年11月,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市級精品課程44門。學校持續推進專業國際認證、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等,2013年在國內首個以純本土專業通過德國工科專業權威認證ASIIN認證;截至2019年6月,學校共有9個專業通過國際認證,7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1個專業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證。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編輯出版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能源與動力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車輛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數學與套用數學、電子信息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視覺傳達設計、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醫學影像技術、工商管理、產品設計
國家級特色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上海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環境設計、工業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土木工程、套用物理學、德語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認證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環境工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證專業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現代出版印刷實驗中心、能源動力工程實驗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裝備製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現代企業運營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上海工具機廠有限公司、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上海菸草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浙江金菱製冷工程有限公司
國家級精品課程
傳熱學、建築環境學、光學信息技術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基地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學校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滬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驗區
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畫項目
卓越工程2.0一流專業發展計畫
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畫項目
卓越醫工複合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上海高校緊缺藝術人才創新工作室
民藝產品傳承復興與創新轉化工作室
上海高校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工作室
柯蒂斯迪亞茲(Diaz)音樂工作室、王水泊影視動畫工作室
上海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單位
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註:參考資料來源

學科評估

截至2023年3月,學校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學科有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農業學。

學生培養

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實施高校、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上海市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畫試點單位。
學校在2004年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評優秀,2017年順利完成了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14年-2017年,學生先後獲得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競賽決賽冠軍、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一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決賽金獎、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冠軍等國內外1000餘項賽事的獎項;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2篇。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本部側門
學校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蓋的“課堂教學-創新實驗-項目訓練-企業孵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學校在國內率先開設創業實驗班和創業管理第二專業,同時,作為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首批四家受理點之一,累計培育146個項目,成活率近62.3%,獲得了一大批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及全國性大獎。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學推出師生學術共同體交流計畫,為學生隨導師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持。每位教師到境外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時,最多可以帶4名學生,學校為每名教師和學生提供最高1萬元經費資助。

