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台安縣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台安縣政府工作報告

一年來,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指導下,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下,我們堅持以項目為核心,以四區建設為牽動,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挑戰自我,負重拼搏,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呈現出前所未有跨越發展的良好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4年台安縣政府工作報告
  • 匯報單位:台安縣人民政府
  • 報告年度:2004-01-01至2004-12-31
2003年工作的基本回顧,三個重大突破,是實現了戰略性突破,是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是實現了決定性突破,2004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五大突破,七個重點工作,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動政府工作與時俱進,

2003年工作的基本回顧



一年來,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指導下,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下,我們堅持以項目為核心,以四區建設為牽動,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挑戰自我,負重拼搏,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呈現出前所未有跨越發展的良好態勢。
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攀升。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實現57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5億元,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24.5億元,增長18.9%;第三產業增加值15億元,增長25%。全口徑財政收入預計實現1.75億元,增長13.7%;地方財政收入按原口徑計算預計實現1.35億元,增長10.9%;按新口徑計算預計實現9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實現3150元,增長13.5%。在崗職工年均工資預計實現7300元,增長1.9%。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實現9.8億元,增長17%。
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1:43:26,三次產業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為23:20:57。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開發綠色無公害食品基地15萬畝,打造了八角台小雜糧等一批綠色品牌,跨入省優勢優質農產品基地縣行列。新上大遼河精製米深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項目15個,龍頭牽動效應日益增強。實施了以“環城綠化帶”為代表的林業精品工程,跨入省林業生產先進縣行列,造林12萬畝。積極穩妥地推進了農村稅費改革,減負率達43%。新型建材、石油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輕工醫藥、手工藝品等主導產業日益壯大。博發造紙有限責任公司、化工總廠、啤酒廠等停產企業啟動生產,激活和擴大了存量資產。興建了愛家建材超市等各類流通載體。發展金色谷農資超市連鎖店59個,現代流通業態開始興起。
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改善。以拓建新區為統領的四區建設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行政新區完成了梅園寫字樓、安居花園等九項重點工程。老區改造完成了順安書馨苑住宅小區、公園改擴建等六項重點工程。工業園區完成了綜合辦公樓、中心廣場等九項重點工程。農業園區完成了科技創業樓、高標準溫室等六項重點工程,成為集科研、示範於一體的綠色、環保、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鞍羊線拓寬改造、村通油路一期工程全面完工。二期農網改造全面完成,實現了城鄉居民用電同網同價。城鄉建設完成投資4.8億元,比上年增長78%。完善了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及鎮場便民服務中心,深化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經濟發展的政務環境、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和人文環境全面改善,對外吸引力明顯增強。
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勢頭強勁。全年實施100萬元以上項目190 個,到位資金12.2億元,其中投資1000萬元至5000萬元項目37個,5000萬元至1億元項目2個,超億元項目9 個。投資3.8億元的鍍鋅彩塗板、全國馳名品牌椰風飲料等超億元項目均已開工建設。新批鞍山海虹製衣等外資企業5家,實現契約外資額38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外資調入額1600萬美元,增長106.2%;出口創匯額230萬美元,增長4.5%;出口供貨額6.8億元,增長13.3%。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事業有新的發展,跨入國家科技進步先進縣行列。進一步配置最佳化了教育資源,撤併學校及教學點24所,率先跨入中華少兒經典誦讀工程示範縣行列。啟動了“一幫一扶困助學”工程,保證了2000多名特困學生完成學業。農村有線電視光纜入戶工程完成320公里。防治非典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初步建立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實施了社區就業和“雙百”工程,新開發就業崗位5862個,累計勞務輸出14358人,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養老保險擴面續保完成1769人,參保總人數達到30340人;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達到12524人,完成應保人數的87%;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擴大到5807人。扶貧幫困活動深入開展,7380名弱勢群體生產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西平森林公園、張學良將軍出生地晉升為國家A級旅遊景點。計生、民兵、統計、物價、審計、技術監督、環保、檔案、土地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深入實施了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城鄉人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質明顯提高;成功舉辦了建縣90周年暨行政新區一期工程竣工慶典,進一步弘揚了台安精神;廣泛開展了“與時俱進求發展,開拓創新建小康”為主題的學習實踐活動,各級領導幹部公僕意識普遍增強。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民眾監督,縣人大代表議案、縣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均達100%。信訪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四五”普法活動和嚴打整治鬥爭深入開展,法制環境明顯改善,政治安定,社會穩定。
回顧跨入新千年以來的政府工作,我們深深地感到,台安的千里沃野蘊藏著一種極其珍貴的資源,即台安人不屈不撓的艱苦創業精神。這種精神在2003年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其優秀代表者表現出台安人應有的極其珍貴的品格。他們有廣納四海的胸懷,挑戰自我的勇氣,迎難而上的膽量,負重拼搏的素質。正是這些奮發圖強艱苦創業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戰勝了自我,超越了自我,並鑄就了令世人驚詫的一個業績。

