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初肇,貴州設新軍第一標。由都督楊柏丹統率入湘參加第一次討袁。軍至湘西,在常德兵敗,所部解散於湘黔之間。
護國戰爭時期
1916年1月27日,
劉顯世在討袁形勢的壓迫下,不得不宣布貴州獨立,加入
護國戰爭的行列。劉顯世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編
滇軍炮隊、機械隊及黔軍第五、第六兩團為
護國軍第一軍
右翼軍,以
戴戡為總司令,率部攻打四川
綦江,威逼重慶。在四川的
袁世凱北洋軍,以綦江為重心,集中五、六個團,右至
江津、
榮昌,左至
南川、
涪州,組成一道弧形防線。2月中下旬,兩軍在綦江一線展開激戰。由於兵微力弱,黔軍進取重慶的戰略計畫未能實現。綦江之戰後,黔軍退守川黔邊境松坎一線。
護國戰爭爆發後,湘西成了護國軍與袁軍的必爭之地。護國軍制定了由貴州出湘西,欲直搗武漢的
戰略計畫,遂組織護國軍
右翼軍東路司令王文華率黔軍第一、二、三團挺進湘西。袁世凱則調北洋軍經湘西欲進奪貴州,攻取雲南。1916年2月2日,兩軍在湖南晃州接火,拉開了湘西之戰的序幕。2月間,黔軍擊潰袁軍三個混成團,攻占黔陽、
沅州、
麻陽等八座縣城。3月間4月初,袁世凱急調大軍反攻黔軍;收復沅州、麻陽。這時,程潛發動和領導湘西護國軍加入護國討袁行列,二十餘縣宣布獨立。加入討袁行列的
桂軍亦沿
湘江直搗衡陽、長沙,袁軍被迫收縮戰線,未敢深入黔境。
新舊鬥爭時期
1916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黔軍將領
戴戡為貴州省長。8月,北京政府又任命戴戡暫署四川省長兼軍務會辦,四川
督軍則由滇軍將領
羅佩金暫署。羅、戴二人在護國戰爭期間率滇、黔軍不僅無意撤出四川,而且還繼續增兵。羅、戴入主四川,雙方的矛盾也立即暴露。戴戡在重慶就省長職,而在成都就督軍職的羅佩金不願手握兵權的省長和他同理軍務,便與
川軍將領
劉存厚相勾結,反對戴戡。戴戡不得不派人到成都疏通有關方面後,才於1917年1月14日率黔軍熊其勛一混成旅到達成都。
川軍劉存厚曾參加護國戰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護國戰爭後,四川大權卻落入羅佩金、戴戡這些滇、黔外籍軍人手中,這正是
段祺瑞分化瓦解西南地方軍閥的陰謀手法。果然劉存厚對此安排極為不滿,埋下了川軍與滇、黔軍矛盾的伏線。
羅佩金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於1917年4月召開了在川各軍將領的
成都會議,中心議題是縮編川軍,引起了川軍將領劉存厚等的強烈不滿。
戴戡則煽風點,挑動劉存厚與羅佩金的矛盾激化。戴戡還與劉存厚暗中約定,若
劉存厚驅逐羅佩金後,即把軍務會辦一職讓與劉存厚。4月18日,劉存厚率部圍攻駐
成都皇城的羅佩金部,劉羅之戰爆發,雙方以大炮、地雷等攻擊,巷戰達七晝夜。4月24日,羅佩金戰敗,從成都退往簡陽、自貢等地。北京政府電令免羅佩金四川督軍職,免劉存厚
川軍第二師師長職,由戴戡暫代四川
督軍。這樣,戴戡坐收漁利,一下子手執省長、督軍、軍務會辦三顆大印,令
劉顯世十分高興。
按劉戴事先約定,擊敗
羅佩金後,由劉存厚任軍務會辦。
戴戡藉口劉存厚在查辦期間,拒不交出。劉存厚求官不得,反而被撤職查辦,劉戴矛盾加深。
張勛復辟,任命劉存厚為
四川巡撫。戴戡聞訊,乘機發難。劉存厚也欺入川,黔軍不過七千餘人,決定武力驅戴。7月5日,劉戴之戰爆發,
川軍圍黔軍於
成都皇城,雙方巷戰達十餘日。戴戡曾電請滇軍羅佩金支援,羅佩金恨戴戡在劉羅之戰中坐收漁利,以怨報怨,遲遲不予支援。戴戡被圍不支,向
劉存厚交涉,願交出
督軍、省長、會辦三印,撤兵回黔。劉存厚假意允許。7月17日,戴戡率部從成都南門撤出。7月21日,行至
仁壽縣時卻遭到川軍伏擊,參謀長張承禮、財政廳廳長黃大暹被擊斃,旅長熊其勛被捕殺。戴戡目睹情勢險惡,難以逃生,亦自殺身亡(一說被擊斃)。自此,入川黔軍瓦解。同年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
入川黔軍被逐,
戴戡身亡,令
劉顯世十分傷心,但
黔系軍閥所處的政治、地理狀況決定了它只能繼續向外擴張。孫中山掀起反對北洋軍閥的
護法運動時,
滇系軍閥唐繼堯也打出了靖國的旗號,組織靖國聯軍,唐繼堯自任總司令。劉顯世追隨唐繼堯,加入靖國聯軍,出任副總司令。黔軍協同滇軍,進攻四川,取川東為立腳之地。黔軍的“靖國”,目的不過兩點,一是“出師四川,為戴戡復仇”,二是掠奪川省的財富。如1917年8月,黔軍就由重慶提取現款二十八萬元回省費。其後,黔軍又與
川軍熊克武達成協定,每月取
餉款十八萬元。黔軍主力就是這樣,分駐川、湘,寄食於人,由不足建制的六個團擴充到五旅十個團,兵力近二萬人。為了發展
興義系勢力,1917年8月,
劉顯世指派
劉顯潛在貴州興義創辦了隨營學校,由劉桂初出任校長。學校開設以戰術、步兵操練、射擊、野外實習、精神講話等課程,採用日本
軍事教育方法。學員主要來自興義、興仁、普安、盤縣、安龍等盤江八屬,其中多是權勢人家的子弟。劉顯世從此為其舊興義系不斷補充軍事骨幹。
新興義系
就在舊
興義系企圖進一步鞏固其在貴州的統治並繼續向外擴張的時候,以
王文華為首的軍事集團——新興義系正在迅速崛起。
王文華,字電輪,又字果嚴,貴州興義人,1888年出生,是
劉顯世的外甥。1911年10月,隨劉顯世以隊官身份率團練到貴陽,追隨劉顯世竊奪貴州辛亥革命果實,協助滇軍鎮壓貴州革命派而步入軍界。1914年7月,王文華趁
唐繼堯回滇之機,重建貴州陸軍六個團,利用唐繼堯督黔時留下的一批
雲南講武堂畢業生領兵,王文華則以貴州護軍使署副官長身份統率全軍六個團,併兼任黔軍第一團團長。護國戰爭時,王文華任護國軍第一軍右翼軍東路司令,在湘西與北洋軍作戰,使他進一步得志于軍界。1917年3月,
王文華組建貴州陸軍第一師,自任師長。貴州陸軍第一師的建立,標誌著
