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桂林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3年桂林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3年
  • 地點:桂林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信息,報告內容,

報告信息

──2003年1月21日在桂林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市長 王躍飛
2003-01-28 (來源:)

報告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見。
2002年的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長足發展的一年。一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按照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和市委一屆七次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圍繞實施富民興桂新跨越和建設國際旅遊名城的總目標,同心同德,銳意進取,基本實現了市一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各項目標,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57.7億元,較上年增長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4億元,較上年增長10%;財政收入32.9億元,較上年增長11.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億元,較上年增長9.6%。2002年的工作主要體現在: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戰勝嚴重洪澇災害,農業實現增產增效。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糧經種植面積比由上年的52.3:47.7調整為51.6:48.4,優質谷、經濟作物、優質春夏熟水果種植面積擴大,無公害蔬植面積比由上年的52.3:47.7調整為51.6:48.4,優質谷、經濟作物、優質春夏熟水果種植面積擴大,無公害蔬菜面積達28萬畝。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達29.3%。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逐步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機總動力增長15%。林業工作成效顯著,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5%,退耕還林全面啟動,農村沼氣入戶率達30%。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達300多家,農產品生產、流通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達4000多個。全市鄉鎮企業完成營業收入275.6億元,實交稅金5億元,分別增長9.7%和10.7%。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提前完成自治區1998年確定的129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農村電網改造二期、旱片治理、人畜飲水等工程順利實施。加大了對貧困村和革命老區村的幫扶力度,扶貧開發取得新成績。開展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和專項審計,全年農民人均減負31.3元,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42.4億元,增長12%,完成工業增加值48.6億元,增長13.6%。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06.8點,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實現利稅有較大幅度增長,利稅總額達14.5億元,增長11.6%,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5.3億元,增長25.9%;虧損企業虧損額2.1億元,比上年下降10.1%。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穩步推進,全年完成技改投資9.5億元,完成技術創新投資額1.2億元。圍繞重點優勢企業,一批技改項目順利推進,新的增長點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對工業經濟成長貢獻率達40.9%。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完成了日化廠、大米廠、玻璃廠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通過引進法國康密勞公司對桂林鐵合金總廠承債式收購重組,開創了我市引進跨國公司參與國企改制的先例;漓泉啤酒實現了與燕京啤酒“強強聯合”;有色金屬加工廠政策性債轉股工作順利完成,並實現扭虧為盈。非公有制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企業上市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利凱特環保股份公司、南藥股份、廣陸數控量具、三金藥業等已進入上市輔導期。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得到進一步強化。
──旅遊業以整頓促發展,商貿服務業取得新成績。全年接待旅遊者1095.8萬人次,增長8.6%;旅遊總收入49.3億元,增長7.5%。成功地承辦了博鰲亞洲旅遊論壇。
“旅遊市場整頓年”活動深入開展,旅遊市場綜合整治15項“主題行動”順利實施,佣金管理、導遊管理、旅行社管理以及娛樂場所管理取得明顯成效,旅遊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為此,國家旅遊局在桂林召開了“全國整頓和規範旅遊市場工作會議”。通過開展旅遊“大篷車”、有獎明信片、免費旅遊諮詢電話等多種形式的宣傳促銷活動,大力推介“兩江四湖”環城水系等桂林城市新風貌以及城市旅遊項目,開拓重點旅遊市場,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強了旅遊諮詢服務體系和旅遊信息網建設,在市區和各縣新建、改建旅遊諮詢服務站點17個,對桂林旅遊網進行升級提速。新增了10家星級賓館飯店,推行旅遊景區景點國際標準和質量等級標準,灕江通過了質量、環境和安全衛生三項國際認證,樂滿地、資江景區分別被評為國家4A、3A景區。各縣普遍加大對旅遊業了質量、環境和安全衛生三項國際認證,樂滿地、資江景區分別被評為國家4A、3A景區。各縣普遍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景點開發建設,資源、龍勝、荔浦三縣獲“廣西優秀旅遊縣”稱號。──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推進,城市管理成效明顯。城市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舊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新區城市設計方案的整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重點工程有序推進,以“兩江四湖”一期工程、灕江飯店改造及九天銀河大瀑布、南溪河瓦窯沖防洪排澇工程、大學生公寓城、市區遊船碼頭、雉山路整治、穿山小街改造、城市夜景燈光工程等為代表的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相繼竣工投入使用。新建、續建的31個項目進展順利,城市建設正在向新的領域推進。小城鎮規划進一步加強,各縣加快了縣城、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不少縣城興建了新的市場、商業街區、防洪工程、自來水廠、垃圾處理場等,推出了一批新村建設示範點。
