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企業理論

馬克思的企業理論以唯物史觀為基礎,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企業的內在規律,將企業作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地一個環節和生產的微觀載體,研究了資本主義企業起源、規模發展和治理結構,給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完整圖景。馬克思關於企業理論的許多分析逼近了現代企業理論的諸多論題——企業的性質、權威、內部勞動力市場、監督、企業能力、企業的邊界、不確定性、治理等,同時具有更為廣闊的視角和嚴密的邏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的企業理論 
  • 外文名:Marx's enterprise theory
企業是在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分離達到一定程度、私人勞動在創造與實現價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不斷加劇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十五、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使西歐社會的私人手工生產者直接面對巨大且變幻莫測的世界市場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的“跳躍”也更為“驚險”;同時,市場的擴大又進一步強化了生產者進行技術變革的內在激勵,加速同一部門生產條件的分化。這表明有必要通過某種一體化的組織實現私人勞動社會勞動的社會性結合。此外,十六世紀西歐地資本原始積累運動,形成對分散地自由勞動力進行一體化組織地重要力量,為新生產方式地出現準備了物質條件。馬克思《資本論》中用較多的篇幅,歷史和邏輯相統一地專門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源,詳細探討了資本主義企業產生的條件和原因,主要可以將其歸結為四個因素:
一是協作。隨著由於商品流通的發展和對商品需求的增長,個體小生產在生產上的局限性,導致了協作這種聯合生產的最初形式的產生。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資本同時雇用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並提供了交大量的產品的時候開始的。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5]協作之所以成為企業的起點條件,是因為協作提高了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同時,協作和分工是兩個既彼此不同又相互聯繫的範疇,協作使勞動過程相互結合,分工則使勞動過程相互獨立;為了提高生產力的原因,協作要以分工為基礎實現有計畫的協同勞動,而分工則需要通過協作創造出一種超越個人勞動力的更高的勞動力。馬克思從九個方面分析了分工協作的意義:一是分工協作可使相互間的勞動差別抵消,形成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二是分工協作可以使生產資料因共同使用而得到節約;三是分工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集體力;四是分工協作引起競爭力和特有的精力振奮而提高個人的工作效率;五是分工協作可使許多人的同種作業具有連續性而提高勞動效率;六是分工協作可以同時從多方面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而縮短總勞動時間;七是分工協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完成緊急任務;八是分工協作可以擴大勞動的空間範圍;九是分工協作可以集中勞動力以縮小生產場地,從而節約非生產費用。馬克思從協作入手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直接把握住了總體勞動和單個勞動的區別,這種區別從現代的觀點看,即企業與市場的區別。
二是勞動力成為商品。馬克思認為,協作自古就有,但資本主義協作和過去的協作有著本質的區別,只有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才轉化為資本,這是資本主義企業形成的關節點。而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是勞動者具有人身自由和一無所有。馬克思通過剖析G-W-W’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企業起源的秘密。他說“有了商品流通貨幣流通,決不是就具備了資本存在的歷史條件。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由此可見,資本主義企業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三是追求利潤。馬克思的分析認為,資本家辦企業的目的,不僅要生產產品,而且要生產商品;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生產價值;不僅要生產價值,而且要生產剩餘價值。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利用勞動的協作形式來組織企業,其最終的目的在於用最小的預付資本,獲得最大的剩餘價值利潤。節約預付資本,節約生產性費用和流通費用等各類費用,縮短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及必要勞動時間等各類時間,其內在動力在於追逐利潤。在追求剩餘價值方面,馬克思沒有停留在對資本主義經濟當事人的經驗動機的理解上,而是從生產關係的角度規定了這些當事人行為的客觀意義。追求剩餘價值,即謀求支配他人勞動的權力,作為一種處於特定社會存在中的行為的客觀意義,被假設為普遍的動機,或支配行為的普遍準則,而實現某種水平的利潤或利潤率,則是外化的經驗行為。
四是最低資本額。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企業所生產的剩餘價值取決於所僱傭的工人數,而要僱傭一定量的工人,就需要有一定量的可變資本和相應的不變資本。貨幣或商品所有者只有當他在生產上預付的最低限額大大超過了中世紀的最高限額時,才真正變為資本家,即形成資本主義企業。這是因為,作為一個“人格化”的資本家,他的全部時間都要用來占有從而控制別人的勞動,用來出售這種勞動的產品,而這必須大大超過“小業主”所僱傭的人數。
綜上所述,馬克思關於企業如何起源的分析的結論是:在一定的技術和協作的基礎上,為追求預期利潤而用相對最低額以上的資本購買勞動力商品及相應的其他生產要素,作為生產組織,企業的產生及其演變的深刻根源在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對企業起源的分析從具體上升到抽象,用動態的方式分析了資本主義企業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最終又被具體的歷史過程所驗證。馬克思對企業起源的分析與西方企業理論尤其是西方主流企業理論的分析相比,更具有歷史真實性,更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從而使其理論表現為內生性的企業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