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產力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多次使用社會生產力和個人生產力這對範疇。個人生產力是指勞動者在現實生產活動中體力、智力和生產技能的總和,是征服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勞動者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它是一個由多因素構成的、不斷變化著的開放系統,不斷同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個人生產力
  • 類別:專業名詞
  • 相關領域:馬克思主義
  • 相關學科:《資本論》
主體特徵,內涵,作用形式,結構最佳化途徑,社會功能,

主體特徵

一般生產力可 分為主體生產力和客體生產力。當然個人生產力也可 劃分為主體生產力和客體生產力。個人生產力的主體就是勞動者個人。
往探求勞動者個人主體特徵時,較多的注重社會性一面 常常忽視了自然性一面及兩者的相互作用。在我國曾一度特別誇大勞動者的政治性、階級性,造成了災難性後果。對於物質世界而言,人也是一種自然存在物。勞動者個人的自然屬性表現在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同一性,首先應把勞動者看作生物人。在某種意義上講,個人生產力的運動是自然界物與物的相互作用,只不過是大腦 種高級物質同其它低級物質之間的相互作 。
另外勞動者個人的天資、性格、氣質、神經敏感性、機體的生理機制和進化、發展規律等等,都屬於自然屬性。正是這種自然屬性的存在,才能恰當說明勞動者智慧和生產能力的物質根源性 如果否認這一點,就可能陷入歷史唯心主義泥坑,重蹈“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的覆轍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當然也包括個人生產力主體本質在內。歷史唯物論告訴人們,勞動者個人的智力、技能、使用及識別信息的本領、科技知識都是歷史的產物,無不具有社會性。勞動者的雙手本身就是勞動的產物,把握和製造工具,開發和利用對象世界,都反映出社會特徵 完全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正是在這裡劃清了本能和智慧型的界限,動物和人類的界限。所以,社會性是個人生產力主體的本質特徵。
事實上,勞動主體徵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發展,根本動力來源於主體的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矛盾運動。在原始社會石器時代,勞動者的自然屬性顯得格外突出,生產活動主要是依靠人的體力來完成,生產效率很低,對自然的依附性很大。當第一次產業革命的風暴席捲歐美大陸之後,機器廣泛用於生產,勞動者的智慧型得以發揮,體力勞動強度大大減弱,勞動者對大自然的依附性降低,社會性顯著增強,體力型勞動開始向智力型勞動轉化。由於勞動的目的不僅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為了自身全面發展。勞動者個性、能力、志趣、愛好等自身發展,既能改變主體的自然屬性,也會改變主體的社會屬性,兩者矛盾運動的結果,使個人生產力獲得進步勞動主體的社會性表現十分廣泛,其核心是人的創造性。人的創造性包括滿足主體需要和發展主體本質兩方面的內容。創造性是人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實踐能力的綜合和概括,是對自然一種進攻性活動方式,是征服自然的集中表現。發揮主體創造性不僅需要發展勞動者個人才能、個性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而且需要創造良好心理條件和精種環境 當前,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就是創造這種良好條件的偉大嘗試。因為必要的客觀條件所提供的種種信息流往往成為引爆主體頓悟、靈感、直覺的引信,從而把主體潛在刨造力變為現實創造力,加速個人生產力的發展。

內涵

個人生產力範疇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個人生產力的主體和客體、內部結構和社會功能、基本要素和周圍環境、自身矛盾特性及其發展規律,等等。個人生產力狀況是社會生產力進步、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作用形式

個人生產力的運動對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有重大推動作用,其作用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直接作用,這是指勞動者個人運用生產資料,直接進行改造自然的活動,獨立完成某種勞動產品生產的活動形式。這種形式大多存在於手工生產領域。其二是間接作用,這是指個人生產力經過社會分工和組織化過程,結合成一種集體力如企業生產力,再進行某種勞動產品生產的活動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生產力不能獨立完成某一產品的生產任務,而只能完成其中某一部分生產任務。
個人生產力是經過生產組織這箇中介為人類創造財富,發揮改造自然的作用,所以稱為間接作用。一般說來,直接作用產生較小範圍的社會效應,間接作用能產生較大範圍的社會效益,體現較高的社會文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不斷發展,個人生產力直接作用形式所占比重不斷降低,間接作用形式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個人生產力既是社會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又是社會生產力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形式。人類歷史表明,個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形式和力量源泉,沒有個人生產力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我國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就是例證,經濟特區所出現的奇蹟般變化。雄辯地說明開發個人生產力是開發社會生產力的先導,解放個人生產力是解放社會生產力的前提。個人生產力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創造者,人世間一切財富歸根結底來自個人生產力的運動,開發個人生產力對增強綜合國力和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個人生產力僅僅作為社會生產力的細胞而存在,其作用時空範圍、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勞動成果的數量和種類都相當有限,但它是一個勞動者變革勞動對象的完整系統,相對獨立地體現著各種各樣的具體勞動。因此,在現實生產各個領域,都毫無例外地以個人生產力為單位來組織生產和實施管理。尤其在現代企業生產中,普遍以個人生產力為單位進行勞動考核、質量檢測、推行經濟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不難看出,深入研究和大力開發個人生產力對加強企業管理、提高個人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結構最佳化途徑