環境保護與建設卓有成效,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繼續開展,污染源治理和生態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得到加強。國土資源管理躍上新台階,實施耕地超前開發戰略,開墾耕地5455畝,保證了耕地占補平衡和總量動態平衡。
“城市管理年”活動紮實開展,城市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交通秩序、占道經營、廣告招牌、綠地管護、環境衛生的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積極推進國家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衛生城市等創建工作,在自治區第四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南珠杯”競賽活動中,桂林市獲地級市評比特等獎,第三次“奪杯”,陽朔、興安、龍勝獲縣城評比特等獎。
──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全年契約外資額1.1億美元,增長28.7%。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增長21.6%。對外貿易出現了近年少有的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值達2.4億美元,增長11.9%。其中出口1.4億美元,增長18.6%。外商投資企業全年出口達0.7億美元,增長50.8%。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為0.7億美元,增長168%。高附加值工業製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攀升。爭取到外國政府援助項目8項,爭取資金達人民幣0.5億元。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得到加強。
──財政金融工作取得較好成績。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7.8%。支出結構趨向合理,對農業、教育、科技的財政投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收支兩條線”管理、編制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改革力度逐步加大。金融機構繼續發揮對經濟成長和擴大內需的促進作用。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市獲國家和自治區科技計畫項目108項,爭取資金2009萬元。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16項,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下鄉、科普宣傳、科技信息網路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得到加強;教育管理、辦學、經費保障等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各類教育持續發展,教育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鄉民眾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文物保護與開發、文化市場整頓和管理得到加強;新聞出版工作逐步規範;有線廣播電視網升級改造工作進展順利;城鄉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愛國衛生運動紮實開展,衛生監督執法、整頓和規範醫藥市場工作進一步加強;成功承辦了自治區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並取得金牌總數全區第一的好成績,體育場館建設步伐加快,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人口與計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人口出生率8.16‰,自然增長率4.25‰,計畫生育率達96.88%。
社會保障機制不斷增強,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紮實推進,再就業優惠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取得顯著成效,“兩個確保”成果得到鞏固,在“中心”的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實現100%按時足額發放,參保企業離退休人員100%按時足額領到了基本養老金;在失業經辦機構登記並享受失業保險的失業人員按時足額領到了失業保險費;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得到較好落實;全面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9.6萬人,參保人員的醫療待遇得到基本保障。困難民眾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預計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19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1元,分別增長6.4%和4%。
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接待等工作有了新的進展,審計、統計、礦管、編制、人事、檔案、地方志、社會科學研究等工作進一步加強,工商、稅務、金融、保險、技術監督、藥品監督、檢驗檢疫、郵政、通訊、供電、海關、民航、鐵路、海事、航運、氣象等部門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給予了有力支持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積極開展以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村鎮為主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雙擁”和“軍警民共建”成績喜人,民兵預備役工作進一步發展。
依法治市力度加大。“四五”普法開局良好,行政執法責任制繼續推行,行政執法、司法水平不斷提高,幹部、民眾法制觀念不斷增強。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取得新的進展。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繼續堅持“嚴打”方針,加大了打擊“黃、賭、毒”力度,進一步鞏固了創建“無毒縣(區)”成果,開展安全文明小區等創建活動取得可喜成績。同邪教組織的鬥爭深入開展。高度重視人民民眾來信來訪和處糾工作,維護了社會穩定。
———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一年來,市政府把積極應對入世、減少審批項目、規範審批程式,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點。對624項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全面清理,取消了158項,調整為內部管理159項,下放審批66項,降低審批規格52項。繼續推行評議考核制,加強執法監督。行政複議工作普遍展開。認真執行人大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意見。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21件、政協委員提案347件,辦理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機關作風有所改進。各級政府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江總書記在建黨80周年的講話和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要求,積極開展政府機關作風整頓,減少審批環節,認真為民辦好事實事,機關幹部深入農村、企業開展幫扶活動;各級領導帶頭下鄉蹲點,住村入戶調查研究,聽取民眾意見,解決實際問題。