興義系“新派”的正式形成。“新派”又稱“少壯派”、“武派”或“王派”。王文華羅致其妹夫
何應欽以及
朱紹良、
谷正倫、張春圃、李毓華、王純祖等一批日本士官生,先後委為團長。何應欽、王純祖、朱紹良、谷正倫等還擔任貴州陸軍講武學校校長、教育長及教官。此外,還有附己的
盧燾、竇居仁、李雁賓、
袁祖銘等人,在王文華周圍形成了一個以日本士官學生為主,保定系和
雲南講武堂畢業生輔之的年輕軍人集團。王文華之兄
王伯群,與在京的國會議員
牟琳、
符經甫“二參議”,在省內的
李仲公、張步先“兩秀才”以及黔軍駐滬代表
雙清等人,成了新興義系的智囊。1917年9月,王文華任黔軍總司令,進一步掌握了軍權。
新興義系的主要骨幹大多是辛亥革命前後從戎或從政的青年知識分子,比較年輕,容易接受新思想,他們主張適應世界潮流,刷新貴州政治。
1918年11月,
何應欽、
谷正倫等在
王文華的支持下,成立了少年貴州會,何應欽任主任理事,這是
興義系軍閥集團中,以少壯派為領導,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團體。愛國、民主、創新一度是該會思想的主流。興義系“新派”同“舊派”在對待北洋軍閥和孫中山、對待滇系軍閥關係、財政等問題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展開了激烈的爭鬥,終於爆發了“民八事變”和“民九事變”。
1919年,新興義系與上海華僑振興實業公司簽訂了從重慶經貴陽至柳州修築鐵路的條約和借款條約,但未獲得貴州省議會的通過,於是新派與舊派的鬥爭因“渝柳鐵路借款安全”愈演愈烈。新派從揭露貴州財政廳貪污舞弊著手,向舊派發起進攻。同時,又發動數百名黔軍傷兵集體到財政廳索要欠餉和恤金。傷兵三五成群,手持棍棒闖入財政廳長張協陸住宅吵鬧。
王文華等人還借《勤報》刊出廣告,揚言要刊登《貴州財政廳黑幕大觀》。
何應欽、
谷正倫等還組織暗殺團,專門對付反對借款諸人。11月,政務廳長
陳廷策遇刺負傷。張協陸要求辭職未獲批准,於12月3日服毒自殺。當時留下遺書六封,勸督軍兼省長
劉顯世與黔軍總司令王文華雙方息爭,以地方為重,並勸劉顯世引退辭職。接著,省議會議長
張彭年逃往上海,其他人物也紛紛避走。這次事件實際是新派向舊派奪權的一次預演。因這事件發生在民國八年,故稱“民八事變”。
派系分化
民八事變以後,興義系中的新舊兩派的矛盾更加尖銳,
劉顯世、
王文華兩舅甥的關係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當時,王文華以黔軍總司令的身份率黔軍占領四川重慶等地,滇軍
趙又新、
顧品珍等部占據成都等地。1920年8月,
熊克武聯合
劉存厚以及
川軍各部驅逐入川的滇黔軍,爆發了靖川之戰(又稱川滇黔之戰)。8月6日,川軍夾擊成都,經過兩個月的激戰,將滇軍逐出四川。10月上旬,川軍分三路直攻駐重慶黔軍,展開重慶合圍戰。10月15日,川軍
劉伯承部率先破城,擊斃黔軍一旅長,黔軍總司令王文華攜帶勒索得來的巨款,搭輪東下逃往上海。黔軍殘部由
盧燾代總司令率領,逃往貴州。
王文華因黔軍在川戰中失利,知道別無出路,決定黔軍全部回黔,以“清君側”名義推翻
劉顯世政權。10月初,
王文華在重慶召集
谷正倫、
朱紹良、盧燾、
胡瑛等高級將領布置行動計畫。王文華為避“以甥逐舅”之嫌,不便直接參與這次奪權,而避往上海。任命盧燾代理黔軍總司令,胡瑛為總指揮,谷正倫為副總指揮兼參謀長,配合在貴陽的
何應欽行動。10月下旬,谷正倫派警衛營營長孫劍鋒率黔軍警衛營到貴陽實施計畫。11月10日,何應欽坐鎮警察廳指揮,孫劍鋒和副營長林子賢具體執行。黔軍首先將劉顯世調進省城的游擊軍三千多人繳械,並殺掉了郭重光,
熊范輿、
何麟書等人逃離貴陽。11月13日,劉顯世被迫通電,解除貴州督軍、省長職務,流亡雲南。谷正倫、
盧燾於事變後到達貴陽。盧燾代理黔軍總司令發布安民告示,
何應欽操縱省議會推選
任可澄任貴州省長。事變結束,統治貴州七年的
興義系軍閥舊派集團瓦解,新派執掌貴州大權。因這一年是民國九年,故稱“民九事變”。
主要人物
黔軍鼻祖劉顯世
黔軍的鼻祖叫
劉顯世,其堂兄
劉顯潛也是
黔系軍閥的重要首領。劉顯世的父親
劉官禮,以辦
團練鎮壓回民起義受到清廷賞識,先後授游擊、同知,後又以功擢升知府,賞戴花翎,控制了一支武裝力量,成為盤據
興義的一霸。舊日部下,均為各屬大紳,興義知縣遇事非咨請不敢行。地方大小事項,由他一言而決,劉家儼然成為地方小朝廷。
1902年,廣西會黨起義軍進入貴州,攻陷興義府城。劉官禮與子劉顯世、侄劉顯潛乘機扯起
團防局大旗,協同清軍收復府城,得到清政府嘉獎,劉顯世被委為
靖邊團正營
管帶。後劉官禮年老多病,劉顯世繼承了其父的衣缽。劉顯世比其父親更加陰險,有“笑面虎”之稱。劉氏父子不僅血腥鎮壓各族人民起義,還肆意兼併土地。時人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劉氏團防局的大門上,上聯是:“縉紳諸公,狼公、虎公、饕餮公,公然辦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無非借公圖私利。”下聯是:“團防總局,飯局、酒局、洋菸局,局中設局,局內人甘,局外人苦,何日了局慶昇平。”這副對聯足見興義人民對劉氏父子的義憤。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
武昌起義爆發後,
貴州巡撫沈瑜慶萬分恐慌,急電
劉顯世速集團防軍入省城,協同鎮壓革命。劉顯世即招募隊伍,向省城進發。但劉顯世尚在途中時,貴州同盟會領袖
張百麟(祖籍湖南長沙,生於貴陽)、貴州
立憲派首領
任可澄(貴州安順人)以及
楊昌銘、周培藝、
黃澤霖、譚西庚等人,於11月4日逼使沈瑜慶承認貴州獨立。各派經會議,推舉貴州新軍第一標教官兼
講武堂堂長及陸軍國小堂總辦
楊藎誠為貴州
軍政府都督,
趙德全為副都督,張百麟為
樞密院院長,任可澄為副院長,周培藝為秘書長兼行政總長。