世界排名

時間
名稱
2022年
上海理工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排名第1201+名。
2023年
US NEWS上海理工大學世界排名 901。
2023年8月
“2023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上海理工大學首次入圍全球500強。在世界高校排名區間為401-500位,中國內地高校排名區間為69-88位。
2023年11月
上海理工大學數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學校與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江蘇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共建“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慧型製造工程師學院”;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開展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與上海電氣集團、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五官科醫院上海長海醫院上海長征醫院、海軍軍醫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華誼(集團)公司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創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金楓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碩士研究生的聯合培養機制;與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八院)和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公司開展全面戰略合作。依託上海理工大學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分布在長三角區域的近30個科技轉移工作站,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與楊浦區合作推進環上理創新街區發展。
上海理工大學
學校建築
截至2020年5月,學校是國內最早開辦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國際學院和中德國際學院2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31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在校留學生近千人。與ASIIN合作成立中歐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學校與英國精密測量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聯合實驗室,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共建“中德環境岩土與地質工程研究中心”,與美國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學—Keysight國際聯合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共建“超網路研究(中國)中心”,聯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漢堡大學成立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與莫斯科大學共建太赫茲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與德國工業4.0孵化器——弗勞恩霍夫協會IPK、IPA、IKTS研究所推進共建智慧型製造國際實驗室,引進海外院士團隊啟動大飛機增材製造項目建設,與英國考文垂大學共建先進制造與車輛工程聯合研究中心、開展雙博士學位聯合培養項目,與德國凱澤斯勞滕套用技術大學開展雙碩士學位聯合培養項目,成立“中國周邊經濟研究中心”。學校將優秀歷史建築群改造成滬江國際文化園。
上海理工大學
學校建築
據2020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上海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成立於2007年,以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依託,上海理工技術轉移有限公司為運營實體。2009年由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與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組成上海“國家技術轉移聯盟”;與上海技術交易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等20家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單位共建“上海市技術服務聯盟”;在上海市楊浦區、寶山區和奉賢區,浙江省溫州、武義、義烏、蕭山、桐鄉、寧波,江蘇省啟東、武進、宜興、太倉、如皋、蘇州、張家港,安徽省蚌埠、蕪湖,湖南省長沙等地,分別建立了技術轉移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產學研創新分基地。上海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已開展了800多項技術開發、轉移等項目,合作夥伴近500家企業,合作地區遍及全國20個省市。
2021年,學校與秦川工具機工具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與上海戲劇學院簽約共建“兩院三中心”,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海第一人民醫院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與松江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2022年,學校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舉行合作簽約儀式,成立上海理工大學-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 中銀慧谷產教融合實訓基地。9月30日,學校與法國波爾多綜合理工學院簽署國際合作協定。11月11日,“克拉瑪依碳和”與學校簽約成立“綠色數據中心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聯合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東方腦血管創新俱樂部成立上海理工大學東方泛血管器械創新學院。
2023年4月17日,加拿大里賈納大學和上海理工大學雙方共同簽訂了《上海理工大學與加拿大里賈納大學合作備忘錄》以及《上海理工大學與加拿大里賈納大學學生交換項目協定》。
2023年10月,上海理工大學作為第二批聯盟高校加入“滬校蘇企聯盟”。
2023年10月18日,上海理工大學與肯亞馬辛德·穆利羅科技大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類別
名稱
附屬醫院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市東醫院(上海市楊浦區市東醫院
---
---
附屬學校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幼稚園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儲能中學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楊浦少雲中學
---
---
參考資料: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截至2023年8月,學校擁有20個國家級和52個省部級教學平台,7個國家級和44個省部級科研平台。
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基地平台
類別
類別
名稱
所屬學院
負責人
國家級平台
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
光電學院
王亞剛
國家工程實驗室
分子免疫診斷試劑國家工程實驗室
版藝學院
蔡錦達
創新人才推進計畫
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學校
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太赫茲波譜與影像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光電學院
莊松林
地方高校新建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簡稱“111計畫”)
太赫茲精準生物醫學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光電學院
朱亦鳴
國家基礎科學中心
太赫茲科學技術前沿基礎科學中心
光電學院
朱亦鳴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光電學院
黃衛佳
國家油氣鑽井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
-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醫用光學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光電學院
張學典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現代光學系統重點實驗室
光電學院
莊松林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動力工程多相流動與傳熱重點實驗室
能動學院
張華
上海市國際聯合實驗室
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實驗室
光電學院
朱亦鳴
民政部重點實驗室
民政部神經功能信息與康復工程重點實驗室
健康學院
喻洪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實驗室
新聞出版總署數字傳播科學重點實驗室
版藝學院
蔡錦達
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
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
版藝學院
蔡錦達
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
可信數字著作權生態與標準重點實驗室
版藝學院
施勇勤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精密磨削技術重點實驗室
機械學院
李郝林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環保製冷劑套用研究重點實驗室
能動學院
張華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汽車底盤機械零部件強度與可靠性評價重點實驗室
機械學院
鄭松林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數控工具機最佳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機械學院
丁曉紅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精密光電測試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
光電學院
莊松林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煤(氣)高效燃燒與超低排放重點實驗室
環建學院
張道方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廠房大空間健康環境與節能重點實驗室
環建學院
王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現代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健康學院
宋成利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光學儀器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光電學院
張大偉
新聞出版總署工程研究中心
新聞出版總署數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
版藝學院
蔡錦達
上海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極端光學製造與檢測工程研究中心
光電學院
張大偉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粉末冶金汽車材料工程研究技術中心
材化學院
薛裕華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數控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機械學院
李郝林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康復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健康學院
喻洪流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健康學院
艾連中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介入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健康學院
程雲章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食品快速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健康學院
徐斐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環境生物安全儀器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光電學院
張大偉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高性能醫療器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材化學院
劉平
省部級平台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上海市生物物質成藥性評價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理學院
張淑平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上海超精密光學加工與檢測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光電學院
張大偉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上海市LED器件檢測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光電學院
戴博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上海市生物資源低溫保存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健康學院
劉寶林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可靠性評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機械學院
鄭松林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水下工程檢測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機械學院
朱大奇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上海市新能源智慧型運維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機械學院
張建平
上海市xxxx基地
超精密光學製造公共服務平台
光電學院
張大偉
上海市前沿科學研究基地
上海市類腦光子晶片前沿科學研究基地
光電學院
顧敏
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
太赫茲波譜與影像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光電學院
莊松林
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市腫瘤能量治療技術與器械協同創新中心
健康學院
劉寶林
上海市製造業創新中心
上海高端醫療裝備創新中心
材化學院
劉平
國家糧食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糧食產業(城市糧油保障)技術創新中心
健康學院
管驍
交通運輸部研發中心
衛生防疫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
能動學院
張華
省部級文科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研究基地(重點培育)
學校
-
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
中國周邊經濟研究中心
管理學院
魏景賦
“十四五”上海民政科研基地
“十四五”上海民政科研基地(民政事業殯葬研究方向)
管理學院
魯虹
時間
名稱
---
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
上海系統科學研究院
上海增材製造航空創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增材製造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協同創新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現代醫療器械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電子商務發展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卓越工程研究生院
上海智慧型製造工程師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太赫茲技術創新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虛擬製造技術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慧型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醫工交叉研究生院)
高性能計算中心
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中心
康復工程與技術研究所、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等數十個校級研究所(中心)
全生命周期電池管理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糧食產業(城市糧油保障)技術創新中心
上海高性能醫療器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環境生物安全儀器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理工大學全生命周期電池管理聯合研究中心
---
---
2023年6月12日
上海理工大學能源材料科學研究院
---
---
---
---
---
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類別
名稱
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微創醫療器械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產業網際網路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智慧型感測器和物聯網技術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先進光學製造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功能性黃酒先進釀造技術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

