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內容
碑陽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勉〕〔學〕〔藝〕,孔子作《春秋》,制《孝經》,□□《五經》,演《易·〔系〕┘辭》,經緯天地,幽讃神明,故特立廟。襃成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廟,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謹問大常祠曹掾馮牟、史郭玄。辭對:‘〔故事,辟〕□〔禮〕未┘行,祠先聖師。侍祠者,孔子子孫,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備爵。大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彖□□□各一,┘大司農給米祠。’臣愚以為,如瑛言,孔子大聖,則驗虹象乾𡿦。為漢製作,先世所尊。祠用眾〔牲〕,長□〔備〕□。〔今欲〕加┘寵子孫,〔敬〕恭明祀,傳於罔極。可許臣請,魯〔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領禮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樂烏坑死罪。臣稽首以聞。”┘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陽宮。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魯相承,書〔從〕事下當用者,〔選其年〕□〔以〕□,經通一┘藝,雜試通利,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如詔書。書到,言:┘永興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下守長〔擅〕,叩〔頭〕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詔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禮器,選年□以上,〔經〕通〔一〕藝,〔雜試,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平叩頭叩頭,死罪死罪。謹案文書,守文學掾魯孔龢、師〔孔〕憲、戶〔曹史孔寬等〕,雜試。龢脩┘春秋嚴氏經,通,高第,事親至孝,能奉先聖〔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平〔惶恐叩頭,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讃曰:巍巍大聖,赫赫彌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鮑疊,字文公,上黨〔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規〔矩〕。┘乙君察舉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孫麟〕廉,請置百石卒史一人。鮑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無窮,於是始□。┘
張稚圭題記
碑陰無文字,碑陽正文後刻有楷書十八字:
後漢鐘太尉書,宋嘉祐七年,張稚圭按圖題記。
(說明:□,表示缺字;〔〕,表示據文意等補全的殘字;┘,表示分行。)
創作背景
據碑文記載,魯相乙瑛上書請為魯城孔廟置守廟者及祭祀孔子費用應由王家承出等,經司徒
吳雄、司空
趙戒轉呈皇帝,得以批准。後乙瑛離任,而由繼任魯相平選孔和(孔龢)為守廟百石卒史,由魯令鮑疊造作百石吏舍等。《乙瑛碑》即是為紀念中央批准設定孔廟百石卒史一事而立,立於東漢永興元年(153年)。