但是,革命黨人張百麟等人掌握政權以後,未能採取有力措施鞏固和加強自己的地位,反而對
立憲派及舊官僚採取了妥協讓步的態度,如將奉
沈瑜慶令率部入省城鎮壓革命的
劉顯世委為樞密院軍事股長要職,同時,又把
憲政預備會分子多人引進樞密院,客觀上鼓勵了他們奪權的欲望。
任可澄、劉顯世及舊官僚郭重光等大肆破壞革命秩序、打擊革命力量。他們迫使都督楊藎誠率隊離省
北伐,迫使樞密院院長
張百麟離省城到各地巡視。
1912年2月初,他們還把掌握省城治安巡防大權的貴州同盟會首領之一的
黃澤霖殺害。當時張百麟巡視各地回來不久,也險遭殺害,不得不逃出貴陽。
代定黔亂
革命力量雖然已大大被削弱,但
任可澄、
劉顯世、
郭重光等人仍感到力量不足,不敢遽然發動政變,全面奪權。經郭重光獻策,他們決定派
戴戡(貴州貴定人)到雲南找雲南都督蔡鍔,極力誣衊貴州
軍政府和革命黨人,請
蔡鍔派兵入黔“代定黔亂”。蔡鍔經過一番猶豫之後,令率師北伐的
唐繼堯順路入黔,解決黔政。唐繼堯是
滇軍的一名中級軍官,野心頗大,想趁入黔之機謀取個人的發展。當時,貴州同盟會領袖之一
鐘昌祚由南京回省路過昆明,得知訊息後,即親見蔡鍔,詳細介紹黔省兩派政爭的由來,勸蔡鍔不要干涉黔省內政。蔡鍔即改令唐繼堯取道四川入湖北,但唐繼堯已得到貴州反動勢力推其為都督的許諾,向蔡鍔報稱前隊已入黔,勢難改道,遂揮師直進貴州。鐘昌祚尾追滇軍,企圖說服
唐繼堯停止入黔,但在安順被暗殺。
唐繼堯入黔
1912年3月初,
唐繼堯率滇軍進入貴陽,武力推翻
軍政府,自為都督,殘酷屠殺和迫害革命黨人,貴州政權落入唐繼堯及立憲黨人、舊官僚的手中。
1912年3月4日,唐繼堯出任貴州都督,
劉顯世為
軍政部長,這樣就形成了唐繼堯、劉顯世對貴州的聯合軍事統治。為了培養軍事人才,唐繼堯創辦了貴州
陸軍講武堂,由滇軍將領
韓鳳樓兼任堂長。
講武堂的隊長、大隊長均由
雲南講武堂畢業生充任,學員則從滇黔軍中各部隊抽調連長以下軍官進行輪訓。唐繼堯統治貴州後,為把貴州變為他的
獨立王國,嚴禁外地進步思想傳入,積極扶持地方勢力,建立御用組織貴州
統一黨。貴州統一黨的骨幹分子是劉顯世、
任可澄、
戴戡、
何麟書、郭重光等人。
唐繼堯以貴州統一黨來阻止國民黨在貴州省的發展,並為他的統治服務。
1913年11月,唐繼堯調任雲南都督。由於貴州省小,
袁世凱撤消都督一職而設
護軍使,由
劉顯世出任,這樣,劉顯世便接替唐繼堯統治貴州。1914年9月,袁世凱晉升劉顯世為陸軍中將。
復辟帝制
1915年,
劉顯世擁護
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爆發,劉顯世首鼠兩端,後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不得不於1916年1月27日宣布貴州獨立,並自任貴州都督。6月,
袁世凱死後,北京政府任命劉顯世為貴州督軍,
戴戡為貴州省長。8月,戴戡調任四川省長兼軍務會辦,貴州省長一職由劉顯世兼任。自此,劉顯世集貴州軍政大權於一身,對內實行軍事統治,對外追隨
唐繼堯向四川擴張,形成了以劉顯世為首的
黔系軍閥集團。
由於劉顯世兄弟是貴州
興義縣人,以劉顯世為首的軍閥集團稱為
興義系,以區別於後來以周西成為首的
桐梓系;又由於興義系中有“舊派”和“新派”之分,所以,以劉顯世為首、以劉顯治、
劉顯潛等劉氏兄弟為骨幹,以
熊范輿、
何麟書、張協陸、郭重光為“四大台柱”的黔系軍閥集團稱為舊興義系。熊范輿於清末在興義為劉家襄辦學務,是劉顯治的長子
劉公亮的岳父,又是
劉顯世的秘書長兼
中國銀行貴州分行行長;何麟書是清末貴州
立憲派骨幹,又是劉顯治的次子劉君卓的岳父,曾任貴州政務廳廳長;張協陸於清末在興義為劉家主辦學務,曾任劉顯世的財政廳長;郭重光是清末舊官僚、貴州
耆老會頭目、劉顯世的顧問。這幫人資歷較深,思想守舊,行動保守,被稱為“舊派”、“元老派”,亦叫“文派”或“劉派”。清末貴州立憲派是“舊派”的主心骨,它的三巨頭
任可澄、
唐爾鏞、
華之鴻無論在省在外都是劉顯世政治經濟的積極支持者。在中央,劉顯世則通過其駐京代表劉顯和及貴州籍國會議員
蹇念益、
陳國祥、姚華等人與北洋軍閥及各政黨交往;在地方,以
劉顯潛及其入居要津的子侄輩掌握全省地方游擊軍,控制老巢黔西南,左右地方各級政權。舊
興義系的主要成員,不是
劉氏宗族姻親,就是門生故舊,它是貴州清末地方
團練、
立憲派和舊官僚“三合一”的組合體,代表了大地方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舊興義系對內實行封建軍閥統治,對外則依附滇系向外擴張,首先,就是利用護國戰爭之機協同滇軍進攻四川和湖南。
民九事變
民九事變的幕後策劃者是新興義系軍閥集團的首領
王文華,如果在民九事變後,王文華能夠及時回到貴州,收拾局面,則貴局也不至陷入混亂。但是,王文華在尚未返省時,已在上海被人暗殺。暗殺王文華的,是黔軍另一將領
袁祖銘。袁祖銘,字鼎卿,貴州
安龍人,1889年生。1909年畢業於貴州陸軍國小。1911年初任
興義縣團防局附設將弁學堂教練。辛亥革命爆發後,隨
劉顯世進省城,任右隊隊官。1913年後,歷任黔軍營長、團長,入川黔軍縱隊長、黔軍第二師師長兼第四混成旅旅長、黔軍前敵總指揮等。因與王文華爭權奪利而發生矛盾,民九事變後,投靠北洋軍閥
吳佩孚,旨在奪取貴州軍政大權。因王文華是新興義系的首領,
袁祖銘與原貴州
參議會議長
張彭年合謀,於1921年3月16日派人將
王文華刺殺於上海。王文華曾於1917年赴上海拜謁孫中山,加入
中華革命黨。民九事變後,又被孫中山委為
國民政府常務委員。1940年3月,國民黨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上將。
王文華被刺殺後,黔軍內部發生混亂,代總司令
盧燾無力控制貴州,王文華所部五旅互相爭鬥,都想奪取貴州的統治權。袁祖銘見時機已到,於1921年4月,由北洋政府撥款二十萬購買槍械,在湖北武昌小街正式成立了定黔軍總指揮部,袁祖銘任總指揮,張彭年任總參議。袁祖銘將兩湖
