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桂林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5年桂林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5年2月26日
  • 會議:桂林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 人物:王躍飛
政府工作報告,時間,人物,2004年工作回顧,概述,具體內容,

政府工作報告

時間

——2005年2月26日在桂林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人物

市長 王躍飛
2005-03-03 (來源:)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見。

2004年工作回顧

概述

2004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一年來,各級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一道,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克服了重重困難,全面完成了市二屆人大三次會議和自治區經濟發展“三突破”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據初步統計,全年完成生產總值457.86億元,較上年增長1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6.90億元,較上年增長32.3%,上述兩項指標增幅均創1998年以來新高;財政收入42.74億元,較上年增長1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畫預期目標。市政府確定為民辦的10件實事工程按期完成。創建“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通過國家正式驗收,“國家衛生城市”通過國家考核,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健康發展。

具體內容

2004年,市人民政府主要開展了以下八方面工作,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加大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工業力度,產業結構趨於最佳化,三次產業全面增長
工業經濟發展努力克服了煤、電、油、運緊張和原材料漲價、流動資金趨緊所帶來的困難,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努力開拓市場,加強經營管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達203.10億元,增長25.5%;工業增加值完成135.87億元,增長17.8%,增幅是1998年以來最高的一年。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8.55億元,增長22.1%,實現利稅總額24.03億元,增長32.9%,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1.19億元,增長59.2%。高新技術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25.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9%,提高17.4個百分點,創1998年以來最好水平。工業“短腿”現象得到初步改善。
農業克服嚴重乾旱、禽流感疫情等困難,發展成績喜人。全市農業總產值175.03億元,增長8.5%,增幅為1998年以來最高的一年。
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增開了兩列始發列車和一批國際國內航線航班,形成了新的客源市場。新建和完善了一批商業網點和景區景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75億元,增長15.8%。全市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111.43萬人次,增長30.1%;旅遊總收入50.14億元,增長44.7%,均創歷史新高。
初步統計,第一產業增加值118.82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170.28億元,增長17.5%;第三產業增加值168.76億元,增長13.4%。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7.2:35.5:37.3調整到26.0:37.2:36.8,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
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動城鎮化進程,“三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各縣圍繞加快推動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抓投入,上項目,促生產,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全年完成縣域生產總值282.2億元,增長12.5 %;縣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於全市9.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幅高於全市2.6個百分點,全州、興安、靈川、臨桂縣財政收入超過2億元。
突出發展了水電、農副產品加工、礦業、食品等資源優勢工業,12個縣新上投資100萬元以上項目129項,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27.71億元,增長28.7%,增速高於全市6.6個百分點。興安、永福、龍勝縣第二產業占GDP比重超過了第一產業。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採取有力措施,糧食生產扭轉了持續五年的徘徊局面,實現了播種面積、單產、總產量全面增長;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14.4%;農業機械化水平達58%。新發展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2家、自治區級5家,首批認定市級47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454個。圍繞龍頭企業建立原料基地300多個,羅漢果、南方優質梨、夏橙、金桔、葡萄、荔浦芋、草食動物等優質特色農產品培育和技術創新工作取得新突破,農產品和加工品出口大幅度增長。興安、荔浦兩縣被評為“全區農產品加工示範縣”。無公害基地創建和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工作繼續保持全區領先,累計創建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175萬畝。縣城及鄉鎮建設步伐加快,完成小城鎮投資13.48億元。完成了2個縣和22個鄉鎮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各縣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城鎮人口逐步增長。完成了“百里小康文明長廊”建設規劃並啟動試點工作,新建續建小康文明示範村10個,榮獲全區“綠化模範城市”稱號。
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本農田保護率達到85.4%,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水利建設投入資金4億元,思安江水庫建成蓄水,桂林防洪及灕江補水小溶江水利樞紐前期工程開工。通鄉油路和等外路改造工程建設完成投資6690萬元。完成造林5282公頃,陽朔縣榮獲“2004年度全國封山育林先進單位”稱號。新建沼氣池4.8萬座。
認真落實農村稅費改革政策,降低農業稅,全年減輕農民負擔6432萬元,農民人均減負16.8元。培訓農民工4.4萬人,組織勞務輸出12.5萬人。扶貧資金投入3.34 億元,實施開發項目1670個,解決了2.1萬人的溫飽問題。
三、深化各項改革,大力招商引資,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
全市簽訂引進內資項目契約1422個,契約金額218.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8.3億元,達歷史最高水平;利用外資項目契約63個,契約金額1.08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0.47億美元。一批重大的產業項目,已確定落戶桂林。
外貿進出口總額3.59億美元,增長38.9%。其中,出口總額2.4億美元,增長50.2%;進口總額1.19億美元,增長24.9%。新增76家企業獲自營出口經營權。
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完成了二工具機廠、醬料廠、無線電五廠等9家企業的引資嫁接和重組改制,以及空調機廠、百貨大樓等5家企業的改制;完成了無線電三廠的職工安置、桂林鋼廠政策性破產的資產處置等工作。興安火電廠等20家企業的引資嫁接和重組改制工作步伐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取得突破,市燃氣總公司順利完成重組改制。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國有資產監管工作得到加強,政府行政審批、政府採購、工程公開招投標等改革進一步深化,房改房開始上市交易。
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06.36億元,增長19.9%,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的42.1%提高到45.1%。其中,非公有制規模工業企業增加值46.53億元,增長32.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7.9%。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納稅13.98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36.83%。
財政金融工作穩步發展。稅收征管進一步加強,財政收支平衡,確保了收入足額入庫、政權正常運轉、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社會保障資金按時足額提供,確保了農業、教育、科技支出法定增長。銀行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行業贏利。
四、認真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加強協調服務,投資和項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圍繞貫徹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狠抓項目投資,以加大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重點,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結構調整。在全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非國有投資占68.2%,比上年提高10.7個百分點。加強項目的組織協調,明確領導分工責任,推進項目建設工作,全年新開工重點建設項目55項,續建61項,完成重點項目投資52.3億元。
工業項目建設取得新成績。全市完成工業項目投資39.51億元,增長52.0%。實施項目600餘項,其中技術改造項目300餘項,完成投資16.05億元,增長20.8%;技術創新項目250項,完成投資3億元,增長62%。實施和完成了一批大型重點產業項目,其中單項投資額億元以上的有興安海螺水泥熟料生產線、燕京(漓泉)啤酒擴建工程、康密勞公司生產線擴產改造、工具機股份公司大型數控工具機產業化、玉柴行銷公司物流基地建設等20項;單項投資額3000萬元至億元的項目有橡膠機械廠硫化機生產線擴產改造、福達柴油機配套技術改造、萬向錢潮(桂林)汽車底盤部件生產線建設等29項。著力推進了一批新的產業項目,其中,柳州五菱集團與客車集團總投資2億元、年產5萬台的客車基地,河北中興公司總投資8億元的皮卡轎車、吉普車生產基地,鴻瑞公司總投資5.3億元的光碟生產基地,台灣南良集團投資2億美元的工業加工基地,中軟集團投資25億元的軟體出口基地,以及在臨桂縣計畫總投資19億元的金偉錫業、佳登寶電子、萬順電子三個項目等正在積極進行前期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