個人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生產信息和勞動對象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系統。科學技術雖不是獨立的要素,但它卻融合滲透到四要素之中,成為每個要素素質優劣的決定因素。這四要素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繫,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個人生產力內部諸因素之間全部關聯作用的總和就是個人生產力系統的內部結構。根據系統因素和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的原理,諸要素能否發揮最佳功能,關鍵在於系統內部諸要素能否合理配置,建立最佳結構。
在生產過程中,個人生產力諸要素運動就形成兩種不同的“流”即物流和信息流。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相對位置變化和物質形態的變化,成為物流。個人生產力諸要素有機結合和整體協調運動存在一種“粘合劑”,這就是相當一個歷史時期未被人們認識的信息流,其實質是勞動者不斷接受環境和其他要素髮送的信息,又不斷對諸要素的運動發出調控信息指令,產生負反饋作用,這就形成了川流不息的信息流。如果物流或信息流一旦停止,諸要素便失去組織,成為各自孤立的存在物,生產過程相應停止。這時就沒有現實個人生產力可言,僅是一種潛在的個人生產力。物流體現著個人生產力的有形運動,是生產過程的主體流程。但物流自始至終離不開信息流。個人生產力諸要素正是通過信息流相互貫通。實現整體性的運動。信息流伴隨物流而產生,並反映著物流的狀態,引導、控制、調節著物流 物流體現勞動水平和勞動成果,信息流體現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對物流的把握程度。可以說物流是個人生產力運動的外在形式,信息流是內在形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般說來,物流和信息流運行狀況是衡量個人生產力結構合理性與效率高低的重要標誌。
個人生產力結構存在多種可能性,最佳化結構僅僅是其中之一,是從若干可能性結構中選出的最佳結構 在一定條件下,若按自然主義原則組織個人生產力諸要素,可以形成相當多乃至無限多種不同結構。這些結構屬於隨機組合,有的能成為現實生產力,有的則不能,甚至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只有最佳化結構才能產生最佳的勞動效能。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現,欲求個人生產力的高效性,須先具有人與物的對應和諧性。這種和諧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諸要素的同質性,它是以諸要素具有共同的信息通道為基礎的;二是諸要素在數量上的比例性,是以共同信息通道必要寬度和持續時間為基礎的。實現這種和諧性、最佳化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一)注重人對物的選擇,實現對應和諧性。這就是指勞動者根據自己智力、體力、技能及其生理、心理特徵,去選擇最適宜的工作崗位;同時某一工作崗位也應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選擇最合適的勞動者。只有兩者相互同一,才能真正做到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實現個人生產力系統內部諸要素合理配置、結構最佳化。這就是當前急需改革人事制度,鼓勵人才流動,建立和發展人才市場、勞務市場,廣泛開展招聘、招標、破格晉升,允許辭職等措施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個人生產力內部的主要矛盾,不斷增強諸要素之間的和諧性。人類生產實踐表明,勞動者同生產工具的結合方式決定著人對自然變革的深度和廣度,即人和工具的相互作用直接決定個人生產力的效能。因此,人和生產工具的結合問題,就是個人生產力內部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能迎刃而解。這個主要矛盾是推動個人生產力發展和實現內部結構最佳化的根本動力。
人和工具結合方式基本有三種:第一種是人作為體力勞動者同工具結合,象人和鐵錘之間的結合就是如此;第二種是人作為控制者同生產工具結合 比如人同起重機之間的結合;第三種是人作為監測者同工具的結合,比如人和電腦之間的結合。這三種不同類型的結合方式反映個人生產力內部不同質的結構和不同層次的效能。第一種結合反映了體力型勞動;第二種結合反映了體力——智力型勞動}第三種結合反映了智力型勞動。人和工具結合方式越高級,系統結構及功能就越優。
如何解決人和工具的結合問題呢?一般說來可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是勞動者素質和工具先進程度同步提高,使低一級結合方式向高一級躍遷,形成新的系統結構 其二是在專業分工的前提下,通過人工篩選,按階梯形能級原則組織生產,把同一能級的勞動者和相應水平的工具結合起來,做到“人機相宜”,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費或低效率。其三是改善個人生產力的環境條件,激發和釋放諸要素特別是勞動者的潛能,升化結合方式,更新結構。比如通過競爭、重獎、承包、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調動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勞動者和生產工具的實際作用。

社會功能

個人生產力有多種功能,一般說來有三個方面:其一是個人生產力的存在對自然界的影響;其二是個人生產力創造物質財富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並使勞動者個人得以全面發展;其三是個人生產力對社會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著重談一下第三方面。
個人生產力對社會生產力具有決定作用。社會生產力是較個人生產力高一個量級的新質態的生產力,是有序化、組織起來的個人生產力,其功能大於各人個生產力的總和。
各個人生產力之間的相互關聯作用又可以劃分為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和物與物的關係。不難看出,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就是我們常講 生產關係,人與物的關係及物與物的關係基本上屬於生產組織管理範疇,也有一部分屬於生產關係。由此可見,社會生產力的內部結構是由生產關係、組織管理兩部分構成的。又因為系統的屬性是要素和結構的整體表征,所以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功能就是個人生產力、生產關係、組織管理三方面共同決定的。事實上,沒有先進的個人生產力,決不可能有先進的社會生產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