巡閱使王占元調撥給的北洋軍組成一個縱隊,準備開赴貴州,但因川滇黔和旅居外省黔人反對甚烈,川湘兩省不準假道,貴州又無內應,該軍到5月份被解散,
袁祖銘只得再等待時機。
這時,在貴州,貴州督軍兼黔軍總司令
盧燾回響孫中山號召,出兵廣西,參與討伐
陸榮廷。盧燾,廣西思恩人,
壯族,1882年生。1905年加入
同盟會。1909年入
雲南陸軍講武學堂。1911年參加雲南辛亥起義。1912年隨滇軍入黔。1914年起,歷任黔軍營長、團長、旅長、代總司令、總司令。1921年5月,為回響孫中山伐桂號召,減輕貴州糧餉開支,緩和黔軍內部五旅的磨擦,盧燾應
谷正倫、胡瑛之請,派其率軍入桂。6月,黔軍分兩路入桂。7月,孫中山任命谷正倫為援桂第四路司令、
胡瑛為第五路司令,分別向柳州、百色進發。第四路
彭漢章、
王天培兩梯團,會同滇、贛、粵各軍攻下柳州。第五路援
桂軍進抵百色,因虐疾流行,大部染病,又遭土匪襲擊,損失慘重。12月,孫中山在桂林設大本營,召集各路援桂軍籌商北伐大講,谷正倫、王天培到會。1922年1月,谷正倫被孫中山任命為中央直轄黔軍總司令、彭漢章為第一獨立旅旅長、王天培為中央直轄黔軍第二混成旅旅長、黔軍隸屬於
李烈鈞第一路軍,擬
北伐時攻擊贛南、鄂東。後由於黔軍內部紛爭,
谷正倫、
王天培、
彭漢章、
胡瑛先後回黔。至此,黔軍援桂之役結束。
1922年初,新興義系內部火拚更趨激烈,黔軍參謀長何應欽也因內訌被逐出省。黔軍將領王華裔在湘西
洪江電請
袁祖銘到洪江指揮隊伍入黔。袁祖銘已在
漢口重組定黔軍,自任總指揮,3月5日,袁祖銘趕到洪江。同一天,谷正倫所部參謀長劉其賢、旅長王天培、彭漢章等公開發出通電,歡迎袁祖銘回黔,定黔戰爭爆發。
定黔戰爭在貴州東南部、西南和西北部、東北部三個地區進行。東南部是定黔戰爭的主戰場。3月下旬,袁祖銘進駐鎮遠,發布了《定黔軍誓師詞》、《定黔軍討逆檄文》等文告,隨後會同西北兩路攻貴陽。
谷正倫因實力所限,退往遵義,
盧燾通電退職,避往安順,職務由張春圃代理。張春圃與孫勤梁、竇居仁等聯合抵禦定黔軍,但因戰略上失誤,使
王天培、
彭漢章於4月10日乘虛占領貴陽。張春圃、盧燾、谷正倫在遵義組織行署抵抗,但無從可救,敗逃四川。
袁祖銘於4月19日進駐貴陽,取得定黔戰爭的基本勝利。其後,在西南、西北、東北各戰場,定黔軍也取得勝利,定黔戰爭於6月全部結束。
定黔戰爭的結果,是袁祖銘掌握了貴州的軍政大權,新
興義系瓦解。新興義系的幾個重要人物,如谷正倫、
何應欽、
朱紹良等,都先後投靠
廣州國民政府,後來都成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
袁祖銘
控制軍政
袁祖銘發動定黔戰爭,掌握了貴州的軍政大權,1922年8月,袁祖銘就任貴州省長。但是,貴州的局面並沒有因此而平靜,因為
滇系軍閥這時又在凱覦貴州省。
雲南督軍
唐繼堯,於1920年6月宣布廢除督軍稱號,以靖國聯軍總司令名義行使職權,出兵四川。8月,滇軍在靖川之戰中被遂,滇軍將領
顧品珍班師回滇驅唐,唐繼堯被迫於1921年2月通電辭職,出走香港。1922年3月,唐繼堯返回昆明,重新控制雲南軍政大權,擴編所部滇軍為“建國軍”,自任七省建國聯軍總司令。此外,唐繼堯還組織滇、黔聯軍,自任總司令,以流亡雲南的
劉顯世為副總司令,決定重新控制貴州。1923年3月,唐繼堯以其弟
唐繼虞為東南宣撫使兼滇、黔聯軍前敵總指揮,率軍進入貴州。3月12日,貴州省長
袁祖銘不敵滇軍,退入四川,宣布參加“武力統一”四川之戰。
唐繼堯、劉顯世聯名委任唐繼虞為貴州軍事善後督辦,劉顯世恢復省長名銜。唐繼虞將貴州分為五區、十餘分區,設定衛戍司令,進行嚴密控制,貴州再次淪入
滇系軍閥的控制。
滇系軍閥雖然控制了貴州,但其兵力也受到牽制,難以向外擴張。1924年,唐繼堯決定乘第二次直奉戰爭、
吳佩孚下台之機,擺脫困境,問鼎中原,向外擴張。為解除後顧之憂,唐繼堯與時任川黔邊防督辦的袁祖銘實行妥協。滇軍方面派出與袁、唐雙方均有故舊或親戚關係的
毛鴻翔、
何麟書、
盧燾為代表,於1924年10月開始進行和平交接貴州的談判。同年12月間,雙方達成和解協定,主要內容為駐黔滇軍全部由黔入湘、桂,由
袁祖銘派彭漢章回黔主政。12月25日,袁祖銘公開通電錶示尊戴
唐繼堯和派彭漢章回黔自治。1925年1月5日,唐繼堯通電黔境滇軍全部開拔,黔政概歸黔人自理。1月23日,
彭漢章率黔軍進抵貴陽,接收軍民兩政。
劉顯世恢復貴州省長名義一年多,這時也隨之下台,歸家隱居。1927年10月病逝。其兄
劉顯潛,在民九事變後赴雲南投靠唐繼堯。1922年任滇黔邊防督辦。1923年任滇黔聯軍前敵總指揮。重返貴州後曾代理貴州省省長。滇軍離黔時,任唐繼堯第一路軍第七軍總司令,入桂進攻柳州,失敗後回黔,後所部被彭漢章繳械,歸家隱居,1938年病逝。
1925年1月,
彭漢章率黔軍進抵貴陽,主持黔政。2月,彭漢章出任貴州全省清鄉總司令、貴州省省長。彭漢章並非貴州人,而是四川潼川人。1890年出生。1902年在雲南入伍當兵,後進
雲南講武堂學習。1912年初隨
唐繼堯入黔。唐繼堯返滇後,彭漢章留黔隸屬
袁祖銘所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1922年6月,支持袁祖銘定黔有功,升任黔軍第一
混成旅旅長。1923年3月,隨袁祖銘離黔,參加川戰,被
北洋政府任命為黔軍第一師師長,後改任第二師師長。1924年1月,被授予將軍府志威將軍。由於彭漢章出身於滇系,又在黔軍中長期任職,所以他接收黔政,對唐繼堯和袁祖銘來說,均認為合適。
袁祖銘指派
彭漢章率部分黔軍回黔主政,而他自己仍率黔軍主力參與川戰,與
川軍劉湘部組成川黔聯軍,合駐重慶。1925年12月,川黔聯軍在自流井召開
善後會議。為爭奪四川
兵工廠、防區等,劉湘與袁祖銘交惡。當時,劉湘有
潘文華、
鮮英、李雅材、蘭文彬等師、旅,袁祖銘有二師及一警衛旅。1926年1月24日,袁祖銘返抵重慶,立即下令增調黔軍四個團入城,在浮圖關、兩路口、
