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內容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逆勢奮進、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更是搶抓新機遇、實現新突破、取得新發展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面對我市年初部分企業減產停工、農民工大量返鄉、外貿萎縮、財政減收、經濟增速下滑帶來的巨大壓力,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農業穩市、文化立市、旅遊興市、工業強市,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目標任務,切實採取非常辦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紮實開展“項目建設年”、“服務企業年”、“黨組織服務年”、“城市建設高潮年”活動,全市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明顯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初步測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0.55億元,增長14.0%;財政收入97.64億元,增長14.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5.15億元,增長2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9.35億元,增長3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92億元,增長19.1%;節能減排達到自治區控制指標要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49元,實際分別增長11.4%和1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1%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6.0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0.3︰42.8︰36.9[1]調整為18.9︰43.8︰37.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示範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四年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
(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項目建設實現重大突破
爭取中央擴大內需投資項目1005個,新開工和在建投資1000萬元以上建設項目1486項,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十五”時期的總和,比上年淨增173.39億元,是地市合併以來年均淨增量的4倍,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達1.29萬元,是歷年來我市重大項目建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年。
全面落實重大項目責任制,強化項目集中聯合審批,強力推進項目開工。全年上報建設用地2637.64公頃,獲批2212.66公頃,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大力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工程等項目建設,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啤酒生產線擴建、桂林福達集團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桂林電力電容器有限責任公司特高壓電力電容器生產基地、桂林尚科光伏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太陽能CIGS電池及太陽能終端產品生產基地等產業項目竣工投產;兩江國際機場A380備降場主體工程順利完工。貴廣鐵路、湘桂鐵路複線擴能改造、桂林市區至興安高速公路、桂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年產300萬噸乾法水泥(一期)、桂林恭城龍星鋅業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電鋅技改擴建等續建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桂林市防洪及灕江補水樞紐工程——川江、小溶江水利樞紐工程等重大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陽朔至鹿寨高速公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南方分公司資源金紫山風電場(一期)等重大項目正式啟動。這些重大項目投資有力拉動了經濟成長,為我市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工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實現重大突破
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6.46億元,增長17.2%;全部工業增加值354.05億元,增長16.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4.65億元,增長19.9%,利潤總額32. 64億元,增長28.3%。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由上年138戶增加到151戶。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19.23億元,增長31.5%;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51.31億元,增長135.3%,是“十五”時期的1.89倍,創歷史最高水平。
以“五大五小”[2]產業為重點,建立健全企業發展服務機制,組建中小工業企業投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切實從金融信貸、土地規劃、技改貼息等方面幫助企業渡難關。“五大五小”產業總產值557.90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6.8%。加快工業園區(集中區)產業布局調整,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工業園區新開工工業項目87個,完成投資58.20億元,重點推進了中國化工橡膠桂林有限公司高等級子午線輪胎產業化、桂林電力電容器有限責任公司風力發電設備製造等一批資金投入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工業項目,工業發展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邁進。全市工業園區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實現利稅超35億元;技術產業開發區技工貿總收入355億元,園區已逐步成為推動工業增長的主要載體。
(三)城市建設和老城改造提升實現重大突破
以臨桂新區開發建設和老城改造提升為重點,創新市縣(區)城市建設聯動機制,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45.20億元,增長39.2%;城鎮化率37.93%,比上年提高1.03個百分點。
完善了臨桂新區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3個部門系統規劃和項目專項規劃。創業大廈、飛揚國際大廈、桂林大劇院、桂林博物館、桂林圖書館、平桂西路等10多個重點項目啟動建設。臨桂新區市民廣場等大型公共設施項目進入工程設計階段;新徵收土地3680畝,完成7個村莊安置點規劃選址。老城改造提升重點實施了“三橋十路”[3]等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穿山橋、雉山橋、勝利橋、機場路城市段、六合路、中隱路二期、東二環路、西環路三期、黑山路、育才路等建成通車,灕江橋整修工程同步完成,城市交通路網結構改善,市區交通擁堵得到緩解。完成20公里城市道路710棟臨街樓宇立面整治改造,主要道路和節點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步推進,社區、庭院小遊園及公共活動場所逐步完善。琴潭文化休閒娛樂園及一批特色街區建設加快,開展了一批城市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項目工作。深化拓展城鄉清潔工程,開展市容專項整治行動,根據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搬遷及拆除違法建築102萬平方米,城市面貌進一步改善。荔浦濱江南岸新區、全州岳灣塘新區、龍勝桑江北區、資源城北新區、陽朔縣城新區、平樂同樂新區、灌陽江東新區、靈川甘棠江城鄉一體化建設核心區、恭城城鄉一體化試點及永福、臨桂、興安縣城靚化工程加速推進。縣城路網、供水系統不斷完善,重點鎮建設加快進行,村容村貌整治得到加強。
