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餅來歷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
金錢餅”,風味可口。又傳元末,
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
張德勝,被朱任為先鋒,為了籌辦乾糧,張到合肥,特製一種大“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因此士氣大振,擊敗元軍,奪取採石天險。朱聞訊後,稱之為“
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
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麻餅是歷史悠久的正宗川點。
椒鹽麻餅除了麻餅的皮薄心多、馨香味素等特點外,配料中有花椒、食鹽,成為純甜、微麻、略鹹的特殊風味,為川點中的名品。
製作過程
主料:
皮料:麵粉11.75公斤 麻油2.65公斤
飴糖5.9公斤 純鹼65克 撒粉1.25公斤 面麻2.5公斤。
心料:食鹽0.25公斤 花椒麵0.1公斤 瓜糖4.75公斤 川白糖9.5公斤 桔餅1公斤 麻油2.5公斤 飴糖3.5公斤 熟粉 7公 斤 蜜
櫻桃0.5公斤 蜜玫瑰0.5公斤
核桃仁1公斤
製作方法
制皮料:
飴糖不能太濃,其溫度以35℃左右為宜(以手檢能“分岔”)。飴糖與麻油拌合後,下麵粉與純鹼。視麵粉的乾、濕度酌量加水,一般可加水1公斤左右。加水後,再攪拌5~6分鐘,用手稍摺疊,然後分皮。 2.制心料:先下各種花果料、川白糖、食鹽和花椒粉,再下麻油,最後下飴糖和熟粉,逐次拌合,均勻即可。不宜多攪拌,以免使花果料成醬狀。
成型:按皮40%,心60%的比例包心。用專用鐵圈成型,然後打麻。餅面打麻應均勻,麻粒不能重疊;底面只打上少許芝麻,餅腰不能粘麻粒。打麻後即烘焙。
烘焙:用急火,爐溫350℃左右。進爐時餅面在下,烘焙1分鐘左右,翻面,再烘焙約1分鐘,芝麻炸裂有聲時,即可出爐。
質量標準 規格:圓形塊狀,飽滿平整,打麻均勻,表面無疑結糖塊。
色澤:表面棕黃色,邊緣淺黃色,底部黃色,無焦斑。
組織:皮薄心多,剖面層次清晰,無雜質。
貴州德江麻餅
香脆酥甜的土家族麻餅是貴州省
德江縣土家族的傳統食品。每當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麻餅款待客人;姑娘出嫁或兒子娶親也少不了它。它還可作為農忙時節的加飯餐。
製作方法:(1)把炒米、
麻糖融合在一起攪勻,然後舀進長寬各70厘米、高5厘米左右的木箱裡,用木塊和擀麵杖壓實,冷卻,再切成薄片就成了。(2)想保存長久時間,只需在麻餅上覆蓋一層
炒米,用塑膠袋裝好即成。
麻餅的品種很多,有元香米麻餅、芝麻麻餅、花生麻餅、核桃麻餅等。形狀也多種多樣,有圓形,長方形等等。不管放多長時間,麻餅仍然脆香、酥甜、可口。
紅糖麻餅
紅糖麻餅是張家口地區的一種傳統食品,在
張北縣、
沽源縣、
康保縣等地尤為普遍,是當地一種老少皆宜的食品。在普通燒餅、
呼市焙子出現之前是張家口人民的最常見外賣的餅類口糧。
特點
紅糖麻餅的主要成分是由麵粉、紅糖還有麻油(胡麻油)構成,所以被稱之為“紅糖麻餅”。由於只有紅糖一種,所以當地人簡稱為“麻餅”。
麻餅顏色呈類紅糖的暗紅色,由於做法不同,有的麻餅類似於燒餅,呈整塊;有的麻餅類似於一窩絲,呈盤絲狀。無論是什麼形狀,麻餅的餅體都比較鬆散,容易散開,但餅體本身有很鬆軟,這就導致了“酥而軟”的奇特口感。
由於是胡麻油作為主要成分,故麻餅有一股非常獨特的胡麻油味道,與由胡麻油炒的菜略有不同,麻餅的
胡麻油味更類似於聞到的胡麻油香氣的味道。加上紅糖濃厚的甜味和“酥而軟”的口感,有很高的辨識度。
現狀
隨著
呼市焙子、甜鹹燒餅的興起,傳統紅糖麻餅正處於一種逐漸消失的過程中,
壩上地區人們依然保持著吃麻餅的習慣,但在張家口市區、壩下地區麻餅已經比較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