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薔薇科杏屬果樹)

梅子(薔薇科杏屬果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梅子(別稱青梅),屬薔薇目,是果梅樹結的果,但是一般觀賞的梅花是另外幾種梅。 果梅為薔薇科杏屬梅(Armeniaca mume Sieb.)植物。亦稱青梅梅子酸梅。原產中國,是亞熱帶特產果樹。

梅子性味甘平、果大、皮薄、有光澤、肉厚、核小、質脆細、汁多、酸度高、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具有酸中帶甜的香味,被譽為“涼果之王”、“天然綠色保健食品”。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日本朝鮮也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梅子
  • 別稱:青梅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亞綱:薔薇亞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杏屬
  • :青梅 V. mangachapoi
  • 分布區域:北自黃河流域南側,南至廣東沿海,西起西藏波密,東達台灣島。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主要價值,營養價值,藥用價值,梅子醃製,話梅,烏梅,植物文化,

植物學史

梅原產我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鹽漬或乾制,或熏製成烏梅入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梅子

形態特徵

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脫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厘米,幼時具毛,老時脫落,常有腺體。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於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於雄蕊。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貼上;核橢圓形,頂端圓形而有小突尖頭,基部漸狹成楔形,兩側微扁,腹棱稍鈍,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顯縱溝,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華北果期延至7-8月)。
梅子

分布範圍

我國栽培果梅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質資源豐富,總計有205個品種,其中白梅類13種,青梅類95種,紅梅類83種,引進日本品種14種。分布地域範圍較廣,北自黃河流域南側,南至廣東沿海,西起西藏波密,東達台灣島,共有18個省(市、區)有栽培種或野生種分布。廣東、台灣、廣西、福建發展較快,浙江、雲南、江蘇、安徽等省市也在大面積栽培。據1995年不完全統計,全國栽培面積約152.6萬畝,總產量約13.2萬噸。今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國際市場的開拓,對梅製品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特別是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地區備受青睞。
梅子梅子
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產品-雲南青梅。產於雲南大理州洱源縣 素稱“梅果之鄉”,所產梅果肉厚、核小、味佳,各種營養成分指標居全國之冠。海撥在2200-2700米所產的梅子優質個大,色澤美觀,含有多種維生素有機酸,肉厚核小,酸脆可口,不僅是生津止渴的消暑水果,而且是醫療上用途甚廣的藥品原料。 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

生活習性

梅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從我國果梅栽培地域氣溫來看,年平均氣溫在12~23℃的地區均可栽培。若在北亞熱帶地區(如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應注意選擇早春較溫暖、雨水較少的地段建立商品基地。
梅子
梅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不論平原與山地,偏酸、偏鹼地均可種植,但要求土層較深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坡度在30°以下的丘陵山坡地最適宜栽培。一般應選擇朝南或東西的坡向為宜。梅對工業排放的廢氣特別敏感。尤其氟化物的危害已成為果梅栽培中的嚴重問題。因此建園時一定要選擇清潔的大氣環境,避開污染源
果梅部分品種有自花不孕現象,有些品種雖能自交結實,但異花授粉可明顯提高結實率,增加產量,故要配置授粉樹。授粉樹配置比例一般不應少於3∶1。栽植密度應考慮果梅壽命長、樹冠較大的特點,故不宜過密。具體密度應根據管理水平、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及整形方法等來定。一般株行距為4米×4米或4米×5米,畝栽41株或33株。土層瘠薄山地株行距為3.5米×4米,畝栽47株。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梅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機酸維生素黃酮和鹼性礦物質等人體所必需的保健物質。其中含的蘇氨酸等8種胺基酸黃酮等極有利於人體蛋白質構成與代謝功能的正常進行,可防止心血管等疾病的產生,因此,被譽為保健食品。
果實鮮食者少,主要用於食品加工。其加工品有梅精、鹹梅乾話梅、糖青梅、清口梅、梅汁梅醬梅乾、綠梅絲、梅醋、梅酒等。梅在醫藥上有多種用途。如鹹梅有解熱、防風寒的功效。烏梅乾有治肺熱久咳、虛熱口渴、慢性腹瀉、痢疾、膽道蛔蟲、膽囊炎等功效。梅的花、葉、根、核仁等皆可入藥。梅的木材堅韌而重,色澤美觀,是優良的細木用材。梅的醃製品便於貯藏和運輸,宜在偏遠地區發展,是老、少、邊、貧地區脫貧致富的門路之一。梅子屬鹼性食品。與酸性食物搭配可以改善人體的酸鹼值,達到健康養生之目的。例如:65公斤的人除以13等於5,則每天只要吃5顆梅子或50毫升的梅酒、梅汁就能夠改善人體的酸鹼值。
梅子(薔薇科杏屬果樹)
梅子含有豐富的鈣、鎂、鉀、鈉、磷、鐵、錳、銅、鋅……等多樣化礦物質。其中鈣、磷、錢等單位含量較其他種類水果高出甚多。此外梅子含有含量極高的檸檬酸,占青梅有機酸含量的 85%以上。其他尚有蘋果酸草酸琥珀酸等有機酸。蛋白質含量更是草莓柑橘的兩倍以上,可以說青梅營養成分極為豐富,是一種絕佳的保健水果。