(四)旅遊發展和擴大消費實現重大突破
接待遊客1860.08萬人次,增長14.3%,其中入境遊客129.0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26.92億元,增長26.6%,旅遊業實現逆勢上揚。第三產業增加值351.21億元,增長14.1%。桂林成為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單位建設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城市。
成功舉辦桂林國際山水文化旅遊節、第三屆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實現論壇永久落戶桂林。召開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紮實開展“旅遊精品建設年”和“千車萬人游桂林”活動,積極推進與廣東、湖南等區域旅遊合作。支持舉辦首屆中國桂林創新創意文化節暨桂林動漫節、永福養生旅遊福壽節、恭城桃花節、興安桂林米粉節、陽朔漁火節、資源河燈歌節、臨桂名人文化節、灌陽農具節等特色節慶活動,旅遊業活力不斷增強。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措施,積極發展金融、物流、會展等服務業,切實做好農機下鄉、汽車家電下鄉、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4],新建和改造農家店360家,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量達16.50萬台,銷售額2.95億元,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3%。商品房成交面積124.96萬平方米,增長57.6%。
(五)縣域經濟和特色農業實現重大突破
12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6.63億元,增長14.9%,占全市的68.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3.54億元,增長33.9%,占全市的77.9%;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8.40億元,增長23.1%,占全市的61.7%;財政收入42.94億元,增長13.5%,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進灕江、湘江、資江三大流域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建設成績突出。第一產業增加值177.34億元,增長5.3%。糧食總產量193.30萬噸,連續六年實現增產。水果、蔬菜、食用菌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持續增加,位居全區第一。家禽生產首次突破億羽大關。資源縣入選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永福縣“永福香”牌香米獲全區糧食行業著名商標。新增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1.58萬畝、萬頭標準化養殖場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315家,通過訂單契約帶動農戶11萬戶。落實國家惠農政策補貼資金14.10億元,比上年增加8.30億元。集體林權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完成集體林地勘界確權面積522.97萬畝,占自治區下達任務的140.8%。第二批82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全部通過自治區驗收,優秀率達100%,減少貧困人口4萬人。開展農業技術培訓112.47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3.87萬人次。
(六)財政和融資工作實現重大突破
全年爭取中央和自治區擴大內需投資13.21億元,爭取地方政府債券額度6億元,新增到位市本級各投融資公司銀行貸款資金98.88億元,是歷年來我市爭取資金最多的一年。全市金融機構貸款餘額達657.14億元,其中新增貸款210.11億元,增長47.0%,新增貸款總量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不斷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公務車輛購置和運行費、出國經費和公務接待費均壓縮10%以上,切實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及“三農”、義務教育、醫藥衛生、民生等公共支出。出台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政策措施,財政與金融的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73.90億元銀團貸款契約,浦發銀行桂林支行正式開業,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獲準籌建桂林分支機構。積極推進政府投融資公司與中介機構簽訂10億元企業債券合作協定。促成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家重啟新股發行後首家上市公司,成功募集資金9.10億元。我市上市企業數量和募集資金居全區前列。
(七)開放合作和改革創新取得明顯成效
全市新簽引進市外境內項目537個,總投資327.84億元,增長25.2%。實施市外境內項目961個,實際到位資金280.94億元。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0家,實際利用外資2.02億美元,位居全區第二。
主動融入北部灣、湘桂、桂台等多區域合作,積極參加第六屆中國—東協博覽會、第五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經貿洽談會、第五屆桂台經貿交流會、第十二屆中國(重慶)投資洽談暨全球採購會。精心組織與日本熊本市結為友好城市30周年紀念活動,大力推進與國內外城市交流合作。實現了桂林與台灣雙向直航。組織招商隊伍赴港澳台、京滬浙閩粵等發達地區開展產業招商、專題招商、以商招商活動,成功引進美國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等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和中央大企業,積極促成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廣州白雲電器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銘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復星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在我市新上項目、擴大投資。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取得新成績,引入市外到位資金4.30億元。啟動興安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政府機構、醫藥衛生、社會保障、社會事業等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八)生態建設和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