磁器口等要地配置重兵,一時全市人心惶惶。而這時,劉湘正滯留成都,處理善後會議未完事情。重慶各界深恐戰禍再起,乃分推代表,向川黔呼籲和平。袁祖銘佯裝接受民意,邀劉湘部駐重慶將領潘文華、
王陵基、蘭文彬等會商,達成協定,城內除留少數軍警和警衛部隊外,所有川黔軍各部均於1月30日移駐城外。1月29日,
劉湘部隊正移防時,
袁祖銘突然策動
鮮英、何金鰲部譁變附己,鮮英僅率殘部一營突圍與蘭文彬會合。1月30日,袁祖銘又派兵攻擊劉湘部守城衛隊,占據劉湘的川康邊務督辦公署,接收
川軍各駐重慶的機關,收繳川軍守衛隊槍械,追擊已撤退至白市驛等地的蘭文彬、鮮英師,將劉湘勢力全部遂出重慶。劉湘各部且戰且退,分別退至壁山、墊江一帶。這事,史稱江巴事變(又稱渝變)。江巴事變成了其後驅袁之戰的導火線。
劉湘勢力
劉湘勢力被遂出重慶之後,劉湘與
袁祖銘公開決裂。劉湘自度勢單力薄,決定聯合在“統一”之戰中兵敗奔赴
漢口投靠
吳佩孚的
川軍將領
楊森,共同驅袁。楊森也想趁此機會東山再起,於1926年3月1日返回川東
萬縣,召舊屬六部來歸,漸達八萬餘眾。4月20日,劉湘部師長蘭文彬發出討袁通電,劉湘、楊森、
賴心輝部師、旅長聯名通電回響,驅袁之戰爆發。5月5日,川軍兵上川東、下川東兩路,由劉湘、楊森分別統領,夾擊重慶,川軍另一將領
劉文輝亦在川南發起進攻。5月18日,劉、楊聯軍兵臨重慶。面對川軍聯合進攻,袁祖銘自度無法抵抗,於5月19日、20日將黔軍全部退出重慶,移駐南岸。5月21日,川軍占領重慶。5月24日,
袁祖銘向
川軍請求,準許黔軍於5月25日全部從南岸退出,取道回黔,希望川軍五日內不加攻擊。川軍允許。5月28日,黔軍全部退出南岸。6月上旬,黔軍全部離川返黔。
當袁祖銘被逐離川返黔時,貴州的軍政大權已被以周西成為首的
桐梓系所控制。袁祖銘已無立足之地。
周西成,貴州桐梓人,1893年出生。早年加入清軍。辛亥革命後,隨貴州軍政府都督
楊藎誠之北伐黔軍援鄂。1913年入貴州
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分入黔軍,歷任哨官、連長、營長等。1922年1月,周西成乘黔軍第一
混成旅旅長竇居仁離職赴滬之機,逼走參謀長徐朝光,自稱旅長。同年6月,率部入川,任四川討賊第三混成旅旅長,並加入國民黨。1923年11月,
周西成被孫中山委任為四川討賊軍第三師師長。1925年2月,周西成被北京政府委任為貴州軍務會辦兼第二十五軍軍長。1926年6月,周西成出任貴州軍務督辦兼省長,原省長
彭漢章下台。周西成是
黔系軍閥桐梓系首領,周西成主黔,標誌著
興義系的最後結束。
袁祖銘回黔
袁祖銘回黔後,已無力與
周西成爭鬥。當時,
廣州國民政府舉行
北伐,袁祖銘亦乘機宣布加入
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被任為左翼軍總指揮。但袁祖銘當時仍擁有兩個軍四個師,號稱十萬之眾,一方面表示願意靠攏革命政府,支持北伐,另一方面又與
吳佩孚暗中勾結,企圖占據湘西,進襲長沙。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
唐生智令其部進攻
宜昌、沙市,但袁祖銘藉故不行。後查獲吳佩孚委任袁祖銘為靖國軍總司令並允許他組編十個師的秘密檔案。
國民政府令唐生智先剿滅袁祖銘,再圖北伐。1927年1月,唐生智命令教導師師長
周斕,趁農曆年關請吃年飯之機,設宴誘殺了袁祖銘。其部屬經過兩晝夜激戰,亦被唐生智消滅。
周西成
人物簡介
周西成是
桐梓系軍閥的首領。桐梓系的形成要追溯到1920年。當時,貴州桐梓縣人周西成任黔軍第一旅第十團第二營營長時,就將同鄉
毛光翔、劉楷森、江國璠 、
王家烈等人升為連長,為桐梓系集團形成打下了基礎。隨後,他們利用西南軍閥之間的矛盾,活躍在貴州、四川等地,抓住同鄉和親戚關係,逐漸發展。1923年,周西成組織“靖黔軍”,又糾集了猶國材、
侯之擔、
蔣在珍、車鳴翼等一批骨幹分子,在四川涪陵召集軍官會議,公開確定了“群(毛光翔號群麟)、紹(王家烈號紹武)、佩(江國璠 號佩璵 )、用(猶國材號用儂)”的繼承序位,標著桐梓系集團正式形成。幾年時間,周西成由營長升任團長、旅長、師長、軍長,1926年6月1日,
周西成擔任了貴州省省長,掌握了貴州的軍政大權。
桐梓系集團高級文武官員,非桐梓人不用,時人有“無官不桐梓”之說。周西成對內加強統治,擴充軍力,他將貴州陸軍講武學校改為貴州陸軍
崇武學校,劉其賢任校長,彭鴻業任教育長,嚴余春、
鐘山瑛等任教官,
陳仲英、黃集成等任大隊長,大量培養各類軍事人材。對外,周西成聯合兩廣,對抗蔣介石。蔣介石對周西成這股割據勢力懷恨在心,欲除之而後快。蔣介石屢次挑起貴州內部和滇黔兩省的戰爭,但未能達到倒周西成的目的。1928年秋,蔣介石終於找到機會,指使第四十三軍軍長
李燊 回黔倒周。
李燊介紹
李燊,號曉炎,貴州貞豐人,1889年出生。早年入貴州陸軍國小,畢業後投黔軍
袁祖銘部,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1926年
北伐戰爭開始後,被委任為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後所部被改編為第十六軍,後又改為第四十三軍,李燊 仍任軍長。袁祖銘、
彭漢章、
王天培相繼被
唐生智、蔣介石殺害後,省外黔軍只有李燊 一個軍。李燊 率部長期在外征戰,深感孤軍在外的危險。周西在對李燊 部不僅不容,而且為了削弱李燊 的實力,派人收買其部屬,這就促使周李矛盾更加尖銳。當時李燊 的部隊駐守宜昌,旅漢黔人主張周李合作,共赴時難,進行了多方調解。周李雙方遂派代表協商,於1928年初達成了《周李協定》。該協定規定第二十五軍和第四十三軍在兵員、軍費、武器、情報等方面互相支持。根據協定,兩軍在宜昌組織了聯合辦事處。但是,此協定不過是
周西成的緩兵之計,不久,即被周西成撕毀。在蔣介石的策動和支持下
李燊 決定率這回黔倒周。
1928年10月,周李之戰(也稱黔東之戰)爆發。周李兩軍開始在四川酉陽、秀山及黔東之松桃、
銅仁帶激戰,