三個重大突破

是實現了戰略性突破

面對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貧縣和無可利用的礦產資源的基本縣情,我們走出了一條以“運營城市資產,打造發展環境”為戰略性突破的發展開放型縣域經濟之路,城區的北擴西進,四區格局的形成,人居環境的最佳化,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改變,基礎設施的完善,證明我們成功地實現了戰略性突破。這一突破為我們現在和長遠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和基本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略突破決定著戰略轉變,現在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具有了實現由相對自我封閉向全面對外開放轉移、由農業立縣向工業立縣轉移、由吃飯型財政向公共型財政轉移的基本條件,這一成功的突破對台安跨越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不可低估的戰略意義。

是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大規模、突擊式的四區建設,產生了極大的多元拉動效應,在諸多方面實現前所未有的變化。城市建設的北擴西進,使城市規模擴大一倍,對我縣城鎮化進程的牽動作用前所未有;城市形象的改變,發展環境的最佳化,使台安和台安人的形象大幅度提升;財政收入高速增長,闖過億元大關;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形勢喜人,億元項目紛紛落地台安。特別是應充分看到的是台安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場意識明顯增強,公民觀念急劇轉變,黨政工群合心合力,社會各界同心同德。這些重大變化前所未有,其歷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是實現了決定性突破

發展環境的巨大變化,使我們有可能在振興老工業基地這一新的發展機遇上搶占先機;使我們有可能在外資調入、南資北移、招商引資的競爭中搶占商機;使我們有可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抓住時機。
總之,可以說,我們現在具備搶抓機遇跨越發展的基本條件。環境決定開放,環境決定發展。如果我們沒有採取大規模、突擊式的打造發展環境這一重大舉措,我們要抓住振興老工業基地這一重大的、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是不可想像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這些重大突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和決定性的作用。
各位代表,一年來,我們迎難而上,負重奮進,勵精圖治,勇破難題,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跨越發展、令人振奮的可喜成績。一年來,全縣四個班子領導、廣大幹部民眾踏上同一部戰車,盯住同一個目標,迎接同一個挑戰,合心合力、同心同德,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前所未有的幹勁和拼搏精神,前所未有的工作節奏和工作效率,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一年來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民眾,以及關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在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方面,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陳舊思想觀念仍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縣的對外開放;軟硬環境距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沒有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全民、全社會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和良好格局。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三次產業還處於低水平、低層次、低效益增長階段,第二產業對一產和三產的拉動作用還很微弱,對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貢獻率較低,距離工業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精深加工產業鏈沒有形成,龍頭企業牽動作用不強,農產品加工率、商品率較低。在民營經濟發展方面,民營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擴張慢,發展速度相對滯後;民營企業抓機遇求發展自我壯大的意識還不強,存量資本沒有全部激活。在人民生活方面,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與先進地區差距較大,弱勢群體就醫就學難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財政建設方面,縣本級現實稅源增長緩慢,鎮場稅源後勁不足,縣鄉財政困難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當期資金調度困難,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距公共財政還有很大差距。在政府自身建設方面,政府職能、公務員隊伍觀念還沒有完全轉到市場經濟上來,仍然存在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的問題,一些部門“吃、拿、卡、要”的問題時有發生。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04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2004年,是我們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新一輪競爭中搶抓機遇、搶占潮頭的極其重要一年,是我們跨越發展、趕超先進、決定勝負的一年。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五個統籌”原則和溫家寶總理提出的“四新”要求,按照縣十二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的總體部署,新一年工作的指導思想確定為: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的重大機遇,以開放為統領,促改革、促調整、促改造、促發展,全面推進“工業立縣、生態立縣”,“項目強縣、科教興縣”發展戰略,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民營經濟為主體,項目為核心,城鎮化為牽動,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重點,促進財政增長、民眾增收、社會穩定,全面、全力、全速、全員、全責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004年及今後中長期國民經濟發展目標是:2004年全縣GDP實現68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6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31億元,增長26.5%;第三產業增加值18.4億元,增長22.7%。三次產業比例由31:43:26調整到27:46:27。地方財政收入按原口徑實現1.46億元,增長12.2%;按新口徑實現1.1億元,增長17.4%。農民人均純收入3400元,增長7.9%。在崗職工年均工資7800元,增長6.8%。固定資產投入11億元,增長12.2%。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規劃,到2007年GDP達到113億元,在2000年基礎上年均增長17.6%;城鎮職工年均收入實現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000元。到2010年GDP達到184億元,年均增長17.6%;城鎮職工年均收入實現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000元。到2020年GDP達到740億元,年均增長16.3%。城鎮職工年均收入實現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4萬元。

五大突破

2004年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實現“五大突破”:
——在建設瀋陽、鞍山裝備製造業輻射配套基地和遼河油田產業開發基地上實現大突破。
——在推進“園區招商”,聚集園區項目,增加數量,擴張規模上實現大突破。
——在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搞活農產品流通上實現大突破。
——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弱勢群體生活上實現大突破。
——在改善人居環境、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上實現大突破。