以建設生態山水名城為目標,強力推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節能減排。《桂林生態市建設規劃》、12縣生態縣建設規劃全部通過專家論證。成立灕江流域管理委員會,研究制定科學保護灕江工作規劃,打擊灕江非法竹筏營運和整頓灕江魚餐館成效明顯。漁政執法被評為全國文明執法視窗單位。“兩江四湖”二期工程——桃花江、南溪河、小東江綜合整治工程,山口垃圾填埋場、臨桂新區及東區污水處理廠工程啟動建設。12縣污水處理項目全部開工,臨桂、靈川、興安、荔浦、雁山污水處理系統工程及上窯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竣工使用。城鎮(包括12縣)污水處理率達55.0%。加快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磚瓦窯、小水泥、小造紙等落後生產能力。大力推廣工業、建築和公共事業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33%,45家重點耗能企業節能12萬噸標準煤,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4.48萬噸和6.46萬噸以內。植樹造林41.10萬畝、毛竹造林8.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6.5%。累計建沼氣池55.77萬座,可建池入戶率達76.7%,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完成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各項工作。“國家園林城市”順利通過複查,環境保護“城考”繼續保持全區第一。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顯成效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工作機制,幫助困難企業減負8365.63萬元,新增城鎮就業7.23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8萬人,返鄉農民工就業22.58萬人。全面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全市基本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5.79萬、25.86萬、100.36萬。解決10859名市屬國有關閉破產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險問題。市區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月增資133元。5城區城市居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260元、12縣城鎮居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以上,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1200元以上,累計發放低保金2.79億元,實現40.11萬低保對象應保盡保。投資950萬元,新建19個鄉鎮敬老院。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會福利逐步向適度普惠型發展,建成經濟適用房26.5萬平方米。
全年投入16.02億元,全面完成10項惠民工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47.28萬,完成年度計畫的236.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達359.39萬,參合率93.3%。完成20所中等職業學校改(擴)建工程年度投資任務;資助23037名普通高中貧困生和貧困大學新生上學,發放資金1386.72萬元。完成3000個自然村(屯)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55個自然村新農村建設試點。實施1500個自然村(屯)內道路硬化,完成30個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項目。完成1083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修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59處,解決20.0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建農村沼氣池2.45萬座。對167個50戶以上連片木結構民族村寨實施防火綜合整治。新建31個計生服務站(所)、28個司法所。新增1897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完成3.80萬平方米廉租房建設任務。訾洲生態公園建設基本完成。西環路、七星路、龍隱路、濱江路、五美路路燈改造工程順利完工。市區重要交通節點改造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十)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取得明顯成效
一年來,我們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轉變政府職能,破解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提高政府執行力、控制力和公信力。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市政協通報制度,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69件,市政協提案298件,辦理質量得到提高,辦結率達100%。堅持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意見,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發揮作用,密切與人民民眾溝通聯繫。堅持完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切實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未結束,我市加快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部分重點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效益下滑,大宗商品進出口大幅下降的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農民持續增收困難,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不斷增大;重大項目儲備不足,部分重點項目進展緩慢;縣區發展不夠平衡;部分幹部作風亟待改進,發展軟環境需進一步最佳化,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們一定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千方百計克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回顧一年來的政府工作,我們沉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創造了戰勝危機、走出困境、逆勢而上的顯著成績,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一是必須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四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自治區一系列決策部署,團結拼搏,克難攻堅,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二是必須採取非常辦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舉措贏得新突破,推動各項事業加快發展。三是必須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技術改造投資、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三項工作為重要抓手,堅持交通優先、產業優先、園區優先,通過大項目、大投入,實現大發展。四是必須善於從不斷變化的複雜形勢中敏銳地發現和把握機遇,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新投融資平台,多渠道籌措項目建設資金,為加速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五是必須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下,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作風,加強監督檢查,切實把著力點放在抓落實上,提高行政效率,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極為不易,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紮實工作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桂各單位、駐桂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以及所有關心支持我市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2010年工作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2010年是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較為複雜的一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和科學發展三年計畫的最後一年。