藝術鑑賞
筆法
《乙瑛碑》的用筆臘兵紋方圓兼備,點畫嚴謹,輕重變化,長短參差,波筆彎弧大挑,用墨有潤燥,行筆流暢生動。有淹留遲澀,用力屈曲,或疾徐頓挫,一波三折。
一、點法
點法上有圓點、方點、斜點、橫點、撇點、捺點等變化。丘形點:如“高”字上獨點如山丘狀,寫法逆鋒向右上,轉右下頓,側鋒左撇出。圓點:如“器”字右點似圓形,寫法逆鋒向上向右下圓轉頓向上回鋒。左方點:如“宅”字的上點,側鋒向左撇出的方形點。右方點:如“瑛”字下部的右方點,逆鋒潤全喇向左上,轉下頓,側鋒右斜下捺提筆出鋒。三角點:如“戒”字下部中間的三角形點,露鋒下頓,側鋒向右出鋒。橫點:隸書上部或下部點橫寫。如“主”字、“請”字、“言”字、“祠”字的橫點,寫法各不相同,有逆鋒橫點,有露鋒點,有方頭橫點。曾頭點:如“嬸兆頌贈首”字上部的兩點,都是逆鋒點。左兩點:如“馮”字左邊兩點一短一長,都是逆鋒側駐右提出鋒。左三點:如“酒”字左邊的三點,有長短輕重之別,全是逆鋒起筆向右中心點輻射。左右點:如“常”字、“米”字、“秋”字上部的兩點,“崇”字下部的兩點,均側鋒向左右兩側出鋒。起筆有藏有露,點形有方、圓、長、短。“爵”字、“年”字、“平”字中部的兩點,點的方向大部是左獄促驗右向,唯有“年”字兩點全右向。下四點:如“漢”字、“赫”字、“鮑”字、“黨”字、“廉”字的下部四點,點的方向向左、向下、向右三個方向,寫法與形象大小不同。其腳點:如“讃”字、“則”字、“侯”字的下兩點向左右兩側。撇捺點:如“察”字下部兩點向左撇右捺出。中三點:如“辭”字、“經”字中間的三點均為圓形之點,但左右呼應。中四點:如“魯”字中四點,與下四點形象危主店戒大體相同,點形相背呼應,各有變化。
二、橫法
橫法在《乙瑛碑》中是一個重要筆法。橫畫隸書稱波畫,是隸書的主筆,大凡每字都有波畫。而且寫成一波三折,長而粗壯。和其他多變的橫平行疊排,強烈的橫勢現象,是《乙瑛碑》隸書之美特點。這一橫勢特點,是隸書同其他書體根本區別。特別是粗重的波磔筆畫,遠大於其他漢碑,其橫畫有直橫、拱橫、尖橫、方橫等。直橫:如“大”字的橫畫,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短直橫也同此法。“三”字之橫各有不同。一橫,逆起中行尾回收,二橫似方起筆,三橫方起波挑出鋒。拱形橫:如“宰”字、“辭”字的橫畫,多有上拱勢,且長短參差。右尖橫:如“王”字、“長”字上部的橫畫,均為逆鋒起筆,露鋒收筆。左尖橫:如“下”字的上橫,“司”字的中橫,“書”字各橫,多是左尖橫,且長短不一,其筆法則是露鋒起筆,回鋒收筆。斷筆橫:如“宗”字的下橫,中間提筆斷書與上橫直書的變化。方圓橫:如“三”字起筆上兩橫圓,下橫方。波橫上,《乙瑛碑》的波畫有許多變化,一般比其他畫粗大,為逆鋒起筆,中鋒拱行,燕尾駐筆,側挑出鋒:①圓波橫:如“前”字逆起,中行駐波上挑回鋒;②方波橫:“重”字下橫,逆起下切轉中行,燕尾下駐上切回鋒收筆;③出鋒波橫:“卒”字下橫,逆鋒起,中鋒行,尾駐側筆出鋒;④回鋒波橫,如“古”字上橫,波尾為駐筆回鋒;⑤斜波橫:“者”字長橫,寫成斜勢燕尾出鋒波橫;⑥短波橫:“行”字的右上橫,寫成短燕尾橫;⑦細波橫:“書”字的長橫,尾細波長;⑧直波橫:“書”字的長橫波畫較直,尾部也較圓。
三、豎法
豎法的收筆有藏、露、方、圓之別。懸針豎:如“師”字右長豎,逆起中鋒下行出鋒。垂露豎:“侍”字左豎,“所”字右豎,起筆有藏有露,中鋒下行漸按提筆空收。圓腳豎:“制”字左豎,逆起中行回鋒收筆。方腳豎:“米”字的中豎,逆起中行,至腳提筆橫切向上回鋒。斜腳豎:“下”字中豎,中鋒下行至腳提筆斜下輕上回鋒。右孤豎:“即”字右豎,逆起,中鋒右曲行,回鋒收筆,把“即”字寫成上合下開之勢。直豎:“行”字的右豎,是直行回鋒之筆。相背豎:寫在左右兩側的豎畫,均不同程度地彎曲,而且,左豎彎曲較大,左豎彎曲較小。如“月”字左豎向右彎平挑至腳回鋒,右豎向左彎。細腰豎:如“和”字左下三豎雖長短不同,但均中腰細瘦。曲腳豎:如“罪”字下部兩豎腳,均向左彎曲。撇腳豎:如“第”字中豎,尾部撇筆出鋒。重右孤豎:如“郭”字右豎,筆畫粗重。輕直豎:如“令”字的下部的豎輕而直。重豎變異:如“修”字豎多,長短直曲,各有變化。