科研成果

學校承擔和參與多項“973”、“863”和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等國家級重點項目及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學校具備以“軍工三證”為主的軍工科研資質體系。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由上海理工大學、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發起建立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2006年被上海市經委認定為上海市創意產業集聚區(研發設計創意);2009年成為首批11家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之一;在2011年度國家大學科技園評價結果中,被科技部、教育部評價為A類(優秀)科技園,在86家國家大學科技園中排名第六。
2016年,學校科研經費當中縱向科研到款經費達到 1.335億元,連續4年突破億元大關,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6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立項12項。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項57項;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269餘項;ESI高被引論文63餘篇;授權發明專利902餘項。國家大學科技園全國排名第6,技術轉移中心全國排名第7,科研經費和發明專利長期名列全國高校50強。在2015年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評價中,學校技術轉移有限公司以全國第21名,上海市第2名的成績獲評優秀。
2022年,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90項,同比增長20%。其中近三年引進的教師(含博士後)貢獻了54項,占比達到60%。

學術資源

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除軍工路主館(湛恩紀念圖書館)外,還有軍工路1100號校區分館、軍工路南校區分館和復興路校區分館(中英國際學院圖書館)。截至2015年12月,館藏中外文期刊合訂本118318冊,訂購現期中文期刊913多種、外文期刊24種;館藏紙質圖書近148萬冊,電子圖書749萬種;訂購中外文各類資料庫47種;自建學校碩博論文資料庫1個。文獻語種包括中、英、法、德、俄、日。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是由上海理工大學主辦的理工科綜合性學術刊物,1979年創刊。學報主要報導系統科學與複雜性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光電信息與計算機科學、機械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科學、傳媒出版科學以及基礎學科(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和科研實踐成果。期刊被CAAJScopusCAJCED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等資料庫收錄,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榮獲1999年上海市高等學校優秀自然科學學報一等獎、1999年全國優秀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及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二等獎、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及優秀編輯出版質量獎、首屆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3年上海市期刊編校質量優秀獎、2016年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等榮譽。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報》報頭