七個重點工作

2004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點要抓好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全力以赴招商引資
對外開放是統領全局性的工作,各項工作必須服務、服從於這一主線;招商引資上項目是經濟工作的核心,是事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必須全民參與、全社會動員。全年新上100萬元以上項目200個,到位資金12億元。完成契約外資額3800萬美元,外資調入額2000萬美元,出口創匯額230萬美元,出口供貨額7.5億元。
全力破除陳腐觀念,全面營造開放氛圍。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計畫經濟、自然經濟及傳統思想、封閉思維嚴重製約我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必須學習溫州經驗,學習溫州人勇於超前、敢為人先,勇於競爭、敢擔風險,勇於拼搏、敢於勝利的創業精神。向社會上所有的封閉思維和陳腐觀念開戰,向我們自己頭腦中固有的陳腐觀念開戰,在全社會形成全面開放的思想輿論氛圍。堅決破除計畫經濟的思想,牢固樹立市場經濟的理念;堅決破除封閉保守的思想,牢固樹立全面開放的理念,廣納四海,敞開胸懷,大打一場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人民戰爭。
進一步改善和最佳化軟硬環境,大幅度提升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繼續堅持軟硬環境並重的原則,加速打造開放型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按照城市建設“北擴西進,建設四區”的基本思路,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按照統籌發展城鄉環境的基本方針,全面啟動“四區”建設二期工程,全力搞好縣城老區綜合整治,切實加強小城鎮建設。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式;深入開展軟環境集中整治和專項整治活動,全面加強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和行政監察,政府設立“熱線電話”,切實解決個別部門“吃、拿、卡、要”的問題;加強縣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和鎮場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完善三個分中心,杜絕“體外循環”,推進“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力爭做到“一個問題不出”、“一個客商不走”,全面營造親商、安商、重商、富商的良好環境。
建立科學的運行、管理機制和評估體系,全力以赴推進招商引資向縱深發展。建立和實施以“全面、全力、全速、全員、全責”為主要內容的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新機制。全面號召、全民動員、全員參與,不論幹部民眾,不論單位性質,都要把招商引資擺到第一位置,作為各項工作的核心和主線。建立把招商引資工作成績同領導幹部政績相掛鈎的考核、評估體系,在評優和任用上實行“一票否決”。建立主要領導帶動領導班子、領導班子帶動全體同志,全體同志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招商引資責任制,做到出“千軍萬馬”、想“千方百計”、涉“千山萬水”、排“千難萬險”。
創新方式,千方百計引進項目和資金。以大項目為重點,大小項目一起引,全年新上5000萬元至1億元項目8個,1億元至5億元項目5個,5億元以上項目3個。以園區招商為重點,集群項目和單體項目一起抓,積極籌建溫州工業園、新加坡魚尾獅創業園、韓國工業園、東南亞工業園,重點推進鍍鋅板、彩塗板、椰風食品等大項目的建設進度。以縣工業園區為重點,縣鎮工業園區、工業小區一起上,加強縣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創建鎮場工業小區17個,增強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以吸引外資為重點,內資外資一起進,在韓日、港台、東南亞及以溫州為主的長三角、以深圳為主的珠三角等國家和地區招商上實現突破。
(二)加速發展工業經濟,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
全面實施“工業立縣”戰略,堅持“抓二帶一興三”。培育扶持主導產業,發展壯大骨幹企業,擴張規模,增加總量。工業固定資產投入完成8億元,工業經濟對GDP和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6%、25%。
培育壯大“六大主導產業”。採取引導扶持的辦法,擴張現有企業規模;通過招商引資的途徑,培育主導產業,重點培育壯大裝備製造業配套產業,新型建材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石油化工、精細化工業,手工藝品加工業,醫藥工業等六大主導產業。
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堅持基礎設施建設與招商引資上項目並進的原則,加快縣工業園區、鎮場工業小區建設步伐。縣工業園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4平方公里,新入園項目10個以上。鎮場工業小區要拉開基本框架,具備承接投資能力。
