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贛州市最佳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頒布時間
  • 發布單位
(六)積極爭取營商環境試點示範。加強對接匯報,積極跟蹤協調,全力爭取納入國家、省最佳化營商環境各類試點示範,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總結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創新經驗。〔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行政審批局、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七)加強營商環境工作執紀問責。將最佳化營商環境工作部署落實情況納入巡察監督和紀委監委日常監督重點內容,查處和通報一批損害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例。〔責任單位:市紀委監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八)持續開展降成本專項行動。全面落實國家、省、市減稅降費政策,加大惠企紓困幫扶力度,以階段性減稅降費為主,與制度性措施相結合,制定實施新的降成本政策措施,持續降低企業稅費、融資、用能、用工、物流等成本,力爭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180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九)開展市場準入門檻專項清理行動。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圍繞工程建設、教育、醫療、體育等重點領域,開展清理違反市場準入的政策規定。清理廢止(修改)與《最佳化營商環境條例》不符的規章、規範性檔案,推動“非禁即入”落細落實。聚焦電商平台、公用事業、醫藥、建材等民生領域,持續加大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局、市司法局、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提升企業融資便利度。用好各類線上金融服務平台,探索建設普惠金融服務平台,提升數字賦能金融水平。最佳化再造信貸業務流程,推行線上服務、“不見面”審批等便捷信貸服務。開展“金融保鏈強鏈行動”,創新金融產品,合理增加與需求相匹配的中長期信貸供給,繼續加大小微企業首貸、無還本續貸、信用貸款、創業擔保貸款投放力度,推動資金鍊與產業鏈良性互動,年內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0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政府金融辦、贛州銀保監分局、人行贛州中心支行、市財政局、市人社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一)深化貿易便利化改革。深入實施口岸“三同”政策試點,完善贛深“組合港”通關模式。深化“兩段準入”改革,推行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模式。提升進出口通關效率,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扣除國內運輸段)力爭分別壓縮至26個小時、0.8個小時以內。充分發揮對外貿易市、縣幫扶機製作用,協調解決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責任單位:市商務局、贛州國際陸港、贛州海關、龍南海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二)開展涉企收費專項整治。圍繞企業融資、公用事業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組織開展涉企收費專項檢查;開展規範行業協會商會收費行為檢查,對違法違規收費行業協會商會“零容忍”。〔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民政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三)提升涉企中介服務質效。出台中介服務運行管理辦法,編制全市統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清單,規範財政性資金選取中介服務行為。培育中介服務市場主體,建立中介服務信用評價體系,促進中介服務提質降費增效。〔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四)開展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提升行動。開展招標投標領域專項治理,著力消除不合理設立條件和限制競爭行為,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推行“不見面開標”縣市全覆蓋,推動實現遠程異地評標,市本級全面實現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縣(市、區)全流程電子化交易比例達到95%以上,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促進公共資源高效便捷。〔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行政審批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城市住房服務中心、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三、營造便捷爽心的政務環境
(十五)全面設立通用綜合視窗。推進各級政務服務中心專業視窗加快升級為綜合視窗,推行“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綜合視窗出件”的受審分離模式,編制並公開發布通用綜合視窗受理事項清單。2022年底前,市縣鄉三級政務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實現通用綜合視窗全覆蓋。〔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六)推行惠企政策快速直達。加強“親清贛商”惠企政策兌現平台的建設運行管理,市縣兩級設立“惠企政策兌現專窗”、惠企政策“資金池”,年內各縣(市、區)接入“親清贛商”惠企政策兌現平台的惠企政策達到 30項以上,市縣一體“線上一網、線下一窗”政策兌現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七)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探索試行“市縣同權”改革,下沉一批市級許可權,構建市縣聯動審批機制,“市縣同權”事項不少於100項。全面系統梳理行政審批事項,統一事項名稱、申報材料、辦理流程,推動全市同一事項“同標準辦理”、“全市通辦”。打造“五星級”政務服務新模式,擴大“異地通辦”“跨省通辦”範圍,逐步實現贛粵兩地證照互用、資質互認。〔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八)深化“一網通辦”數位化改革。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建設“贛服通贛州分廳”5.0版,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辦理使用數據、電子證照、電子材料比例達 50%,掌上可辦比例達 80%。加快升級全市統一的數字政務業務中台,著力打通數據省市縣三級系統壁壘,推動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套用。推進“一網通辦”數位化改革,強化數據共享,注重業務協同,再造審批服務流程,市、縣兩級分別實現100件、20件以上 “智慧型審批”和“一件事一次辦”改革事項。〔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十九)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全面推進工程建設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新模式,實現市、縣兩級政府及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75個、45個工作日以內。