文化傳統

校訓

信義勤愛,思學志遠
校訓釋義:
上海理工大學辦學百年,文脈源遠流長。1906年創建的滬江大學,以“信義勤愛”為校訓。1907年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一戰以後,原址變遷為中法國立工學院,後者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校訓。持自強不息之志,擎教育興國之旗,走民族振興之路,是幾代學人不變的追求。即便飽經滄桑,亦坦然以對,不忘教書育人、教育強國之神聖職責。百年以來,培育學子七萬之眾,正是“信義勤愛”人文理念的結晶。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徵,講信修睦,誠信不欺;義,即仁義禮智,遵道秉義,義薄雲天,見義敢為;勤,則奮發勤勉,勤學好問,將勤補拙,業精於勤;愛,需修身自愛,愛人以德,愛國敬業。
時逢學校百年盛慶,登上新的歷史起點,翹首仰望未來百年,我等能不心潮澎湃?百年人文理念,定當賦予新的活力,“信義勤愛,思學志遠”,便是繼往開來之精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學者,當慎思明辨,以思導學,思而創新,思以促變。學如登山,動而益高,學富才高,學無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立志,乃學業起點,事業基礎。追名逐利者,豈能有經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勝於歐洲、雄於地球之時。縱暮年伏櫪,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遠,專心致志,高瞻遠矚,定有所作為。懷寸草報暉之心,思學校繁榮之願,盼祖國強盛之情,是當今學子共同的心愿。湧泉匯源凝聚萬眾之力,共展宏圖再創百年輝煌,讓我們情系學校、胸懷祖國、眼觀世界、面向未來,共同祝願上海理工大學的明天更美好。
注釋:
老子的弟子文子:“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誡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校歌

滔滔奔流浦江水 洶湧澎湃東海濱
巍巍駐守滬江畔 百年理工著華章
穿越歷史承繼榮光 五湖四海桃李芬芳
滿載世紀強國夢想 你托起華夏朝陽
我們邁開新時代的步伐 擔起明日天下興亡
誠義勤愛思學至遠 燃起青春熾熱的火焰
我們邁開新時代的步伐 肩負祖國未來棟樑
誠義勤愛思學至遠 祖國榮譽捧起在心間
滔滔奔流浦江水 洶湧澎湃東海濱
巍巍駐守滬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輝煌
海納百川鑄就你神奇想 科教興國化為你翅膀
世界矚目乾坤朗朗 我們並肩創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校歌