全力培育知名品牌。實施“創牌工程”,積極掛靠國內外知名企業,發展聯合經濟,打造“小巨人”企業。重點培育和扶持金山彩板有限公司、博達化工廠、康博士製藥集團等市場份額大、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儘快形成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實現借名興企、以牌壯業。培育全國知名品牌2個以上,省級知名品牌3個以上,市級知名品牌8個以上。
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按照“國退民進、民有民營”的改革思路,對尚未轉制的縣營企業、糧食企業及國有集體股份尚未完全退出的合資企業,分期分批實行徹底的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國有資產退出步伐。
縣鎮村三級聯動,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社會投入的原則,大力引進工業項目,發展壯大現有工業企業。縣裡重點引進一批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每個鎮場區引進一個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每個村引進一個投資1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每個縣直經濟部門引進一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每個非經濟部門引進一個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
(三)全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堅持用工業的理念、開放的思維謀劃農業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特色龍型農業經濟,全面提高農業經濟整體素質。新上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10個,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5%。
實施龍頭牽動工程。優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大力推廣“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重點抓好奶牛胚胎移植、大豆深加工、木材深加工等10個農業產業化項目。積極創辦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大力推廣“專業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新發展農業經濟合作組織30個。
實施優勢優質農產品基地縣工程。以實施綠色行動計畫為重點,開發水稻、小雜糧和蔬菜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0萬畝。以全面實行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為重點,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以穩糧興油增菜為重點,突出抓好10萬畝大豆、10萬畝花生等油料作物和20萬畝棚菜生產。做大做強八角台小雜糧、達牛西紅柿等10大綠色品牌。以漁牧倍增計畫為重點,穩豬雞、增牛羊,建設高標準牧業小區5個,培育畜牧專業村屯20個,發展設施漁業3.5萬平方米。
實施“三線”百村富民工程。大力開展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達標晉級活動,抓好百村富民經濟小區建設,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沿鞍羊公路、沈盤公路和京瀋高速公路,建設三條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優勢產業帶。抓好縣高科技農業園區、西佛萬泰種業園區等10大園區建設。
實施科技興農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科技服務網路,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先導作用,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工廠化育苗等農業新技術的普及、推廣和套用,開發綠色、高效、早熟灘地作物10萬畝。
實施生態台安工程。加快林業生態、產業兩大體系建設,重點推進以鞍羊公路兩翼外延50米綠化及環城綠化帶為重點的退耕還林、村屯綠化等工程建設,造林10萬畝,建設楊樹速生豐產林、生態旅遊、林業精品工程、林產品加工、苗木繁育五大基地。
實施農田基本建設工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完成農業綜合開發2.5萬畝,新上噴灌設施328套。以防洪治澇為重點,加強渾河馬家樓等險工險段治理。
(四)切實突出主體地位,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借鑑溫州模式,學習溫州經驗,加速擴張民企規模,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實現民營企業增加值31.2 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5.9%,上繳稅金6550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達到65.5%。