四、撇法
撇畫是表現飛動開張之勢一畫。撇尾有出鋒與回鋒,方腳與挑腳,從撇形上看有直撇與曲撇,長撇與短撇等。回鋒撇:如“文”字斜撇畫尾部挑腳回鋒。出鋒撇:如“吏”字的豎撇畫,撇尾部挑筆出鋒。挑腳撇:如“為”字的長斜撇,中腰較瘦,起筆向右橫頓,折筆向左斜下行,到位翻筆上挑出鋒。方腳撇:如“文”字撇向左斜下孤行,至腳上切回鋒收筆,使撇腳呈方形。斜直撇:如“者”字的撇形較直,起筆與收筆全是藏鋒。長中豐撇:如“米”字的長撇露鋒起筆,行筆漸按再提筆出鋒。豎曲撇:如“用”字左豎撇,逆鋒起筆,中鋒下行,轉筆左彎,回鋒收筆。
五、捺法
捺畫是斜勢的波畫,筆勢比其他畫重,是很多字的主筆,以不同斜度、弧曲、輕重、方圓、藏露來表現。有“人”字的回鋒捺,捺起筆中鋒右斜行漸按,至捺腳側鋒上挑回鋒;“人”字、“歸”字的出鋒捺;“給”字、“道”字的挑角捺;“長”字、“之”字方腳捺。
六、鉤法
鉤法變化較多,有方圓、長短、重輕、彎平之別,有的寫成隸書撇,捺波畫代鉤,還有魏碑的楷法。方鉤有“孔”字、“前”字、“氏”字,圓鉤有“河”字、“能”字,長鉤有“辰”字、“長”字,重鉤有“藝”字、“他”字,輕鉤有“司”字、“府”字、“爵”字,彎鉤有“司”字、“為”字、“孝”字,平鉤有“蜀”字、“府”字,魏碑鉤有“祠”字、“事”字,以隸書撇捺代鉤有“子”字、“孔”字、“元”字、“戒”字、“誠”字、“已”字、“乾”字,減鉤(即無鉤)有“司”字、“為”字。
七、折法
折法可歸納為方折、圓折、平肩折、聳肩折、斷筆折。方折有“首”字;圓折有“司”字;方圓折:如“空”字外圓內方的折畫,平肩折如“朔”字右邊“月”字的肩是平的,其寫法是橫端下回折,即在橫下寫豎;聳肩折:如“詔”字右下方“口”字的肩是聳起的,其寫法是橫至肩提筆向上再折下;豎肩折,如“者”下“日”字的肩,是橫後再寫直豎,豎比橫高;斷肩折:如“寅”字上下兩肩全斷,其寫法是橫不連豎。
八、提法
提筆被橫所代替,但寸點和右短撇都變成提筆,有提筆變橫,如“特”字、“孔”字;短撇變提,如“辰”字;點變提,如“等”字、“年”字。
(圖冊來源:故宮博物院)
結體
《乙瑛碑》的結體,寓風流於嚴謹之中,具有“冠裳佩玉”的韻致和俊逸瀟灑的意趣。避免了追求“宗廟之美”所可能帶來的板滯,肅穆而有清新活潑的氣息。如“奉”字和“奏”字的字頭寬大,字底窄小,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不失重心;兩個“府”字,趣味不同,各有變化,一個豎撇低垂,筆畫相連,形態緊湊,一個豎撇高抬,形斷意連,松而不散;“須”字的左偏旁位置甚高,因右偏旁波畫寬展,兩點撐開,形成了穩重的主體,所以高低錯落而不失平衡;“試”字和“乾”字的左偏旁寫得特別大卻無喧賓奪主之感,誇張的形態和獨特的結構極富個性色彩;“司”字的橫折彎鉤,或伸展形成端莊緊湊的三面包圍,或收縮構成倚側開放的兩面包圍;“少”字似人斜臥,展示出倚側舒展之美;“疊”字筆畫層疊,形態高聳,勢如山嶽;“窮”字的豎、撤下伸,兩“口”上抬;“成”字扁壓而右戈逸出。這些字或是一腳著地展現出“金雞獨立”的動態美,或是擴大筆畫間偏旁間的反差,呈現出新穎獨特的結構形式。
章法
《乙瑛碑》的章法有如下三個特點:
①縱有行,橫成列,格局恢宏。《乙瑛碑》在排列上縱看成行,橫看成列,整體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齊,自不待言。由於《乙瑛碑》結字上下和左右比較均衡,線條的粗細、輕重無較大起伏,外形方正,停頓有度,所以,整體布局更加規範,呈現出宏碑巨製、高文典冊、氣格宏大、高古典雅的廟堂之氣,適合置身於曲阜孔廟這種莊重肅穆之所。
②橫向取勢,字距大於行距,波涌之勢強烈。同其它成熟期的漢碑一樣,《乙瑛碑》結字左舒右展,橫向取勢。凡是撇畫、鉤畫儘量左掠,凡是波畫、捺畫儘量向右肆展,因此,碑中的絕大多數字屬於扁平結構,只有少數字比較方正,從而整體布局形成字距大於行距的章法形式。書寫者越往後寫越心手雙暢,因而,碑後半部分向左右的展放之勢越加明顯,越加流暢,精彩紛呈。字距大於行距的格局產生橫向開張的氣勢,在行列有序之中,字裡行間更加流暢自然,氣格更加恢宏。