做好工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十二五”規劃實施打下堅實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中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尤其是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台,推動我市加快發展的政策效應將進一步凸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我們與東協的貿易與投資將進一步擴大。廣西已進入經濟社會快速協調持續發展和全方位開放的新階段,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我市的發展,為我們爭取政策、資金和項目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市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難以預料,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性和深層次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把應對各種挑戰的措施準備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紮實一些。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把加快發展作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緊迫的任務,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全心全意惠民生,盡心盡力促和諧,絕不辜負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託。
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自治區的決策部署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市委三屆九次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建設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歷史機遇,著力開展以“城市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設、城鄉風貌建設”為重點的項目建設大會戰,切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後勁;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著力加快工業、農業、旅遊業、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更加注重統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更加注重推進改革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成長活力和動力,為保持和擴大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加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桂林而努力奮鬥。
主要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5%,財政收入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21%,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自治區下達任務指標以內,主要江河3類水質達標率100%,城鎮新增就業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做好政府工作,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堅持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二是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三是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成長的主要著力點。四是堅持把推進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五是堅持把城市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設、城鄉風貌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龍頭和工作重點。六是堅持把加快城鎮化作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切入點。七是堅持把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合作作為推進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強大活力。八是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2010年主要工作部署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繼續採取非常辦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繼續紮實開展“項目建設年”、“服務企業年”、“城市建設高潮年”活動,著重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狠抓項目投資,強勁拉動經濟實現新增長
繼續把抓投入上項目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紮實開展以城市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設、城鄉風貌建設為重點的項目建設大會戰。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0億元,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05億元。統籌推進重點項目239項,年度投資236億元。
加強財政和金融工作。加強財源建設和收入征管,不斷壯大財政實力。繼續深化各項財政改革,加強政府投資項目資金的調度與監管,做好項目資金保障工作。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發揮投融資平台的作用,增強財政資金對民間投資的拉動力;把握中央、自治區投資走向,加強項目編制和申報,積極爭取中央、自治區更多資金支持。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大力推進“引銀入桂”工作,積極促成興業銀行桂林分行和光大銀行桂林支行儘早開業。鼓勵和支持市商業銀行立足桂林、面向廣西,做大做強。充分發揮工業擔保公司和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平台作用,積極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發展法律服務、資產評估、融資擔保、信用評估等中介組織,支持企業申請發行企業債券。力爭1家企業上市融資。
(二)轉變發展方式,推進以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現代工業實現新發展
堅持以技術產業為先導,充分利用國家給予我市發展工業的有關政策,以“五大五小”優勢產業為支柱,以強優企業為龍頭,以園區為載體,繼續加大投入,加快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工業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增長18%以上;工業增加值420億元,增長16%以上;技術改造投資確保增長35.5%。
