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梅

果梅

果梅是一種南方特有的水果,它營養豐富,含有多種人體必須的保健物質,如:有機酸、維生素、胺基酸和黃酮等。其中的蘇氨酸等8種胺基酸和黃酮,有利於人體蛋白質的構成和代謝功能的正常進行。因此,在各種水果當中,果梅被譽為保健食品。

果梅又名春梅、酸梅烏梅。植物分類學上果梅屬於薔薇科(Rosaceae),李屬(Prunus),原產中國。調查研究認為,中國四川、貴州、雲南交界的橫斷山區和雲貴高原一帶是梅的自然分布中心,同時又是梅的遺傳多樣性中心。

果梅(PrunusmlzmeSieb.etZucc)是起源於中國的重要核果類樹種之一。梅在中國已有7000多年的套用歷史。根據人們利用目的不同可分為果梅和花梅兩大類。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較。中國果梅資源豐富。僅記載的就有190多個品種與優株(不包括國外引進品種)。另外還有大量的野生果梅資源。果梅及其加工品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為現代人的最佳健康食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果梅
  • 別稱:杏梅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亞科:梅亞科
  • :李屬
  • :果梅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栽培意義,栽培規格,苗木繁育栽培技術,物種分類,

形態特徵

小喬木,稀灌木,高4~10m樹皮縱裂、灰褐色。1年生枝無棱、綠色、無毛;側芽為復芽或單生,並生時中間的芽常為葉芽,較小,卵狀圓錐形,兩側的花芽卵形,較大,長2.5~3.5mm,寬2~3mm,暗紅色,無毛;芽鱗10~13片,兩面無毛,無緣毛或有緣毛。葉片廣卵形、卵形、闊卵形,長4~10cm,寬2~5cm先端長
漸尖或尾尖,邊緣具細銳鋸齒。花徑2~3cm,有香味,先於葉開放;花多無梗或短梗,長約1~3mm,常無
毛;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近球形,直徑1.3~4cm,黃色、綠黃色,或綠白色,密被短細毛。味酸,黏核,核近卵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12月至翌年3月,果實成熟期4~7月,極少8月。

分布範圍

果梅為薔薇科李屬(PrunusL.)植物。亦稱青梅梅子酸梅。原產中國,是亞熱帶特產果樹。
中國栽培果梅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質資源豐富,總計有205個品種,其中白梅類13個,青梅類95個,紅梅類83個,引進日本品種14個。分布地域範圍較廣,北自黃河流域南側,南至廣東沿海,西起西藏波密,東達台灣島,共有18個省(市、區)有栽培種或野生種分布。廣東、台灣、廣西、福建發展較快,浙江、雲南、江蘇等省市也在大面積栽培。據1995年不完全統計,全國栽培面積約152.6萬畝,總產量約13.2萬噸。今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國際市場的開拓,對梅製品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特別是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地區備受青睞

主要價值

果梅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我們對它進行了化學成分和開發利用的研究,試製了果梅的系列產品。果梅主要分布於雲南和長江流域,全國產鮮果兩千萬千克,雲南省產量居首位,年產557.3萬千克(見表79和80)。產值約1千萬元,是雲南省進入國際市場的果品之一,也是高寒山區的主要經濟來源的重要樹種之一。果梅具有獨特的酸、甜、苦味帶清香氣,有開胃健脾、鎮咳止痛、解熱止渴之功效。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和結核桿菌等10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並含有糖、果膠、多糖、維生素、胺基酸、有機酸、維生素、鐵、鈣等營養成分。滇產鮮果梅綜合加工試製成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食用,而且有多種藥效的保健飲料和食品——果梅酒(40度和20度兩種),酒味清香,解煩止渴,潤喉滋肺,喝後回味甘爽。果梅、話梅,各具有酸、甜、苦、鹹味,食之爽口,助消化增食慾,脫疲勞解煩躁,常食能防病強身。表79中國果梅主產區和產量。
1.加工食用梅因有機酸含量高、含糖量低,故很少鮮食,絕大部分果實供加工用。可加工製成多種食品,如話梅、烏梅、梅醬、梅脯、糖青梅、陳皮梅、青梅酒。此外,又是果品加工廠加工果晶的防腐劑,制糕點和糖果的調味劑。梅的加工品有獨特的優良風味。
2.入藥梅果自古人藥。烏梅人藥,有治肺氣、燥咳之功效;製成酸梅湯是夏季理想的清涼飲料。梅仁明目益氣,煎服可治呼吸急促和氣短。
3.觀賞梅的觀賞價值極高,其樹姿蒼勁,風韻灑脫,暗香沁人,神、態、色、香俱屬上乘。梅花堅忍不拔、傲雪而開的精神,自古深受人民的喜愛。

栽培技術

栽培意義

梅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機酸、維生素、黃酮和鹼性礦物質等人體所必需的保健物質。其中含的蘇氨酸等8種胺基酸和黃酮等極有利於人體蛋白質構成與代謝功能的正常進行,可防止心血管等疾病的產生,因此,被譽為保健食品。
果實鮮食者少,主要用於食品加工。其加工品有鹹梅乾(也稱為青梅乾)、話梅、糖青梅、清口梅、梅汁、梅醬、梅乾、綠梅絲、梅醋、梅酒等。梅在醫藥上有多種用途。如鹹梅有解熱、防風寒的功效。烏梅乾有治肺熱久咳、虛熱口渴、慢性腹瀉、痢疾、膽道蛔蟲、膽囊炎等功效。梅的花、葉、根、核仁等皆可入藥。梅的木材堅韌而重,色澤美觀,是優良的細木用材。梅的醃製品便於貯藏和運輸,宜在偏遠地區發展,是老、少、邊、貧地區脫貧致富的門路之一。