推行承諾制和綜合審批改革,年底前,力爭多規合一完成率達30%,竣工驗收多測合一項目覆蓋率達15%,聯合驗收、聯合圖審覆蓋率達到50%以上。〔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深化市場準入“一照通辦”改革。編制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進一步推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推動相關許可證集成辦理,實現準入即準營。開展企業辦事“一照通辦”改革,試行企業登記信息變更網上辦理,探索建立市場主體除名制度、歇業備案制度,讓企業僅憑營業執照即可辦理更多涉企高頻事項。〔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一)提升獲得水電氣水平。最佳化涉電行政審批流程,推行小微企業電力外線工程零審批;大中型企業承諾免審制、容缺受理制。進一步降低全年停電平均小時數,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覆蓋面。加強用水用氣報裝政企信息共享,實現用水用氣報裝網上辦理,進一步降低獲得用水用氣報裝費用。〔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行政審批局、市城管局、贛州供電公司、市政公用集團、贛州深燃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四、營造平等公正的法治環境
(二十二)進一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抓好《江西省社會信用條例》貫徹實施,提升信用信息歸集共享運用水平,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設,加強“信易+”示範創建,最佳化套用模式,拓展“信易+”在企業通關、辦稅、用電、獎勵、審批、消費等服務領域套用場景,推動信用惠民便企。〔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三)大力推進包容審慎監管。推行“有溫度的執法”,依法建立“輕微違法不罰”“初次違法不罰”等免罰清單,並實行動態調整。規範監管執法,實行涉企行政檢查備案制度,公布涉企行政執法事項清單,壓縮自由裁量空間,提升執法規範性和透明度。建立“網際網路+監管”系統風險預警模型,提升監管智慧型化水平。落實企業“安靜生產期”制度,加大對隨意執法等行為的監督力度,做到“無事不擾”又“有事必到”。〔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局、各行政執法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四)加快推進聯合執法。拓展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覆蓋範圍,動態建立完善“一單兩庫”,將市場監管領域的更多事項納入聯合抽查範圍,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推進執法結果共享互認。〔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司法局、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五)遏制趨利行政執法行為。禁止將罰沒收入與行政執法部門利益掛鈎,嚴禁下達或變相下達罰沒收入指標,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不得同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執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考核、考評直接或者變相掛鈎。〔責任單位:各行政執法單位、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六)提升民企司法保護制度質效。全面推廣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開展“超許可權、超標的、超範圍、逾時限”違法辦案行為整治。完善捕訴一體化辦案機制,加強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推動少捕慎訴慎押在涉企案件中落地落實。落實規上企業“一企一警”制度,嚴打涉企違法犯罪,推進“全民反詐”,提升公眾安全感及滿意度。〔責任單位: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七)推廣破產處置府院聯動機制。實行破產案件“繁簡分流、快慢分道”,對符合條件的破產案件,適當簡化程式性事項。建立政府各部門與法院“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合力處置”的長效聯動工作機制,加強破產管理人管理,健全運行機制。〔責任單位:市中級人民法院、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八)開展“新官不理舊賬”專項治理。重點糾治政府和部門存在的涉企歷史遺留問題久拖不決、招商引資政策不兌現、合作協定不履行、賬款支付不到位等問題,化解政企糾紛。〔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中級人民法院、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十九)開展“小鬼難纏”“中梗阻”專項治理。在全市範圍內集中開展“小鬼難纏”“中梗阻”等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和營商環境問題大徵集活動,集中整治各地各部門辦事推諉扯皮、效率低下、“吃拿卡要”、執法簡單粗暴等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及時向同級紀檢監察機關通報治理中發現的黨員幹部公職人員有關問題線索,由紀檢監察機關依職責開展查處。〔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司法局、市紀委監委、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五、營造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
(三十)舉辦營商環境業務培訓。邀請國家、省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領域的專家來我市開展營商環境專題培訓,切實提升各地各部門抓營商環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三十一)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完善親清政商關係正負面清單,健全市、縣黨政領導聯繫對接商會(企業)制度,重大經濟決策向民營企業家問計求策。深入開展“入企走訪連心”調研幫扶活動,實行格線化全周期服務、全要素保障、全鏈條助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更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責任單位:市工商聯、市工信局、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三十二)推行系列督查體驗活動。常態化開展“將心比心、終端體驗”活動,查找我市最佳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工作的難點、堵點、弱項,通過小切口解構各類指標,推動流程重塑再造。開展營商環境督查及問題整改“回頭看”,持續鞏固已有成果,推動各項指標最佳化提升。〔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三十三)開展營商環境主題宣傳。建立市級營商環境宣傳平台,鼓勵公眾參與營商環境建設,配合開展“江西營商環境日”活動,大力宣傳我市營商環境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挖掘和推介我市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的典型經驗,褒獎一批親商愛商重商崇商的先進典型,營造人人關注、人人參與的社會氛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