加快技術產業發展。進一步辦好桂林國家技術產業開發區,充分發揮區的領先、示例、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實現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全面推進桂磨技術產業建設,做大做強做優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大力發展軟體服務外包、動漫等新興產業。重點推進桂林星辰電力電子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桂林雷射通信研究所、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桂林電器科學研究所、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海威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啄木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
加快優勢產業發展。在繼續推進“五大五小”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機械、汽配、橡膠、醫藥、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升級換代。機械產業重點發展電工電器、工程機械、橡膠機械、工具機工具、儀器儀表和機電一體化。汽配產業重點發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電子、汽車底盤及新能源客車。橡膠產業重點發展高等級子午線輪胎、乳膠及橡膠製品。醫藥產業重點發展現代中藥、生物製藥、化學藥及醫療器械。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重點發展糧油、果蔬、畜禽、竹木等產品加工。鼓勵建設中間產品、元器件、零部件、配件等生產資料市場,支持建立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努力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配套化生產的特色產業集群。
加快重點工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園區管理體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及產業規劃,做好與城鎮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銜接,加大工業土地儲備力度,拓展園區發展空間。繼續開展以“路、水、電、網、房、校、所”[9]為重點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高層次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工業項目向園區集聚,加快發展產業互補、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園區經濟。蘇橋經濟開發區重點抓好橡膠產業基地、客車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聚集,支持國電永福發電有限公司上大壓小熱電聯產項目建設。西城經濟開發區重點加快機械及汽車零部件、現代中藥、食品飲料等產業建設,著力打造臨蘇工業長廊。各縣工業集中區要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和優勢資源型工業為重點,加快發展與大型企業集團相配套的產業集群,大力推動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協作,著力打造一批工業強縣。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工業企業“退二進三”,力爭新入園企業和項目100個以上,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以上。
(三)最佳化農業結構,促進以特色農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實現新進步
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要求,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規模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為核心,全面提升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以上;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深入實施灕江、湘江、資江和桂江流域及山區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著力提高特色效益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水平。大力推廣超級稻、測土配方施肥和農作物間套種等新品種、新技術,著力建設優質糧食、果蔬、畜禽、中藥材、竹木花卉等一批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抓好糧源基地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抓好果蔬標準園建設,提升出口果蔬品質。加快特色種養業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鼓勵發展特色養殖。積極推進竹木加工貿易、人造板、竹製品、木衣架等產業發展。扶持發展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確保食品加工業和林產工業產值分別突破150億元、55億元。積極創建全國循環農業示範市,加快現代設施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發展,推進“魅力桂林鄉村農業四季游”20條觀光農業線路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特色節慶活動水平,加快休閒農業發展。
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著力構建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進村入戶、下地下田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機制,提高科技興農水平。加強動植物保護,著力完善動植物疫病預警與控制體系,落實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責任制,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加強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著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確保農產品各環節質量安全。創新農業金融服務體系,加快發展農戶小額信貸。規範農村經營市場,全面改善農村經營環境。
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引導和扶持農村土地規範流轉,全力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1600萬畝集體林權主體改革任務,積極推進配套改革。積極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進城鄉結合部和景區周邊農村率先一體化發展。組織150個自然村開展“普惠制”新農村建設試點,繼續創建400個文明衛生村,建設農村衛生廁所1.55萬座。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啟動89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防汛抗旱和防災減災能力。實施水庫移民新村建設工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高標準完成第三批82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繼續實施“千鄉萬村現代農機裝備推進工程”,提高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實施農技培訓工程和農民轉移就業“陽光工程”,大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
(四)提升壯大旅遊業,推動以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實現新進展