③呼應連貫,左盼右顧,縱橫涌動。《乙瑛碑》雖然結體端莊,章法上縱成行,橫有列,但其筆畫富有變化,整體布局毫不呆板。縱看,字與字之間的間隔並不是孤孤零零,而是筆斷意連,上下呼應連貫,銜接和諧。由於字的形態大小不一,間隔有大有小,其字距並不是均衡劃一,空間分割或疏或密,顯得敞朗透氣。還由於每個字重心取向上的上下左右移位,所以,一行行的中軸線左右擺動,搖曳生姿。從橫向看去,行與行之間靠得很緊密,有的幾乎搭肩接踵,整體觀望,像一排排涌動的洪濤巨浪向前推進。
總而言之,《乙瑛碑》在其莊重靜肅的主調之下,又是流動的、活脫的。
(圖冊來源:曲阜碑林)
作品評價
明代金石學家
趙崡:此碑永興元年造。元常,獻帝初始為黃門侍郎,距永興且四十年,此非元常書明甚。未知張稚圭所按何圖。其敘事簡古,隸法遒勁,令人想見漢人風采,政
(正)不必附會元常也。(《石墨鐫華·卷一·漢魯相置孔廟卒史碑》)
明末清初金石書法家
郭宗昌:碑即今公移,復爾雅簡質可讀,書益高古超逸。(《金石史·卷上·漢魯相乙瑛置孔廟卒史碑》)
明末清初收藏家
孫承澤:孔廟《卒史碑》,文既爾雅簡質,書復高古超逸,漢石中之最不易得者。都玄敬謂此碑殘闕,予所收本則完善,當在都所見本以前。後雲“後漢鐘太尉書”,則後人附會之耳。(《庚子銷夏記·卷五·魯相乙瑛請置百石卒史孔龢碑》)
清代書法家
萬經: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鄭簠每喜臨之。(《分隸偶存·卷上·漢魏碑考·漢置孔廟卒史孔龢碑》)
清代書法家
王澍:①《乙瑛》雄古,《韓敕》變化,《史晨》嚴謹,皆漢隸極則。(《虛舟題跋·原卷一·漢魯相為孔廟置百石卒史碑》)②吾以《孔和》《韓敕》《史晨》三碑舉似學者,以為遒古莫如《孔和》,清超莫如《韓敕》,肅括莫如《史晨》,三碑足概漢隸。(《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清代書法家
翁方綱:是碑骨肉勻適而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不必其定出鐘傅也。(《兩漢金石記·卷六·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碑》)
清代佛教居士
彭紹升:此碑在孔廟中最為雄傑,然風神故自駘宕。至魏代諸碑,雄傑有餘,而駘宕不足。譬之《車鄰》《駟鐵》,伯者之風;視雅、頌之音,亦已遠矣。此碑或標鐘太尉書。無論時分相縣
(懸),即以氣體論,與《受禪》《勸進》諸碑,豈有相似處耶?(《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錄·漢·孔廟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書法家
何紹基:橫翔捷出,開後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錄·漢·孔廟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書法家
方朔:《乙瑛》立於永興元年,在三碑
(《乙瑛碑》《禮器
碑》《
史晨碑》)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王蒻林
(王澍)太史謂為雄古,翁覃溪
(翁方綱)閣學謂為骨肉勻適,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不虛也。(《枕經堂金石跋·卷二·舊拓漢魯相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跋》)
近代書法藝術家
楊守敬:或稱《孔和》,或稱《乙瑛》,皆即此碑。有宋張稚圭按圖題記,指為鐘太尉書。《隸釋》謂鐘繇卒於魏太和四年,去永興七十八年,圖經之誤,不待辨矣。然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