栽培規格

梅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從中國果梅栽培地域氣溫來看,年平均氣溫在12~23℃的地區均可栽培。若在北亞熱帶地區(如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應注意選擇早春較溫暖、雨水較少的地段建立商品基地。
梅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不論平原與山地,偏酸、偏鹼地均可種植,但要求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坡度在30℃以下的丘陵山坡地最適宜栽培。一般應選擇朝南或東西的坡向為宜。梅對工業排放的廢氣特別敏感。尤其氟化物的危害已成為果梅栽培中的嚴重問題。因此建園時一定要選擇清潔的大氣環境,避開污染源。果梅部分品種有自花不孕現象,有些品種雖能自交結實,但異花授粉可明顯提高結實率,增加產量,故要配置授粉樹。授粉樹配置比例一般不應少於3∶1。栽植密度應考慮果梅壽命長、樹冠較大的特點,故不宜過密。具體密度應根據管理水平、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及整形方法等來定。一般株行距為4米×4米或4米×5米,畝栽41株或33株。土層瘠薄山地株行距為3.5米×4米,畝栽47株。

苗木繁育栽培技術

1.苗木繁育技術
(1)實生繁殖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種子成熟時採收,搗碎果肉,用清水漂洗,將梅肉洗淨後,在通風室內晾乾.並分層貯藏於潔淨河沙內備用。在11月至翌年1月上旬播種,播種前用賽力散、或10嚦一15叻的KM,,O·液或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和殺地下害蟲。播種前,先將種子浸泡5~10天后,用50%的多菌靈100倍液和50叻甲基托布津液進行處理。種子播後,要覆細土1.5—2.0CM,再澆一次水·並搭弓形棚。
種子發芽後,床棚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春旱季節每天澆水兩次。幼苗分株栽前,先整地,施基肥(複合肥、磷肥、廄肥等)。當苗高5era時,進行移栽,株行距5 cm×20cm,每公頃52.5—60萬株。移栽後,及時澆定根水·並在表土上蓋一層農家肥。苗木成活後澆一次稀的糞水,有利於苗木髮根。
(2)嫁接繁殖可在7、8、9月採用芽接或l、2月採用枝接。嫁接後要及時澆水,以保持土壤濕度。7月中旬至8月底嫁接,必須用薄膜遮蓋嫁接口,防止雨水進入。嫁接前15天,不能噴各種農藥,以免芽接後死亡
冬春乾旱時,需及時灌水,但水不能浸入嫁接IZl。2月中旬,待嫁接芽長到20 crn長時,剪砧(離嫁接口上部5一lOcm的砧木),以促進接芽健壯生長.一般在。清明”前後解綁。解綁後要及時灌水、鬆土、除草,但不能將泥土蓋到嫁接口,並澆一次濃糞水。接芽萌動後,要及時抹去接芽以下部分砧木萌發芽,以促進接芽生長。
2.病蟲害防治:果梅常見的病害有立枯病和瘡痂病,發現時可用1。1。100倍波爾多液連噴幾次或用8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噴撒。常見的蟲害有蚜蟲和地老虎,可用藥殺成人工捕捉。

物種分類

果梅包括7個變種和1個變型:
1.品字梅
主要特徵是一花有2一?枚心皮,一花結果有數種類型,有1梗2果,果頂分開,中部相連之雙套梅;有1梗2果,2果並聯而分離之鴛鴦梅;有1梗3小果的國小士梅,l梗3—5果的五子梅等,均列為花果兼用類型。
2.刺梅(蒼白梅、厚葉梅)
果梅果梅
枝端轉化為刺,葉硬、紙質、較厚,花果較小。此變種為果梅的主要類型。產四川西部至雲南西部,生於山坡林中或溪邊,海拔1700—3lOOm。
3.長梗梅(曲梗梅、垂梗梅)
花梗特長,約lcm,結果時俯垂;葉片卵形,先端尖漸。產雲南西部至西北部,生於山坡路邊、溪邊或疏林下,海拔1900—2600m。
4.小梅(小果梅、炒豆梅)
葉、花、果均較其他類型小,果核小而圓,枝刺較多,葉色較淺。果小、肉薄。以半野生狀態分布於雲南西北部的洱源、大理等縣(市)和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雲南大理地區稱炒豆梅,用作砧木。
5.杏梅果
縫合線深,核蜂窩狀小孔較淺,葉較大,基部近心形。在雲南、四川一帶多有半野生分布,生境與小梅相近。從縫合線較深、核蜂窩狀小孔較淺、葉較大、基部近心形、枝刺較少等特徵看,很可能為梅與杏或山杏等的天然雜交種。
6.毛梅
葉背面各部有黃褐色毛,葉柄密生柔毛,花梗極短、有毛;葉表毛較少。萼筒外面密生柔毛,萼片邊緣有毛,外面密生柔毛。部分小枝亦有毛。雲南大理分布甚廣,福建南乎有野生。
7.蠟葉梅
葉片兩面均被白粉而現蠟白色。分布於西藏林芝、通麥2100—2300m西南坡或河谷地帶。在原產地與野梅處於混生狀態,遠觀時梅叢中片片灰白,閃爍於綠枝之間,頗具觀賞價值,但迄今未見栽培。1992年定為變種。
8.常綠梅
葉較厚,深綠色,在當年底或次年初,仍有宿葉存於枝頭,等新葉長出後,宿葉漸漸落去。分布於雲南、四川一帶海拔l900—2400m的梅產區。1992定為梅的一個新變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