李軍戰敗,又在貴定石門坎遭到周軍伏擊,李燊 負傷,遂向西退入雲南,求援於雲南軍閥
龍雲。1929年4月,李 燊 在龍雲的支持下,陳兵黔邊,伺機反攻。周西成分三路迎擊,自領一路從安順出發,親赴前線指揮。李燊亦分兩路向盤縣進攻,相繼進戰盤縣、普安、花江等地。周西成率部進駐鎮寧,見情勢危急,親赴雞公背督戰,不料被李部包圍抄襲,在激戰中
周西成中彈負傷,落水身亡。5月28日,
李燊率部到達貴陽,組成貴州省臨時政務委員會。不久,蔣介石明令李燊 為貴州省主蓆子。6月中旬,周西成舊部之
毛光翔、
王家烈、猶國材、廖懷中,聯合向李燊發起反攻,逼使李燊 隨
滇軍退出貴陽,西走雲南。李燊 將殘部交與
龍雲,隻身去香港,不久在香港病死。
桐梓系重控大局
李燊 退出貴陽,桐梓系重新控制貴州大局,蔣介石不得不任命第二十五軍副軍長
毛光翔為貴州省主席兼第二十五軍軍長,第二師師長
王家烈升為副軍長。毛光翔是
周西成的表弟,又是王家烈的妹夫,被定為
桐梓系第一繼承人,毛光翔主持黔政,王家烈也無可奈何。但毛、王原來就有矛盾,此時矛盾則更為加深。毛光翔雖然不久又被蔣介石委任為第十八路軍總指揮,但他對蔣介石的態度,始終若即若離;對王家烈,毛光翔更是擔心他勢力得到發展,危及自己的統治地位,多次設計想奪取王家烈的兵權。蔣介石極力拉攏和支持王家烈,使他逐步占據了黔東南和黔東北。另外,蔣介石又資助王家烈各類新式武器,擴充部隊,使王家烈在三年多的時間裡,新增加了幾個團。對蔣介石的“關懷”,
王家烈也投桃報李,幾度奉蔣介石之命出兵湘西,“圍剿”紅軍。因他“剿共很有成績”,受到蔣介石的賞識。當王家烈認為自己的羽翼豐滿時,便公開與
毛光翔決裂,決心奪取貴州政權。
1932年2月,王家烈在蔣介石的慫恿下,在洪江率領四團人馬,直趨貴陽,對貴陽形成包圍之勢,脅迫毛光翔交印讓權。當時,毛部不少師、旅長主張對王開戰,但受到毛光翔之母力阻。毛光翔權衡利害,也只得遵從母命,交貴州軍政大權交給了王家烈,自己專任第十八路軍總指揮,退往遵義。
交印讓權
王家烈脅迫
毛光翔交印讓權後,
國民政府立即任命王家烈為第二十五軍軍長兼貴州省主席。王家烈生於1893年,1914年8月起入黔軍當兵,後入桐梓同鄉
周西成部,連年征戰,由排長逐級提升至第二十五軍軍長兼貴州省主席。大權在握之後,他不禁飄飄然,唯我獨尊,終日沉溺酒色,盡情享樂,昏庸度日,不理政事。其妻萬淑芬,貴州
銅仁縣人,是個頗有野心的女流,趁此機會即肆無忌憚地干預政事。萬淑芬自幼飽讀詩書,雖是女流之輩,卻喜讀兵書,能屢屢給王家烈出謀劃策。許多以王家烈名義發表的文告文章,其實是出自萬氏之手。每當王家烈行軍打仗,萬淑芬又總是乘轎隨行,在軍中作參謀。這時,她把頭髮高束,戴上帽子,穿一身西裝,並穿著寬大而塞了棉絮的皮鞋,掩飾著一雙小腳,外人還不知她是女流。萬淑芬還有著“外交夫人”的美譽,她代表
王家烈,到各地活動。她到廣西訪問
李宗仁、
白崇禧,協商貴州煙土輸入出境“通關稅”。她到廣東會見
陳濟棠,代表王家烈訂立黔、桂、粵“三省互助條約”,暗中反蔣。她又到南京訪問蔣介石,爭取補助;到香港訪問
胡漢民,分擔在
西南政務委員會承擔的任務。蔣介石提倡“
新生活運動”,她又在《
貴州日報》增設副刊,親自撰稿提倡禮義廉恥。她還插手軍隊,很快掌握了八個團的兵力。在人事方面,她援引自己的兄弟子侄出任要職,其叔父萬稚新任省府秘書長,其兄萬載之任第二十五軍軍部經理處長兼省總金庫主任,萬式俊任縣長,萬式炯任團長,萬式楷任營長,萬式師、萬式德任排長,旅長蔣德銘、軍械處長黃集成都是侗仁人。這樣,就在
王家烈的政權中形成了一個以萬淑芬為中心的
銅仁人掌權集團。時稱這個集團為“銅仁派”。銅仁派從
桐梓系骨幹分子手中奪去了相當部分權力,致使桐梓系骨幹深為不滿,兩派之間互相爭權奪利,鬥爭十分激烈。而王家烈對此不聞不問,致使貪官污吏比比皆是,兵匪橫行,稅收多如牛毛,軍隊成了手握步槍和
鴉片煙槍的“雙槍兵”,人民陷入深重災難之中,怨聲載道。當時,有人作了一副對聯譏諷王家烈的統治:王綱墜地,萬惡滔天。對聯中的“王”指王家烈,“萬”指萬淑芬。
不久,“金克木”的輿論開始流傳。“金”代銅,指銅仁派;“木”代桐,指
桐梓系,“金克木”顯然暗示銅仁派將取代桐梓系,使桐梓系分子更為不滿和恐懼。1932年8月9日,桐梓系將領江國璠 策動政變。政變雖然未遂,但一場更大的戰爭——王猶之戰在兩個月後即爆發了。
王家烈
毛光翔被迫讓出貴州軍政大權給
王家烈後,退避遵義,既受冷遇,又受限制,加上以萬淑芬為首的
銅仁派不斷搶權奪勢,使他及其
桐梓系將領十分惱怒。這時,黔西的猶國材和
黔北的
蔣在珍正在策劃倒王,於是,毛光翔、猶國材、蔣在珍聚集遵義密謀,擬邀請王家烈前往桐梓參加
周西成祠堂落成典禮,藉機達到目的。但王家烈恐生意外,託詞未往。毛、猶、蔣遂以王家烈“背叛長官,破壞團體,為害人民”以及“搞垮桐梓系”,“建立二十五軍新系統”等罪名,通電討王。蔣在珍首先在遵義宣布獨立,隨即派兵封鎖
烏江和
鴨池河。王家烈也以“破壞行政系統,截留賦稅,封鎖烏江,以下犯上”為由,派簡文波、猶禹九兩個旅對蔣在珍進行戡亂,並急令駐湘西洪江的參謀長
何知重率部回援。
蔣在珍戰敗,退守遵義老城。
毛光翔電促猶國材出兵支援。猶國材原先與
王家烈的關係還不錯,但此時見蔣在珍已成了瓮中之鱉,深恐一旦蔣在珍被殲之後,自身也難積極,故在“奉毛總指揮轉中央電令,為了解除人民痛苦,迅速平定貴州內亂,以安地方”的招牌下,於1932年11月5日,由安順起兵進攻貴陽,王猶戰爭正式爆發。
猶國材部以強行軍及汽車短途接運,快速進至距貴陽三十多里的狗場附近。王家烈沒有想到猶國材會反對自己,直到前兩天,還接濟猶國材部三萬元,因此,對猶國材毫無戒備。雙方經過激戰,王家烈無力對抗,即率殘部取道平越、八寨、三合退至榕江。11月24日,猶軍進占貴陽。12月5日,
毛光翔亦從遵義返回貴陽。
1933年1月1日,蔣介石電令猶國材接任第二十五軍軍長,為此,毛光翔、猶國材、車鳴翼等在貴陽大肆慶賀,並議決組織聯軍全力進攻榕江,徹底殲滅
王家烈勢力或迫其就編。接著,猶國材、
蔣在珍、車鳴翼聯軍分兵兩路進逼榕江。王家烈亦在榕江整頓部隊,與