(翁方綱)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熟一路。史惟則、梁升卿諸人,未必不從此出。或以比《禮器》,則過譽矣。(《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孔廟置百石卒史碑》)
近代書法家
康有為:①於是《衡方》《乙瑛》《華山》《石經》《曹全》等碑,體扁已極,波磔分背,隸體成矣。(《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②《王稚子闕》《嵩高銘》《封龍山》《乙瑛》等碑已有挑法。(《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③虛和則有《乙瑛》《史晨》。(《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
鐘明善: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立漢碑風範的。這類碑刻在漢隸碑刻中為最多。其代表作有《熹平石經》《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華山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殘石》《韓仁銘》《楊叔恭殘碑》《白石神君碑》《劉熊碑》等。歷來人們認為這類碑刻是漢隸碑刻的典範。這一派在當時是開風習、樹“八分”法則的革新派,後世則視之為漢隸中之“館閣”。(《中國書法簡史》)
歷史傳承
流傳情況
《乙瑛碑》刊刻後收存在山東
曲阜孔廟同文門下,1978年移入孔廟東廡,1998年移存漢魏碑刻陳列館。2020年10月30日,
上海圖書館所藏的《乙瑛碑》明末清初拓本(有
周大烈題簽)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編號:12888)。
著錄情況
(表格參考資料:《山東漢代碑刻研究》及《〈乙瑛碑〉著錄研究》)
藝術鑑賞
筆法
《乙瑛碑》的用筆方圓兼備,點畫嚴謹,輕重變化,長短參差,波筆彎弧大挑,用墨有潤燥,行筆流暢生動。有淹留遲澀,用力屈曲,或疾徐頓挫,一波三折。
一、點法
點法上有圓點、方點、斜點、橫點、撇點、捺點等變化。丘形點:如“高”字上獨點如山丘狀,寫法逆鋒向右上,轉右下頓,側鋒左撇出。圓點:如“器”字右點似圓形,寫法逆鋒向上向右下圓轉頓向上回鋒。左方點:如“宅”字的上點,側鋒向左撇出的方形點。右方點:如“瑛”字下部的右方點,逆鋒向左上,轉下頓,側鋒右斜下捺提筆出鋒。三角點:如“戒”字下部中間的三角形點,露鋒下頓,側鋒向右出鋒。橫點:隸書上部或下部點橫寫。如“主”字、“請”字、“言”字、“祠”字的橫點,寫法各不相同,有逆鋒橫點,有露鋒點,有方頭橫點。曾頭點:如“首”字上部的兩點,都是逆鋒點。左兩點:如“馮”字左邊兩點一短一長,都是逆鋒側駐右提出鋒。左三點:如“酒”字左邊的三點,有長短輕重之別,全是逆鋒起筆向右中心點輻射。左右點:如“常”字、“米”字、“秋”字上部的兩點,“崇”字下部的兩點,均側鋒向左右兩側出鋒。起筆有藏有露,點形有方、圓、長、短。“爵”字、“年”字、“平”字中部的兩點,點的方向大部是左右向,唯有“年”字兩點全右向。下四點:如“漢”字、“赫”字、“鮑”字、“黨”字、“廉”字的下部四點,點的方向向左、向下、向右三個方向,寫法與形象大小不同。其腳點:如“讃”字、“則”字、“侯”字的下兩點向左右兩側。撇捺點:如“察”字下部兩點向左撇右捺出。中三點:如“辭”字、“經”字中間的三點均為圓形之點,但左右呼應。中四點:如“魯”字中四點,與下四點形象大體相同,點形相背呼應,各有變化。
二、橫法