校區環境

截至2020年5月,上海理工大學位於上海市區,有軍工路校區和復興路校區兩個校區,其中軍工路校區分為軍工路516號校區(主校區)、軍工路334號校區(南校區)、軍工路1100號校區(北校區),校園總面積近千畝。
主校區共有3個大門:楊浦區軍工路516號(正門)、軍工路470號(海安路)、軍工路580號(控江路)。南校區含軍工路460號,大門位於軍工路334號(周家嘴路)。北校區是基礎學院所在地。復興路校區是中英國際學院所在地,地址為徐匯區復興中路1195號。
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和復興路校區現存1906年至1948年間建造的各類建築物40餘幢,擁有上海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群,位於軍工路516號的滬江大學歷史建築群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校園內有31幢單體建築(其中復興路校區1幢)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錄。
部分優秀歷史建築簡介
名稱
備註
馥賚堂(Franklin-ray Hall)
今第二教師公寓。1948年,美國南、北浸禮會撥款建造,耗資16.95萬美元,為滬江大學女生宿舍,這是滬江大學最晚建造的建築。20世紀60年代始作教工集體宿舍,1999年8月改建為教師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
今第四宿舍。美國芝加哥伊文斯頓的哈里斯先生捐資4.35萬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因其臨江而立,浦江美景盡收眼底,曾有文這樣描述:“每值暮潮初斂,夜闌人靜,月光如水,波平如鏡,風景絕勝。1984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大禮堂與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
今大禮堂。為慶祝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為紀念滬江大學第二任校長魏馥蘭博士募建思魏堂;大禮堂與思魏堂為聯體建築,呈L形,大禮堂東西向,思魏堂位於大禮堂東北側。外觀為後羅馬風格,是滬江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
思裴堂(Breaker Hall)
今第三宿舍。由校長魏馥蘭向美國墨疏利浸會募捐0.94萬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取名思裴為紀念美國墨疏利浸會第一任書記裴理克博士。1967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思孟堂(Melrose Hall)
今第二辦公樓。為紀念因營救落水的中國朋友而遇難的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孟嘉德,由美國人士捐資建造,1920年落成,耗資4.91萬美元,樓高4層,為中學部下院。
思晏堂(Yates Hall)
今校長辦公室。建於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滬江大學第一座大建築,耗資2.13萬美元。取名思晏為紀念浸會第一位到中國的傳教士晏馬太。1956年9月24日,因突遭龍捲風襲擊,此樓西端半幢樓頓時倒塌。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
思雷堂(Richmond Hall)
今第一辦公樓。為紀念西差會總幹部之里奇蒙城而得名,由美國南浸禮會差會撥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資3.21萬美元,為中學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
今國際交流中心。建於1936年,為女教員宿舍。取名思福為紀念美國維吉尼亞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稱維吉尼亞堂,
懷德堂(Women's Hall)
今第五宿舍。1921年,科學館落成後,特里特夫婦第二次捐款建造,為女生宿舍,耗資5.02萬美元,1923年落成,樓高5層。曾有文描述此樓:“建築精美,華麗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場而面黃浦,紅照掛林,白練橫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燈影,歌聲悠揚,裙履聯翩,笑語雜聞,滬大男女學生之社交生活,鹹以是為集中焉。”1963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以後大修時又拆除了樓台。
體育館(Haskell Gymnastum)
今學生活動中心。由美國波士頓的哈斯科上校於1917年捐資1.81萬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樓高2層。1932年,位於學校南面的女生體育館建成後,該樓曾改稱北體育館。
科學館暨格致堂(Science Hall)
理學院。1918年美國加州的特里特夫婦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資13.67萬美元,1921年落成,鋼混機構,樓高4層並建有地下室,是當時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築物之一。因配備的理科實驗設備為當時國內最完善者,被譽為“國內僅見之建築物”,使得在文科基礎上發展理科的滬江大學,得以躋身於一流大學行列。1965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圖書館
今公共服務中心。建築費大部分由滬江大學教職員、學生與校友捐資,部分由美國西門基金會資助,耗資約2萬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為紀念劉湛恩校長,向東擴建,並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擴建工程耗費美金54832元,由滬江大學校友及全體師生在國內募集。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
今南體育館。由美國加州的艾德蒙夫人捐資建造,耗資1.08萬美元,1932年落成,為女生體育館,樓高2層,內設有膳廳、音樂室。
音樂堂(Music Hall)
今辦公樓,音樂系用。1935年10月建成,建築費0.76萬美元,樓高2層,初為中學部禮堂,上層為禮堂,下層為辦公室、理科實驗室,後改作滬江大學音樂室,為滬江大學音樂系專用。底層為教室及鋼琴練習室,二樓為大教室。
水塔
今勤工儉學中心。建於1930年,又稱紅塔。日軍1937年8月侵滬,曾炮擊在水塔上部留下彈孔。
麥氏醫院(McLeish Hospital)
今滬江美術館。1907年5月11日建成開業,系滬江大學醫院,因美國麥克來氏捐助而得名,又名普濟醫院,同時兼為滬江大學附近鄉民診治,後曾為家屬樓211號。
教員住宅區建築
該建築群共14幢獨立式住宅,建於1907-1936年間,建築風格各不相同,原為滬江大學教員住宅區。2009年起,開始對其中7幢別墅進行維護和改造,於2011年建成滬江國際文化園,設立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北歐7個文化交流中心,為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築群。教師別墅也是滬江大學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採用坡屋頂,設老虎窗,外牆用紅磚或青、紅兩色磚混砌,立面多有連續拱券,採用斬假石門窗套,室內設有磚砌壁爐,單體別墅雖各有不同,但整體與滬江校園建築風格十分協調。
工科講堂
今復興路校區圖書館。建於1914年,磚混結構,德國普魯士風格。原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工科講堂,中法國立工學院、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等時期作為教學樓使用。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校長
黨委常委、總會計師
資料來源:

知名校友

人文藝術界
姓名
職務
現代詩人、散文家
著名導演、編劇,上海電影家協會原副主席
文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早期水彩畫的拓展者之一,美國國家設計學院院士、美國國立藝術學院終身院士
翻譯家、作家、編輯出版家
作家、詩人、出版家
作家、翻譯家
翻譯家,中國最早介紹米蘭·昆德拉作品
翻譯家,但丁《神曲》的中文首譯者
民俗學家、比較宗教學家
韓國著名散文家
台灣著名神學家
香港著名粵劇劇作家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作家、文學翻譯家
著名主持人、演員、歌手、作家
音樂活動家、教育家,曾任雲南省歌舞團團長、江西省文化廳廳長、江西省音樂家協會主席,現任江西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省鋼琴學會名譽會長
文藝理論家、語文教育家,原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
音樂家,香港民族音樂學會榮譽會士
指揮家、中央音樂學院首任指揮系教授、教育家
著名足球守門員,上海足球元老,舊中國國家隊和新中國首屆國家隊隊員,被譽為“遠東第一鐵門”
國家級教練,前中國國家足球隊隊長,廣東足球六十年終身榮譽獎和廣東足球70年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健美運動家,中國舉重協會原副主席,被譽為“中國健美運動之父”
首任中國健美運動委員會主任
原《人民日報》記者英國記者站站長,體育外交家何振梁夫人
魔方速擰職業選手,二階魔方打破了全國紀錄、亞洲紀錄
電視劇、卡通片、遊戲配音演員,配音導演
書法家,上海百老書畫院執行院長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上海市美學學會副主席,一級美術師
中國斯諾克唯一頂級女裁判
科教界
姓名
職務
生物化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原校長
社會歷史學家、教育家,暨南大學原校長
天津大學原副校長,國際納米製造學會會士
浙江大學副校長
同濟大學副校長
物理學家、力學家、教育家,原津沽大學天津大學校長
心理學家,教育家,中國工業心理學的奠基人,原杭州大學校長
教育家,原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
教育家、化學家、科學史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分析化學理論體系
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英語教育專家,復旦大學教授
歷史學家、哲學家,復旦大學原副校長
原滬江大學校長
教育家,原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光華大學校長
原上海機械學院黨委書記、副校長,上海邦德學院首任院長
會計教育家,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創始人,號稱“中國會計之父”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原副校長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食品科學技術系終身教授、美國食品科技學會會士
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斌
光電子專家,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電子光學與光電子成像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昆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通信工程學家,中國光纖通信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能源動力專家,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固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
行為科學家,心理人類學創始人之一,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電子學家、電機工程專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氣象學家,中國氣象局首任局長,九三學社第五屆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高分子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放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藥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法國農業部曾授予農業功勳騎士勳章
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石油化學工程學家,原石油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工程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天文學家、光學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內科學家、熱帶病學家、醫學寄生蟲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
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力學家、地球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稱為“中國地球動力學之父”
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腫瘤外科醫學家,中國腫瘤醫學奠基人
兒科專家、兒童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
中國骨科先驅,被譽為“骨聖”
徐次達
著名工程師、固體力學家,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加權殘值法計算力學”創立人
孫仲康
雷達信號處理專家,文職少將軍銜,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無線電專家,北京大學電子學系教授
著名建築師,建築學家
中國鋼結構事業開拓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
上海理工大學康復工程與技術研究所所長、上海康復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亞洲康復工程與輔助技術聯盟主席
孫偉
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學會主席、美國暖通與空調工程師學會潔淨控制技術分會主席和全球技術轉移委員會主席
中國氟矽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上海市有機氟材料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化工局副局長、國家科委新材料組組員兼有機氟分組組長
中國計算機領域先驅,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原副所長,新中國首次“國家發明獎勵”獲得者,曾連續三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施旦民
畢昇印刷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台輪轉印刷機的主設計師,高級工程師,原上海人民機器廠主任工程師
楊其國
哈電集團中央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哈爾濱市首屆“市長特別獎”獲得者,黑龍江省唯一榮獲“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稱號者
教授、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曾任華東建築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總建築師),兼任上海錦江集團、新亞集團、中國信證公司顧問
專業技術少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暖通製冷大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顧問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中國製冷空調工業協會理事長兼安徽省製冷學會理事長,安徽省科協八屆委員會副主席,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政治界
姓名
職務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傑出的社會教育家