何知重的部隊合兵反攻。聯軍在八寨大小登高首戰失利,被迫回救貴陽。在
龍里觀音山一仗,聯軍又遭敗績。王家烈隨即全力圍攻貴陽。1月17日,王家烈攻破貴陽東門,毛光翔、猶國材等向北敗走,王家烈進占貴陽,重新恢復其統治,並派兵分頭追擊聯軍殘部,雙方又混戰了一年。1934年1月,王家烈收復
銅仁。
王家烈由於連年作戰,部隊亟需休整,同時,又恐怕猶國材等狗急跳牆,勾結鄰省軍閥入黔;而猶國材等也多次戰敗,已無力與王家烈對抗,遂提出劃地罷戰。王家烈接受猶國材等要求,至此,歷時兩年多的王猶之戰結束。
王猶之戰後,
毛光翔便隱退
赤水,1947年11月在赤水病逝。不過,原屬毛光翔的幾個師長仍各霸一方,各自為政:猶國材割據盤江八屬;
侯之擔割據赤水、
仁懷、
習水、
綏陽等縣;
蔣在珍割據正安沿河各縣。他們對王家烈口頭上表示擁護,但王家烈並不能直接調動他們的部隊,王家烈的防區僅轄黔南十幾個縣和黔東幾個縣,只掌握
何知重、
柏輝章兩個師計十五個團的兵力。
1934年10月以後,中央
紅軍長征進入貴州境地,蔣介石電令
王家烈率部堵截。王家烈自知力量單薄,難以與紅軍抗衡。同時,他也很清楚,因曾與陳濟常、
李宗仁訂立三省互助聯盟,暗中反蔣的密約被蔣介石所獲,擔心蔣介石乘追擊紅軍之機派兵入黔,奪取貴州,吃掉自己。因此,他採取對策,以求自保。一面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儘量堵截紅軍,迫其早日離境;一面暗中與李宗仁、
陳濟棠聯繫,求其援助。而蔣介石,早由
余漢謀告密得知王家烈與兩廣訂立密約,蔣介石已視王家烈為眼中釘,這次趁追擊紅軍之機派出
薛岳率八個師尾隨進入貴州,伺機除去王家烈,奪取貴州,控制西南各省。
11月上旬,王家烈在貴陽召開軍事會議,商議對策,決定
侯之擔部四個團防守
烏江以北,猶國材部兩個團防守烏江以南,
王家烈指揮所部十五個團擔任東路的防禦。12月中旬,
中央紅軍取道湘西進入貴州,薛岳率八個師尾隨。王家烈覺察到紅軍的進軍意圖似不是奪取貴州,而是由
餘慶向北,企圖渡過烏江。為了自保,王家烈急忙與猶國材率軍部轉回貴陽,取觀望態度。
1935年1月初,紅軍分路渡過烏江,進逼遵義。
侯之擔部很快被紅軍打垮,遵義被紅軍占領。1月中旬,
薛岳部進駐貴陽,接管了貴陽城防。
中央軍反客為主,連王家烈進出城垣也經盤查。不僅如此,蔣介石還派
何成浚到貴陽,迫王家烈在
省主席和軍長兩職中選擇一職。王家烈迫於無奈,只好表示願意讓出省主席而專任軍長。蔣介石立即下令免除王家烈的貴州省主席職務,派其親信吳忠信接任,同時,任命
王家烈為第二路軍追剿總指揮,繼續讓王家烈為他追剿紅軍賣力。王家烈在貴陽又難以立足,只好派出
何知重、
柏輝章兩師收復遵義作為安身之所。紅軍為了調動敵人,主動撤離遵義,何、柏兩師得以進駐遵義。
2月下旬,
蔣介石電令王家烈率部往
黔北堵截回師東下的紅軍,王家烈只好離開貴陽到了遵義。紅軍回師渡
赤水,再入貴州,並於2月27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又攻占遵義。王家烈率部逃往南郊,遇到增援的
薛岳部
吳奇偉師。28日上午,王家烈、吳奇偉兩部反攻遵義,結果被紅軍擊潰。王家烈率殘部逃至黔西,遇到
滇軍將領
孫渡率部至此,王家烈心灰意冷,請孫渡轉達給
龍雲,求龍雲暫劃出雲南幾個縣作為他安身之所。
當王安烈敗逃黔西時,蔣介石命薛岳部以武力完全控制了貴陽,並改編了
侯之擔師。接著,
蔣介石以督師為名飛到了貴陽,決定徹底解決
王家烈。當時,
陳誠主張殺掉王家烈,但蔣介石考慮到王家烈的第二十五軍尚有二萬之眾,殺了王家烈,恐會使其部屬不服,所以決定採取逼其下台的辦法。第一步先以軍餉卡他,使他的第二十五軍無餉可發;第二步就是煽動第二十五軍官兵鬧餉,反對王家烈,並用重金收買了
何知重、
柏輝章兩師長(何知重是王家烈的姨母兄弟)背叛王家烈。在內外逼迫下,王家烈自知無法維持,囑咐秘書連發四次辭職電給蔣介石。蔣介石即召他到貴陽,假作拘留,然後給他一個
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的空銜,讓他離開貴州。1935年5月3日,
王家烈帶著愛妾梁氏飛往
漢口,所部被蔣介石改編。至此,
桐梓系在貴州的十幾年統治宣告結束。
抗戰中的黔軍部隊
黔軍簡介
黔軍作為一支獨立的軍閥勢力,到此雖已終結,但黔軍的余脈仍存在一段時期,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黔籍子弟兵在各個戰場上,在隨時會被其他軍事集團併吞的情況下,仍英勇抗戰,為國家民族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貴州是一個人口較少的省份,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保家衛國,卻徵集了數十萬兵源出黔抗戰。據省《地理志》中記載,在八年抗戰期間,全省總人口最多時才1060餘萬人,而據民國32年(1943年)出版的《黔政五年》記載,僅從1938年至1942年五年間,全省徵集兵源就有457,278人,加上1937年“七·七”事變後和1943、1945年的徵集數(含黔軍11個出黔抗日的建制師兵源)在正面戰場,貴州健兒出黔抗戰的總兵源多達70餘萬人。也就是說,在八年抗日戰爭中,全省平均每100人中就有近7個兵源。更有許多優秀貴州子弟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及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對日英勇作戰。
黔軍出黔抗日之初,部隊裝備較差,許多部隊的士兵都是腳穿草鞋,故有“草鞋兵”之稱。但這些“草鞋兵”很能吃苦,作戰勇敢,敢拼敢殺,尤其是在山地作戰更顯出“草鞋兵”的優勢。在對日作戰的許多戰役中,取得了不少輝煌的戰果,戰例繁多,略舉如下:
台兒莊戰役
台兒莊戰役。1938年春,侵華日軍調集了強大兵力進犯徐州。三月間,