橫法在《乙瑛碑》中是一個重要筆法。橫畫隸書稱波畫,是隸書的主筆,大凡每字都有波畫。而且寫成一波三折,長而粗壯。和其他多變的橫平行疊排,強烈的橫勢現象,是《乙瑛碑》隸書之美特點。這一橫勢特點,是隸書同其他書體根本區別。特別是粗重的波磔筆畫,遠大於其他漢碑,其橫畫有直橫、拱橫、尖橫、方橫等。直橫:如“大”字的橫畫,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短直橫也同此法。“三”字之橫各有不同。一橫,逆起中行尾回收,二橫似方起筆,三橫方起波挑出鋒。拱形橫:如“宰”字、“辭”字的橫畫,多有上拱勢,且長短參差。右尖橫:如“王”字、“長”字上部的橫畫,均為逆鋒起筆,露鋒收筆。左尖橫:如“下”字的上橫,“司”字的中橫,“書”字各橫,多是左尖橫,且長短不一,其筆法則是露鋒起筆,回鋒收筆。斷筆橫:如“宗”字的下橫,中間提筆斷書與上橫直書的變化。方圓橫:如“三”字起筆上兩橫圓,下橫方。波橫上,《乙瑛碑》的波畫有許多變化,一般比其他畫粗大,為逆鋒起筆,中鋒拱行,燕尾駐筆,側挑出鋒:①圓波橫:如“前”字逆起,中行駐波上挑回鋒;②方波橫:“重”字下橫,逆起下切轉中行,燕尾下駐上切回鋒收筆;③出鋒波橫:“卒”字下橫,逆鋒起,中鋒行,尾駐側筆出鋒;④回鋒波橫,如“古”字上橫,波尾為駐筆回鋒;⑤斜波橫:“者”字長橫,寫成斜勢燕尾出鋒波橫;⑥短波橫:“行”字的右上橫,寫成短燕尾橫;⑦細波橫:“書”字的長橫,尾細波長;⑧直波橫:“書”字的長橫波畫較直,尾部也較圓。
三、豎法
豎法的收筆有藏、露、方、圓之別。懸針豎:如“師”字右長豎,逆起中鋒下行出鋒。垂露豎:“侍”字左豎,“所”字右豎,起筆有藏有露,中鋒下行漸按提筆空收。圓腳豎:“制”字左豎,逆起中行回鋒收筆。方腳豎:“米”字的中豎,逆起中行,至腳提筆橫切向上回鋒。斜腳豎:“下”字中豎,中鋒下行至腳提筆斜下輕上回鋒。右孤豎:“即”字右豎,逆起,中鋒右曲行,回鋒收筆,把“即”字寫成上合下開之勢。直豎:“行”字的右豎,是直行回鋒之筆。相背豎:寫在左右兩側的豎畫,均不同程度地彎曲,而且,左豎彎曲較大,左豎彎曲較小。如“月”字左豎向右彎平挑至腳回鋒,右豎向左彎。細腰豎:如“和”字左下三豎雖長短不同,但均中腰細瘦。曲腳豎:如“罪”字下部兩豎腳,均向左彎曲。撇腳豎:如“第”字中豎,尾部撇筆出鋒。重右孤豎:如“郭”字右豎,筆畫粗重。輕直豎:如“令”字的下部的豎輕而直。重豎變異:如“修”字豎多,長短直曲,各有變化。
四、撇法
撇畫是表現飛動開張之勢一畫。撇尾有出鋒與回鋒,方腳與挑腳,從撇形上看有直撇與曲撇,長撇與短撇等。回鋒撇:如“文”字斜撇畫尾部挑腳回鋒。出鋒撇:如“吏”字的豎撇畫,撇尾部挑筆出鋒。挑腳撇:如“為”字的長斜撇,中腰較瘦,起筆向右橫頓,折筆向左斜下行,到位翻筆上挑出鋒。方腳撇:如“文”字撇向左斜下孤行,至腳上切回鋒收筆,使撇腳呈方形。斜直撇:如“者”字的撇形較直,起筆與收筆全是藏鋒。長中豐撇:如“米”字的長撇露鋒起筆,行筆漸按再提筆出鋒。豎曲撇:如“用”字左豎撇,逆鋒起筆,中鋒下行,轉筆左彎,回鋒收筆。
五、捺法
捺畫是斜勢的波畫,筆勢比其他畫重,是很多字的主筆,以不同斜度、弧曲、輕重、方圓、藏露來表現。有“人”字的回鋒捺,捺起筆中鋒右斜行漸按,至捺腳側鋒上挑回鋒;“人”字、“歸”字的出鋒捺;“給”字、“道”字的挑角捺;“長”字、“之”字方腳捺。
六、鉤法
鉤法變化較多,有方圓、長短、重輕、彎平之別,有的寫成隸書撇,捺波畫代鉤,還有魏碑的楷法。方鉤有“孔”字、“前”字、“氏”字,圓鉤有“河”字、“能”字,長鉤有“辰”字、“長”字,重鉤有“藝”字、“他”字,輕鉤有“司”字、“府”字、“爵”字,彎鉤有“司”字、“為”字、“孝”字,平鉤有“蜀”字、“府”字,魏碑鉤有“祠”字、“事”字,以隸書撇捺代鉤有“子”字、“孔”字、“元”字、“戒”字、“誠”字、“已”字、“乾”字,減鉤(即無鉤)有“司”字、“為”字。
七、折法
折法可歸納為方折、圓折、平肩折、聳肩折、斷筆折。方折有“首”字;圓折有“司”字;方圓折:如“空”字外圓內方的折畫,平肩折如“朔”字右邊“月”字的肩是平的,其寫法是橫端下回折,即在橫下寫豎;聳肩折:如“詔”字右下方“口”字的肩是聳起的,其寫法是橫至肩提筆向上再折下;豎肩折,如“者”下“日”字的肩,是橫後再寫直豎,豎比橫高;斷肩折:如“寅”字上下兩肩全斷,其寫法是橫不連豎。
八、提法
提筆被橫所代替,但寸點和右短撇都變成提筆,有提筆變橫,如“特”字、“孔”字;短撇變提,如“辰”字;點變提,如“等”字、“年”字。
(圖冊來源:故宮博物院)
結體