充分把握建設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勇於改革,敢為人先,統籌規劃,大膽創新,積極爭取國家、各部委和自治區的支持,全力推進建設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各項工作,加快旅遊集散地建設,著力打造國際旅遊勝地和大桂林國際旅遊目的地,把旅遊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民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面提升以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接待國內外遊客增長5%,旅遊總收入增長10%。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編制臨桂新區和老城區商業網點規劃,出台加快發展商貿業政策措施,加快發展信息、物流、金融、諮詢、法律等服務業。大力發展新型流通業態,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商貿企業和品牌,培育2—3家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推進桂林市現代物流園區、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前期工作。大力發展休閒消費性服務業,建設一批時尚動感、飲食休閒、旅遊娛樂等特色街區,進一步發展特色餐飲、風味小吃,創建有特色、高品質的飲食品牌。合理布局,發展壯大旅遊商品、農產品、建材、五金機電、汽車及汽車配件等商貿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大型商業零售網點,構建新興特色商圈。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大力培育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保健、家政服務等消費熱點,促進居民消費。繼續實施擴大城鄉居民消費“510”活動[10]和家電下鄉工作,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大力推進農家店、農資配送中心、“雙百市場”[11]、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工程等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和“八桂放心肉”工程建設,促進農村消費。建設經濟適用房25萬平方米,著力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積極推動旅遊房產、商務房產,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擴大和完善消費信貸,加大市場監管和商務執法力度,努力營造安全、放心、便利的消費環境,引導消費結構升級。
(五)加快城鎮化進程,繼續掀起城市建設新高潮
堅持以臨桂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提升為重點,完成《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桂林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及上報,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提高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進新區建設。堅定不移地實施“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發展戰略,著力破解土地徵用、搬遷安置、投資融資、體制機制等制約新區建設的瓶頸問題,舉全市之力,加快新區建設,切實把新區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主戰場,迅速構建新區城市框架。繼續統籌推進新區規劃,完善城市水系、路網等規劃布局。千方百計加大投資力度,新開工項目65項,總投資199億元,確保完成年度投資25億元。強力推進創業大廈、桂林大劇院、桂林博物館、桂林圖書館、山水大道、新中路、桂林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臨桂分校、桂林醫學院臨桂新校區、污水處理系統工程、萬福路供水加壓站等已開工項目建設進度,力爭創業大廈主體工程年底基本完工。加快實施市民廣場、中央公園、金融大廈、廣電中心、報業大廈、水利防洪排澇、湖塘水系工程以及搬遷安置點等項目建設。完成新區中心區範圍土地徵用。積極推進金融、保險、商貿、物流、醫療、教育等優勢資源向新區轉移,大力引進有實力的企業投資新區開發建設,增強新區建設生機與活力。
加強特色城鎮建設。加快完善縣城、小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規劃,強力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繼續推進龍勝、荔浦、全州、資源、陽朔、平樂、灌陽等縣新區建設以及靈川甘棠江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和恭城城鄉一體化建設。堅持特色立城,完成桂柳、桂梧、桂黃高速公路以及桂陽公路沿線500米可視範圍內和灕江風景名勝區內灕江兩岸城鎮、村莊風貌改造,以及12縣縣城和一批特色鄉鎮立面改造。抓好興安、平樂等縣城防洪堤工程建設。全面啟動12縣農村危房改造。
(六)推動文化創新,培育文化桂林建設新亮點
堅持文化立市,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於文化建設全過程,著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以文化創新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全面提升文化創造力、凝聚力、輻射力。
制定文化發展規劃。堅持一手抓文化事業繁榮,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加快編制《桂林市文化發展規劃》,實施文化精神工程、文化景觀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管理工程,打造廣西文化強市,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實現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加強文化基礎建設。全力推進“一院兩館”[13]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抓好甑皮岩遺址博物館二期工程、以靖江王陵大遺址保護工程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建設項目、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紅色旅遊等項目實施。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社區文化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等工程,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32個、農家書屋369個。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保護和建設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名鎮、名街、名村。
推進文化精品建設。繼續打造百姓大舞台、百姓文化大講壇、灕江之聲、市民讀書月、五通農民畫等文化品牌,以品牌文化帶動社區、企業、農村民眾文化蓬勃發展。鼓勵支持文化人才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創作一批具有桂林特色、時代風采和市場前景的舞台藝術精品,推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的優秀文藝精品。舉辦第二屆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推進文化交流合作,擴大優秀特色文化產品的對外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打造山水實景演出國際品牌。完善人才培養、引進和競爭機制,著力培育各領域創新發展的文化人才。繁榮發展社會科學,完成《桂林市志》編纂出版。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推進區創意產業園、雁山動漫文化產業園等園區建設。重點培育發展演藝娛樂、動漫遊戲、出版發行、印刷製作、廣告會展、網路數字等產業,著力建設動漫基地。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積極培育文化藝術品交易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充分發揮文化產業投資公司融資作用,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七)推進改革開放,爭創活力桂林建設新優勢