突出主體地位,營造發展環境。堅持以“民”為本,增強“民營主體”意識,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條件,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對骨幹民營企業實行掛牌保護,重點整治“三亂”問題;加快建立新型銀企關係,切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等問題。在全縣上下形成鄙視民企者可恥,尊重民企者本份,支持民企者光榮的社會氛圍。
創新發展思維,擴大規模總量。最大限度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做大做強民營經濟。擴大招商引資,引進新上一批。強化產業支撐,發展壯大一批。加快園區建設,吸引聚集一批。
放手發展民營企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國家產業政策所允許的一切領域,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現有存量資產改組改造。繼續發展商貿、餐飲、倉儲、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金融保險、信息諮詢、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以辦大產業的思路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加快旅遊產業化進程。
(五)大力加強城鎮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
按照“政府規劃、運營資產、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發揮縣鎮兩個積極性,大力加強城鎮建設。完成城鄉建設總投資3.5億元,城鎮化水平提高2個百分點。
做好城市規劃。按照“著眼當前,立足長遠,依法規劃,經濟規劃”的基本思路,調整完善城區、中心鎮和建制鎮的總體規劃,搞好分區規劃。做好中心城區的修建性規劃和建設項目用地預留及配套基本設施規劃。搞好停車場、勞務市場等專業場點的規劃,做到人入場、車進站。
做活城鎮經營。全面啟動土地收購儲備中心,建立土地統一收購、儲備、拍賣等經營管理制度,盤活城鎮土地資源。把城鎮供水、供熱、文化、廣播電視等政府投入性公用基礎設施的使用權、經營權逐步推向市場,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對城鎮道路冠名權、客運線路運營權等無形資產公開拍賣轉讓,推進無形資產商品化進程。
做強基礎設施。加強市政、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縣城北出口道路兩側開發、老區商貿小區開發、繁榮精品步行街、城網改造、“三線”落地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實施庫二線黃沙坨至後壕、沈盤線縣城至紅廟子橋黑色路面拓寬改造和217公里村通油路工程。
加快鎮村建設。把經營城市的工作觸角延伸到鎮村。堅持小城鎮建設與植樹造林、道路交通、蓄水工程、市場建設、園區建設相結合,優先做好水、電、路、訊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工業小區、農業園區和商貿小區,走產業興鎮之路。加強村屯整治,加快中心村建設。
(六)以人為本,完善落實社會保障各項措施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著力解決與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難點、熱點問題,以發展和改革的思路,完善、落實社會保障各項措施。
積極拓寬就業渠道。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倡導樹立溫州人“失業就是創業、下崗就是轉崗”的就業觀念,堅持以創業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結構調整要新的就業領域;大力發展民工經濟,向對外開放要新的就業空間;加快小城鎮建設,向城鎮建設要新的就業崗位,全年安置就業新增4000人以上,勞務輸出新增5000人以上。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就業和再就業的長效機制,建立縣鎮村三級就業服務站,發展職業介紹機構和中介組織,形成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和信息網路,完善勞動力市場,加強再就業培訓,拓寬再就業渠道,增加再就業機會。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鞏固“兩個確保”,搞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以域外投資企業、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為重點,擴大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擴面續保2000人以上。以事業單位和非國有企業為重點,加強失業保險擴面工作,參保人數新增1000人以上。全面啟動工傷保險,全力推進醫療保險。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成長相適應的貧困人口救濟補助機制,解決城鄉困難家庭和社會弱勢群體生產、生活難,就業、就醫、就學難等問題。
