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大理論假設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大理論假設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大理論假設》是2012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恩富、方興起、鄭志國。

基本介紹

  • 書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大理論假設
  • 作者:程恩富、方興起、鄭志國
  • ISBN:9787010111254
  • 頁數:305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簡述,作者簡介,目錄,

簡述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大理論假設》以理論假設的形式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一定歷史環境中提出的經濟學原理和當前的一些重大經濟理論問題,具體而言包括: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利己利他經濟人假設、資源與需要雙約束假說、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假設、公有制高績效假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大理論假設》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而且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從而推進了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的創新。
程恩富等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五大理論假設》首先探討經濟學假設的內涵和分類,提出假設的重要差異顯示出理論經濟學的不同派別和體系。然後針對或評析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假設,依次闡述創新的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具有的五大理論假設,即“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利己和利他經濟人假設”、“資源和需要雙約束假設”、“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假設”和“公有制高績效假設”。

作者簡介

程恩富,1950年生於上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成員兼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全球學術組織——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和全國博士後流動站評議組專家;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俄羅斯彼得堡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10多所高校的榮譽教授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和中外經濟學研究,提出較系統的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方法和政策思路。獨著《西方產權理論評析》、《社會主義三階段論》,主編《國家主導型市場經濟論》、《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等20多部著作,發表400多篇文章。

目錄

1導論: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五大理論假設
1.1 假設的內涵和分類
1.2 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
1.2.1 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的要義
1.2.2 “全要素財富說”和“按貢分配形質說”
1.3 利己和利他經濟人假設
1.3.1 完全自私經濟人假設的誤點
1.3.2 利己和利他經濟人假設的基本命題
1.4 資源和需要雙約束假設
1.5 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假設
1.5.1 經濟公平的理論與現實
1.5.2 經濟效率的理論和現實
1.5.3 公平與效率的關聯
1.6 公有制高績效假設
2 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
2.1 把勞動價值論當做科學假說來研究的依據和意義
2.1.1 古典經濟學家提出勞動決定價值論斷帶有假設性質
2.1.2 馬克思闡述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多種假設
2.1.3 把勞動價值論當做科學假說來研究的意義
2.2 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的兩個基本命題
2.2.1 活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
2.2.2 一切為市場交換而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服務的有效勞動大都創造價值
2.3 勞動力價值的形成和轉移
2.3.1 馬克思對勞動力價值分析中的幾個問題
2.3.2 勞動力生產全過程中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消耗
2.3.3 勞動力價值的兩個構成因素及其測算方法
2.3.4 勞動力價值向產品的轉移
2.3.5 勞動力價值向後代的轉移
2.4 科技和管理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作用
2.4.1 科技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作用
2.4.2 經營管理在創造價值中的作用
2.5 運輸、信息和文化服務勞動的價值
2.5.1 交通運輸服務勞動的價值 2.5.2 信息服務勞動的價值 2.5.3 文化服務勞動的價值 2.6 社會範圍內活勞動與價值總量變化的一致性問題 2.6.1 國內生產總值與勞動時間總量變化的不一致問題 2.6.2 勞動質量折算問題 2.6.3 國民經濟核算對勞動質量變化結果的默認 2.6.4 關於同一時空範圍內活勞動和價值總量變化一致性的推論3 利己和利他經濟人假設 3.1 利己經濟人假設的內容和局限 3.1.1 利己經濟人假設的內容和爭論 3.1.2 利己經濟人假設的局限 3.2 己他雙性經濟人假設的基本內容 3.2.1 經濟人的利己和利他二重性及其關係 3.2.2 經濟主體的理性與非理性兩種狀態及其關係 3.2.3 合理制度條件下的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3.3 己他雙性經濟人假設的理論依據 3.3.1 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 3.3.2 生物學和生態學依據 3.3.3 倫理學和行為科學依據 3.3.4 可持續發展理論依據 3.4 己他雙性經濟人假設的現實依據 3.4.1 現代市場經濟對己他雙性經濟人的需要 3.4.2 科教文衛體和各種公益事業對利他行為的需要 3.4.3 人類追求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必然發生利他行為 3.4.4 國內外企業經營理念與行為中的利己和利他傾向 3.5 基於己他雙性經濟人假設的若干經濟問題分析 3.5.1 對勞動決定價值的利益機制的分析 3.5.2 對不阿所有制企業的經濟功能和激勵機制的分析 3.5.3 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分析4 資源與需要雙約束假說 4.1 引 言 4.2 資源與需要的概念及其辯證關係 4.2.1 需要的概念 4.2.2 需要與生產的辯證關係 4.2.3 資源的概念 4.2.4 資源與生產的辯證關係 4.2.5 評西方經濟學的“資源有限與需要無限”假說 4.2.6 資源與需要的辨證關係 4.3 人的需要對經濟活動的約束 4.3.1 生產與需要——制度考察 4.3.2 需要對資源配置的約束 4.3.3 需要對經濟活動總量的約束 4.4 資源對經濟活動的約束 4.4.1 人類使用自然資源的簡單歷史 4.4.2 工業化社會與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 4.4.3 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的關鍵 4.4.4 公有製成為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制度安排 4.5 調節資源與需要關係的若干措施 4.5.1 創新以不斷突破資源和需要對經濟的約束 4.5.2 調節分配以促進合理需要和有效需求 4.5.3 加強基礎設施的平衡建設,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4.5.4 調節生產與消費以促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5 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假設 5.1 當代有關公平與效率的基本思想 5.1.1 當代西方經濟理論中有關公平與效率的基本思想 5.1.2 改革以來中國理論界有關公平與效率的基本思想 5.1.3 簡要評論-- 5.2 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內在關聯性的理論分析 5.2.1 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關聯性的基本邏輯 5.2.2 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關聯性的模型論證 5.3 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內在關聯性的歷史考察(一) ——基於資本主義社會分配模式演變的視角 5.3.1 資本主義社會分配模式的演變 5.3.2 互促同向變動關聯性在分配模式演變中的體現 5.4 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內在關聯性的歷史考察(二) ——基於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視角 5.4.1 在蘇聯建設實踐中互促同向變動的內在關聯性 5.4.2 在中國建設實踐中互促同向變動的內在關聯性 5.5 關於中國當前實現公平與效率良性互促的初步思考 5.5.1 改革以來中國社會公平與效率的基本現狀 5.5.2 實現公平與效率良性互促應把握好的幾個問題6 公有制高績效假設 6.1 計畫經濟條件下公有制高績效假設 6.1.1 社會主義公有制脫胎於私有制 6.1.2 公有制高績效的理論 6.1.3 計畫經濟時期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公有制實踐 6.2 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高績效假設 6.2.1 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的高績效 6.2.2 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的主要成就 6.3 影響公有制性質企業創造高績效的因素分析 6.3.1 當前影響國有企業創造高績效的因素分析 6.3.2 影響集體經濟創造高績效的因素分析 6.4 進一步提升公有制績效的思路 6.4.1 提升國有經濟績效的思路 6.4.2 提升集體經濟績效的思路 附錄一 理論假設: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探討 ——兼與陳文通教授商榷 附錄二 公平與效率互促同向變動假設中的包容性理念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