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力度,懲治了腐敗分子。繼續開展對中國小亂收費、部門和行業“三亂”的專項治理。對政府重大項目加強監督和審計檢查,實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轉讓招標拍賣、建設工程項目公開招投標、政府採購、產權交易進入市場等制度。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凝結著全市人民的辛勞、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全市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民眾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積極參加地方兩個文明建設的人民解放軍駐桂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表示親切的慰問!向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主要是:經濟總量小,經濟結構需進一步最佳化,一、二、三產業比例還有待進一步調整,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還需進一步提高;工業發展後勁不足;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旅遊業的綜合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就業壓力大;小城鎮建設緩慢;一些體制性障礙還需進一步改革。對此,我們務必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03年的主要任務
新的一年,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黨的十六大的召開,明確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保持巨觀經濟政策的連續和穩定,明確了國債資金向重大項目、農村農業、中西部開發、促進技改、生態環境建設等五大方向傾斜。企業和民間投資將會進一步被激活。應對入世去年實現了好的開頭,隨著市場開放度的進一步加強,今年外資對我國投資也會增加。預計城鄉住房、教育、汽車等消費熱點促使消費結構升級,會給今年帶來更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目前全國全區各地正在形成一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加快發展,你追我趕,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局面。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形勢,搶抓機遇,狠抓投入,充分發揮有利條件,堅定信心,團結一致,紮實工作,為實現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工作。
根據市委二屆二次全會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自治區黨委八屆三次全會、自治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精神,按照市委二屆二次全會的部署和要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勤政、廉政、高效為保證,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切實改善和最佳化發展環境,突出發展工業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進程;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國際旅遊城市建設步伐。
今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建議為:GDP增長9%,財政收入增長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3%,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控制在4%以下。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大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深化改革,加大改造,努力實現工業發展新突破
為儘快提高我市的經濟總量,在一段時間內必須堅持把工業作為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突破口,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加強引導支持,加快技術進步,深化企業改革,充分整合資源,推進結構調整,努力形成國有、集體、非公有制企業“三輪齊驅促發展”的格局,帶動工業經濟總量擴張和質量提高。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多元投資主體,改革重組一批;利用名城品牌優勢、環境優勢,加強園區建設,招商引進吸引一批;發揮院校、院所的技術、人才優勢,完善機制,發展一批。
加快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最佳化工業布局。按照一區多園的模式,繼續加大高新區建設力度。年內啟動鐵山工業園和蘇橋工業園建設,並制定有關優惠政策和建立新的管理機制,為外來企業投資辦廠提供優良的園區投資發展環境,為本市企業的擴張、搬遷改造提供發展空間。
狠抓工業招商引資,增大工業投入。充分利用桂林各方面優勢,完善有關優惠政策,採取多種方式大力開展工業項目招商、產權招商,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增加工業投入,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深化企業改革,加快企業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大力引進國內外企業特別是有品牌的大公司,藉助其雄厚財力、先進技術、科學管理、優良體制和市場網路,對我市的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改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改造和資產重組,加快非公有制工業經濟的發展。堅持“抓大放小”,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目標,通過引資嫁接等方式,實現產權多元化。對小型企業,採取多種形式全面放開搞活。加大資產重組力度,充分整合資源,促進市屬國有企業的優良資產向大型企業、優勢企業、上市公司聚集,最佳化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快企業不良資產處置和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步伐,通過整體打包、折扣變現、資產置換等形式做好債務處置工作;通過重組、併購、託管、破產等形式,拓寬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通道。推進企業實施退二進三搬遷改造,盤活存量資產。積極做好企業上市工作,扶持優質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以項目為中心,加大技術創新和改造力度,增強工業實力和發展後勁。