(七)統籌兼顧,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積極打造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平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大科技項目引進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推進造紙、精細化工等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引進優良品種,建設良種繁育基地,提升農產品品質。推進縣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強“產學研”聯合,積極培育新型建材、精細化工、生物工程和綠色食品生產四大科技基地。
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步伐。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建立合資合作關係引進人才,與高等院校訂單培養人才。選派中青年骨幹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培養專業技術骨幹和實用技術帶頭人。繼續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有計畫地從縣直機關選派年輕幹部到企業、鎮村掛職鍛鍊。
加快文教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深入開展“一幫一扶困助學”活動,中學生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改革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體制,促進文化事業產業化。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解決農民就醫難問題。完成城區有線網光纜改造,開通數位電視。積極開展新型生育文化活動,爭創第二周期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動政府工作與時俱進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大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著力推進思維創新、方式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一)堅持與時俱進,推進思維創新。把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做為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開關”,突破慣性思維,善於逆向思維;突破點式思維,善於立體思維;突破閉合思維,善於開放思維,以思想的解放和思維的創新營造經濟發展的新優勢。破除無所作為的思想,樹立敢超跨越的新觀念;破除無動於衷的思想,樹立搶抓機遇的新觀念;破除無計可施的思想,樹立開拓創新的新觀念;破除無能為力的思想,樹立超越自我的新觀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經濟的大發展。
(二)圍繞務實高效,推進方式創新。堅持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結合,把上級精神與台安實際結合起來,不爭論、講實幹,求發展、重實效;堅持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相結合,引導民眾認清形勢,認同政府的決策和意圖;堅持抓全面與抓重點相結合,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難點問題,主攻重點工作,帶動全面工作的整體推進。
(三)轉變政府職能,推進體制創新。大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解決政府職能“缺位”、“越位”和“錯位”問題,重點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上下功夫;在抓大事、辦實事、求實效上下功夫,建設崇尚實幹、廉潔高效的服務型、創新型和責任型政府;大力培育各類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制定管理辦法,確定獨立法人地位,確保中介機構與政府部門完全脫鉤,進而實現權力與責任掛鈎、權力與利益脫鉤。以體制的創新徹底解決“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的問題,並以此正官風、正行風、帶民風。
(四)改進工作作風,推進機制創新。建立和完善抓經濟工作的責任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把各級領導幹部推向經濟工作的第一線,通過下達年度工作責任目標書,簽訂年度和任期工作目標責任狀,開展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達標晉級活動等形式,實施有效的壓力傳遞,以制度創新推動作風轉變,形成團結一致謀發展、齊心協力抓落實的局面。
各位代表,我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正處於最佳機遇期,振興老工業基地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可謂天逢其時;“兩路”貫通,“四區”落定,可謂地逢其利;幹部民眾合心合力,同舟共濟,可謂人逢其和。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將充分發揚“廣納四海、挑戰自我、迎難而上、負重奮進”的台安精神,做到志不奪、貧不懼、難不畏、機不失,以超常規的思維和超常規的工作,奮力開創我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