《乙瑛碑》的結體,寓風流於嚴謹之中,具有“冠裳佩玉”的韻致和俊逸瀟灑的意趣。避免了追求“宗廟之美”所可能帶來的板滯,肅穆而有清新活潑的氣息。如“奉”字和“奏”字的字頭寬大,字底窄小,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不失重心;兩個“府”字,趣味不同,各有變化,一個豎撇低垂,筆畫相連,形態緊湊,一個豎撇高抬,形斷意連,松而不散;“須”字的左偏旁位置甚高,因右偏旁波畫寬展,兩點撐開,形成了穩重的主體,所以高低錯落而不失平衡;“試”字和“乾”字的左偏旁寫得特別大卻無喧賓奪主之感,誇張的形態和獨特的結構極富個性色彩;“司”字的橫折彎鉤,或伸展形成端莊緊湊的三面包圍,或收縮構成倚側開放的兩面包圍;“少”字似人斜臥,展示出倚側舒展之美;“疊”字筆畫層疊,形態高聳,勢如山嶽;“窮”字的豎、撤下伸,兩“口”上抬;“成”字扁壓而右戈逸出。這些字或是一腳著地展現出“金雞獨立”的動態美,或是擴大筆畫間偏旁間的反差,呈現出新穎獨特的結構形式。
章法
《乙瑛碑》的章法有如下三個特點:
①縱有行,橫成列,格局恢宏。《乙瑛碑》在排列上縱看成行,橫看成列,整體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齊,自不待言。由於《乙瑛碑》結字上下和左右比較均衡,線條的粗細、輕重無較大起伏,外形方正,停頓有度,所以,整體布局更加規範,呈現出宏碑巨製、高文典冊、氣格宏大、高古典雅的廟堂之氣,適合置身於曲阜孔廟這種莊重肅穆之所。
②橫向取勢,字距大於行距,波涌之勢強烈。同其它成熟期的漢碑一樣,《乙瑛碑》結字左舒右展,橫向取勢。凡是撇畫、鉤畫儘量左掠,凡是波畫、捺畫儘量向右肆展,因此,碑中的絕大多數字屬於扁平結構,只有少數字比較方正,從而整體布局形成字距大於行距的章法形式。書寫者越往後寫越心手雙暢,因而,碑後半部分向左右的展放之勢越加明顯,越加流暢,精彩紛呈。字距大於行距的格局產生橫向開張的氣勢,在行列有序之中,字裡行間更加流暢自然,氣格更加恢宏。
③呼應連貫,左盼右顧,縱橫涌動。《乙瑛碑》雖然結體端莊,章法上縱成行,橫有列,但其筆畫富有變化,整體布局毫不呆板。縱看,字與字之間的間隔並不是孤孤零零,而是筆斷意連,上下呼應連貫,銜接和諧。由於字的形態大小不一,間隔有大有小,其字距並不是均衡劃一,空間分割或疏或密,顯得敞朗透氣。還由於每個字重心取向上的上下左右移位,所以,一行行的中軸線左右擺動,搖曳生姿。從橫向看去,行與行之間靠得很緊密,有的幾乎搭肩接踵,整體觀望,像一排排涌動的洪濤巨浪向前推進。
總而言之,《乙瑛碑》在其莊重靜肅的主調之下,又是流動的、活脫的。
(圖冊來源:曲阜碑林)
作品評價
明代金石學家
趙崡:此碑永興元年造。元常,獻帝初始為黃門侍郎,距永興且四十年,此非元常書明甚。未知張稚圭所按何圖。其敘事簡古,隸法遒勁,令人想見漢人風采,政
(正)不必附會元常也。(《石墨鐫華·卷一·漢魯相置孔廟卒史碑》)
明末清初金石書法家
郭宗昌:碑即今公移,復爾雅簡質可讀,書益高古超逸。(《金石史·卷上·漢魯相乙瑛置孔廟卒史碑》)
明末清初收藏家
孫承澤:孔廟《卒史碑》,文既爾雅簡質,書復高古超逸,漢石中之最不易得者。都玄敬謂此碑殘闕,予所收本則完善,當在都所見本以前。後雲“後漢鐘太尉書”,則後人附會之耳。(《庚子銷夏記·卷五·魯相乙瑛請置百石卒史孔龢碑》)
清代書法家
萬經: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鄭簠每喜臨之。(《分隸偶存·卷上·漢魏碑考·漢置孔廟卒史孔龢碑》)
清代書法家
王澍:①《乙瑛》雄古,《韓敕》變化,《史晨》嚴謹,皆漢隸極則。(《虛舟題跋·原卷一·漢魯相為孔廟置百石卒史碑》)②吾以《孔和》《韓敕》《史晨》三碑舉似學者,以為遒古莫如《孔和》,清超莫如《韓敕》,肅括莫如《史晨》,三碑足概漢隸。(《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清代書法家
翁方綱:是碑骨肉勻適而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不必其定出鐘傅也。(《兩漢金石記·卷六·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碑》)