高級經濟師,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公安部部長、總警監,上海市原副市長
外交家,前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中國駐美大使,被授予“外交工作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社會學家,曾任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北京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副主席
原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重慶市市長
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黨組書記、院長,上海市原市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前理事長、現終身榮譽會長,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前理事長、現名譽理事長,中國熱處理行業協會前理事長、現名譽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前理事長、現榮譽理事長,中國鑄造協會前會長、現名譽理事長
社會活動家,前香港婦女會主席、大學婦女香港協會會長、香港國際婦女協會副會長、香港中國婦女會副會長,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成員,香港諮詢投訴委員會主席,曾獲勛銜S.B.S.銀紫荊星章、O.B.E.英帝國官佐勳章、M.B.E.英帝國員佐勳章,太平紳士
社會活動家,前香港家庭計畫指導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學婦女香港協會、香港中國婦女會會長,香港第一位獲得英王頒贈CBE勛街的中國女性,第—位獲香港大學頒發榮譽法學博士的中國女性,第—位被委任為香港市政局議員、立法局議員的中國女性
張耀忠
曾任中共上海市虹口區委副書記、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上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會長,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創始人之一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經濟學家、金融學家、銀行家、社會活動家,糧食部首任部長
原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原副主席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開發銀行原黨委書記、行長
孫中山侄孫,排球國手,民國政府最後一任中山縣縣長
國際法學家,參與審判日本甲級戰犯的中國主力法官之一,新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
著名法學家,曾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委員、中華民國憲法起草委員會副主席、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駐梵蒂岡教廷公使
無產階級革命家、外交家、詩人和書法家,曾任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紀委副書記、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
台灣當局原“外交部長”
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四川省原副省長
前成都市副市長、成都市政協副主席
原中共上海市普陀區委書記、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委書記、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監事會主席
原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前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社會活動家、指揮家
外交家、社會活動家
水利專家、河北省前副省長
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
前商務部部長、黨組書記
陳一鳴
曾任上海市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顧問
國資委紡織機關服務局局長
上海市靜安區政協副主席
杭州市淳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工商界
姓名
職務
著名銀行家、實業家
中國人民保險創始人
香港及新加坡著名企業家
美國實業家、全美華人總商會會長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微創醫療(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百聯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朱博泉
上海近代著名金融家,創辦了中國首家票據交換所——上海票據交換所
楊霖
香港實業家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韋志海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
荀逸中
企業高管,高級工程師,上海市技術創新先進個人、上海市環境保護先進個人、全國機械工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卓越領導者、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建設功臣
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前海爾集團高級副總裁、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雙星集團董事長,高級工程師
青島海爾特種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
鄒孟奇
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總經理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原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理事長
王志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大連冰山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華誼集團原總裁
前國家電網公司華東分部主任、華東電網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國家電網公司華東分部顧問,上海市政協常委,高級工程師
朱曉輝
北電網路(中國)有限公司大中國區副總裁、北電網路通訊工程有限公司總載
夏毓灼
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晏小江
獨立董事,前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建銀國際(香港)行政總裁、大新銀行(中國)行長
龔兆源
曾任上海市經貿委第一副主任兼上海石油化工總廠、上海電氣集團、華能集團董事長,後擔任上海電氣集團顧問組組長,上海企業聯合會、上海市塑膠行業協會名譽會長
經濟學家,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董事總經理、股票業務部負責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特聘教授
張科
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濟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原所長
梁學峰
上海互加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執行會長
柴昭一
張亦星
深圳市新能力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山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
虹潤集團董事長,第十六屆福建省優秀企業家
王建新
鄭建軍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周榮輝
南京久鼎製冷空調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
過建廷
魏傑
上海精智集團董事長,2018年上海市優秀青年企業家

地圖信息

位置:上海市楊浦區軍工路516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