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研發一批市場空間大的新產品,扶持和推進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項目。加強產學研結合,把院所、院校的一些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和產品儘快形成產業化。加大支持、協調、服務力度,切實抓好一批重點技改項目。加快三金科技園、集琦科技園一期工程、銀海噴氣氣流紡紗生產線、燕京(漓泉)公司新增純生啤酒生產線、全州福潤肉類食品公司肉製品加工、桂林五菱子午胎、興安海螺水泥等項目的實施進度,使其儘快投入生產、產生效益,形成新的增長點;繼續推進“兩城兩基地”及其配套項目建設,培育和壯大生物醫藥、客車及汽車配件、食品飲料、電子信息及機電一體化等支柱產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儘快使之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加快以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對我市工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實現工業經濟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健全“企業負責、行業管理、政府監察、民眾監督”的安全生產管理機制,抓好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加大對安全事故隱患的整改力度,促使我市的安全生產狀況穩步好轉。
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做強養殖業、水果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力引進和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寬農民增收領域,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加大力度,扶持恭城匯源果汁、全州福潤肉類食品公司等輻射力強、拉動面寬的龍頭企業。按照“公司加農戶”的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的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和各種經營組織通過契約定購、向農戶提供擔保貸款、發放貼息貸款、賒銷生產資料、實行保護價收購等措施,帶動農民進入市場實現互惠互利。在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和科技開發,進一步規範和完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各種協會的建設,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完善農業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業良種繁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農村信息服務、農機社會化服務等體系建設。
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結構。抓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依託各縣區資源和市場優勢,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區和產業帶,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加大對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的投入,積極發展優質水稻和名特優新蔬菜、水果、花卉、草食動物、水產品、水奶牛等農畜產品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抓好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健全統一規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及認證體系,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在城鎮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切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快林業發展,突出抓好“綠色工程”,發展有利於農民增收的經濟林,切實抓好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和保護,加大退耕還林工程和沼氣入戶等其它生態項目的實施力度。
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住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吸引社會資金,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教育設施。加大農業灌溉、防洪等工程建設力度,完成川江、斧子口、小溶江等水庫的前期工作,並開工建設。抓好基本農田保護和耕地開發工作,完成整理耕地27900畝,開發新耕地4000畝。
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把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與發展小城鎮結合起來,進一步最佳化經濟布局,發展通道經濟,著力構建城市經濟圈和優勢產業帶。引導生產要素向小城鎮聚集,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重點支持縣城和重點小城鎮的交通、道路、供電、通訊、供排水、市場、綠化和社會公益性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 努力營造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增加對農業的綜合支持。樹立減負就是增收的觀念,採取更有力的措施,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維護農民的合法利益,確保農村社會穩定。加大扶貧工作力度,重點加強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路、水、電建設,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三、做強做大旅遊業,帶動商貿服務業全面發展
發揮旅遊主導產業的作用,轉變旅遊組織方式和旅遊業增長方式,增加旅遊文化內涵、遊客在桂林停留時間和消費、旅遊社會就業量、旅遊收入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旅遊業對財政的貢獻率。力爭組織接待入境遊客110萬人次,境內外遊客增長10%,旅遊總收入增長8%。
加大旅遊資源整合力度,壯大旅遊產業規模。全面實施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加大對旅遊規劃執行的監督管理力度,嚴格按照規劃發展旅遊業。集中力量抓好桃花江旅遊度假區、龍勝溫泉生態景區、遇龍河景區、資源丹霞地質公園、興安華江休閒度假區等項目的規劃、建設;運用產品深度開發進行資源整合,推動現有旅遊精品景區上檔次、上規模。在發展觀光旅遊的基礎上,發展休閒度假旅遊、會展商務旅遊、歷史文化旅遊、科教旅遊、農業旅遊、工業旅遊等多品種旅遊。積極參加全國開展的“烹飪王國游”主題年活動,進一步開發一批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旅遊飲食,研發、生產、銷售一批適銷對路的旅遊商品。實施旅遊交通暢通工程,今年爭取新增三條國際航線、開通香港至桂林的直通列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