繼續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合作,著力推進關鍵環節的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公立醫院改革,構建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推進興安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實現參保覆蓋率80%以上。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推進國有、集體企業和供銷體制改革,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等領域。
建設創新型桂林。深入開展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和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創建活動,加快實施《桂林創新計畫(2008—2010)》和科技“355工程”[14]。扶持企業申報專利、爭創馳名商標和國家、自治區名牌,提高自主智慧財產權擁有量。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組建產業技術聯盟,創建2家國家級、4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繼續抓好生產力促進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著力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加強科學普及,實施民生科技行動,提高全民創新意識和科學素質。
提高開放合作水平。主動融入泛珠三角“9+2”、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等多區域合作。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渠道,堅持大招商、招大商,加大“央企入桂”、“百企入桂”工作力度,健全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責任制、評價考核機制。深化“大兌現,大服務”活動,進一步提高項目履約率、開竣工率、資金到位率。爭取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22億美元以上,引進市外境內到位資金突破300億元,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0個。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繼續開展國際友好城市交流與合作,做好外事、僑務、港澳台工作。充分利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中國—東協博覽會平台,加快桂林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建設,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拓展東協等新興市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7.80億美元,增長11%。
(八)科學保護環境,提升生態桂林建設新水平
以建設生態山水名城為目標,以保護灕江為重點,加強生態建設,抓好節能減排,加快生態文明示範市創建步伐。
最佳化灕江流域生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關於“科學保護灕江”重要批示精神,積極推動《灕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灕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儘快出台。組織實施灕江源頭水源林保護、兩岸綠化美化、兩岸及水域環境保護、兩岸富民惠民、水域管理和景區旅遊產品策劃等6大工程。加強灕江水生資源保護和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研究探索灕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爭取列入國家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基金試點。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組織實施《桂林生態市建設規劃》,抓好《桂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落實。全面開展造林綠化,實現人工造林34萬畝,掀起新一輪植樹造林高潮,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繼續實施沼氣池建設工程,新建沼氣池1.25萬座,可建池入戶率超過78%。加強飲用水源地、水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會仙濕地、桂柳古運河恢復與保護,進一步抓好青獅潭水庫等水環境污染治理。推進縣鄉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調查及成果套用工作,實施整村推進土地整治工程,切實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推進礦產資源整合開發,嚴厲打擊亂采亂挖、無證開採、破壞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全面推進生態市、生態縣建設,積極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保持生態環境質量在全區的領先水平。
紮實抓好節能減排。嚴格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繼續推進環保專項行動,強化對污染源線上監控和監督性檢測,促使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抓好重點企業節能降耗,堅決淘汰落後產能,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確保完成自治區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各縣和重點工業園區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提升醫療廢棄物處置水平。積極推廣套用節能節水技術和產品,推廣綠色建築,強化新建建築、大型公共建築節能。鼓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積極爭取列入“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示範城市”,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開創和諧桂林建設新局面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就業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管理,解決好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推進城鄉就業,穩定基本就業形勢,全面實施首批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鼓勵和支持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扶持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以全民創業促進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市縣鄉三級職業技能培訓,幫助更多城鄉勞動力就業。實現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34萬人次以上。紮實推進勞動仲裁執法,創建和諧穩定勞動關係。以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目標,抓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5.85萬人,失業保險參保24萬人,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5.5萬、26.6萬、24.8萬。