藥用價值

薔薇科喬木植物梅的果實。又稱梅子。初夏採收將成熟的綠色果實,洗淨鮮用,稱青梅;以鹽醃製、曬乾用,稱白梅;以小火炕至乾燥均勻,色黃褐、起皺,再燜至色黑備用,稱烏梅。用時去核(余見綠萼梅)。
性能
梅子性溫、味甘、酸,入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除煩靜心、生津止渴、殺蟲安蛔、止痛止血的作用;
參考
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糖類、谷甾醇、齊墩果酸樣物質等。能促進膽汁分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含烏梅的烏梅丸煎液能抑制蛔蟲的活動。此外,尚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用途
主治久咳肺虛、肺氣不斂、虛熱煩渴、久瘧、久瀉、尿血、血崩、大腸不固、蛔厥腹痛、嘔吐等病症,
此外,梅子治療角質化肌膚,尤其對乾燥角質化的肌膚更有效。
《食療本草》:‘嚎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疾。治瘧方多用之。”
本草綱目》:“斂肺澀腸,治久痢,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
《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症,自汗,口燥咽乾。”
《本草拾遺》:“去疾,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痢,止吐逆。”
用法
煎湯,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
多食損齒,傷脾胃。
附方
1,烏梅麥冬湯:烏梅30g,麥門冬15g。加水煎湯,徐徐服用。
源於《必效方》。本方取烏梅收澀腸道、止瀉痢,以麥門冬與烏梅生津止渴。用於瀉痢而口乾渴者。無瀉痢者亦可服。
2,青梅酒:青梅250g,以白酒適量浸泡。每次服用1杯。
本品有和胃止嘔、止瀉之功。用於夏服腸胃不和,嘔吐腹瀉。
3,梅子漬白糖:每日吃1~2枚白糖梅子。功效:既可生津解渴,又可預防腸道傳染病。

梅子醃製

1.梅子洗乾淨後曬幾天,把水分曬掉。
2.用粗鹽搓一下,裝罈子。秘訣是,罈子底撒一層鹽放一層梅子,然後再撒一層鹽再放一層梅子,一直放滿,最後用鹽封住。
3.罈子密封一個月,看梅子出水了,水淹過梅子了,那就成了,那出的水,就是梅子醋。梅子醋做梅汁排骨最好了。但要注意的是,梅子醋很鹹很酸,用的時候要注意用量。
  1. 把七分熟的梅子採摘下來後清水洗淨,慢火熬制梅子。
  2. 熬製成粘稠的形狀後就是梅精啦!所謂的梅精就是梅子的精華之說!

話梅

製作話梅用芒種後採摘的黃熟梅子,俗稱黃梅。黃梅從樹上採下來洗淨後,放在大缸里用鹽水泡浸月余,取出曬乾;曬乾後再用清水漂洗,再曬乾;然後用糖料泡醃,再曬乾―――如此多次反覆,可謂是“十蒸九曬,數月一梅”,最後成為肉厚乾脆、甜酸適度的話梅。這種話梅如果貯藏得好,防潮防蛀,可保存數年而不變質。

烏梅

烏梅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乾枝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Prunus mume的近成熟果實,經煙火熏制而成。若用青梅以鹽水日曬夜浸,10日後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其功效類似,宜忌相同。據現代研究.青梅或梅子汁。烏梅中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藥者宜食之;梅子中國含兒茶酸能促進腸蠕動,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臟機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植物文化

東漢末年,魏兵南下,行軍途中,天氣太熱,無處找水,人人口乾舌燥,渴不堪言。曹操即對眾將士說,前邊不遠有梅林,將士們聽說後,想起梅的酸味,口水禁不住淌了出來。也由此,“吳人謂梅子為曹公”,“望梅止渴”之成語亦由是而出。
歷史傳說:據《書經·說命篇》記載,殷高宗任命傅說做宰相時,曾鼓勵他說:“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即希望他要象做菜離不了的鹽和梅(古時鹽、梅並稱,是廚房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一樣,成為國家最為需要的人才。
唐·杜牧。《初春舟次》:“蒲根水暖雁初下,梅經香寒蜂未知。”
宋·王安石。《西江月·紅梅》:“梅紅微嫌淡佇,天教薄與胭脂。真妃初出華清池,酒人瓊姬半醉。東閣詩情易動,高樓玉管休吹。北人渾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清·王士禎。《董起男送風雨梅戲占為謝》:“吳中五月梅黃雨,想像千年舶棹風。珍重遺來看軟齒,不須將醋浸曹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