清代佛教居士
彭紹升:此碑在孔廟中最為雄傑,然風神故自駘宕。至魏代諸碑,雄傑有餘,而駘宕不足。譬之《車鄰》《駟鐵》,伯者之風;視雅、頌之音,亦已遠矣。此碑或標鐘太尉書。無論時分相縣
(懸),即以氣體論,與《受禪》《勸進》諸碑,豈有相似處耶?(《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錄·漢·孔廟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書法家
何紹基:橫翔捷出,開後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錄·漢·孔廟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書法家
方朔:《乙瑛》立於永興元年,在三碑
(《乙瑛碑》《禮器
碑》《
史晨碑》)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王蒻林
(王澍)太史謂為雄古,翁覃溪
(翁方綱)閣學謂為骨肉勻適,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不虛也。(《枕經堂金石跋·卷二·舊拓漢魯相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跋》)
近代書法藝術家
楊守敬:或稱《孔和》,或稱《乙瑛》,皆即此碑。有宋張稚圭按圖題記,指為鐘太尉書。《隸釋》謂鐘繇卒於魏太和四年,去永興七十八年,圖經之誤,不待辨矣。然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
(翁方綱)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熟一路。史惟則、梁升卿諸人,未必不從此出。或以比《禮器》,則過譽矣。(《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孔廟置百石卒史碑》)
近代書法家
康有為:①於是《衡方》《乙瑛》《華山》《石經》《曹全》等碑,體扁已極,波磔分背,隸體成矣。(《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②《王稚子闕》《嵩高銘》《封龍山》《乙瑛》等碑已有挑法。(《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③虛和則有《乙瑛》《史晨》。(《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
鐘明善: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立漢碑風範的。這類碑刻在漢隸碑刻中為最多。其代表作有《熹平石經》《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華山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殘石》《韓仁銘》《楊叔恭殘碑》《白石神君碑》《劉熊碑》等。歷來人們認為這類碑刻是漢隸碑刻的典範。這一派在當時是開風習、樹“八分”法則的革新派,後世則視之為漢隸中之“館閣”。(《中國書法簡史》)
歷史傳承
流傳情況
《乙瑛碑》刊刻後收存在山東
曲阜孔廟同文門下,1978年移入孔廟東廡,1998年移存漢魏碑刻陳列館。2020年10月30日,
上海圖書館所藏的《乙瑛碑》明末清初拓本(有
周大烈題簽)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編號:12888)。
著錄情況
(表格參考資料:《山東漢代碑刻研究》及《〈乙瑛碑〉著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