認真落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和生活保障。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實施五保村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確保受災民眾基本生活。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攻堅工作,繼續實施中職學生各項資助政策。積極支持駐桂林高等院校、市衛生學校、市交通技校新校區建設,做好臨桂新區中國小布局規劃。推進培智、聾啞、七中三校搬遷工程建設。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擴大醫療救助和醫療惠民範圍。完成7所國家標準縣級醫院、18所鄉鎮衛生院建設,建立“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做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大力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積極備戰自治區第12屆運動會。全面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大力推進“誠信計生”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基層計生民眾自治工作機制。促進民族事業發展,辦好恭城瑤族自治縣成立20周年慶典活動。組織力量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及相關專項規劃。做好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不斷完善社會管理。健全基層自治機制,鞏固和擴大基層民主。建立和完善政府依法行政各項制度,積極創建法治城市、法治縣區,大力開展“和諧建設在基層活動”,爭創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城市。以公安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紮實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社會矛盾調處機制和信訪工作機制,加大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提高突發性群體性事件處置能力。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做好源頭監控和市場監管,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加強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建設,不斷完善國防基礎設施建設,紮實做好雙擁工作,爭創全國軍民共建雙擁模範城市。
深入實施惠民工程。繼續從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緊迫的問題入手,籌集資金10億元以上,全力辦好10項惠民工程:
1.教育惠民工程。①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完成中國小(含中職)校舍加固改造、重建項目任務不少於50個,改善中國小校舍安全狀況。②實施庫區普通高中學生免除學費工程。對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庫區移民給予學費資助。
2.醫療衛生保障惠民工程。①實施基本公共衛生保障工程。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等九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15],使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②實施母嬰健康“一免二補”幸福工程。對新婚夫婦實行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對孕婦產前篩查及新生兒疾病篩查實行補助。③建立困難危重孕產婦救助基金。④實施“健康快車”復明工程。完成全市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1000例以上。
3.社會保障惠民工程。①繼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參保率達90%以上,補助標準從每人100元提高到120元。②繼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補助標準從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力爭參合率達95%以上。③實施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障工程。為關閉破產國有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國有困難企業職工辦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④實施“陽光家園計畫”建設工程。建設10個殘疾人日間托養機構,為20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提供日間照料和居家托養服務。
4.文化惠農工程。①實施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示範工程。在50個村實現一個燈光球場、一個文藝舞台、一棟綜合樓(活動室),組建一支農民文藝隊、一支農民籃球隊。②繼續實施20戶以上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
5.安居惠民工程。①新開工建設2萬平方米廉租房。②繼續落實少數民族聚居村寨防火工程。對50戶以上連片木結構民族村寨實施防火綜合整治,解決部分民族村寨防火問題。
6.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①完成55個自然村(屯)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②實施村(屯)道路建設。完成20個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項目,修(擴)建250條貧困村通村(屯)道路,繼續實施1500個自然村(屯)內道路硬化。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60處,解決2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其中在全市貧困村新建人畜飲水工程50處,解決貧困村人畜飲水問題。
7.城鄉社會服務工程。①新建、改擴建計生服務站、所20個,村級健康家庭服務室100個。②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和改造農家店280家。
8.“放心菜”工程。實施農貿市場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室建設工程,在市區鐵路、七星、東蓮、金雞嶺和中北5個農貿市場及12縣城農貿市場各建1個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室。
9.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兩江四湖”二期——桃花江、南溪河、小東江綜合治理工程,改善老城生態景觀環境,增加市民休閒場所。
10.城市交通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繼續實施市區重要交通節點改造,重點建設福利路、芳香路、陽江南路,改善市區交通條件。實施市區部分街區路燈安全隱患治理工程,消除安全隱患。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跋山涉水,自當勇攀高峰;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力量,以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工作狀態,以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工作幹勁,以腳踏實地、優質高效的工作作風,齊心協力,開拓創新,頑強拼搏,為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旅遊名城、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山水名城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