日寇調集其戰鬥力較強的
第五師團、
第十師團以及日本關東軍第一、第三等精銳
師團和一部分機械化部隊及蒙古偽騎兵部隊共20餘萬軍隊,向南進犯,企圖奪取徐州,截斷津浦、
隴海線等交通大動脈,進一步圖取武漢。時任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李宗仁坐鎮徐州指揮,在徐州大會戰中,組織了振奮全國人心的台兒莊大戰。在台兒莊大戰中,黔軍將士作戰勇敢,敢拼、敢殺、敢沖,在友軍中贏得“勇敢剽悍”之稱。如黔軍第一四O師在
台兒莊主戰場南端的
禹王山、王母山等地與日軍作戰,並以一部到台兒莊南端之運河沿岸阻擊敵人。台兒莊大戰,黔軍重創日軍,在黔軍的沉重打擊下,進犯徐州之敵紛紛敗退,遺棄大量武器、裝備、戰車、輜重,屍橫遍野,連重傷兵均來不及運走,黔軍僅在追擊中便生俘日寇官兵數千人。黔軍在此役中因作戰勇敢、敢拼敢沖敢殺,不怕犧牲,因此也就承受了巨大的傷亡,其八三五團中校團副、遵義人王俊禹在禹王山陣亡,全師犧牲營連排以上官佐30餘人,傷亡官兵共3000餘人,為黔軍出黔抗日譜寫了光輝而悲壯的歷史篇章。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1938年12月,南京失守,武漢吃緊。黔軍一二一師奉命開赴鄂東廣濟一帶,和八十二師、一O二師、一O三師、一四O師、五十五師等黔軍部隊同時參加武漢會戰。其中一二一師是由黔藉將領
吳劍平率領出黔抗日的主力師之一。“八·一三”
上海戰役暴發,一二一師奉命開赴上海防守
江陰要害,在兩個月內與日寇接仗十多次,打退日本海軍與陸軍的配合進攻。上海撤退後,調武漢外圍
田家鎮松山口禦敵,與日寇激戰月余,擊潰日寇兩個聯隊,繳獲大批武器。在強攻田家鎮石門山附近三O一高地日軍陣地的戰鬥中,與日軍作戰相持一月,戰果纍纍,使武漢江防大門的田家鎮要塞較久地掌握在我軍手中,日寇雖擁有空中優勢,陸空軍
聯合作戰,也無能“越雷池一步”。而黔軍八十二師在
武漢會戰中,也在陽新、大冶戰鬥中立了功。
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從1939年至1944年,
日寇先後四次向長沙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敵我雙方展開了四次大戰,史稱四次長沙大會戰。黔軍一四O、一O二、一二一等師先後參加了四次長沙會戰。黔軍在戰鬥中英勇奮戰,給了日軍重創,自己承受了巨大的犧牲。如1941年秋,日軍第二次進攻長沙。日軍主力板垣師團及第三、第六等
師團,另有汪偽漢奸部隊配合,先從安陽、湘陰等方向向長沙進攻,側翼由益陽、寧鄉、
銅鼓、
修水等方向進攻長沙,形成弓形攻勢。9月上旬戰鬥打響,長樂街告急,友軍紛紛後撤。黔軍第一四O師奉命增援。9月18日,師長親率部隊由長沙東鄉之夏家煅、撥茅田、金井等地出發,冒著日軍九架轟炸機沿黔軍行進的公路上空狂轟濫炸和低飛掃射,承受巨大傷亡,占領栗山港兩側高地,固守大頭嶺主峰。日軍的這次進攻,黔軍一四O師首當其衝,部隊讓開公路,分散隱蔽兩側山區,待機出擊。當日軍進攻長沙受挫返回時,黔軍健兒發揮了善於山地作戰的長處,各路伏兵齊出,打得日軍丟盔棄甲,損失慘重,倉惶內逃。黔軍亦傷亡很大。1941年冬,日軍進攻長沙慘敗後,侵華日軍“呂集團”司令官阿南惟幾,由太原、鄂北、贛北等地抽調兵力,配合在武漢附近的第三十四、第一O一、一O六及第三、第六、第九等師團集中在
鹹寧、蒲州、賀勝橋、岳陽一線,向新牆河、汨羅河實行中央突破,企圖經瓮江、沿瀏陽
大山北麓,經上
華山,
交溪嶺、鎮頭市迫近長沙,妄圖一舉奪取長沙。這次日寇進攻長沙總兵力有二十餘萬。黔軍一四O師參加戰鬥無數次,多有斬獲。如該師四二O團三營在
明月山一帶,經四小時繳戰,將敵
第六師團的一個旅團壓至影珠山北,並與四一九團聯合向敵猛攻,使日軍不敢前進一步。入夜又派出小部隊夜襲敵人,打死敵人40餘人,繳獲戰刀百餘把,戰馬60餘匹。又該師在福臨浦東影珠山腳一帶截擊日軍,打得日軍屍橫遍野,僅第六連一個排就繳獲戰馬40餘匹,各類軍用物資20餘馱,彈藥不計其數。
松山戰役
松山戰役。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日軍一時的海空優勢,進入我國的國際支援物資,只有靠雲南的
滇緬公路至緬甸公路(緬境內即
史迪威公路)。1942年4月,日軍第五十六
師團在攻占
臘戍後,於5月初竄至
怒江邊的惠通橋西岸。以一個加強聯隊,即松井聯隊配附炮兵、工兵、戰車等占據松山,構築半永久性工事,妄圖截斷我國西南唯一的國際交通線。敵
第十六師團系南進部隊中的精銳。而第一一三聯隊,即松井聯隊又系該師團中的精銳,兵力約3400餘人,武器精良。敵人曾狂言:“中國軍隊不犧牲十萬,休想攻取松山。”受命攻取松山日軍陣地的是黔軍一O三師。戰鬥打響,經過頑強拼殺,激戰近兩個月,號稱精銳的松井加強聯隊戰鬥人員被黔軍全殲,敵聯隊長松井切腹自殺,只有掩體內俘虜非戰鬥人員勤雜二十餘名,營妓(即軍妓)十餘人。此役,黔軍將士亦付出巨大犧牲。
松山戰役勝利結束後,在松山戰場大埡口埋葬了一O三師的六百餘名忠骸,建立公墓,並由師長
熊授春刻碑銘記,其碑文曰:“查松山之敵為倭第五十六
師團松井聯隊及野炮兵第三大隊,本師奉命於民國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開始攻擊,賴我忠勇將士,奮不顧身,前仆後繼,卒於同年九月七日完全占領,殲滅頑寇三千餘人,擄獲重炮八門,山炮一門,其他軍械無乍,我亦陣亡官佐五十九員、士兵一千四百五十名,但因當時戰況緊迫,多數未及安埋,戰後收集忠骸,遷葬於此,僅官佐四十六員,士兵六百二十名,茲為紀念忠貞,特將所有陣亡官佐姓名刻諸石碑,以垂永久,尚望國軍胞澤,共同維護,俾此墓能與松山共終古,而憑景式則幸甚。參謀長
譚國鐸敬撰。師長
熊授春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